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

第666章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第666章

小说: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可避免地要经马六甲海峡进入南海,这在马万鹏看来似乎还有些障碍,毕竟荷兰东印度公司一贯眼高于顶,想要他们行个方便,必须要有相应的利益交换才行。

    但马万鹏与荷兰人自然是无任何交情可言的,因此这事情只能着落在如今已经身居高位的史钦杰头上了。而且,也只有他这种身份的人出面协调,才有可能与荷兰人就此问题展开磋商当然这事不光对新华夏岛有好处,对国家其他部门的好处也是明摆着的想到这里,马万鹏便坐正了身子,然后摊开纸笔,认真地给史钦杰写起了回信。(未完待续。)

第三百章 天赐之地(八)() 
今天天色有些阴,但周围的空气中依然充斥着潮湿、闷热的感觉,这让在户外转悠了半天的马万鹏有些烦躁,因此他很快便找了个树荫处坐下休息。秘书小刘指挥随从们摊开了一张简易的折叠式桌椅,然后从随身携带的食盒里端出了一些点心和饮料,供马万鹏随时取用在外面跑了这么久,大伙确实是又累又饿。

    东岸人在贝岛上的开发进程确实是越来越快了,特别是在新华港封闭了部分林区(暂时禁止采伐,并补种了大量树苗,以维持、涵养水土)后,这相当一部分木材需求便压到了归化岛和贝岛这两处离岛上面。至于原本木材工业极为兴盛的新华港嘛,唔,现在主要的出产物变成水稻、玉米、橡胶、剑麻等物事了,而相当部分伐木工人和木材加工厂的技工们,则分别转移到了龙虾港和归化港二地今天马万鹏视察的,便是一处伐木、加工一体化的地方中型国营企业。

    虽然此时正处凉季,但地处新华夏西北方的后世全球十大岛屿旅游胜地之一的贝岛依然是极为湿热的,这让马万鹏等人极不适应。这不,他一把端起刘秘书递过来的茶壶,咕咚咕咚喝了几大口凉茶,然后拿毛巾擦了把汗,嘴里这才吐出一句“狗日的天气真热”。

    伴随服务的厨师切好了几块糯米糕,马万鹏拿筷子夹了一块,然后在一旁盛着蜂蜜的碟子里蘸了蘸。这才大口吞了下去。

    “味道不错,糕点好,蜂蜜更好。”马万鹏一边吃一边含糊地夸赞了两句。此刻他食用的蜂蜜产自新华港一带。那里的养蜂业在最近几年发展迅速,已经逐渐成了一项颇具特色且也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的产业。甚至于,现在本土的很多达官贵人、富贾豪商都慕名大量求购新华夏蜂蜜,这更是大大刺激了这项产业的发展,以至于很多人都在预测,也许用不了多少年,新华夏岛的蜂蜜怕是又会成为其一项重要出口商品了吧。

    毋庸置疑的是。新华夏岛有着发展养蜂业的一切积极因素,这里是一个从古代就与大陆分离出来的封闭岛屿。因此其绝大部分物种都是其特有的。而相应的,大陆上常见的一些动植物病虫害在这里也不见踪影蜜蜂的一些天敌这里就没有因此,新华夏岛发展蜜蜂养殖业绝对错不了,后世这里的此项产业就蔚然成风。其优质蜂蜜也大量出口法国,利润相当丰厚。而在17世纪的这个年代,蜂蜜依然是一种不是很常见的至少普通人很难品尝奢侈品,市场需求极大且价格不菲,如果好好操作一番的话,完全能够成为本岛今后的一项拳头产品。

    想到这里,马万鹏心里就有些意动:“去年一整年,新华夏岛往本土出口木材。2万元、棉花13。9万元、精煤10万元(受到了黑山煤的猛烈狙击)、剑麻7。8万元、海产品3万元、橡胶2。4万元、可可2。2万元、热带干果2。2万元、咖啡1。5万元以及其他一些零碎小玩意儿,规模不可谓不大。但如果再把一些产业给扩大一些。给地方财政再多创造一些利税,岂不是更好?中央有中央的意志,地方也有地方的想法嘛。全岛五万多居民的幸福生活也需要更多的资源和金钱来支撑。”

    其实,新华夏岛的五万多居民中,新开辟时间不长的大庆盆地且不去说他,老的定居点如新华县(新华镇、西乡)、塔城港、归化港等地居民们的生活水平其实还是相当不错的,他们收入不低,除享用大量本岛产品外。还从葡属东非进口烟叶、棕榈油、腰果,从南非进口芝麻、西瓜、高粱、烈酒、葡萄酒。从本土进口各类日用品、食品当然还从波斯和奥斯曼进口女奴这样的生活品质,和本土的东部沿海地区也大差不离了。

