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

第1329章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第1329章

小说: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党县境内的平原农田开发潜力是十分广阔的,怪不得级将这里视作东海岸乃至全岛的粮食生产心呢,确实是有其得天独厚之处的。所以,还不等党县地方的官员们说什么呢,开拓队队长邵耀光便直接下指示,正式成立党县,并将一些较有能力的干部从西海岸的大庆盆地一带抽调过来,负责该县的筹备及建设,可谓十分心。

    邵大队长之所以如此,其实也是和如今全岛越来越“畸形”的农业生产形势有关。因为所谓的“蔗糖牛市”的到来,及本土工商业对橡胶、剑麻、棉花、咖啡等其他经济作物的海量需求,现在新华夏岛正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受经济利益的驱使,放弃传统的水稻和玉米这两种主粮的耕种,转而寻求经济作物的种植,以提升自己的收入。

    这种情况,尤以气候较为湿润的北部及西海岸大河灌溉区为主。那些地方建设较早,与外界贸易也非常频繁,农民们普遍见过世面,知道种粮食无益于自己的钱包,还是种经济作物挣钱。即便不能种像甘蔗、棉花、咖啡之类的热门作物的,也要搞一些诸如果园、苗圃园艺、养蜂之类的行当做做,至不济也可以放牧或捕鱼,总之都种粮食划算。

    因此,现在西海岸和北部这些人口密集的地区,除了大庆盆地内陆还有一些种植小麦或高粱的旱作农业之外,真的没几个人种粮食,这无疑导致了新华夏岛主粮的极大短缺,不得不从隔海相望的葡萄牙人那里进口,这变相促进了赞西河流域殖民庄园的发展,使得其以一种远超历史的速度在前进着。

    但东岸领导层会容忍这种情况长期持续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来自后世现代国前几任开拓队高层,脑海关于掌握粮食安全的意识可谓根深蒂固,从好多年前开始试图扭转这种情况,只不过因为新华夏岛贸易大发展,使得他们的这种努力效果大打折扣罢了。但不管怎样,努力了这么多年,在新华夏岛开辟一块新的粮食种植区域的努力终于出了成果,那便是流沙湖畔的党县粮食种植基地了。

    目前,开拓队政府也给本土农业部写报告,为党县的水稻种植和渔业生产基地争取到了相当数量的财政补贴和技术援助话说新华夏岛本是农业系官员的大本营,从农业部里要补贴自然非常简单了这位该县下一阶段的工作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党县的代理县长是一个月刚满三十岁的“年轻人”,来头不小,是农业系大佬史钦杰的孙子,同时也是第一任农业部部长、门徒遍天下的金科拉的孙女婿,名叫史丹利,首都青年干部学校毕业。之前曾在首都郊区商品化很深入的农村干过,然后又到了农业部里历练,最后在来新华夏岛之前,他在巴西热带地区担任一个农业乡乡长很长时间,这次到海外殖民地任县长,谈不高升不高升的,姑且算是一个历练吧。

    史丹利清楚地知道自己来党县的任务是什么,那是尽全力将流沙湖畔的这个粮食生产基地给整饬出来。如果在不长的时间内见了成效的话,那么一切好说,他史某人也将会以此为进身之阶,继续往爬。而如果拖延了好久还没有见到成效,并且民众还因为战争或疾病而大量死亡的话,那么他的履历怕是要被写不光彩的一笔了,那样即便他背景再深厚,日后也不太好说话。毕竟如今的东岸,一切还是按照成绩来说话的,关系是有作用,但也只是在两个人的硬指标成绩差不多时能有所发挥,仅此而已。

    因此,史丹利甫一抵达,立刻召开全县副科级以干部开会,全面统一了思想,制定了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这个计划制定得非常详细,基本将各项工作的每个环节都分解到了个人,使得其无法推诿或拖延。

    当然底下也不是没有反对声音,但对这些人,史丹利一概不管,只强调一句新华港方面在看着,全岛二十七万余军民载看着,大家没有理由松懈。这个理由是如此无懈可击,以至于大伙只能苦着脸回去,拼了老命在蚊虫肆虐的泥地里打滚了。

    而考虑到党县深处内陆,位于央高原与东部海岸之间的过渡地带,交通运输并不是很方便,因此新华夏岛方面在数年前开始了塔东铁路的建设计划,并在1682年正式付诸实施。

    塔东铁路沟通党县与东部重要海港塔城县,肩负着将流沙湖一带未来会大量出产的稻谷、牧草、咸鱼干这三种物资的运输重任,作用非常关键。同时,作为新华夏岛重要的海港之一,塔城港也会将外界的工业品、日用品运进内陆高原,供当地百姓生产生活使用。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了,塔东铁路还有着重要的军事意义!麦利那人虽然现在被东岸人暂时打退了,但那只是他们的一股势力。央高原的各土人王国如今正处在激烈的兼并战争晚期,曾与东岸人交手过的那个王国已经被敌国攻灭,原本四分五裂的央高原渐渐趋向统一。未来这个统一后的王国,对华夏东岸共和国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对在流沙湖畔的东岸拓荒者又会怎么对待,这都是一个未知数。因此,东岸人需要随时做好战争准备当然不是现在,但未来一定是避免不了的,因为东岸人本身对气候更为凉爽宜人的央高原也是垂涎不已,必欲夺之而后快呢。

