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大唐西域少年行 >

第99章

大唐西域少年行-第99章

小说: 大唐西域少年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正见呵呵轻笑,探手端起酒觞,略一思索,铿锵有力地咏诵一首《诗经?秦风?无衣》,然后举觞一饮而尽。

    王正见咏诵完后,阿史那旸、高舍屯、张道斌和杜环心知都护的“与子同袍”是感大军即将西征而发,均点头赞叹古风之慷慨激昂、

    坐在王正见对面的张道斌更是尖声笑道:“多亏酒觞停在腹有诗书的王都护身前,吾等才有幸听都护吟咏优雅古诗。若是酒觞不幸停在满肚空空的某身前,诸君就只能听些无稽笑谈了。”

    张道斌话音刚落,他左侧的杜环立刻摇头否定道:“监军此言过谦矣!曲水流觞始于周、兴于秦汉,经晋永和九年兰亭会后,风行于世。酒觞停则需咏赋之礼,乃因《兰亭序》而盛。朔其源流,秦汉之时,觞停但饮酒即可。若兴之所至,或赋诗、或吟咏、或说笑,亦无不可。监军若讲二三大内逸事,恐怕众人的酒兴会更高吧!”

    杜环“引经据典”的否定令张道斌笑不拢嘴,身为内侍的他在满腹经纶的士人面前总是或多或少有些自卑,也就格外敏感。对于曲水流觞此类风雅之事,张道斌既愿意参加,又恐怕表现不当遭人嘲笑,于是便先自我解嘲一番。

    而杜环的“明贬暗捧”不着痕迹地夸赞了张道斌的长处,令他心花怒放,不由竖起大拇指投桃报李道:“杜判官不愧为进士及第,学识渊博,说出的话有理有据,令某浑身上下无比舒坦。”

    杜环眉眼轻笑,客气道:“监军谬赞了!”

    将空酒觞放下后,王正见笑问身侧的阿史那旸:“旸弟,汝真舍得让令爱万里西行?”

    阿史那旸正要回答,溪流上有角羽觞为小漩涡所困,停了下来。他顺势一捞,拿着酒觞的一只耳吟诵起汉乐府《长歌行?青青园中葵》。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句刚结束,王正见就叹道:“旸弟之心吾已明了,舐犊之情人皆有之。故而对犬子的胡闹,某总是纵容太多。西征虽远,但幸与大军同进退,应当不会有何差池。”

    “也正是因为有大军为依托,某才会同意啊。不过,某还是期望如意居之人抵达碎叶城后,就暂时不要西进。待我军与安西合力击溃石国、压制住大食叛军后,再做打算。否则贸然让他们卷入战场,实在太危险了!”阿史那旸对次女安危甚是关切。

    “旸弟此言深得吾心。不光如意居之人,怀远郡主、犬子等人,若无特别需要,也应先安置在碎叶附近,以确保安全无虞。”王正见对阿史那旸的意见甚是赞同。

    “都护,如意居此番西进,是否有些过于巧合?”阿史那旸低低问道。

    “无妨!不过是在商言商的小打算罢了。那王元宝消息灵通、心思通透,最擅于借势而为。想来他是在长安探知我军西征的消息,故而借大军之威,趁机开拓。”王正见似乎对如意居此举浑不在意。

    “无碍便好!”阿史那旸点了点头:“也不知那忽都鲁是否将河中搅得天翻地覆了?我军西征之时,或许还得和突骑施残部再对阵一回吧?”

