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

第1478章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第1478章

小说: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体系却有些疏于建设,民兵预备役的战斗力有所下降。正如杨亮话里话外所指出的,打小就过着好日子的南非新一代青年对于参军打仗不是很热衷,民间人们谈论的多是谁谁又在自由港开普敦发了财,谁谁又去义成淘金了,对于加入保安团受训那是能推就推,想方设法逃避。反正一个县的保安团员额也只有一千人不是么?现在哪个县不是一堆人啊,谁爱去当就去当了,别妨碍我赚钱。

    这次他们北上征讨卡玛王国,本来不打算调民兵保安团系统的,但为了让他们见见血,感受下战场氛围,还是抽调了河中、开普两县的保安团上阵,与黑八旗那一千人一起,跟着第一混成团一起出征。可以想象,当时两县挑选出征人员名单时,是何等的鸡飞狗跳,指不定有多少人四处请托,让别人代自己出征呢。和平了两代人的河中,如今确实到了好好整顿一下的时候了。杨亮已经决定,等明年新华夏岛开始对中央高原上的麦利那人大举用兵的时候,他会再挑这几个承平已久的县保安团出兵,并且出征士兵的名单还不能一样,一定要让那些偷奸耍滑的家伙们付出代价。

    “让他们都坚持一下,到了凉亭乡再休息。你通知警卫连的赵连长,让他带一些骑兵在旁边监督,谁走不动了就拖出去用鞭子抽。玉不琢不成器,有些孩儿们,还是得摔打摔打才行。”杨亮淡淡地说道。

    在他身旁,是头戴黑檐大盖帽、脚蹬牛皮军靴的第一混成团的士兵,这些正在沉默着行军的精锐部队是他在南非地面上纵横捭阖的最大依仗。不过,作为东岸军事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主力部队补充兵的最主要来源,各地的民兵预备役的维持工作却也没有任何理由懈怠。这些部队是稳定地方的主要力量,而且足够“便宜”、“廉价”,若是不重视而导致腐朽败坏、不堪一击的话,你要组建多少正规部队来替代他们?可能吗?

    下完命令的杨亮没有再多话,而是一夹马腹,在众多参谋和警卫们的簇拥下,朝前而去。他们离凉亭乡也就十几公里了,他打算到了那里再行休息。

    几个小时后,太阳尚未落山,这支南非地面上堪称规模庞大的队伍就抵达了凉亭乡,并在城外的临时军营内驻扎了下来,然后便是一连串的嘈杂声,打水做饭的、洗刷马匹的、搬货卸货的、出外巡逻的,再加上前来劳军的乡政府干部们(其实也没什么东西,就一些牛羊罢了),整个营地顿时迎来了一股生气。

    “从凉亭乡向北,就已经是大卡鲁高原的边缘地带了。这里的海拔不高,不过越向北的话就越高,也越干旱。因此,明天出发的时候,我们最好沿着河谷丘壑行军,这样便于取水,途中休整时也方便一些。而且,百余公里的路程,我们带着大笔辎重,一天肯定是走不完的,两天也难,还得预估途中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因此最好分三天走完。”临时团部内,行军参谋正在向杨亮进行着汇报。

    “凉亭乡与路口乡之间这广阔的区域内,科萨黑人可都肃清了?”杨亮拿马鞭指了指地图,问道。

    “基本肃清了。偶有一些漏网之鱼,问题也不大。往返于凉亭乡和路口乡之间的运输队,其被袭击的频率也大大降低了,可见此地黑人势力的凋零。”情报参谋一听立刻上前介绍。

    “明天骑兵团先行,分成多路,以连为单位,互相呼应,先将这片区域犁一下。大部队在后面跟进,不要急,我们有的是时间。这次花了这么多钱,调集了这么多军队,我们要做的就是除恶务尽,不留后患。卡玛王国那批人,为王前驱的使命已经差不多完成了,是时候退出历史舞台了。”杨亮慢条斯理地说道。

    卡玛王国这个曾经与东岸人争夺数十年的科萨黑人国家,在英格兰与荷兰殖民势力相继被赶出南非后,就不可抑制地飞速坠落。相信若不是东岸人存着驱虎吞狼的想法,不断驱赶他们向东迁移,与当地的黑人互相厮杀、互相消耗的心思的话,这个国家怕是早就已经灭亡得无影无踪了。

    但几十年过后的现在,东岸人在南非大陆上愈发强势,地位越来越稳固,人口也一日比一日多,那么确实也没必要继续留着这个已经堕落成部落联盟的国家膈应人了。调集大军围剿,毕其功于一役,彻底占领其土地,才是我大东岸好男儿应该做的事情。

    这次杨大帅统帅了总计约八千人的兵力,四百余辆大车、一千多匹驮马的物资(主要是保安团和辎重部队在照看),碾压一个估计战士数量不超过两万人的卡玛王国,应当是绰绰有余的。而卡玛王国一旦覆灭,附近就再没成气候的抵抗力量,徐徐吞并各处土地,并将其与同样正在扩张的义成地区连成一片,就是大伙下一步该做的事情了,相信应该没人可以阻止这一切!

