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

第458章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第458章

小说: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医用方面主要是指作为麻醉剂。这在外壳手术方面需求非常大,目前东岸在进行外科手术时唯一的止疼、麻醉剂大概就是鸦片了,而这种药物在这种场合下显然也只能起个安慰剂的作用,效果有限。不过乙醚就不同了,它真的能够致人进入昏迷麻醉的状态,而且副作用极小,作用还是相当突出的。

    不过如果单论经济效益的话,乙醚最大的应用场合显然不是医用,而是工业用,即作为冷冻机的冷媒。冷藏法在如今的东岸尚处于非常低级的阶段,即东岸人习惯将冬天的寒冰储存在密封、隔热良好的地下冰窖内,然后等到需要的时候再拿出来使用,这被称做自然冷藏法。与自然冷藏法相对的是人工冷藏法,这种方法就是通过一种冷媒(乙醚、氨水等)将一个物体的热量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身上,而依据此原理制造出来的机器就是冷冻机了。

    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化冷冻机,大概属于1857年的哈里逊式乙醚冷冻机了,当时人们使用这种机器成功地从页岩油中提取了固体石蜡。后来人们又挖掘出了更多的用途,比如冻结地下水以使人能够更好地挖掘煤炭、比如将一船冻肉从澳洲运到伦敦等等。到了后来,人们更是纷纷建立了冷藏工厂、冷藏船等设备,至此,国际间的冻肉(主要是鱼肉和牛羊肉)贸易在19世纪中后期开始蓬勃发展了起来。尤其是澳大利亚,这个英国的殖民地大量向本土出口羊毛和冻肉,大发了一笔横财。

    东岸人在乙醚刚出来的时候就开始研究这种冷冻机的技术了。原理大家都明白,但怎么设计、生产可就两眼一抹黑了,因此没办法之下只能一切从头开始,自己独立研究怎么搞出这玩意。设计生产的任务自然是交给万能的第一机械厂了,这个厂的产品类别可谓是五花八门,此时也不差再多一个冷冻机项目了。

    而在经过最近一年多时间的研发后,目前乙醚冷冻机的原型机差不多也已经完成了。这台由一机厂设计生产出来的装备虽然傻大黑粗,但基本功能还算是勉强达到了。相信随着今后市场的极力需求和技术的迅猛发展,这种冷冻机的技术和使用前景也将得到极大的发展。同时对牲畜较多的新大陆国家而言,这种发明几乎可以称之为跨时代的,因为新大陆明显过剩的牛群在旧大陆可是很抢手的,大牧场主们注定要因为这项技术的突破而大发一笔横财。

    不过这些都是远期愿景了。冷冻机的完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此外如何把冷冻机搬到船上关键的一步才是技术人员们需要继续努力攻关的地方。在这些解决以前,乙醚在东岸的用途依然只能限于外科手术的全身麻醉。(未完待续……)

第四百七十一章 漂洋过海(九)() 
1648年11月5日,东方港外海数海里,刚刚因为完成环球航行而被晋升为中尉的吉文船长,站在已经整饬一新的“探索”号船艏甲板上,用略带吃惊的眼神看着和他们同行的一艘悬挂着英格兰旗帜的四桅帆船。

    这艘船航行在“探索”号的左舷,速度非常之快,明显超过了未开蒸汽动力的“探索”号。当然就算“探索”号蒸汽动力开启后其航速也未必就能快过这艘英格兰船只,因为据吉文中尉观察,对方的这艘船明显也没有升起全部风帆,其速度应当还有相当提升的空间。

    “这是一艘购自荷兰的新船,船体修长、极为漂亮,长宽比达到了惊人的7:1,空心船艏,典型的飞剪式设计,抄袭自我们国家的镇海造船厂。”船上的大副不知道什么时候来到了吉文的身边,只见他举起挂在胸前的单筒望远镜,又仔细看了看对方的船只后,说道:“波兰橡木船壳,内部的也许是购自芬兰的冷杉。至于桅杆么,应该来自挪威!荷兰佬就喜欢这么搭配材料,不得不说,他们的造船技术进步很快,已经离我们不远了。”

    从小在航海学校长大的吉文对副官的那句“我们”非常满意,他一直担心这个海盗出身的中年人不肯尽心为东岸服务,但如今看来他已经很成功地代入了自己的角色特别是他已经携带着多年积蓄在青岛港购置了房产并娶了妻子后就更是如此了。

    不过吉文船长也对副官盲目乐观的情绪表示担忧,因为正视现实是一名海军军官的基本素质,海上比不得陆上。没有任何花巧可取。凭借的就是硬碰硬的实力。眼前的这艘购自荷兰的船只就航速而言。明显已经超出了任何一艘东岸自己生产的船只。

