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

第1543章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第1543章

小说: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损坏,并且不得不改变航线,抵达了克里特岛来躲避恶劣天气。

    现在外面已经雨过天晴了,但战舰仍然在修理,并且因为土耳其人低下的修理技术及匮乏的材料(他们的海岸线遭到了严重的封锁,运输时断时续),“夏至”号战舰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完成修理,以至于蔡振国都在考虑是不是搭乘一艘过路的船只离开这里了。

    不过港口的土耳其人倒似乎很乐意看到东岸人滞留于此。最近那些来自意大利的海盗们像疯狗一样四处出击,不断袭击奥斯曼帝国的海岸线,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以干地亚港为例,这座城市一个月内遭到了两次威胁,一次是几艘天主教帆船在外港拦截了一艘奥斯曼商船,杀人越货后抛尸。另外一次更危险,那些海盗们一度打算进攻港口,结果在炮台官兵的奋勇反击下击退,不过奥斯曼人也损失了不少士兵和火炮,且因为海上封锁的关系无法得到及时补充,故干地亚港现在有些人心惶惶的。

    “夏至”号护卫炮舰的到来改变了一切。这艘拥有数十门火炮的战舰一时间成了干地亚港的定海神针,完美取代了炮台的作用,震慑着可能出现在外海的不法分子。对此,东岸海军官兵们也很无奈,他们现在更关心战舰何时能够重新出航,而不是什么与海盗作战。干地亚港虽然环境优美,但实在太单调无聊了,还是美女较多的士麦那港或伊斯坦布尔比较好玩。

    不过他们心里对土耳其人的海军实力也有些不屑。那些意大利海盗们的装备他们也看过,一些吨位不算很大的桨帆战舰罢了,无论是防护力还是火力都算不得很强,也就机动性在地中海这个大澡盆子里稍微可以称道一下罢了。但就是这种由非专业军人驾驶的非专业战舰,就能在奥斯曼帝国近海制造巨大的麻烦,让他们仅有的海军疲于奔命,近海航运事业受到极大的打击。

    想当年克里特岛战争期间,奥斯曼帝国海军的主力舰队在纳克索斯岛附近被威尼斯人击溃,整个帝国的沿海运输崩溃。甚至就连首都伊斯坦布尔外海都出现了威尼斯人的舰队,堂堂帝国首都遭受了严重的饥荒,可谓是丢脸至极。在此之后,奥斯曼人下决心从东岸进口多艘战舰,这才一举扭转了局面。

    但任何事情都经不住时间的风吹雨打。曾经声势复振的奥斯曼帝国舰队在长时间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后,那些东岸战舰陆续损毁,最后就连强大的“巴耶济德”号战列舰也没了,整个奥斯曼帝国的海军实力再度跌入谷底。后来随着一系列陆上战争的爆发,奥斯曼帝国愈发没有财力投入到海军这个吞金巨兽上面,所以,现在他们漫长的海岸线成了天主教海盗的乐园似乎也就不那么难以理解了。

    “对了,现在黎凡特地区的海上贸易还畅通吗?我们国家新华夏岛的产品能够正常销售到那里去吗?”品尝着香浓的咖啡,蔡振国突然想到了这个问题,于是出言问道。

    黎凡特地区大体上位于地中海以东,素来是奥斯曼帝国的富裕地区,大马士革、耶稣撒冷等历史名城均位于此。奥斯曼帝国在这里设了阿勒颇总督进行管理,统治还是比较得力的。东岸商人进入此地展开贸易活动也比较早,目前已经与当地商人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合作关系。黎凡特的牲畜、干果、香料(与荷兰人的香料不同)一直是新华夏人民比较喜爱的特产商品,而新华夏岛的热带特产、东岸本土的工业品也在这里拥有广泛的市场,每年的贸易额都非常不小。

    当然了,对奥斯曼帝国而言,黎凡特地区之所以重要不是因为贸易,而是其产量巨大的小麦。每当奥斯曼帝国的鲁米利地区因为种种原因而粮食歉收时,来自埃及和黎凡特的小麦就会被大量运过来,成为稳定帝国局势的最重要砝码。

    东岸人也深入参与了黎凡特地区的粮食贸易,不过他们却并非自用,而是在意大利、西班牙等地陷入粮荒时,将其引入上述地区平抑粮价,说穿了还是为东岸的战略目的服务的。

    “黎凡特地区的贸易一切正常,就是近海运输受到影响后,很多东西改走陆路,商品积压得比较严重。”一位常年在此地做生意的东岸商人小心翼翼地说道。

    他在克里特岛生活了好几年了,名下有一条小船,雇了十几个希腊水手,常年到雅典东岸商站那里拿货,然后运到克里特岛贩卖。随后,他利用贩卖东岸商品得到的利润,在干地亚港修建了一个大型仓库,并不辞辛劳地深入岛上每一个农村、每一个庄园,挑选他们出产的葡萄酒、橄榄油、奶酪、干果等商品,再卖到其他地方去。不夸张地说,此君现在已经成了克里特岛排名前三的商人,名下资产雄厚,惹得很多人眼红。

