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

第395章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第395章

小说: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防战前后,无论是城内的东岸人还是城外的西班牙人,都遭受了罕见的秋季疫病袭击,圣菲城内的军民约有五百多人死于这场不明原因的疫病。此外,痢疾、霍乱、伤寒、脚气、疟疾等疾病更是从头至尾困扰着东岸人,药物不足和治疗手段匮乏让大批士兵非战斗减员,联合参谋本部军医处及国家卫生部为此遭到了严厉的批评和指责。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陆军部、卫生部迅速成立了联合工作组,派人前往疫病最为流行的圣菲进行调研,力图查找出问题来。目前东岸陆军的医疗救护体制虽然还很不完善,但基本上每个连的驻地都设了两名卫生员及一个战地救护所。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平时驻扎在家里的时候什么都有,条件也好,士兵患病人数少,因此一个连两名卫生员差不多也够了。不过现在是在战争期间哎,一个连两百多号人才两名专职的卫生员负责为受伤的士兵清理、消毒、包扎伤口,同时他们还要花费大量时间照顾生病的士兵,这哪里忙得过来。

    一般来说,战斗进行中的各连连长也给自己的卫生员们配备了一定数量的克兰迪仆从军,不过这些人只能负责从前线抢运伤员,别的什么都不会,连给人上绷带都不懂,这还搞什么搞!

    另一方面,这些从前线被抢运回来的伤员们即便被各连的卫生员们后送到了位于城内的野战医院,他们的境遇依然没有太大改善。无他,缺医少药,同时还缺少专业的外科手术器械与人才,很多士兵的伤口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持续感染,然后产生了多种并发症。

    面对这样一种棘手的状况,卫生部立刻将尚在摸索试验中的大鱼河高等医科专门学校的外科手术班20名学员一股脑地派到了布宜诺斯艾利斯——目前只有这里才是绝对安全的大后方。穿越众里面没有一名外科医生,穿越这么多年了才摸索培养出了这二十名外科手术方面的“人才”。其实说他们是人才真的抬举他们了,因为他们的所有医学知识都来自穿越众里唯一的一名医生,即船医王辽——一个医术很可疑的男人。因此,他们的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

    不过水平再差也是培养了好几年的医生,也是拿大量瓜拉尼人做人体解剖实验练出一定手感来的二把刀,做一些简单的外科手术问题不大。他们抵达布宜诺斯艾利斯后,立刻设立了一座高级别的野战医院,专门接收各类需要手术的伤员。

    他们进行手术的器械相当原始,坩埚练出来的一些特种钢加工而成的手术刀、钳子、镊子等等——质量当然和后世没得比;简单的绷带,没有手术专用缝合线,消毒手段只有沸水和酒精,无法防止术后感染;止痛药也只有国家特批的鸦片——话说这种“药物”在此之前一直是严厉禁止的,不过这个时候为了满足前线战争需要,也顾不得那么多了,先发到野战医院去给需要进行手术的士兵们止疼再说,数量不足的话立刻问荷兰人加大订购力度。

    这座高等级的野战医院设立后,至今已为八百多名伤员进行了手术,基本上都是些简单的外科手术,手术总得来说成功率还是比较高的,达到了70%以上,但术后感染的几率同样也爆高,很多士兵相继感染后去世。

    不过卫生部的医生们现在也缺少抗感染药物,对此束手无策,他们限于河南玻璃厂一直无法出产高倍率的显微镜镜片,因此也始终无法开始对青霉素等杀菌物质的寻找与研究。他们只能一遍又一遍地消毒手术器械、止血绷带与纱布,同时用酒精擦拭伤口处,以尽量减小感染的风险。

    而由于很多需要进行手术的士兵远在圣菲、科连特斯甚至亚松森,路途遥远转运不便,而且数量比较多(前线作战部队密集,加上仆从军总兵力最多时达一万五千余人,因此伤病员较多),因此在陆军部的强烈要求下,国内三家船厂先后开工建造了三艘医疗船。这三艘医疗船分甲乙丙三等,其中甲等运输船级别最高,专门运输重伤员及重病患者,也被称为医院船,船内配有外科医生和医疗设备,可以实施手术;乙等医疗船,配备专业护士和简单的医疗设备,可对伤病员进行一定程度的护理;丙等医疗船则只配备一些临时培训的卫生员,专门用于轻伤员及轻症患者的运输。

    在战争刚爆发的时候,陆军部才刚刚试探着提交了建造一艘普通医疗运输船(丙等船)的报告,且还未得到多大的重视。不过在战争进入大规模攻坚阶段和拉普拉塔的气候转坏以后,大量伤病员的出现使得陆军部和执委会都感到了棘手,毕竟用普通拉煤、拉弹药、拉食品的船只来运送伤员多少有些不太合适,也很不专业,因此立刻责成各大船舶制造企业开始研究设计专门的医疗运输船。而在战争爆发一年后的今天,这样的医疗船已经迅速增加到了三艘,其中一艘还是能够进行手术的甲等重症患者医疗运输船,极大地推动了华夏东岸共和国医疗事业的进步。