    塔东铁路的建设方和运营方都是新华夏铁路公司。这家扎根于本岛的铁路公司目前已经成功运营了西海岸的大庆铁路有一些年头,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此番修建塔东铁路,前后也筹备了多年,光前期勘探、筹备、人员招募费用花了十余万元,很是惊人。而为了补贴这家财务并不怎么宽裕的本地铁路公司,新华夏岛方面连续两任开拓队队长都给予了该公司累计约二十万元的钱物补贴,并且无偿征发了很多民众帮他们修路干活,一如远东登莱开拓队使出吃奶的劲帮助南铁公司修建胶烟线铁路一样。

    这次邵耀光邵队长任后,同样给予了塔东铁路极大的关注,并且从政府财政咬牙挤出了大约三万元的现金和五万元的物资,赠送给新华夏铁路公司,以鼓励他们不要害怕,坚持下去,无论多么困难也要将这条动脉级别的铁路修建完毕。

    塔东铁路的基本路线,说起来是先沿着流沙湖绕一圈,将未来各个主要农业产区都衔接起来。在这个之后,塔东铁路将从湖畔平原进入崇山峻岭的重要隘口壶关乡延伸而出,经黎城乡,沿着山脉件弯弯曲曲的平整谷地,一路蜿蜒而出,基本是绕了一个不算近的圈子后,才最终沿着海岸线向北抵达塔城港码头。

    这条线路,在党县火车站建设工地的外墙粗略地标注了出来。任何一个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明白,塔东铁路的距离一点都不近,且行经地区条件复杂,有沼泽、有丘陵、有森林、有沙洲,其间可能还需要架设不少座的桥梁虽然如今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东岸铁路桥的生产成本已经大为降低,但数量一多的话,仍然是一个不小的财务负担这其的花费肯定是十分巨大的。也难怪很多人都说,塔东铁路的单位里程建设成本,将大大超过大庆铁路,甚至会是两到三倍之多,其实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但不管怎样艰难,这条铁路都是必须要修建起来的,这不仅仅是经济需要,同时也是政治任务。新华夏铁路公司的总裁、著名女强人马小玲,这一两年一直在全岛各处东奔西跑,甚至还回过一次本土,为的是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拉到足量的赞助,用尽可能的低价聘请到足够的技术人员,总之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目前已经全线开始修建的塔东铁路在规定时间内顺利完工。

    马小玲心里明白,这条铁路对公司未来的发展影响深远,即便再困难也要马。这不单是从央到地方很多单位和个人在帮着他们减轻负担,同时也是为了未来她沟通全岛的雄心勃勃的铁路计划能有一个相对好的起点。对于一个立志要做新华夏岛铁路女王的强人,眼前的些许困难又算的了什么呢?铁路干道、有线电报线、铁路附属地,是未来新华夏铁路公司在全岛收割利益的三大武器,马小玲对此长期看好。现在她已经在大庆盆地地区初步尝到了甜头(虽然利润总额还不是很大,但胜在细水长流、稳定),自然想将其复制到东海岸了。

    塔东铁路,必须尽可能快地完工!

    /bk

第一百五十一章 西印度洋(十七)() 
    “东海岸这种平直的海岸线,对于海洋运输来说,还真是个灾难呢。”泽潞地区行署专员兼警备司令扬杰乘坐海军舰船航行在东海岸近海,一边看着远方地平线上还算美丽的风景,一边感慨地说道。

    因为季风特别强烈及海潮影响的关系,新华夏岛东海岸的河流入海较为困难,河流在强大的外力作用下不得不改变流向,整体上呈南北走势,然后才在某个合适的地方艰难流入大海。河流在这种情况下长期作用之后,便在沿海形成了一连串的牛轭湖、沙洲及沼泽,景色优美是优美了,但对农业劳作却不怎么友好,需要花费大力气改造。

    扬杰之前在澳洲工作了很多年,看多了那边曲折优美的海岸线,对新华夏岛东海岸的港口、水文条件已经彻底没话说了。讲句不中听的,其实多凡港、塔城港都不是什么好港口,前者地势太高,海湾太宽阔,后者也就是矮子里拔将军罢了,充其量只不过是东海岸难得的一个延伸进深海的海角,水深足够而已,既无天然防波堤,也缺乏修建军事要塞的必要地形,只能勉强充作一个条件不算很好的商港罢了。