    不过岛上的希腊人或土耳其人都不敢拿他怎么样,也不打算拿他怎么样。东岸人是土耳其的传统盟友,他们的势力也深入到了奥斯曼的各个角落,即便是在克里特岛上,也有不少谢赫或巴依与东岸人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动这位东岸商人简单,但随之而来的报复却一点也不简单,没人愿意担这个风险。

    “没有了海运,确实是个麻烦。”蔡振国点了点头,说道。

    东岸人当初修建的苏伊士铁路至今仍发挥着极大的作用,是沟通红海和白海的交通干线。只可惜这条线是轻轨线,运行着的不是蒸汽列车,而是运力较小的马拉轨道车,无法提供那堪比海运的庞大运输能力。而且,货物在从红海港口运抵白海沿岸后,鉴于如今的紧张局势,当地商人基本上选择用驼队进行陆上运输,这进一步导致了货物的积压,使得原本较为流畅的商业秩序受到了破坏。

    蔡振国甚至已经考虑起了,是不是再在波斯湾(后世巴士拉港附近)修建一条通往阿勒颇的轻轨线路,以缓解苏伊士轻轨的运输压力,并减少部分陆上运输距离。因为是在平坦的沙漠地带,这条轻轨线路的修建成本并不会太高,但价值却很大。东岸人在中东地区的布局正在逐渐展开,塞拉莱港的拉杰普特人已经站稳了脚跟并向外徐徐扩张,东岸人在巴士拉港的商站也已设立数十年,影响力已经颇为不小,再加上东岸海军最近看上了巴林岛,想要在那里建设一个稳固基地,那么也是时候构建一个全面的交通网络了。

    其实蔡振国对于本土为何如此执着地想要控制中东地区有些疑惑。在他看来,中东地区人口固然不少,特产也还算凑合,但本土目前有些过于重视了,投入的资源过多,不是很值得。这个时候,他又忍不住想要吐槽一下退休后依然在幕后“指导”外交工作的李晴,这个老家伙过于恋权,还喜欢瞎指挥,实在是让人头疼——最可恶的是,他活得够长!

    但不管怎样,老干部的指示还是得重视的。海军未来一旦在巴林岛上取得战略基地(目前他们正在与波斯人协商),同时在巴士拉港扩大人员和武备,那么对波斯湾的控制力也就大大加强,一条全新的由自己独享的贸易线路也就成形了。

    这条贸易线路大体上是从印度西北部的第乌、浅岛地区出发,横渡阿拉伯海之后抵达巴士拉港。卸下来的货物在此装上驼背,然后经巴格达前往中东各地分销,赚取利润。虽然这条贸易路线行经的多是干旱地区,看似利润不会很丰厚,但考虑到东岸人可以独享好处,其实收益还是挺可观的。

    这里面唯一的问题,可能就是从巴士拉到黎凡特的阿勒颇、大马士革、耶路撒冷等地距离有些遥远,奥斯曼帝国对此的控制力也不如以往那么强大,中途会不会出现什么风险。好吧,不是可能会出现风险,而是一定会出现风险!不过,这难道不是东岸内部很多人士所愿意看到的吗?

    有风险,我就得加派护卫呀!至于这些护卫是什么来头,谁知道呢!而且,现在蔡振国有理由怀疑,如果未来本土定下修建从巴士拉到黎凡特的轻轨线路后,那么陆军没准就要参与进来,然后借着保护修路工人的幌子,派遣护路人员。蔡振国仔细考虑了如今奥斯曼帝国的状况以及未来他们可能面临的巨大威胁,最终觉得轻轨护路人员出现在中东并非不可能,那样东岸人对中东的控制力毫无疑问也将大大增强,达到一个可能连奥斯曼人都无法企及的地步,那样就有些尴尬了。

    “算了算了,不想那么遥远的事情了,还是先顾着眼前吧。本土现在也是破事一大堆,指不定什么时候才会腾出手来经营中东呢。”蔡振国摇了摇头,想道:“现在最要紧的,还是促成奥斯曼帝国和威尼西亚共和国的全面停战。伊斯坦布尔那帮蠢货,都什么时候了,还舍不得达尔马提亚海岸的那些坛坛罐罐,非要和威尼斯人折腾,简直就是一帮坑货。”

    蔡振国深深明白,想要让威尼斯人心无旁骛地参与组建北意大利联军,那么与奥斯曼帝国和解是前提,属于必须要解决的障碍。蔡振国对于说服奥斯曼帝国苏丹和大维齐不是很有信心,因为这些人的思维模式在他看来有些奇葩。不过,他并不是没有底牌可打!奥斯曼帝国现在四处开战,偏偏财政上又千疮百孔,盼着东岸人发放第二笔贷款已经很久了。如果奥斯曼人真的做不通工作,不愿意放弃达尔马提亚海岸的话,那么他不介意推迟这笔贷款!他有这个权力,而且理由也很充分,相信奥斯曼人不至于如此不智。

    金钱武器,很多时候可比真刀真枪还管用呢!