    与此同时,吊瓶输液技术也第一次在东岸国内——可能也是这个星球上的第一次——大规模使用。大量得了霍乱、痢疾以及感冒的士兵们蜷缩在专门开辟出的隔离病房内,由从本土征募来的大量女护士——这同样是东岸第一次大规模使用女护士——对他们进行专业护理,同时也给他们进行输液。

    说实话,吊瓶输液技术并不是什么高科技,原理也很简单,相对而言对技术和材料的要求也不是很高:玻璃瓶是现成模具制作的、输液管是经过消毒后的鲸鱼肠缝制的、针头是特别手工打制的(机械加工无法达到需要的精度),而生理盐水什么的就更好调配了。

    在这个治疗方法中,也许唯一的技术环节就是如何能够准确地找出血管所在了,而这显然是可以通过大量练手给练出来的。吊瓶输液技术在小规模的使用并成功使得一些患了痢疾、霍乱的病人痊愈后,立刻便在全军各卫生员那里推广了起来。同时,国内仅有的两家医院、数十家卫生所也都接到了通知,立刻派人到东方、平安两家医院进行学习,以便在全国推广。

    要知道,以往这种技术仅仅是在东方县医院这个小范围内进行过实验。当时由于针头加工不易、输液管选材问题等等耽搁了好几年时间,到了去年年初差不多才开始在长山苦役营内给瓜拉尼苦役犯进行实验性输液治疗——因为当时这里霍乱病爆发,死亡多人。实验结果总的来说喜忧参半,用鲸鱼肠缝制的输液管基本上达到了使用要求,手工打制的针头却颇有些关碍——粗大的针头使得病人感染病菌的危险大增。而且由于针头打制不易需要重复使用,因此即便多次消毒但依然不能彻底杜绝交叉感染的威胁。

    不过虽然存在多种问题,但已经没有时间给卫生部继续改进了,战争前线大批量的患病官兵们等不起。因此,在军部的背书下,卫生部终于同意在前线大范围推广尚未完善的吊瓶输液技术。至于由此产生的感染、副作用什么的,那都是小节了,毕竟你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患病士兵们一天天虚弱下去而无动于衷吧。

    战争虽然不是什么好事,但它显然加快了东岸国内一些医疗技术、制度和装备的普及速度。比如卫生部正在研究的血型鉴别和输血技术,这对于战争的重要性是相当高的,目前卫生部下辖的大鱼河高等医学专科学校正在进行深入研究,希望在不远的将来能够取得突破。(未完待续。)

第三百七十三章 战争催化(三)() 
1647年9月20日,刚刚过完东岸历元宵节的西北垦殖局局长马甲又马不停蹄地巡视起了下辖的铁岭、成山、河津、梅洛、百尺崖五个定居点。这五个定居点散布在上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区域内,马甲与秘书、随从、护卫等人一开始乘坐马车,后来干脆直接骑马,并于10月10日这一天抵达了本次视察的最后一个目的地——百尺崖堡。

    百尺崖堡这个定居点已经设立差不多两年了,最初本地只有数百名来自大明山东百尺崖千户所的军户,现在人口几经补充后也达到了两千人左右,其中明人约占40%,几乎全是男性。剩下的一半人口全部来自希腊、保加利亚、摩尔达维亚这三个地区,大部分(约80%)是女人。

    百尺崖堡的农业条件很一般,因为这里原本都是荒草甸子,即便经过清理后开垦出来的农田中依然残留了大量草种,导致地里的小麦麦苗竞争过度,产量比起北方略有不如。再一个就是,与整个东岸南方相似,这里虽然降水丰富(年降雨量1000毫米),但依然缺少大型地表径流,落下来的雨水无法利用。等到降雨少的季节,不光地里浇灌有些困难,就是人畜饮水都有些不便。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组织大批人手修建农村小水库,同时开挖灌溉水渠,最好向西一直挖到黑河(内河罗河)流域,通过一级级的蒸汽提水站将黑河丰沛的水资源引到百尺崖这边来,以灌溉附近的农田。

    组织农民修建水利设施是一项大工程,光靠百尺崖堡的这点劳动力肯定是不行的。而且最近乡政府刚刚组织了五百名成年男子前往拉普拉塔服劳役,这劳动力就更缺乏了。虽然现在是晚冬早春的农闲时节,但对于东岸共和国治下的新定居点的农民们来说,他们永远都有忙不完的事情。比如开辟荒地、比如挖河修渠、比如修桥铺路、比如军事训练等等,总之你一刻也别想闲下来。