    小小的一个新华夏岛,如今其富饶的名声在本土也是越打越响亮(双边贸易额已经突破一百万元,几乎达到了与奥斯曼贸易总额的四分之一),吸引了一大群手有余钱的人想来这里投资,以赚取超额利润。可以说,这座世界第四大岛除了炎热、潮湿(当然西部草原地带较为干旱,但无疑更加炎热)得让很多初来乍到之人无法适应之外,一切都很美好能为投资者带来不错的收益,当然很美好了。

    “小刘,岛上伐木场的劳动力找好了么?”吃完糯米糕,马万鹏随口问起了坐在身旁的秘书。年轻的秘书手拿公文包,身上的衣服已经被汗水浸透,这新华夏岛的闷热天气,还真是对人极不友好啊。

    刘秘书听到马万鹏问话,立刻回答道:“棉河港那边上月送来了六百名萨卡拉瓦人奴隶,这是肖白图肖司令率军俘获的;新华县的岛屿八旗兵分两路,分别沿着南边丛林以及东部沿海推进,击破了不少贝齐米萨拉卡人的部落,除部分自留外,还送来了约一千五百名奴隶;另外,司令您之前刚刚批准恢复对科摩罗人的捕掠行动,这在本月初也传来了战果,翟小山翟队长给龙虾港先后送来了两批约五百名科摩罗人,三者相加,这已经有2600人了,足够我们开展贝岛的一期开发计划。对了,贝岛守备队也已经初步组建了起来,员额暂定为200人,其中战技娴熟的加尼沙里军团的士兵占到了三分之一,足够镇压这些奴隶们了。”

    “新华夏步兵连改营的事情我已经上报给本土了,先期工作现在已经可以展开。最近一年,岛上一下子涌来了三千余名穆斯林,其中至少三分之一还是经验丰富的士兵,虽然不是什么太大的隐患,但这仍然值得我们警惕。连改营只是未雨绸缪的第一步,此外各地守备队也必须牢牢抓在我们手里,岛上五万多人,明人占到了足足七成,只要我们自己不犯错,形势还翻不了盘。”马万鹏突然把话题扯到了别的上面,这让刘秘书有些跟不上思路,此时只听马万鹏继续说道:“这些加尼沙里军团的士兵少年时代都是基督徒,后来被强制改信了伊斯兰,哼哼,能改一次信必然也能改第二次,这方面的工作一定要抓紧,当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千万别闹出了乱子。当然了,也别畏手畏脚,这些人已经被我们打散安置到了本岛十个定居点,一处才三百多人,彼此又不互通声息,出不了大事。另外,前些时日乘船来进行环岛考察的意大利佬们怎么样了?”

    “他们已经结束考察并返回新华港休息了,但运气比较糟糕,25人的考察团在东部种植园考察时有11人先后病倒,其中2人已经死亡、1人情况不容乐观,好在其余8人都已先后痊愈……”刘秘书有些忧心地说道,“这很显然打击了他们的士气,使得一些人对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起了疑虑,我认为这必然会导致一些人推出投资。司令,我想我们应该采取一些公关措施,尽量多争取一些商人留下来投资,毕竟他们能从旧大陆拉不少人来,这对于开拓全岛大有裨益,为此我们哪怕短时间内让渡一些经济利益予他们都是值得的。”

    “是这么个理。”马万鹏接过随从递过来的山泉水漱了漱口,然后站起身说道:“热那亚人是什么人?商人哪!商人自然是喜欢钱的了!我们让渡一些利益,让他们拉来更多的人口、开发更多的土地,甚至我们完全不收租金都是可以接受的,三十年、五十年的土地租赁权也无所谓,只要他们拉来了人并把土地开发好,我们就是大赚特赚了!热那亚人喜欢钱,我们就创造让他们赚钱的环境,呵呵,我们自己当然也喜欢钱,可和开发成熟的土地比起来,钱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我们看重的是长远的利益。”

    “这样吧,刘秘书,你把后面几天的行程尽量压缩一下,我打算尽快返回新华港了。雨季再过一个月就将来临,我还是提前回去坐镇比较好,免得到时候天气大变导致海面上无法行船。”马万鹏转身朝自己的秘书说道,“这几天我看下来,觉得龙虾港的镇长干得还不赖,让他再接再厉,继续把工作抓好。岛上开辟的大片阿拉比卡咖啡豆种植园(在森林被砍伐一空的山坡上开辟)、伊兰伊兰种植园(马家的私人产业)、胡椒种植园、可可种植园、剑麻种植园都还处于草创阶段,一定不能马虎了,要照看好。另外,岛上的幽暗森林里砍伐完毕的土地一定要做好树苗补种工作,坚决不能让这些土壤退化成‘死土’;至于临海的明亮森林(沿海红树林),则坚决不能采伐,违者罚款甚至劳改,这点一定要宣传到位。”

    “最后,组织人手在雨季来临前多采集一些椰子,本土今年加大了采购量,这笔生意还不小的,呵呵,都是自然的恩赐啊,这座岛真的是蛮富饶的。”马万鹏最后又絮絮叨叨地吩咐着。(未完待续)

