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

第386章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第386章

小说: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名义上算是通商口岸,但实际上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当初东岸与朝鲜签订条约时,朝鲜人死活不同意割让已被东岸军队占领的釜山港,只同意给予东岸侨民在釜山“极大的自治权”。不过这也没多大关系,东岸人目前已经往这里迁居了两千多名明人百姓,并且从挺身队中挑出了部分朝鲜籍士兵担任巡警,堂而皇之地负责其了釜山的日常治安工作。

    朝鲜人设在此地的县令金洪范屡次抗议无果后便也作罢,干脆装起了死任东岸人折腾。目前济州岛的地位还没有决定呢,王京那边屡次索要都被东岸人无理拒绝,双方之间的关系最近着实是有些恶化的,因此这个时候还是不要过度干涉东岸人为妙,免得再起什么事端。

    釜山港东岸人也任命了一位最高行政官员——东岸侨民垦殖会会长。这个垦殖会的机构非常简单,下辖只有民政处和巡警处两个分支。此外,为了保障东岸人在此地的殖民统治,黑水开拓队在这里还设立了一个五百人编制的釜山守备队,守备队士兵的来源很复杂,既有清军绿营俘虏、也有招募来的日本籍士兵,不要求他们有多强的战斗力,只需要能够日常弹压当地朝鲜居民中可能存在的反东岸运动就好了。

    经过近一年时间来的人口统计,在与朝鲜王国明确的釜山县范围内(洛东江以东、金井山向东一条直线至海岸线以南区域)尚有朝鲜籍居民一万八千六百余人。这些人大部分以种地为生,少部分以打猎、捕鱼或煮盐为业。

    东岸人的民政处设立后,先是从挺身队、军夫队中招募了相当部分懂汉语的朝鲜人,让他们充任民政官。这些人的水平如何先不管,总之先把架子搭起来再说。民政处的主要任务就是组织当地朝鲜人和后来的明人移民努力发展生产,为黑水地区提供充足的粮食。与此同时,一些明人中的手工业者也将被迁居此处,在这里办起较为初级的手工工业,以便将釜山的影响力逐步辐射到周边区域。

    而民政处之外的巡警处就比较关键了。众所周知,东岸人是外来者、殖民者,因此只能通过警察统治来支配当地的朝鲜人。在魏博秋制定的经略朝鲜计划中,第一步就是在釜山设立起保甲制度。

    所谓的保甲制度,其实参照的多是后世中国历史上的某些行之有效的制度。比如在釜山实行的保甲制度,其核心内容为:十户为甲,设甲长一人;十甲为一保,设保正一人。甲长、保正不领工资,但皆有一定特权,比如包税、专卖东岸商品等,作为对他们给东岸人办事的酬劳。这个政策如果实行地好的话,对魏博秋以朝制朝的打算极为有利。

    按照目前釜山的两万余人口(包括两千余明人移民)算来,共有427保、3995甲、10246壮丁(具体保甲户数有多有少,依据自然村落划分)。保正、甲长的主要职责是传达东岸人的命令,取缔朝鲜人的随意流动,警备风、水、火灾,搜捕盗匪、维持地方治安,维护道路、桥梁、仓舍,征税征丁,协助东岸巡警办案、侦查反东岸运动等违法事件,战时还要承担更多的杂务。

    目前这些人主要由东岸人较为信任的军夫队朝鲜籍军夫,以及济州岛上的被流放的朝鲜犯官子弟充任。他们对朝鲜政权没太多的感情甚至还充满着仇恨,担任东岸人的爪牙再适合不过了。他们将充当东岸人的触角和眼睛,让那个一直和东岸人搞小动作的朝鲜县令金洪范无计可施。

    保甲下面的各户也有相当的义务,比如他们在遇到生人借宿、家人出外远行或远行归家时,皆须向甲长汇报,甲长得知后汇报保正,保正再汇报至当地巡警派出所。如果有拖延不报或隐瞒不报的,立刻予以严惩、且周围邻居也要承担连坐责任。

    按照魏博秋的计划,在釜山、元山推行保甲制度几年后,还将组织朝鲜壮丁成立保安团。保安团员额初定为五百人,团员皆由16岁以上、40岁以下身体强健、品行端正之人充任。保安团各级军官由东岸人选派,农闲时训练、农忙时解散,以制式棍棒为武器。如果局势不稳则立刻集中戒防,当然如果团员有不稳或抗命的,军官立刻将其开除并予以严惩。

    这些制度建立后,相信釜山地区的朝鲜人再也翻不起什么大浪,假以时日,在这个民族思想还没有萌发的年代,东岸人对这些朝鲜人的殖民统治必将逐渐稳固下来。而统治稳固下来后,第一要务依然是发展经济,毕竟魏博秋花大力气在釜山等地建立起殖民统治秩序并不是为了好玩,而是为了更有效率地压榨、剥削当地的朝鲜人,使之成为东岸人在远东地区的输血管。