    其实不光东海岸了,西海岸也一个熊样,特别是在中部和南部,唯一的一个大型港口棉河港的条件其实也不怎么样:河水携带而来的泥沙量太大,导致港口易淤积,需每年花费一笔经费清淤;港口地形同样不好,不能在暴风雨天气中将狂风巨浪阻挡在港湾外——至不济,也要削弱涌进来的海浪能量吧,但这似乎也很难做到,除非斥巨资修建人工防波堤。

    新华夏岛真正条件优良的港口,其实都在北部,新华港的优良条件更是即便在本土也不多见,其他的诸如康化港等地的条件也还不错,可以拿来做商港,当然也可以拿来做军港。这些地方,最大的缺点大概就是环境过于潮湿闷热,在前期开发的时候,容易因为疾病而大面积减员。不过在如今已经开发出来的地方,其港口条件的优越性就慢慢体现了出来,开始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特别是在如今所谓的蔗糖牛市、橡胶牛市、咖啡牛市已经慢慢到来的时候。

    “再艰难也要运输啊,东海岸的土壤环境非常适合胡椒、油棕、剑麻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还有粮食种植区,还有森林,还有渔业资源,没有一个港口真的太艰难了。”与他说话的是海军第二舰队司令李泽*民,此君在执掌第二舰队后,开始了一番大刀阔斧的整顿与改革,加强了舰队的训练频率,改进了训练方法,不说让第二舰队的那帮家伙们实力提升了多少,但这精气神却是不错了,当然这也是需要耗费大量资源和金钱的,也就李公子敢这么玩,谁让人家能拉赞助和补贴呢?

    今天他和扬杰二人乘坐海军第二舰队的旗舰“控制东方”号顺着东海岸南下,前往多凡堡海军基地。这艘舰龄较老的“八月十日”级战舰去年刚做了大修和延寿处理,花费了数万元资金,如今船况还算不错,看起来又能服役一些年头的样子,直到海军造舰计划彻底完成,新的“节气”级护卫炮舰将其取代。

    “控制东方”号顺着洋流南下,一路经塔城、高都、潞安等地前往大泽县的多凡港,那里同样是第二舰队的一个基地,目前已经不远,站在甲板上可以远远望见港口外的山包。山包上有着一座规模不小的灯塔,此外还有不少掩映在翠绿树丛中的海防大炮,黑洞洞的炮口朝着港外,随时准备将来犯之敌打成碎片。

    “多凡港比我想象中的要繁荣很多。”看着船只降下了风帆,在蒸汽动力的驱使下低速缓慢进港,扬杰感慨地说道:“和强主席在全胜岛住了那么久,我甚至都有些不习惯了。那个冷清的地方,一年到头也遇不到几个外人,年轻人都在想着办法朝澳洲大陆上跑,实在是寂寞难耐啊。再看看多凡港,其实也不过就是一个海外殖民地的小县城罢了,但竟然有着八千多人口,可以,可以的,我在澳洲还没见过有这么繁华的地方呢。”

    “呵呵,都是海军搬过来部分以后繁荣起来的。”李泽*民一句话就将地方官员多少年的努力给否定了,只听他继续说道:“现在这里常年驻泊着至少四艘军舰,来往的商船数目也不少,有时候前往远东的英国人错过了风期,也会选择在此停靠或休整,商业还是很不错的。再加上这些年附近区域咖啡种植的日渐兴盛,这里的人口日渐增多也就成了可以预料的事情,都很正常啦。”

    其实,多凡港乃至整个大泽县人口这些年确实一直在快速增加着,只不过原因并不像是李泽*民刚才所说的是海军的功劳。海军固然带来了大量的军人、技术人员、官员及其家属,使得本地人口大增,但却远远达不到如今这个程度。多凡港人口和经济真正的发展,还是因为附近山里面咖啡种植面积的逐步扩大,以及由此带来的各行各业的发展,这才是最主要的。

    而说到这个咖啡种植,就不能不提一下东岸人在新华夏岛西南部山区与当地以安泰法济人、安泰莫罗人为首的原住民群体的争斗。在当初联合马哈法利高原上的巴拉人以及安泰法济人等山民群体逐退法国殖民者后,东岸人与这些土著之间的合作基础便不复存在,关系慢慢变差,进而因为土地、财富等原因,展开了武装冲突。

    最先与东岸人发展纠纷的就是这个岛上最文明的土著,会用阿拉伯文变种写书的安泰法济人、安泰莫罗人群体。他们一开始利用法国人残留下来的武器与东岸人对抗,不过很快就消耗殆尽。这个时候,是马斯喀特苏丹国的阿曼人出于宗教情感给予了他们大量的军事援助,这无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