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大唐西域少年行 >

第231章

大唐西域少年行-第231章

小说: 大唐西域少年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庸之道确实更为妥当。”封常清再次发现,他与岑参一阴一阳,两人的意见切磋琢磨后相得益彰。

    “没想到竟会欠霨郎君一个人情,有机会一定得当面致谢!”高仙芝见左膀右臂和而不同,心情微微好转。

    “肯定有机会的,节帅!某只担心机会来的太早。”封常清叹道。

    “封副使此言何意?”岑参虚心请教。

    “若无王焊谋逆一案,节帅凭此战或可封一郡王。可此案过后,李相势颓,封王之路必将坎坷。而李相上书奏请举荐边将拜相,十之七八是要调王正见入朝。但北庭是东宫唯一可依靠的边镇,太子岂会坐以待毙,定将倾力反击。两虎相争,节帅难免也得往长安走一遭。”封常清目光长远。

    “去就去,又有何妨?吾若为相,封二正好接任四镇节度使。”高仙芝风淡云轻。

    “拜相终究不若封王自在。”封常清心有不甘。

    “功名之路遥遥无尽头,岂可事事如意?拜相亦为人臣之极,吾意可足。”高仙芝倒比封常清还要洒脱几分。

    “既然节帅不觉遗憾,拜相可安圣人之疑心,亦是美事。”封常清所思十分周全。

    “念及他日不得千里远征于雪山葱岭之间,其实还是有点遗憾的。”高仙芝亦真亦假开了句玩笑,转而正色道:“封二,方才你说吐蕃什么来着?”

    “节帅,某是说,吐蕃与大唐征战并非全是败绩,去年他们联兵南诏,可是杀得剑南军丢盔卸甲。”封常清对不通兵法的鲜于向颇为鄙夷。

    “剑南?”高仙芝摇头道:“杨国忠崔圆均非知兵之人。放眼剑南道,也就兵马使李宓行军打仗还算稳健。奉信王阿布思倒是久经战阵,可剑南道除益州外皆崎岖山地,同罗骑兵未必有用武之地。”

    “节帅,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剑南战事还是让杨国忠头疼吧。”封常清阴笑道。

    “也罢,某之职使为安西四镇节度使,思虑再多,也不可能改变杨国忠的想法,更无法左右剑南战局。我军进攻吐蕃西北边境,当能牵制一二,也算为剑南军尽心了。”高仙芝自我安慰道。

    “节帅若入相,当规劝圣人不可穷兵黩武。”岑参忽谏道:“今年幽州安西剑南三路征讨,终究还是靡费太多。若无霨郎君整治恶钱,某担心左藏仓廪会空很多。”

    “还真的多谢霨郎君,否则我军也不可能杀入吐蕃境内。”封常清见岑参心直口快的毛病又犯了,急忙插话拦住。

    “岑判官所言不差,大唐国境方圆万余里,四面出击耗费太多。此次出征虽有政事堂调拨钱粮,但我军数年积聚亦消耗近半。此战过后,安西军也当休养生息。某听闻王正见在北庭大力整饬军备广泛推行军屯鼓励商肆工坊,甚得军民之心,某不可落于其后。”高仙芝并未因岑参的直言而气恼。

    “节帅英明!”封常清心意微动,明白高仙芝的话是说给自己听的。见高仙芝有意将安西托付于自己,封常清虽自视甚高,一时间却也觉得肩头沉甸甸的。

    本书来自  html/29/29313/iml

第九十二章:一石激起千层浪 六() 
风过大河起渏涟;雨落青山生瘴烟。

    高仙芝与封常清、岑参畅谈之时,剑南道大渡水以北数十里远的军营中,真源轻骑队正李晟披上蓑衣,拎起一筐苜蓿,离开潮湿不堪的帐篷,前去马厩照料自己那匹因水土不服而略显委顿的青海骢。