    不过釜山地区要发展经济,又谈何容易。首先这个地方在朝鲜时代,便是一个偏僻荒凉的小渔港,即便是在划界时将富饶肥沃的洛东江畔的一些土地也划给了东岸人,但从整体来看这里依然是极为贫穷的。要先开发这里,首先就得重新整修洛东江畔原本朝鲜王国兴修的一些水利设施,然后才能在当地大力开垦田地,种植各种农作物。

    不过搞建设东岸人一直很在行。20日乘船抵达釜山港后,便立即通过东岸侨民垦殖会会长金吾圭(罗天生已调至元山)下令,新来的两千余明人全部移居至洛东江畔,与当地的一些朝鲜人混居,并重新划分了当地的保甲关系和土地产权,以确保每个人都能分到一份面积不下于五亩的农地。当然在此过程中一些既得利益被侵犯的朝鲜人奋起反抗,但很快被闻讯赶来的守备队士兵们镇压,这些反抗者及其家属将被全部关起来然后出售给荷兰人。

    而东岸人从济州岛上的牧场内也调拨了大约一千头牛、三千只羊、四百匹马以及三百口猪,以实物贷款的形式发放到了洛东江畔种植区的农户们手中。发放原则基本上定为明人农户优先、保正甲长家庭优先、保正甲长推荐之农户优先,以此类推,到最后才轮到普通朝鲜农户家庭。

    洛东江畔的农业区垦殖计划是魏博秋发展远东经济的重要一环,这里气候适宜、水源充沛、土地肥沃。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如果在此地推行已经东岸本土证明效率更高的三茬轮作制度,相信一定能够获得粮食的大丰收。然后这些收获的粮食又能够支援东岸人在黑龙江流域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除了农业种植外,釜山港也是一个条件优良的港口。雄心勃勃的魏博秋计划花费三到五年时间,在釜山港修建起修船厂、永固码头、灯塔、海防炮台、中型棱堡以及大量的物资仓库。然后依托这个港口辐射朝鲜内地,发展商业贸易。如今可虑的就是朝鲜虽然有六百余万人口,但国中并不富裕,这从他们支付赎岛费尾款五万两银子都拖拖拉拉就能够看得出来。要想经济渗透朝鲜,何其难也!

    不过朝鲜人再穷,对于日常衣食住行等各类必需品的需求总是存在的。那么如何通过已经被东岸人撬开的一丝朝鲜国门门缝渗透进去,并最终将东岸人的商品销售到朝鲜的各个角落,这才是魏博秋需要通盘考虑并紧密策划的事情。

    魏博秋认为,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就是需要让朝鲜王国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到东岸人打造的远东经济圈中去。比如组织朝鲜内地壮丁去荷兰人的殖民地打工,然后赚到的钱再通过侨汇的形式汇回朝鲜,这样朝鲜人才有钱来消费东岸人的各种商品。当然除了这种方法以外,鼓励朝鲜人多种粮食或药材也是一条路子,因为这些都是东岸人需要的大宗商品。

    总而言之,经略朝鲜要从经济、政治两方面共同下手,尤其不能着急,慢慢地、一点点地渗透朝鲜,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将朝鲜一步步纳入魏博秋设想的大远东经济圈。这个经济圈包括库页岛及其周边岛屿、日本松前藩、山丹地区、荷兰人(抑或郑家)的台湾以及部分大陆地区,如果这个经济圈能够自生循环起来,必将能够产生极大的经济利益,而作为其主导者的东岸人必然将占据其中最多的那份份额。

    7月27日,魏博秋乘船抵达了朝鲜另一处开埠港口元山津,然后开始指导起了这里的各项规划。等一切忙完并回到大泊港后,时间已经到了八月初了,一年一度的大马哈鱼渔汛季节渐渐开始进入高潮阶段。(未完待续。)

第三百五十九章 虎兕出于柙() 
杨明阳翻身下马,在勤务兵的帮助下解下了已经湿透的衣甲,他刚刚率部冲杀了一阵,将一群妄图来拆东岸人炮楼的清军撵了回去。此战斩首八十余,算是近期难得一见的大收获了。虽然清军与东岸人在这将近一年的时间内几乎每天都在玩这种互相袭扰的小把戏,但一般伤亡只有几人或十几人,这次清军被消失已久的东岸骑兵打了个突袭,猝不及防之下几乎被全歼,他们差不多在接下来几天也该消停一下了。

    不过清军消停,可不代表东岸人也会跟着消停。烟台堡南方旷野中,已经增添到八座的炮楼牢牢矗立在盛夏的骄阳下,而在炮楼中间,还矗立起了一个用库页岛鱼鳞松打制的木头城寨,里面驻扎了五百名挺身队士兵。这些士兵冷热兵器混杂,且处在炮楼交叉火力之中,根本不惧敌人来攻。相反,在敌人攻击某个炮楼之时,他们还能前出支援击溃来犯之敌,端地是让清军头疼不已。