第三百四十章 西印度洋(二十七)() 
一声炸雷响彻天空,瓢泼大雨倾盆落下。

    苍茫的南非大地上,两群不同肤色,不同穿着,装备也不尽相同的军人正在进行着激烈的搏杀。其中一方是来自卡玛王国的黑人,大概有数千人的样子,这会已经被打散了阵型,散布在广阔的正面战线上。而在他们对面,是一群排列着整齐队伍的东岸军人,他们穿着深蓝色的军服,军帽帽檐下不断有雨水滴下,手里钢枪上的刺刀明晃晃的,冷漠而坚定地向前推进着。

    方阵间隙内的炮兵弟兄们已经停止了炮击。这一是因为大雨,地面松软,炮弹的威力大减,二也是没有必要了,敌人的阵型已经在炮兵和骑兵的连番打击下散乱、崩溃,这个时候已经失去了他们的用武之地,需要靠步兵兄弟们上去收割胜利果实。

    “噗!噗!”声连响,这是刺刀穿入人体时的声音。天降大雨,不利东岸军人发挥火器优势,但这又如何?第一混成团数千虎贲之士终日训练,又岂是那些只敢躲在后面远远放枪放箭的胆小鬼可比?事实上,敌前投弹、白刃格斗同样是重要的训练科目,而他们也不缺乏面对面展现这些技能的勇气,所以你便看到了,即便是现在正面搏杀,他们也将那些卡玛王国的残兵败将给打得一败涂地。

    当然了,或许有人会说,卡玛王国的士兵已经被东岸陆军那三十多门大炮给打懵了,然后被扑面而来的精锐骑兵一冲,已经失去了阵型,且心胆俱丧、士气低落。即便偶有一些匆忙组织起来的小反抗集群,那也完全不够看,那些人一边打一边想着怎么跑,有的人甚至连刀都拿不稳,挥舞挥舞着就掉在了地上,足见其不堪一击的程度。

    不过,第一团的杨大帅肯定不会同意这种说法。杨某人素来敢打敢拼,治军也素来以严格著称,打起仗来更是泼辣大胆,迅猛无匹。他最得意的战斗,应该是当年夜间登陆第乌岛,然后用一个漂亮的刺刀突击行动击溃了葡萄牙守军的意志。由此可见,杨某人带的部队,别的不谈,这意志和勇气是不用多说的,正面拼刺从来不落下风。

    当然杨大帅的这种作风也不是没有引起别人的非议。有些人就认为,国家花大价钱培养出来的精兵,无谓地消耗在冷兵器搏杀中实在太吃亏。一个合格的东岸陆军士兵,会在中距离上准确射击,可以连续行军数小时,服从命令,纪律性好,白刃格斗也不弱。这样一种精兵,本来就应该好好使用,以更有效地发挥他们的优势,扬长避短,而不是和那些黑人们用最原始的方式互殴,这样实在太亏。

    只是,他们这样的言语,杨亮肯定不会听就是了。军人本就是铁血男儿,只敢远远躲着射击算什么?不敢拼刺刀的兵不是好兵!不敢冒着敌人炮火齐步前进的兵也不是好兵!这是杨亮一贯的看法,至今也未曾稍变。

    “这次战斗打散敌人成建制的抵抗之后,务必要发扬风格,继续穷追猛打,不能让那些科萨人死灰复燃。你们要明白,未来这里是要建定居点,要移民过来的,不可轻忽。”穿着一身油布雨衣的杨亮背着双手,在略显泥泞的地面上走来走去,说道“南非骑兵营最近有信使过来吗?”

    “还没有。”联络参谋上前回答道“最近当地一些黑八旗部落有些不稳,南非骑兵营要留着镇守。不过据说事情快处理完毕了,不日就可从陆路过来增援。”

    话说南非骑兵营本来也是预定要参加此次作战的。不过临出发前,分散在河中地区的几个黑八旗部落因为移民前往北美自由邦的事情闹事,因此他们被紧急留了下来,参与镇压。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两个月了,该处理的差不多也该处理完毕了,些许不想离开南非的黑八旗旗民,闹不出什么大浪来,相信南非骑兵营这一千多骑已经在昼夜兼程往这边赶了吧。毕竟,卡玛王国覆灭后,地方上仍然需要军队驻守,清扫残敌,而这种工作无疑骑兵是最为胜任的了,不出意外的话会让南非骑兵营与第一混成团下辖的第一骑兵营负责。

    “这个卡玛王国也是废物。这么多年来,却始终没能收拾掉东部沿海地区的那些祖鲁人,以后还得劳烦我们去动手,真是麻烦。”杨亮已经没太多兴趣关注前面的战场了,转而和参谋们说起了战后的规划,只听他说道“东部沿海地区,降水丰富,土地肥沃,气候也不错,是南非最能养人的地方了,相应地其黑人数量也是最多的,日后怕是免不了要我们费一番手脚。这帮不争气的家伙们,离了荷兰人、英格兰人就不大玩得转了。”