    “大战随时会爆发,你可得多吃点!”李晟摸了摸青海骢的头,将掺杂着苜蓿的饲料倒入马槽中:“是不是不习惯剑南湿热潮闷的气候?其实我也不喜欢,还是干燥寒冷的陇右更适合咱们。”

    青海骢摇头晃脑咀嚼着美味,然后打了个响鼻,似乎十分赞同主人的话。

    “也不知刘破虏过得怎么样,好在他心肠直通通的,有酒喝、有仗打就开心,不琢磨那么多,估计哥舒翰会善待他。”李晟想起远在陇右的好友,不觉有点惆怅。

    三年前惨烈无比的石堡大战中,时任陇右牙兵校尉的李晟自告奋勇率领党项部精兵,在白雪皑皑的赤岭中如猿攀爬,用猛油火攻破吐蕃守军的小方台防线,为陇右军获胜立下汗马功劳。

    本来,若李晟安心留在哥舒翰麾下,凭军功晋升个别将绰绰有余。可铺满赤岭山路的数万唐军尸体让李晟看清哥舒翰“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丑陋野心,心灰意冷的他萌生归隐之意。可望着休戚与共的袍泽,李晟又有点不舍。

    犹豫不决之际,大帅王忠嗣暴毙于汉东郡的噩耗传到陇右,心如刀割的李晟痛下决心,当面向哥舒翰辞别。

    哥舒翰假意挽留几句后,一口答应李晟所请,准许他将坐骑、铠甲和横刀带走,并送了一大笔盘缠。

    王思礼和刘破虏对李晟的选择十分不解,苦苦相劝。可当听到李晟决意去汉东郡时,两人不再言语,默默替李晟打理行装,开好过所。王思礼还特意从军中调了两匹骏马送给李晟,确保他可以日夜兼程。

    李晟不辞千里、关山飞渡赶到汉东郡时,王忠嗣的亲人尚未抵达。由于王忠嗣身份特殊,地方官吏拿捏不准该如何料理后事,只好先停灵于洪山寺中,并派衙役严加守护。

    李晟亮出陇右节度使官衙开具的过所,终于得见王忠嗣的遗容。肝肠寸断的李晟悲痛之余,不忘暗中查探王忠嗣的死因。

    经亲自查检和仔细询问家仆、仵作,李晟确认王忠嗣身无外伤,并非被人用利器所害。数名检验尸体的仵作则一致认为,王忠嗣是深夜沉睡时咽喉为痰所堵而死。

    李晟跟随王忠嗣多年,深知大帅自幼打熬身子骨,根基牢固。年未弱冠即投身军旅,一路戎马倥偬,浑身上下钢筋铁骨,绝不可能无端暴毙。即便因贬黜郁郁寡欢、因石堡之战尸骨遍野而痛心疾首,却也不至于毙命。故而,李晟始终觉得大帅的死有点蹊跷。

    为了弄清王忠嗣的死因,李晟反复掂量后,不惜孤身冒险,夤夜潜入洪山寺,从尸体口腔中取下最里侧的四颗磨牙。

    本章未完,请翻页)取出牙齿后,李晟在灵柩前叩拜请罪,连夜北上离开汉东郡辖境,躲藏在距离官道不远的山野中。

    确认行踪并未被汉东郡衙役发现后,李晟将四颗牙齿泡在一碗清水中数个时辰,然后取出一半水置于野外,自己躲在树丛里暗中观察。

    未过多久,就有数只野鸡、一头野鹿饮用。一开始,野鸡和野鹿均无异状,可过了小半个时辰,野鸡慢慢变得无精打采,随即倒地不起。而过了一个多时辰后,李晟又在山林中发现倒毙于地的野鹿。

    “好可怕的剧毒,不仅杀人于无形,更毫无痕迹可查!”李晟对比野鸡与野鹿的死状,确认王忠嗣定是为人所害:“究竟是谁下的毒手?某誓死为大帅复仇!”

