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

第275章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第275章

小说: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民居也在修建之列,只不过那要等到以上这些设施都修建完毕后了。

    烟台要塞的修建是个长期的工程,目前主体城堡已经竣工,城堡内的一些建筑在进行最后的收尾。而与之配套的芝罘岛炮台区、崆峒岛炮台区、码头区、移民安置区等设施大概还需要大半年的时间才能完工。等这些都修建完毕后,整个烟台港将成为远东地区首屈一指的要塞化港口,让无论是岸上还是海上的敌人都望而生畏。

    在检查完这段时间内烟台要塞各项工作后,闲极无聊的莫茗又将挺身队与军夫队拉出来训练。东岸士兵们的伙食还算不错,每餐玉米粥管饱,此外还有油汪汪的咸鱼佐餐,赶上宰杀牲畜的时候大伙儿还能捞着一些肉吃,因此他们的体力相当不错,足以支撑他们在寒冷的冬季进行户外训练。

    挺身队在前次的战斗中损失不轻,前后约有近两百人伤亡,这次东岸人在军夫队中挑选了部分表现良好的军夫,将其补充进挺身队内,使目前烟台地区挺身队的规模再次达到了齐装满员的两千人。

    这次挺身队跟随陆军主力作战,一路上的表现还算合格。特别是其中几个中队,战斗热情高涨,意志顽强,敢打敢拼,莫茗决定给这三个中队集体换装。从10月份运输船运过来的部分武器中抽出了750根长矛,将其配发给了这三个中队。若是他们以后表现一如既往出色话,那么配发军刀与铠甲也不在话下。

    就在东岸人展开冬季大练兵的时候,邻近的登州城又有了新的变化。城里的副总兵杨威在清登莱巡抚陈锦的屡次招降下有些动摇,再加上城内一些富商、缙绅官员们也对投降满清持积极态度,因此原本仗着手底下有七千余兵的杨威最近心思也活泛了些。他原本是土匪出身,后被上任登莱巡抚曾化龙招抚,从此为大明效力。可谁知这位曾抚台不声不响地就和南面的胶州知州一起泛海南逃了,丢下了孤悬敌后的登州城内的众文武官员们面面相觑。

    其实先前陈锦已经在柯永盛大军的支持下前来招降过一次了,登州城内大部分官员都很想得开,大明都不要咱们了,那咱们干脆投了大清算了。听说那大清不但承认大明的官职、功名,甚至还一再明确说明不强制明人剃发。那陈锦本人虽然剃发了,但人家是汉八旗,从龙早,和大伙儿本就不一样。而且那济南的方抚台不是也说了么,不剃发!就连官服还穿着大明那套,只要心在大清即可。

    条件都这么优厚了那还等什么?晚了的话说不定人陈抚台不高兴了,以后大家通通赋闲回家,那还玩个屁啊!因此,登州城内一干无节操的文官胥吏们纷纷吵闹着要投降,可奇葩的是原本是土匪出身的杨威杨副总兵却比他们多了那么一点节操,他不愿降!或者说他暂时不愿降,似乎还在观望风色。

    天杀的!这个时候还观望什么风色?难道青州城里以赵应元这个伪顺余孽为首的泥腿子、江洋大盗们会成事?别说笑了,他们要能成事,那东岸黄衣贼岂不是能打到沈阳去?唔,说到东岸黄衣海寇大家就纷纷牙疼,登州城里的诸位缙绅哪个没受过他们的盘剥勒索,哪个没被他们抢夺过佃户?真真是贼寇性子,与那闯逆是一个路数,难怪会当那啥劳什子宁海防御使,早晚被大清王师一鼓而荡。

    不过无论登州城内的文官缙绅们如何恼怒、纠结、蛋疼,掌握着刀把子的杨威杨大人不降,他们也没有什么办法,只能在旁边多劝两句了,指望杨大人早晚想通,然后带着大家舒舒服服地投降我大清,也能保住大家的前程不是。文官们算计得是不错,可没想到前阵子我大清的王师在安丘城下吃了一次不大不小的败仗,如今山东的形势再度微妙了起来。

    南明的军队至少表面上在河南打得有声有色,比如总兵刘洪起、许定国等人率领的地主乡勇武装以优势兵力欺凌当地的小股大顺武装,并不时传来捷报,如今日克复某地、明日击杀某伪官、后日击溃“数万伪军”等等。这些消息自然也会传到邻近的山东等地,当地士绅虽然一看就知道这些所谓的捷报中水分颇多,比如按照捷报上说的话南明军队击杀的伪顺军队数量已经超过了三十万人,这怎么可能!不过这些河南当地的乡勇武装打了一些胜仗倒也是事实,虽然都是些无关痛痒的小仗,但也令他们内心之中起了一丝波澜。当年大清军队也曾几次入关,也一样势如破竹,不过最后都退了回去,没准这次也是这样呢?你看他们竟然连那帮东岸海寇都收拾不了,反倒是损兵折将,听说连被封为副将的张汝行都军破身死,这真真是令人大跌眼镜。如果这大清朝再这样下去的话,自己恐怕还真要早做打算了。