    “相当一部分本地的劳动力已经被抽调到拉普拉塔战场上充当军夫了,剩余的劳动力也被束缚在了西北铁路的修筑工地上。上头规定的工期比较紧,现在甚至连女人和小孩都被动员到工地上了。我昨天去村里调研时,整个村子除了几个巡逻的民兵外,就只有一些四处乱窜的猎狗了,仿佛这里从一开始就是这么荒凉一样 。”马甲的秘书康坦腋下夹着个笔记本,手里还提着个皮包,一边走一边向马甲介绍着。

    他嘴里说的西北铁路在前几天刚刚才将峡谷堡到百尺崖堡这一段几十公里修通,而呼啸而至的火车此时终于可以将大量沉重的物资、器械直接拉过来了——而事实上也是这样,就在昨天,一列拖着8节车厢(含一节煤水车)的火车以30公里的时速给百尺崖堡火车站拉来了许多施工器材、40吨小麦、大量日用品。从今以后,往梅洛堡方向输送物资的马车队就可以轻松许多了,他们可以在百尺崖堡舒舒服服地休整、等待,然后将火车运送过来的物资再运回梅洛,路程和一年前相比起码省了三分之二。

    “火车确实是开发内陆地区的大利器。”马甲赞许地说道,“没有火车,单凭那些重型货运马车,要拉这些钢材、工具、粮食甚至人员到数百公里外简直就是一种折磨,运输成本能飞到天上去。而更关键的是,由于前线战场吸收了太多的青壮年劳动力,原本劳动力资源较为充裕的广大乡村地区现在也吃紧了起来,大量物资堆积这无人运输就是明证啊。不过好在我们还有火车帮忙,现在从下伊河堡发出的列车(8节车厢),6节载货、1节载人,每三天发一列,轻轻松松就将几十吨的物资运到指定目的地。嗯,要梅林县的南方车辆厂加大生产力度了,现在下伊河堡这边才这一台火车头,完全不够用。以我们现在生产的零部件强度,三天发一列车的频率还是太高了些,火车头一旦损坏就没有备用的更换,还是向上级再多申请一台的好。”

    马甲说这话时,远处正好一列火车吞吐着黑烟缓缓进站。这是一列有8节车厢的标准列车,一共拉了30吨面粉、20吨煤炭、10吨水泥以及大批的人员。

    “这是内务部押过来的一批西班牙俘虏。”康坦见马甲看着火车不语,立刻低声解释道:“我们在拉普拉塔战争中抓获了大量西班牙人、瓜拉尼人、高乔人以及克兰迪人俘虏,总数甚至达到了三千余。这些俘虏目前都已经被分配到了各个矿区、建筑工地上进行强制劳动,我们这边也分了两百名。目前正在下车的这些瓜拉尼人就是了,他们将在警察的看守下参与到百尺崖——梅洛这段铁路线的修筑。”

    让俘虏坐火车来参加劳改,这在东岸也是破天荒的第一次,不过这也注定了这些瓜拉尼人再也无法活着回去了,毕竟东岸人不太愿意让欧洲人知道火车这种神器的存在——虽然现在那些旧大陆的欧洲人已经隐隐约约听说了一些关于火车的闲言碎语,正如他们听到的关于蒸汽机的传说一样。

    “铁路要好好修,不过作为铁路最重要的一项副产品——有线电报短期内看起来是没戏了。”马甲双手插在皮大衣的外兜里,看着远处一片片空旷的原野,略有些忧愁地说道:“你也知道自然科学研究院的人好几年前就在研究有线电报,但这几年来他们所获有限,再加上人手也经常被抽调去干别的事,到现在为止他们还没有拿出任何具备实用性的设计出来。”

    其实马甲这话说得算客气的了,自然科学研究院目前下辖化学所、物理所、机械动力所、数学所、冶金所等单位,其中化学所每年得到的投资均独占鳌头,而物理所不出意外地排名最末。而物理所下辖的电学处虽然在物理所里排序甚高,但无奈整个物理所得到的投资有限,因此无论是技术力量还是资金实力都无法和化学所煤化工处这类当红科研机构相比。这无关乎能力问题,只和国家战略抉择有关,毕竟以东岸人的体格,想全面发展是绝无可能的。

    因此,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物理所电学处的那三五个技术人员到现在也只是制造了一些简单的电学仪表,同时搞了一些原始的电池出来。他们在搞这些东西的时候基本都从最简单的开始,因为他们每个人都带了五六个学生,因此必须从简单的电学原理起一一教起、一一验证。

    这些学生都是签了保密合约的高中生——这在东岸是了不起的高材生了,在经历了六年时间的基础教育后,他们现在开始进入全国唯一一所高中——自然科学研究院附属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