    1692年9月23日,经过长时间的维修后,“夏至”号风帆护卫炮舰终于勉强达到了出航的要求。于是,在干地亚港内奥斯曼人不舍的目光中,这艘火力强大的战舰载着早就等得不耐烦的蔡振国,扬帆起航,驶往了伊斯坦布尔,华夏东岸共和国驻欧全权特使蔡振国即将开始他艰苦的谈判之旅。

第四百三十三章 “汴梁”号() 
1692年10月18日,青岛港,大鱼河海军造船厂新厂区。

    一条巨大的龙骨已经铺设到位,大群来自大鱼河厂的技术人员正在对其进行最后的整修。这条龙骨是钢制龙骨,因为长度惊人的缘故,其并没有如同其他钢铁龙骨那样在黑山工业公司内锻造,而是由改公司抽调专业技术人员抵达大鱼河厂,然后利用这里的既有设备进行熔铸、锻打,然后铺设到船坞内。

    大鱼河海军造船厂的设备还是比较先进的。其位于青岛港的新厂区内有自己的熔炼炉,可以铸造船用龙骨。而为了提高龙骨的强度,他们还特别从黑山工业公司紧急订购了最新型号的“打铁工”系列水压机,用于对铸造好的龙骨进行锻压成型,可谓是花了血本。

    好在交通部也知道大鱼河厂任务的重要性。他们拨出了2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大鱼河厂在全国范围内采购包括水压机、高精度机床等在内的各类设备。海军也不落人后,他们的军费开支固然紧张,但在本财年初就已经准备好了20万元资金,一股脑儿投给了大鱼河厂。不过这却不是白投的,而是作为“汴梁”号铁甲舰的先期建造经费,相当于是还没正式开工建造的时候就打过去的预付款,也可以算是一种变相的支持了。

    是的,现在我们都知道了。大鱼河厂船台上建造着的不是别的东西,而是传闻已久的“汴梁”号铁甲舰,一艘吨位接近4000吨的大家伙。单从吨位上来讲,这艘战舰就可以吊打世界各国的一众小战舰,毕竟即便在此时的英格兰、法国和西班牙,他们也才刚刚开始研究如何生产2000吨以上的大型战舰,而且还为船材苦恼,不得不去新大陆想办法。

    3000吨以内,基本上已经是木船的极限了,再大的话就有两重以上的困难。其一是自然界很难找到那种通体直透、强度合适的木材,即便找到了,长度可能也不够,造不了太大的木船。其二是结构强度的问题,这个更无解,毕竟木材的强度天生不能和钢铁比,大船在海里航行时,各部分所受到的力非常大,强度不行的话,船只结构很容易受到巨大的破坏,甚至在恶劣天气里当场散架。

    这两个困难,基本上就注定了2000多吨的排水量就是木船的极限了。再大,既不安全,也不经济(维修费用过高),还不如用钢铁呢!东岸人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即便他们早就有技术建造2500吨…3000吨的大木船,却也没有去尝试。他们宁愿建造1000多吨的中型木船,这种大小的船在木材资源极为丰富的东岸是最经济合理的,船只按上蒸汽动力系统的话,操作人员也下降几成,基本上是各大船舶运输企业最喜欢的型制。

    不过,随着交通部海上运输指导思想的改变,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的东岸造船界领受了新任务,那就是建造更大吨位的船只,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海上运输。其实不光是交通部,就连执委会诸公都有了类似的指示,执委会主席邵耀光更是一年内三次视察几大国营船厂,要求他们不要想着躺在功劳簿上吃饭,将小船“造到天荒地老”,而是要加快大船的研发速度,并尽快将其投入实用之中。

    没办法,几大船长虽然卖了一部分股份给私人,但到底还是国家控股,最后只能拨出资金进行研制。大鱼河海军造船厂作为老牌国营船厂,其任务还要更重一些,因为其主要负责“汴梁”级铁甲战舰的研制任务,这其中的技术含量可相当不小。船壳、装甲、船用机械设备、火炮炮塔等等,每一个对他们来说都是新事物,无章可循,只能自己慢慢摸索。

    东岸人目前基本上已经确定了以上等巴西苏木作为船壳的方针。这种木材硬度高、柔韧性强,一直是海军战列舰的首选船材,这次自然也不例外。大鱼河厂建造“汴梁”号之前就已经收集了大量此类船材,并对其进行优中选优,以确保质量可靠。

    装甲是“汴梁”号的重中之重。按照海军的要求,重要部位装备了铁甲的“汴梁”号要有抵近射击敌军炮台的能力,这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要知道,在海上与敌舰对轰是一回事,抵近与炮台对轰又是另一回事。军舰限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