    不过唯一令人感到些许遗憾的也许就是河南的这些胜仗竟然都不是朝廷经制之师江北四镇打出来的,而是由河南当地的地方乡勇武装所完成,这多少令他们有些担心。朝廷正规军队羸弱至此,竟然还不如乡勇,这可如何是好。

    而这场战斗同样在青州城内的各路武装首领们中间引起了轩然大波。待清军粮尽退兵后,外患尽去的各路首领、当家的、盟主们便对下一步的行动展开了争论。有人主张趁着清军退兵的大好时机去山东广阔的乡间闹上一闹,有人则主张东进登州府投靠东岸人,当然更多的人还是主张留守青州。赵应元这厮虽然是此次抗清行动的召集人,但威望也就那样,他镇不住这些七嘴八舌的各路豪杰们,因此只能有选择性地拉拢一些与他的主张比较相近的人。

    赵应元这人说实话还是有些野心的,这从他强行拥立衡王就可以看得出来。不过此人意志不够坚决,清军势大就奴颜婢膝想要投降,清军若是势弱就不屑一顾,这种降叛不定的人谁能看得上他?清军抓到了估计也是一斩了事,这种人志大才疏,既没什么能力,也认不清眼前形势,败亡只是早晚的事。听说他最近还在联系驻兵江淮一带的明总兵刘泽清,似乎是打算在南明那里谋个职位。

    不过他也不想想,他已经拥立了衡王,再和福王一系的南明勾勾搭搭,这怎么看都属于脑子不正常的人所为。也难怪当初赵应元要拥立衡王的时候人家死活不肯答应,实在是这人真心不靠谱啊!要是南明真的许了你个什么爵位和军职,前提是要你将衡王解送到南京,你是答应呢还是不答应呢?若是答应的话那么衡王将如何自处,而若是不答应南明显然不会给你好脸色看,这种逻辑混乱、前后不一的事情也就赵应元这种政治能力无限接近于为零的粗鄙武夫才会做得出来,没的叫周围人齿冷。(未完待续。)

第一百八十四章 影响(三)() 
当然了,也不是没有人看不清赵应元这人的秉性。

    1645年1月15日,秦尚行、王家忠、翟五和尚等人就突然率兵离开了青州,然后冒着大雪一路向东行进到了登州府左近,并与如今还控制着登州城的明副总兵杨威取得了联系。这几人以前与杨威都交情颇深,毕竟一起造过反嘛,这交情怎么可能不铁!因此,他们在稍微商量一番后,这群无法无天的家伙决定干脆一起拥立杨威称帝算了。

    如今乱世,有刀把子便有一切,你老朱家做得皇帝,我杨大哥便做不得?几人越商量越兴奋,除了翟五和尚另有心思外,其余几人都开始与杨威联系,并纷纷涌进了登州城。他们几家万余兵马一下子进了登州城,城内一时人满为患。而且他们所携带过来的粮秣不多,免不了要率军去登州乡下收集粮草,附近的地主缙绅们苦不堪言,三天两头偷偷派人往济南哭诉,请求方大猷、和讬、李率泰等人速速发兵来解救他们。

    不过如今和讬等人还在等红衣大炮的到来,加上他们也较为忌惮“铳炮犀利”的东岸黄衣贼军,因此只是一味温言安抚这些前来求援的登州府缙绅的子侄们,但救兵却是半个也无。

    登州缙绅的事情先不提,单就说涌进登州城的这帮抗清武装。前后与东岸人打过多次交道,甚至侄儿翟小山如今都在东岸挺身队中任小校的翟五和尚在与杨威等人厮混了两天后,觉得杨威等人也不能成事的他又请辞了,然后带着自己的本部兵马一路向东蹿到了烟台要塞附近,然后派人联系堡内的东岸人,口口声声说要入伙投靠莫大王。

    正在烟台堡内主持修建冰窖的莫茗,对这个莫名其妙跑过来的翟五和尚的行为也感到有些好笑,不过有人投靠总不是什么坏事,他还是在烟台堡内接见了他,同时翟五和尚的侄儿翟小山也被特别命令立刻赶来了会场。

    翟五和尚此人长得肥头大耳,原本是寿光寺护寺僧兵首领,一身武艺还算是不错。只不过后来世道越来越乱,前来滋扰的土匪也越来越多,翟五和尚一怒之下干脆也拉起杆子做了土匪。最初的骨干手下都是原本寺里的僧兵,时间长了他们凭借着武艺精湛倒也在青州、莱州等地混出了一些名气。这次他带着三千余部众从青州一路来到登州,显然是不看好赵应元所部的乌合之众在青州的形势,也不看好杨威等人的称帝闹剧。因此,他凭借着本能一路找到了在他认识中最能打的东岸黄衣军投靠。当然,这里面也有他侄儿翟小山的因素,毕竟有个熟人牵线搭桥好说话嘛。而且他以前多次给东岸人通报消息,也算是结了不少善缘,这些交情在这个时候就能派上用场了。