    “碎叶之战后,葛逻禄和沙陀部手**有万余突骑施奴隶,忽都鲁特勤顺利的话,应该可以从中招纳数千精兵。在大食人的扶植下,如此力量,足以威胁葛逻禄和沙陀部,让他们睡不安稳。但着眼于整个战局看,突骑施残部的影响力微乎其微,不足道也。我军西征的主要对手是呼罗珊地区的大食叛军,石国正王、突骑施残部等力量,不过是陪衬而已。”王正见始终将注意力放在大食叛军身上。

    两人正在闲聊,忽见对岸的北庭长史高舍屯高声吟道:“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诵诗后,高舍屯举起酒觞,朗声说道:“王都护、阿史那副都护、张监军、杜判官,诸君即将率军西征,在下则留守庭州、看家护院。在此诵王江宁《从军行》,祝我北庭军马旗开得胜!凯旋归来!”

    高舍屯正欲一饮而尽,王正见笑道:“不如诸位齐饮一杯,共祝西征顺遂,扬我大唐军威!”

    在一旁服侍的家仆们赶紧给诸人呈上酒杯,众人举杯共饮,曲水流畅的欢庆气氛更加浓烈。

    将酒杯放下后,杜环面上轻笑,心中却暗忖道:“高舍屯吟咏的诗句和祝酒词都相当应景,但其所谓的不贪西征之功,主动选择留守,究其根本还是为了避嫌,不愿意卷入北庭和安西可能发生的纠纷中,毕竟那高仙芝是其同族。高长史素日看起来毛毛躁躁,但大关节处却如此精明,实在不可小觑。高长史主动退让,张监军却格外积极。遥想去年围攻突骑施,张监军不太看重,竟托病不曾随军。此次西征他如此热切,想来是得知圣人和高翁重视此战,希望有所表现,凭借军功更进一步。唯有阿史那副都护,对此番出征如此看重,实在令人捉摸不透、不得不防啊……”

    心中正沉思间,忽听张道斌喊道:“杜判官,酒觞停了。”

    杜环低头一看,酒觞正在他面前的清清溪水中盘桓不前。伸手去探酒杯时,杜环稍一思索,心中便有了计较。

    “诸君,春气勃发、大军将行之际,在下偶得数句,与众共赏。”杜环临风举觞,潇洒赋诗道:“三月三日春气萌,北庭健儿万里征。战马萧萧旗如林,前军已破俱兰城。”

    “好个‘前军已破俱兰城’!壮哉!”王正见拍手赞道。

    “吾等只是咏诵前贤今人佳作而已,杜判官却胸有锦绣、出口成章,令某深感羞愧!”阿史那旸玉面轻笑,赞叹不已。

    “品鉴诗赋某一窍不懂,但杜判官此诗,听起来应景应情,意思又格外喜庆,当得起一个‘好’字!”张道斌尖声说道。

    “进士及第,果真不凡!”高舍屯言简意赅道:“还望杜判官闲暇之时,指点犬子一二!”

    “诸君谬赞了!某不过触景生情,胡诌了数句。此诗于格律、平仄上多有不合之处,当不得如此盛赞。那安西都护府的新任掌书记岑参,方是此中高手。他十几岁时即被王江宁称赞为后起之秀。某与岑掌书相比,实乃米粒之光,不足挂齿。”杜环谦虚道:“至于高郎君,忠厚内秀、性格坚毅,在马球场上挺身而出,更是英勇过人。张监军家的小郎君则英气勃勃、进退有据。两位小郎君俱为一时之秀,某不敢说指点,不过倒是愿意与高郎君、张郎君等青年才俊多多交流、共同进益。”

    高舍屯和张道斌相视一笑,连连向杜环称谢。两人皆知杜环有经天纬地之才,自家子弟若得其教导,必能有所长进。

    张道斌对与其有血缘关系的义子张德嘉十分看重,正要向杜环多介绍一下义子的心性,却听高舍屯说道:“张监军,酒觞到你身前停住了。”

    张道斌捏起羽觞,眼珠一转,尖声笑道:“诸君,在下大肚空空、腹中无物,不敢与杜判官媲美,就讲个最近听来的趣事吧。”

    “某最爱听逸事传奇了,监军快讲!”高舍屯一副急不可耐的样子。

    “诸君当知,如今后宫之中,贵妃专宠,杨家子弟,也因之而鸡犬升天。且不说贵妃娘子的同胞姐妹们得封国夫人,从兄弟也升官加爵,就连远房族兄杨钊,也一跃成为含元殿中之臣。”张道斌不紧不慢地说道。

    “张监军,这些我们都知道啊!快说点大家不清楚的!”高舍屯听得有点着急。

    “高长史,莫急!”张道斌笑道:“那杨钊有四子,分别名之为:暄、昢、晓、晞。诸君可知那次子杨昢的底细?”