    东岸共和国近些年来也建造了一些飞剪式设计的快速巡航舰(6艘)和大飞剪货船(12艘,“飞毛腿”级),但这二十艘船只中无论哪艘的航速都没有超越这艘英格兰船只。虽然这里面有部分原因是东岸人不愿意为了极致航速而牺牲船只整体的寿命和安全性,同时也不愿为了追求商业利益而牺牲船只的载货量(东岸人一般不参与被高度炒作的紧俏商品贸易,比如香料),因此被造船实力雄厚的荷兰人在某方面超越也就很正常了。

    毕竟,这种船只对荷兰东印度公司而言非常重要。用这些航速奇快的飞剪式货船,荷兰人的船只可以很方便地将东印度群岛的香料、印度的宝石香水胡椒、中国的瓷器丝绸、日本的铜块(近些年已经不再暴利)、加勒比海的蔗糖、北美的烟草运回欧洲。这些都是紧俏商品。利润颇大,荷兰人费心研究东岸人最先搞出来的飞剪式船只倒也一点都不奇怪。商人嘛,总是追求极致利润的。

    “你错了,埃斯波西托上士。”吉文中尉转过了头,朝自己的副官认真地说道:“在顺风顺水的状态下,我打赌我们国家目前没有一艘排水量在千吨以上的船只能够超过她。这艘船在这种状态下能够轻松跑上16…18节,我们国家没有这么快的船,一艘都没有!即便是最快的‘短跑冠军’级移民运输船,虽然其在动力全开的情况下偶尔也能摸到16节以上的高速,但那不是正常航速。‘短跑冠军’级正常的速度大概也就在12节左右,不会再快了。因此我觉得这些荷兰人真是可怕。他们一开始仅仅是模仿我们国家的船舶设计,但到了现在,竟然已经能够举一反三设计并建造出了这么快的船只,还真是令人惊讶呢。”

    事实上荷兰人举一反三的领域不光光是在造船这行。在纺织领域,他们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几年来自泽兰省的荷兰商人们聘任了大量学者为他们攻关新的纺织机器,以对抗东岸纺织品越来越迫人的竞争。毕竟即便有着关税壁垒、地方保护主义、重商主义等一系列阻碍自由贸易的政策在为荷兰纺织品提供庇护和喘息之机,但依然有越来越多的东岸纺织品通过各种渠道走私到西欧地区,荷兰人的商业利益还是受到了不小的侵害。因此,荷兰人以及控制着呢绒行业的英格兰人有充分的理由提升自己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否则等待他们的迟早都是破产,重商主义不能保护他们一辈子。

    荷兰人与英格兰人几乎是从零开始,只凭听到的一些关于东岸纺织机器的只言片语,就开始了艰苦而又悲壮的赶超东岸的过程。

    他们的努力不是没有成果的。从1642年开始,泽兰省的荷兰纺织商人们就已经推出了多款新式纺织机器,其中每一款都被证明较前一代产品的性能有了明显的提升。特别是在去年年中推出的一款纺纱机,几乎已经做到了现有技术的极限,东岸人甚至都能从中得到一些借鉴。如今荷兰人只差捅破一层窗户纸,就能进展到拥有无限改进潜力的珍妮纺纱机上。而在持续不断的研究投入和巨额悬赏之下,相信这也只是个时间问题。也许哪天就有某个东岸纺织工人受巨额悬赏的吸引而偷偷出逃,这都是说不定的事情。

    “荷兰人都是些敏感的吸血鬼,他们和犹太佬一般德性,不会放过每一个赚钱的机会。”埃斯波西托上士耸了耸肩,无所谓地说道:“让荷兰人见鬼去吧,他们的这种船速度是够快了,但船体是承受不了高速行驶下的海浪阻力的。我预计他们至少每两个月就得大修一次,否则肯定出不了海。我记得他们的这种船只从巴达维亚出发后会在开普敦大修,然后是几内亚湾的埃尔米纳堡,不然根本无法维持几个月的航程。”

    “他们现在从巴达维亚到阿姆斯特丹只要四个月就能抵达了,而以前要整整六个月,真是可怕。东印度公司与阿姆斯特丹联系愈紧密,在那边的发展就愈顺利,也许用不了多久,东印度群岛就将彻底被荷兰人占领,然后是锡兰岛,再然后是印度的马拉巴尔海岸。”吉文船长微不可闻地叹了一口气,东岸人力实在是太缺乏了啊,只能坐看荷兰在富饶的印度地区搞风搞雨,大把搂钱。东岸人非但一根毛都赚不到,相反还得开放自己的港口给他们修理船只、补给食水、转卖海外货物等等,真是羡慕嫉妒恨啊。

    其实吉文中尉所说的荷兰飞剪船四个月抵达阿姆斯特丹还不算快的。在真实的历史上,1855年英国人制造的“唐纳德?麦肯”号连续六次从利物浦出航到墨尔本,平均每次花费83天;阿伯丁白星公司的“犹太侍女”号从伦敦到悉尼只需要78天。而以上所有这些船都只不过是吨位在1500吨上下的帆船而已,但走完半个地球所花费的时间却少得令人惊叹。