第三百零一章 天赐之地(九)() 
1654年9月底,马万鹏乘坐着自家从桑给巴尔岛返回的金枪鱼钓船抵达了新华港。而就在抵达自己官署的那一刻起,一直负责全岛医疗卫生工作的裴索宁便找上了门来。

    “队长,有个很糟糕的消息。”已经年近四旬的裴索宁摸了摸自己地中海式的头顶,紧锁着眉头说道:“最近疫病开始笼罩到了我们头顶,尤其是血吸虫病和黄热病,这两种可怕的疾病已在整个城市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性影响。这真是太糟糕了,新华卫生所收治了很多血吸虫病患者,他们反复腹胀、痛苦无比,但我们却束手无策;另外还有很多黄热病患者,老实说我也不知道这种疾病是什么时候、从哪里传播进来的,或许是明人移民、或许是瓜拉尼人、或许是外来的商人、又或者是那些该死的穆斯林,哦,我们这的人来源太杂了,全世界各地的病毒在此交汇,这简直……”

    裴索宁一时找不到语言来形容,最后只能抱怨道:“没有哪个人能适应全世界各地所有的病毒,但我们这里的病毒实在太多了,每个人都不得不去适应他们。我现在甚至有些怀疑,也许再过几十上百年,或许全世界所有的已知疾病,都将成为我们新华夏岛的本土病、风俗病了吧。”

    “抱怨这么多有什么用,老裴?”马万鹏头疼地坐在办公桌后,然后无奈地看着裴索宁。说道:“最初是疟疾和痢疾大爆发,中间流行了一阵子霍乱,好在很快又销声匿迹了。现在则是血吸虫病和黄热病,这真是让人烦透了。热带,就真的这样难以征服吗?”

    其实说实话,马万鹏在新华夏岛生活多年,对于各种热带疾病也是有所耳闻,知道外来殖民者尤其是来自低纬度地区的殖民者在来到热带地区的最初几年内,死亡率其实是极为高昂的。原因有很多。按照中医的理论是水土不服,按照后世西医的理论则是他们体内的菌群到陌生的地方后失去了平衡。总而言之,他们这些外来殖民者们在面对陌生热带地区的病菌无论是见过的还是没见过的时,身体的抵抗力都已经下降到了一个可怕的程度,非多年时间适应不可能恢复过来。但此时闻听到人口相对稠密的新华县又爆发了两种传染病。怎能不让马万鹏心忧呢?

    “热那亚人当中有人患这两类病了吗?”马万鹏突然想到了这个问题,于是立刻问道。

    “没有。”裴索宁摇了摇头,而就在马万鹏略微松了一口气的时候,又听这厮说道:“但比这更可怕。有些热那亚商人认为,是新华港内‘有毒的环境’导致居民们大量患病继而死亡;当然他们中也有人认为是本地炎热潮湿的气候使得人们容易发热,并易于产生*,因此很多人会得上一些在寒冷地区一辈子也不会得的疾病。我觉得……我觉得他们中有些人完全被吓住了,很可能会放弃在这里的投资计划,因为他们会觉得这风险太大。”

    “这场流行病爆发得可真不是时候。”马万鹏**了一声。然后无力地靠坐在椅子上,有些无奈地说道:“原本还想忽悠些意大利佬来本岛投资呢,但现在看来计划要破产了至少要比预先的计划大打折扣真是流年不利啊。算了。不说这个了!那么,意大利人不懂,但你们应当知道血吸虫病的致病机理及传播途径的吧?”

    “是的,长官,虽然我们缺乏必要的医疗器械研究此类寄生虫,但我确信本土卫生部寄过来的报告是可信的。血吸虫病确实是一种寄生虫病。而不是什么有毒空气或环境导致的,而且传播途径我们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了。这就给防治带来了方便。”裴索宁略微有些振奋地说道,“我们现在已经嘱咐那些不得不下水的人做好防护,尽量避免肌肤与疫水的直接接触,已经患上血吸虫病的病人也被隔离了开来,他们的排泄物也做了专门处理。”

    “说说黄热病吧。”马万鹏点了点头,算是认可了裴索宁对血吸虫病的防治,然后又将话题转向了另外一种流行疾病。

    “这种病造成的危害比血吸虫病大多了,也更能给居民们造成恐慌心理。”裴索宁说到这里额头上也流下了汗珠,这半是热的半是紧张导致的,只听他继续说道:“我们半年前同样与本土卫生部进行过沟通,他们认为这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疾病,就和疟疾一样,我表示赞同,因为我亲眼见过一个健康的人在被叮咬过患病者的蚊子二次叮咬后,很快就也患上了黄热病,因此我们现在已经可以断言,黄热病也是由蚊子传播的。”

    “在热带这种鬼地方,人和动物又怎么可能不被蚊虫叮咬呢?”马万鹏有些焦急地说道,即便在他的住宅和办公室这类安装了大量纱帘的地方,蚊子还是时不时地能钻进来,更别提白天甚至夜里需要出外工作的普通人了。可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