    溪流潺潺,春风阵阵。张道斌的话勾起了众人的好奇,一时大家都忘了欣赏美景,连在身后服侍的家仆们也竖起耳朵等待张道斌的下文。

第五十四章:曲水流觞飞雕翎 中() 
“那杨钊还在蜀中为浪荡子时,曾去江南东道游历一年有余。归家时,惊见其妻有孕七八个月。杨钊问妻何故?其妻答曰:思君至深,荏苒成疾,忽昼梦郎归,因而有孕。后生男名昢。杨钊后来还抱着次子对人炫耀:此盖夫妻相念情感所致……”

    张道斌还未讲完,高舍屯已经唾沫星子乱飞、大笑不止;杜环面色微红,轻笑不已;一向温润的阿史那旸,脸上也满是憋不住的笑意,他指着张道斌说道:“张监军实在太会编排人。”儒雅的王正见,则轻抚美髯,强忍笑意。

    五人身后,年老的家仆们,早已经笑得东倒西歪;年轻点的牙兵,则面红耳赤,垂面低头。

    杜环一边轻笑,一边感叹张道斌拿捏之准。北庭高层中,有所谓的“东宫党”,有和李相国牵牵扯扯的“相国党”,也有直接代表高翁和圣人意志的内侍监军,却不曾有任何人和新贵杨家有所勾连。

    大家虽然各有其主、各怀心思,但在奚落杨家上,却不谋而合。

    杨家凭借贵妃的宠绝后宫骤然兴起,无论是太子还是李相,都在重视、拉拢的同时,又有所提防。

    从目前长安的局势看,李相和太子间明争暗斗正酣,仍是左右朝局的根本。但圣人不断重用杨钊并多次流露欲安排其入相的打算,已经引起了李相国的高度警惕。

    当前大唐政事堂只有左右二相,但并不代表不可以再增添一位相国。按照大唐制度,政事堂实行的本就是多相制。圣人如果愿意,随时可以增加一相。

    从现在的局势看,圣人应该是欲图锻炼杨钊,准备为其日后拜相创造条件。毕竟杨钊根基太浅、资历太薄,距离拜相的要求实在太远。

    对于杨钊,杜环了解虽然不深,但作为一名走科举之途入仕的世家子弟,他对杨钊这样的轻薄无赖实在难有好感。更何况,杨钊的舅舅是在则天大帝时代臭名昭著的男宠张易之。

    作为士人,对于那些卖身求荣的奸佞之徒,杜环心里是深深鄙视的。想那王正见、阿史那旸、高舍屯等人,或出身名门世家、或为西突厥王裔、或为数代将门之后,对于杨家的小人得志,也多是瞧不惯的。

    故而张道斌的笑话,能够在不招任何人忌恨的同时,赢得满堂喝彩。

    杜环遐想不已之时,距离溪流不远处的河畔草地上,王绯和阿史那雯霞的投壶比赛已经结束。

    八轮过后,王绯投中六箭,成绩还算不错。而阿史那雯霞则八投八中,轻轻松松拿了个全壶。

    比赛结束后,阿史那雯霞心情已然平顺,她有点不好意思地往射箭比赛的地方望去,寻思着是否想个法子给姐姐认个错。

    搜寻姐姐身影时,阿史那雯霞惊讶地发现,不知何时,高仙桂、张德嘉和阿史那霄云都已成了观众,比试的人已变成李定邦、马璘和同罗蒲丽。三人站在距离箭靶一百步外,正凝神静气,张弓射箭。