    运输工具的改进必将极大影响欧洲社会的生产力。在发现飞剪船不耐风浪、寿命短之后,难道荷兰人乃至欧洲人不会想办法解决么?他们难道不会考虑制作铁船么?铁船所需的技术不够那就慢慢来,一个一个难点地慢慢解决,科技进步就是这么来的……

    “打旗语给英格兰人,让他们降低航速,保持在6节。如果他们再他娘地炫耀自己的航速,老子就动力全开追上去一炮轰沉他们。”吉文船长也放下了自己胸前的望远镜,冷冷地说道,在顿了一会后,他又有些踌躇,然后补充了句:“最后一句不用发出去了。另外,通知‘好奇’号探险船,让他们尽速跟上,保持队形。”

    此番跟随“探索”号出航的船只还有两艘,一艘是来自英国的飞剪船“东印度使者”号,另外一艘则是来自东岸的“好奇”号探险船。“好奇”号与“探索”号是同级姊妹舰,是东岸专为远洋探险所设计的大帆船,标准排水量为1250吨,双轴双桨170马力推进,全船共计92名船员。

    此次三艘船只组队出航,其目的地则是波斯。而在这其中,那艘崭新的英格兰飞剪船则是关键,因为他们这艘船的船东以及船上大部分的水手们都已经数次抵达过波斯了。在这个年代,英国人和波斯人的关系还算是比较融洽的,因为他们曾经帮助过波斯人对抗远道而来的葡萄牙人以及荷兰人,并帮助他们夺回了波斯湾沿海的一些港口和小岛,在波斯享受特殊的利益。

    与东岸人同行的这艘英国船就在阿巴斯港当地有一些人脉,因此东岸人花费了大代价辗转才联系上了他们,请他们当东岸共和国与波斯之间的介绍人,以便让东岸人能够与波斯展开贸易联系(主要是购买生丝,开展丝织业)。而东岸人同时也向这些英格兰人承诺,此次无论有没有成事,以后都将给予他们购买东岸商品的十年优惠价。

    于是,双方几乎是一拍即合。在东方港集合后,三艘船组成了编队,然后朝波斯湾沿岸的阿巴斯港驶去。(未完待续……)

第四百七十二章 从南到北(一)() 
盛夏的黑水地区是充满活力的,特别是在人口越来越多的核心地盘库页岛上面,经过这些年来筚路蓝缕的发展,这个小小的社会已经初步形成了体系,同时各据点也在行政、经济和军事等手段的捏合下,渐渐牢固地绑在了一起。·

    虽然黑水港是全地区第一个兴建起完备城堡至今也是唯一一个的定居点,同时也是本地区最重要的工业中心:拥有造船厂、木材加工厂(含伐木场、木材烘干窑)、煤矿(含洗煤厂、蜂窝煤厂)、煮盐场、建筑材料厂(含砖瓦轮窑、石灰窑、水泥窑)等多家企业,但大泊港在经济和人口上无疑是超出许多的。

    首先是人口,截止1648年8月,大泊港的常住人口已经突破了四千,分散在了周围七八个自然乡村内。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人里的手工业者的比例相当高,泥瓦匠、木匠、铁匠、郎中、篾匠、首饰匠人等等一大堆,几乎全是被全家掳掠后运抵这里的。

    他们如今在大泊港穿起了皮衣、住起了带壁炉和暖炕的大尖顶式砖瓦房屋、经常还能吃到鱼肉,除了气候不太习惯之外,生活水平倒也比山东那个乱世强上了不少。时间一长,很多人便也淡了寻机回大陆的心思,慢慢地接受了现状,开始在大泊港内扎根生活了起来。

    在生活了数年后,他们中有的人经动员后举家登船前往传说中人人有地分、顿顿有肉吃的东岸本土这可不是开玩笑,黑水地区现在有部分多年前移民到东岸本土的明人,他们现在又被本土的移民部派遣回了黑水地区做移民工作。亲身经历本身就很有说服力。

    当然也有很多人不愿意再折腾前往东岸。毕竟那里实在太远了。但这个时候就要看上头如何甄别了,如果是东岸本土缺乏的手艺人,那么对不起,你可能要被强行“请”去;如果不是什么急缺的人手的话,现在东岸政府也开始尊重你的个人意愿了,你可以就地落籍在黑水地区,但具体哪个城市需要上头来调剂,个人可以表达意见。但没有太大的自主权。

    四千的人口在常年气温较低的寒温带已经很吓人了,特别是每年夏秋季节的时候,这些地区还会接纳数量可能多达两万之众的流动人口(等待冬春季节登船南下的移民),大泊港的城区范围虽然一扩再扩,但仍然不堪重负。因此,考虑到一场严重的疫病就可能让这里的人口报销掉一半,经魏博秋申请、邵树德批准,黑水开拓队从大泊港向北沿着狭长的山间河谷地带设置了一连串的村落,并最终在后世南萨哈林斯克的原址上设置了一个管理这些屯垦村落的机构:南库页垦殖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