    杨亮清楚地知道,打完这一仗之后,卡玛王国基本算是完了。而这个“僵尸国家”一完,南非大地上就再没有能够有效威胁东岸人的势力存在。祖鲁人、科萨人、斯威士人、通加人什么的,通通不是对手,他们一没有先进的技术水平,二没有完善的体制,即便个人比较野蛮、勇猛,但都构成不了威胁。因此,在未来数年内,针对卡玛王国旧地及南非东海岸的剿匪式作战肯定是持续展开。而伴随他们展开的,则是一步步坚定推行着的移民拓荒行动。在这一点上,其实国家也早有预案,一切只看后面如何执行了。

    而一旦吸纳了大批移民,以南非东海岸优越的自然条件及相对丰富的资源,那么发展速度肯定不会慢。你别看河间地区现在看似是占了先机,发展程度要远超东边,但东部气候环境好,有黄金、有煤炭啊!你看现在的义成铁厂,就已经稳定运营并产量利润了,新华夏岛、奥斯曼帝国(亚洲部分)、波斯乃至印度市面上,大量充斥着该厂生产的各类钢条或铁制品,这是西海岸所难以望其项背的。

    煤炭的事情就更不用说了。成皋煤矿早就在稳定供煤,且质地优良,深受海军们的喜爱。与此同时,其他大煤田也陆陆续续被发现,一时间仿佛整个东海岸地底下都埋藏着这种工业时代所必须的燃料,让所有人都非常振奋。

    与之类似的还有金矿,这似乎更加疯狂。无数自认为运气不错的年轻人从全国各地涌了过来,其实甚至有不少还是有着受人尊敬职业的淘金者,他们共同的目标就是排除万难,找到能令他们下半辈子衣食无忧的黄金!

    狂热的淘金者加剧了金矿区的混乱局面,同时也与当地的黑人势力展开了激烈的厮杀,说起来倒是为政府前来开路了。不过要打败当地黑人,最终还是离不开政府的帮助,淘金者们也很明白这点。

    “南非的未来基本已经可以预见了。当残余的黑人被清除后,这里就会成为东岸人的生活乐土。同时工业迅速发展,以采矿业为代表的经济空前繁荣,义成地区很快就会成为全国的又一新兴地带。完成了这个历史赋予我的使命,说起来还有点小激动呢。”杨亮一挥大手,语气激昂地说道“后面如果再成功料理了新华夏岛中央高原上的麦利那人,差不多就功德圆满了。南非、新华夏互相呼应,咱们国家在印度洋的地位就无人能够动摇!”

    。

第三百四十一章 西印度洋(二十八)() 
1690年2月1日,莫桑比克的贝拉港内,爱德华·汉普顿正在与友人交谈。友人是来自伦敦的乔治·克利福德,一位有名的商人,著名航海家豪克斯·克利福德的堂兄弟。

    克利福德家族在伦敦也是薄有名声了。通过与清国贸易带回来的海量东方产品,不但给他们家族提供了巨额的销售利润,同时也趁机结识了许多的大人物,攀上了一些在他们以往看来很难建立的关系,这对家族未来发展的好处不言而喻。

    现在,已经有不少大人物参股投资克利福德家族的船队了。东方贸易已经被证明是获取财富的捷径,虽然如果的英格兰仍然在执行严格的重商主义政策,限制贵金属外流,但像这种能够二度带回大量贵金属的贸易(通过将东方商品加价卖给其他国家获利),还是能够得到王室和国会的豁免的。特别是现在的国王是在联合省生活了半辈子的威廉三世夫妇,深受商业文化熏陶的他们对于这种贸易持鼓励和赞成的态度,因此东方贸易在英格兰蓬勃开展了起来——继伦敦后,布里斯托尔、利物浦、朴茨茅斯等港口次第兴起,云集了大量做远洋贸易的船只,商业慢慢繁荣了起来。

    克利福德家族的大本营在伦敦,一座拥有四十多万人口的大型城市。他们通过海洋贸易积累的巨额资金,开始在伦敦兴建自己的货栈(以前是租的),开设专门商店,同时结交各色人物。此外,他们在造船重镇朴茨茅斯也有分支机构,几位家族成员负责在那儿监督船只的建造和修理,顺便采购各类船具,顺路销售到对面的欧洲大陆。

    他们当然也参与了美洲贸易。事实上克利福德家族与莫里森家族建立了稳定地合作关系,开始大举投资弗吉尼亚和卡莱罗那的殖民贸易,收取当地的特产农作物,然后运回伦敦售卖,获取利润。

    也就是说,这个家族现在同时在英属北美、欧陆以及远东进行着远洋贸易生意,气象确实不一般。不过,所有人都知道,该家族最主要的生意还是东方贸易,且超过三分之二的船只投入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