    翟小山如今在东岸挺身队中当了个小队长的职务,此次也参加过安丘之战,只不过战斗中无甚建树,未曾斩杀一人。不过这个前土匪杆子当家的在经历了半年多时间的训练以及军事、政治学习后,已经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就连莫茗都对他的进步速度感到惊讶。原本以为这个年轻的土匪首领会很难适应东岸人的制度和管理,没想到人家的适应性相当强,态度也很勤勉,学习起来也很用功,如今算是东岸人着力培养的军事干部之一了。

    翟五和尚看着自己这个已经快有一年没见的侄子,心下也感到有些陌生。笔挺的黄色军服、束得紧紧的武装带、带红色镶边裤缝的军裤、军官特有的高筒马靴,他的侄儿还理了一头干净利落的短发,右手腋下夹着一顶东岸人称做大盖帽的军帽。这身号衣,啧啧,翟五和尚虽然看不上,但也觉得确实挺精神的。

    而翟小山身上往日里土匪特有的那种玩世不恭的气质如今看来也消散了不少,总之他就像换了一个人一样。看到这里翟五和尚也有些丧气,当年他怎么教育这个侄儿都不管用,这东岸人到底有啥魔力,竟然把他这个混球侄儿练成这样,有机会的话自己一定要问问。

    而翟小山看着他这个至今仍然理着光头、以和尚自居的叔叔也有些恍惚,曾几何时自己也和他们一样一天到晚浑浑噩噩地瞎混,骂狗官、骂朝廷、骂鞑子,自己既洗劫过为富不仁的缙绅庄子,也欺压过没有反抗能力的穷苦佃农,或许自己曾经还为此沾沾自喜,但如今看来那是多么地荒谬。只有经历了东岸人的政治课程后他才明白这个世道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大家为什么会受穷,朝廷又为什么一天天衰弱下去;也正是在这些课程上,他才知道了他所敬仰的李闯王起家以来的一路腥风血雨和累累白骨,以及大明朝廷在关外面对满清小朝廷时一次又一次的惨败。

    这些东西几乎令他从灵魂层面感到了震颤,他第一次认识到了外界发生的种种大事,也第一认识到了这个社会吃人的本质,他第一次迫切地认识到这个世道需要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他对教给他这些知识的东岸人有了一种骨子里的如同信仰般的虔信,对他们一切的规章制度、各种思想都无条件地接受。他甚至惋惜,与他一同上课的那么多人中,有些感触的还不到两成,能够自己思考并有自己体悟的甚至还不到一成,“同志”还是太少了啊,他常常暗自感叹。

    莫茗等人和翟五和尚的会谈总的来说还算比较亲切,这主要还是缘于翟五和尚一味想投靠,而莫茗也隐隐有些招揽的意思,因此双方商谈的进度很快。对于翟五和尚要求直接入伙的要求,莫茗在想了想后还是予以了婉拒,东岸人有自己的一套管理制度,翟五和尚手下那帮散漫惯了的土匪军队怕是受不了这么重的规矩。与其到时候由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闹得大家都很不愉快,那还不如现在就划好线,保持一定距离,并明确好双方之间的合作关系。

    莫茗等人原本就有如何处理可能投靠过来的山东抗清武装的一套预案,此时照章办理就是。而到了这个时候,莫茗突然也有些可惜那个已经被他率军拆毁掉了的奇山守御千户所城了。那个城离烟台堡不过三个小时的行军路程,也能屯驻个几千兵马,正适合安置翟五和尚这类势穷来投的地方武装。只可惜那里如今连地基都被挖掉了,连根毛都不剩,那么如何安置翟五和尚等人就有些挠头了。

    威海卫?那倒是个不错的地方。那里有一座设施完备的城池,虽然有些破旧,但整修一下的话还是能用的,而且旁边就是港口,也利于东岸人往这里运输物资和兵员。只是唯一的问题在于那里万一被清军围攻——特别是在有能攻城的红衣大炮辅助下的清军围攻时,他们很可能会守不住。难道还要派炮兵帮助他们敲掉清军的红衣炮队?那样自己宝贵的兵力就被牵制住了,与其这样还不如直接将翟五和尚的部队就地安置在烟台堡内呢。

    与威海同理,旅顺、青岛等地也是一样,会极大地牵制东岸人的炮兵力量。因此,还是将他们安排到离岛上面比较靠谱。而这个岛还不能离海岸太近,因为冬季结冰的时候会被人趁虚而入;最好面积还要大一些,能养活一定数量的人口。这样的岛屿莫茗在地图上找来找去,最后发现也只有朝鲜棒子的济州岛比较符合要求了。李朝暗弱,翟五和尚的几千兵马上岛后基本上能很轻易地控制住局面,然后掌控住岛上极其丰富的牲畜资源以及多达几万的朝鲜人力,这对东岸人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