    李晟将牙齿和半碗毒水收好,换了身行头重回汉东郡,悄悄打探王忠嗣死前曾与何人来往、是否有异常举动。可他暗中走访许久,却一无所获。

    此时王忠嗣的女婿元载已经赶到洪山寺,决定扶灵北归华州。李晟想着谋杀大帅之人或许会对元载下手,为保护大帅遗体并揪出幕后黑手,他暗自尾随北上。可一直到王忠嗣的灵柩下葬,整个华州风平浪静,并无丝毫不对劲的地方。

    不死心的李晟写了封匿名信投到元载屋中,暗示他王忠嗣可能是被人毒死。可密信如泥牛入海,再无回音,反而是华州衙役频繁出动,说要缉捕盗匪。察觉风声不对的李晟在大帅坟前三拜九叩后,离开华州西去长安。

    在长安城中李晟待了三四个月,四处拜访杏林名医,却一直未查清害死大帅的剧毒是何来头。之后李晟又东进洛阳,单枪匹马在河南道漂泊许久,到处查探却毫无进展。期间,他偶然在宋州今河南商丘市)地界救下调任真源今河南鹿邑县)县令的张巡。

    张巡为进士出身,自开元二十九年741年)起担任清河今河北清河县)县令。他勤政爱民、政绩斐然,数次磨勘后入京述职,本应高升,却因直言五杨飞扬跋扈、批评剑南军大肆征调壮丁得罪了杨国忠,被吏部平调为真源县令。

    时长安城中繁花似锦、盛世气象,郊野乡村却因连绵不绝的拓边战事渐有荒凉气息。流民盗匪虽未盈路,可门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太平景象早已一去不复返。

    张巡去真源上任路上遭遇数十名逃避剑南征兵的流民打劫,折损数名家仆,自己也险些丢掉性命。幸好李晟路过,箭射刀砍、马撞杆打,杀了数名歹徒,将剩下流民全部驱走。

    李晟与张巡只是萍水相逢,本打算收拾好残局就事了拂衣去,却不料两人越聊越投机。张巡心忧百姓、嫉恶如仇的性格令他格外佩服,李晟驰骋边塞、率兵冲阵的经历也令张巡羡慕不已。

    李晟临时起意,一口气护送张巡到真源县。张巡也欣赏李晟的豪气,知他本是边军校尉,因石堡之战后心灰意冷、四处游荡,便有心将他留

    本章未完,请翻页)在真源。

    适逢县内豪右不轨、盗匪不靖,数任县尉不是贪渎就是遇害,职位空缺许久。而李晟虽辞去陇右牙兵校尉之职,武散官官阶却始终在身。经张巡举荐和力劝,李晟决定一边担任真源县尉,一边暗中查访毒死大帅的凶手。

    为根除盗匪,李晟在张巡的支持下大刀阔斧整肃与豪绅勾结的衙役,并凭出色的骑射功夫招纳一批游侠儿明察暗访。不多久,李晟就将与盗匪沆瀣一气的土豪劣绅、贪官污吏一网打尽,令县内风气为之一清。

    剿匪之中,李晟与南霁云、雷万春两名游侠出身的衙役相交莫逆、惺惺相惜,三人义结金兰,以李晟为伯、南霁云为仲、雷万春为季。

    在新友情的滋润下,李晟渐渐适应司法捕盗、审理案件的平凡日子,从一名冲锋陷阵的边镇军将转变为维护境内平安的内地县尉。张巡见李晟心思渐定,遂派人赶赴陇右将其父母接来,并为李晟张罗一门婚事。女方是真源当地殷食人家,成亲以来松萝共倚、琴瑟和谐,两人很快就有了个儿子,日子过得好不自在!。

    忙碌公务之余,李晟常请南霁云、雷万春召集附近州县有名的游侠儿宴饮,他对擅于识毒、解毒的奇人异士格外留心,却始终没有探明害死王忠嗣的毒药来自何方。

    天宝十一载752年)暮春,李晟偶然听一名去过剑南姚州的游侠儿提起,说南诏部多奇花异草,其国内部族极擅用毒,用法之诡异多不为中原所知。李晟听后,平静数年的内心大浪滔天,顿生南下之意。