    马璘和同罗蒲丽都曾在实战中展露过惊人的箭法,因此王霨、王绯和阿史那雯霞见有高手比试,也赶忙蹑手蹑脚上前围观。

    王霨站定后,忽然感觉似乎有人从左侧后方窥视了他一眼。他扭头一看,却见王珪、高仙桂、张德嘉、阿史那霄云、阿史那霁昂等人站在一起。

    “难道是王珪?”王霨心里清楚王珪对他抱有深深的恨意。他正琢磨间,忽听“砰”的一声巨响,远处的一个箭靶上传来了开碑裂石般的巨响。

    王霨抬眼一看,原来是李定邦射箭产生的动静。箭法虽非李定邦所长,但他长期挥舞沉重的陌刀,势大力沉。因此,长箭射到靶子上时,声势浩大、动人心魄。

    王霨等在人群中站定观望时,李定邦已经射了八箭,每支箭均上靶,还有三箭正中靶心。

    同罗蒲丽的箭速不快,却格外精准,她射出的六支羽箭,箭箭都扎在靶心处,密密麻麻挤成一团。

    众人最期待的马璘,却仍一箭未发。他抱着逐日弓,笑眯眯地盯着李定邦和同罗蒲丽,观察他们张弓的姿态。

    转眼间,李定邦已经射完十支羽箭,同罗蒲丽的箭囊中也只剩下最后两支箭。

    马璘忽然从箭囊中抓出十支箭,将之全部扎进身前的地面上。然后左手握紧逐日弓,右手拔箭就射。一时间,弓弦激荡龙吟不止、长箭流水虎啸射出。

    待同罗蒲丽将最后一支箭也射入靶心时,马璘身前十支箭也已经全部射出。

    飞驰的羽箭如急促的雨点连续不断地击打着箭靶,竟然也是支支均在靶心里。

    围观众人齐声欢呼,为马璘神乎其神的箭技喝彩。大唐士民,尤其是边镇军民,最崇拜的便是马璘这样的英武之士。王霨虽然早已见识过马璘的箭法,但此刻再次亲眼目睹,热血依然奔腾不息。

    李定邦手搭凉棚,遥望前方的三个箭靶,笑着摇了摇头,然后向同罗蒲丽和马璘竖起了大拇指。

    同罗蒲丽浅浅一笑,回应了李定邦的善意后,她走到马璘身边低低说道:“无非是速度快一点,我也会。”

    马璘轻笑道:“同罗娘子,并非只有你未全力施展啊。”

    “是吗?”同罗蒲丽似信非信:“要不你我二人再比一场。”

    马璘眉头微皱,正想着该如何回应时,忽听有人在远处吼道:“比试箭法,怎么能少了某呢?”

    王霨循声望去,但见人群如水分开处,北庭长史高舍屯大踏步走了过来。

    不待李定邦等人上前见礼,高舍屯就望着箭靶摇头说道:“箭靶是个呆板死物,静立射之,便是能在靶上绣出一朵花,又有什么意思。沙场之上,纵快马奔驰如龙,拓弓弦作霹雳声,骑而射之,方有趣味。快牵马来,某要和李别将、马校尉、同罗娘子比比骑射!”

    北庭牙兵们均知,高长史对“北庭第一箭”的名头特别在意,早就想和箭技高超的马校尉一较高下。之前总是没有合适的机会,今日出城郊游,却正是两人比试的好时机。

    对于高舍屯的约战,李定邦最先反应过来。他上前行礼道:“高长史,某方才不过是被同罗娘子强拉进来滥竽充数的。骑射非我所长,就不添乱了。若是长史哪日对陌刀步战有雅兴的话,在下一定奉陪到底。”

    高舍屯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