    这八座炮楼修完后,火力基本上能覆盖超过五平方公里的面积,让清军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少。以前他们还在努力试图填平烟台堡西侧的泥沼区呢,但等炮楼发挥作用后,他们便从那里销声匿迹了。而此时如果东岸人从布置在最前方的两座炮楼上发射18磅长管重炮的话,其炮弹差不多已经能挨着依然处于修建之中的清军围墙了——当然东岸人现在尚未在炮楼上安装这种神器。

    这八座炮楼内总共屯驻了400名士兵,而中间的城寨内也驻守了500人,有这些人在,清军再也无法舒舒服服地前进至烟台堡城下。他们的阵型会被这些炮楼火力集群割裂,这对于双方大规模的野战无疑是致命的。不过其实清军也早就已经放弃了通过战争手段拿下烟台堡的打算,他们甚至有一年多时间没组织过两千人以上的队伍进攻过烟台堡了,手头掌握了四万多军队的和讬、陈锦等人只能每日里在七八里外筑城,妄图通过这座长长的围墙困住里面的东岸人。

    他们之前确实已经达到了这个目的。但经过东岸人一年多时间不厌其烦地修建起了八座炮楼后,清军的这套体系如今似乎有了轰然坍塌的危险。比如东岸人的骑兵可以在双方堡垒、城墙之间的广阔原野内纵横驰骋,但那些八旗骑兵就不敢这样。没别的原因,怕被大炮轰啊!

    其实以往明军在辽东不是没用这种办法对付过他们。但一来明军修堡垒炮楼成本高昂,二来他们的火炮也没东岸人的这么威猛,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明军没有野战的能力。当时在辽东、辽西的情况往往是几十数百名八旗骑兵往外一站,数量是他们几倍甚至十几倍的明军就吓得如同鹌鹑一般躲在堡垒内,任凭清军在外面呼啸往来。

    但天杀的黄衣贼不一样啊!他们的色目骑兵根本不惧有“骑射无双”威名的八旗劲旅,他们敢打敢拼、而且装备也很好,在双方人数相若的时候往往能占到上风,这让烟台堡外的满蒙八旗兵丁们大为头疼。他们打惯了弱鸡的明军,在突然对上不逊色于他们的一支骑兵劲旅后,顿时大不习惯;而反观那些波兰骑兵们,他们却习以为常,他们以前经常和天下闻名的奥斯曼加尼沙里近卫军团以及马穆鲁克骑兵交手,至不济也和哥萨克、鞑靼牧民打游击,哪个都不是善茬,早就习惯了苦战取胜。

    此时他们碰上这些满洲正蓝旗的兵丁,根本就是把他们当做了寻常的对手来打,因此心理落差不似八旗兵们那么大。而人一旦没了那么多杂七杂八的想法时,便当然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战斗力了。即便是东岸骑兵阵中的那些鞑靼牧民,他们虽然战争技艺和战斗意志不如波兰人,但胜在骑术高明,对付那些蒙八旗士兵也不在话下。蒙古后裔(鞑靼人)打正宗蒙古人,这战斗场面也够喜感的。

    言归正传。炮楼修好后一个月,恰逢莫大帅率军从江北凯旋归来,烟台堡狂欢三日,并举行了一个小型的阅兵暨授勋仪式,让对面的清军将官们看了后不是滋味。授勋仪式结束后,7月15日,随着威望越来越重的莫大帅一声令下,刚刚休整了不到十天的东岸军队开始了集结:载誉归来的挺身队第一大队、第二大队16个中队4000战兵、联队部500战兵;东岸陆军第102连、104连、105连、烟台炮兵连900战兵(已补充缺额);三个八旗新军步兵营2300战兵;骑兵联队2000战兵、新整训完毕的治安队300斥候,计战兵一万。另外尚有一万名军夫队军夫,全军合计二万人在东岸炮楼集群前方数百米处列阵,向大约七八百米外城墙后的清军叫板。

    清军安置在某些城楼上的红衣大炮发射了几下,但软弱无力的炮弹尚未抵达东岸军阵前便消耗完了动能,无力地栽倒在了地上。城头的炮打不到对方,自己的野战炮(清军有野战炮吗?)又极为笨重不便移动,但敌人的野战炮却能轻而易举地将自己在城外野地里无遮护的阵型打得到处是洞,这仗可怎么打哟!

    此时驻守此地的清军兵力并不是很多,不过只有柯永盛等人所率四十营绿营汉军二万余人,此外还有满蒙八旗骑兵二千五百人。而在不远的登州城内,尚有清廷委任的登莱巡抚陈锦所部万余人。至于原本同样戍守此地的李率泰部一万五千余人,则早就调到滨州一带去了,李率泰本人也上任滨州海防总兵多时了。

    全军不到二万五千人,即便因为是戍守战兵比例高一些,但清军依然不敢出城野战。他们手下的绿营除了三分之一来自宁夏、陕西等地有些战斗力外,其余三分之二基本都是在山东收编的地方杂牌明军、土匪和团练地主武装,战斗力很是一般。拿来守城的话还马马虎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