    李晟正琢磨如何挂印辞别张巡,如何安顿家眷返回陇右,谁知天随人愿,剑南节度使杨国忠再度调各州县壮丁征伐南诏,真源县内一时人心惶惶。李晟借机向张巡提出,为确保本县健儿熬过战事,他愿扛起带队前往剑南之责。

    张巡虽不舍李晟离开,但为治下百姓计,还是答应李晟所请,并承诺代他照顾好家小。李晟本不欲南霁云、雷万春同行,谁知两人以结拜时的誓言相逼,使李晟不得不答应带他们一起远赴剑南道。

    五月初,兄弟三人带着四十多名擅长骑射的真源壮士风尘仆仆赶到益州,接受剑南军整编。

    杨国忠贪多求大,从京畿和中原州县征调大量民壮,却并未安排足够老兵对其进行操练,故而益州军营一片混乱。无奈之下,剑南兵马使李宓不得不将各地健儿以乡党为基,编练成火或队。

    真源县的健儿人人都可弯弓骑马,故被编为真源轻骑队。李晟因弓马过人和县尉官职,被任命为队正。南霁云和雷万春则担任队副,成为李晟的得力下属。

    从真源出发开始,李晟就严格按照军令约束手下、操练不停。全军整编后,真源轻骑队脱颖而出,成为成军最早的队伍,震动了剑南节度副使、知留后事崔圆,故而被挑选出来编入先锋营,跟随李宓南下大渡水。

    本章完)

    。。。

第九十二章:一石激起千层浪 七() 
离开益州平原后,放眼皆千峰万壑、所见多深山穷林。李晟对剑南军乱成一团的战前准备甚是担心,故而时时紧绷心弦,生怕遭遇敌军伏击或偷袭,所幸一路行来还算安稳。

    行军途中,李晟听闻奉信王阿布思已率两万同罗部骑兵抵达益州,将会作为征伐南诏的主力。

    石堡大战前,李晟在哥舒翰大帐外见过阿布思数面,知他行事油滑,并非勇于承担之人,很奇怪他为何竟会如此为杨国忠卖命。

    抵达大渡河北岸时,淫雨霏霏、风高浪急,五千名先锋营将士只好安营扎寨,静待雨过天晴。

    长期在陇右生活的李晟对如此湿闷的天气不太适应,坐骑青海骢也在潮热的雨水中日益憔悴,所以他才来马厩给爱驹加餐。

    “兄长果然在这里!”南霁云的欢呼声打断李晟的遐思。

    “南八,找某何事?”李晟微笑着扭头看了眼猿臂蜂腰、潇洒不羁的南霁云,恍惚间想起远在陇右的刘破虏。

    “大哥,我们没啥事,就是雨天太过憋闷,想找大哥讨教军阵之道,却发现营帐是空的。南八说大哥牵挂青海骢,肯定会在马厩。”膀大腰圆的雷万春挥了挥永不离手的八棱锏,瓮声瓮气道。

    “多谢两位弟弟惦记,青海骢的胃口越来越好,不日即可上阵。”兄弟们的关心让李晟暖流涌动:“前几日某问过剑南老兵,他们皆言南诏多雨。我军未必适应,可敌人却得心应手,必须严防南诏军偷营。”

    “兄长放心,真源儿郎甲不离身、刀不离手,明岗暗哨一应俱全。只是大营之中,并非所有士卒都如此警惕。”南霁云心思细密、玲珑剔透,早和先锋营各部混熟。

    “李兵马使已然尽力,无奈剑南太平日久、军备荒疏,与西北边镇强兵相距甚远。”忆起大帅麾下的猛若熊罴的雄师劲旅,李晟对剑南军实在看不上眼。

    为避免真源子弟平白送死,李晟一直潜心琢磨剑南战事。他发现自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皮逻阁在大唐支持下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