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

第725章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第725章

小说: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东岸本土能多拿一元钱的工资,且在这里工作满五年也有机会申请成为东岸国民),全部都是用银元支付,盖因这些外籍劳务工对纸币一直都很抗拒,他们拿到手后甚至不惜损失些折扣还要找人贴现,因此考虑到手下工人的劳动积极性,蔡家兄弟一直坚持给他们发现金,以保障他们的利益。

    再说了,他们到底是从大明保守的内陆乡村来的,一直不太习惯为自己的私人支付开立支票——不管是大额的还是小额的——如果某天他将有二十笔款项需要支付的话,他就会一大早去银行提取一笔足够数量的钱来支付这一切。

    领取工资的既有意大利人、苏格兰人,同时也有许多克兰迪人、瓜拉尼人。这些克兰迪人中的一部分是本地的原住民,一部分则是第二次东西战争后从拉普拉塔草原避难迁居过来的,如今随着西班牙在河间地区设立了殖民据点,他们的日子开始渐渐难过了起来——尤其是在前些年声势不小的克兰迪起义二度爆发被残酷镇压之后,大量克兰迪部落从西面、南面涌入了地形复杂、森林密布的河间地区避难(偶尔还会得到东岸国家情报总局的援助),这就更是引起了西班牙殖民当局对河间地区原住民部落的敌视,封锁与清剿是司空见惯之事。于是他们的日子现在着实不是很好过,连地都没法好好种下去,只能跑到东岸这边讨生活,因为在东岸人的庇护下,西班牙人会投鼠忌器,不敢做得太过分,故跑到相思乡一带来打工的克兰迪人日益增多,当然这也毫无疑问地压低了每个人的工资水平,引起了很多旧大陆劳务工们的仇视……

    不过,这关蔡家兄弟这种“资本家”们何事?就他们的立场来说,恨不得工人间的竞争越激烈越好,因为这样他们能够更好地压低工资、减少支出,至于工人们的生存状况如何他们不是太关心,他们只关心能不能保质保量地砍到足够的树然后运回东岸卖掉而已。现在东岸铁路建设正如火如荼,相思树这种质地优良的枕木材料可是很抢手呢,而且其价格比起新华夏运来的枕木颇有竞争力——这片森林,就是他们蔡家兄弟的一台提款机,可千万不能出了岔子。(未完待续。)

第三百九十五章 河间(二)() 
“西北铁路复线化工程已经开始一段时日了,现在中铁公司的人已经降低了来自新华夏、巴西等地木材的进口比例,转而大量求购来自河间地区的相思木,就是为了省钱。 为此,马万鹏和布兰科已经向我抱怨过一次了。”陆军退役元老、前执委会委员、现全国铁路督办彭志成穿着一身便服,站在乌江对岸(即河间地区)的土地上,如实说道。

    “不光铁路了,现在上头打算利用下大兴瀑布(即格兰德瀑布)的水力资源,在附近修一些水力驱动的机器,反正这里水流丰沛,不虞枯竭,修好水力机器后一年到头都可以开工,成本还是不高的。石浦水库那边的冲击式水轮机你看过了吧,运行得非常良好,现在稳定工作的水力机械已多达98台,有效利用的机器总功率已经超过800马力(理论产生的马力高达4000,只可惜无法全部利用起来),而那个水库的耗费虽然略略超出预算达到了60万元,可从长远看来非常划算。”近来运动瘦身很有成效的乌江地区行署专员汤圆说道。

    石浦水库及其附属水轮机、水力卷扬机等总投资超过了60万元,建成已有数年,创造了不⑤∫,。≠。∧o菲的经济效益。目前,该地使用水轮机驱动机器的企业非常之多,比如石浦兵工厂(大鱼河兵工厂部分搬迁至此,专门加工盔甲等冷兵器)、石浦造币厂(第一造币厂已全部搬迁至此)、乌江食品厂(磨面、榨油等,以消化当地海量的农产品)、铁岭特钢厂分厂等等。

    此外,该地这些年不断动员徭役征发权(每人每年15天。超期要支付工资)、乌江地区行署也征调邻近富国、永安两县的居民前来本地服徭役。经数年时间建设后。他们已在石浦乡到邻县的绥化乡之间修了大量灌溉水渠,其中一条灌溉总渠(利用原有河道拓宽、疏浚,兼且充当运河)长度达40余公里,目前已沟通了绥化乡到三河口乡的既有河道50多公里(可通航小船,目前也已拓宽疏浚),乌江地区随后便将这段河道与上游50多公里的灌溉水渠、兵团三堡—石浦乡45公里的河段加起来统称为乌江灌溉总渠。

    这条灌溉总渠(同时兼运河,使用水轮机提水灌溉,部分河段使用蒸汽提水)总长达150公里。拥有蓄洪、泄洪、灌溉、航运(航运只通到石浦乡)等多种功能,两岸大片开辟出来的农田顿时成了上等的水浇地。当地居民们在地区行署和县乡三级政府的组织下,开始大量种植水稻等经济价值较高的谷物以获取利益,此外他们还大量移栽了本地野生的金合欢树,一方面用来护堤,一方面则用来提炼香精——就如同很多人在乌江对岸的相思树上所做的那样。

    “上头在石浦水库的建设上看到了甜头,于是想在大兴瀑布一带也修一个蓄洪水库,不然下面的几个县份老嚷嚷着洪水威胁太大,一遇到降水多的年份沿江的很多土地、鱼塘就会被淹没,我也是没的办法啊……”汤圆有些郁闷地看着面前一片白茫茫的水面。说道。

    乌拉圭河在从北方的山脉发源地蜿蜒流淌至此后,河道陡然开阔了起来。并在此形成了大段大段的宽阔水面,居住在附近的大兴县居民们唤之为“白水淀”。白水淀的需水量是极为庞大的,在大多数时候都是一笔可资利用的资源,可在某些雨水较多的年份,这里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水位大涨进而导致下游洪水泛滥的事情。所以,要想彻底根治下游水患,白水淀的整治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而这非投入巨资不可能完成。

    “在大兴瀑布附近修蓄洪水库?”彭志成一听就摇头,然后说道:“虽然这个瀑布最窄段只有区区一公里左右,可落差却不小,当地的地质情况也不清楚。说实话,这个水库需要动员的人力物力极为庞大,想当年石浦水库的修建就要在左近三个县进行动员,如果要修大兴水库,那岂不是要进行全国动员,这怎么可能嘛!我们现在的国力玩不起这种大型工程,而且工程器械、建筑材料和资金都很不足,干不了的。现实dian吧,现在还是多多开发乌江西岸的森林要紧,西北铁路复线化的工程正进行到关键时刻,对木材的需求极为庞大,有廉价的河间木用,就没必要再用远道运来的新华夏木材了。”

    两人边说边沿着河岸行走了起来,脚下到处是一些弯弯曲曲的鬃岗地形,间或夹杂着大量水泊或沼泽。彭志成估计,他们现在所站的位置在后世的地图上恐怕都是水乡泽国,盖因格兰德瀑布水坝的修建导致白水淀储水量增加,淹没了很多在此时尚存的沼泽、鬃岗、沙坝等等。这些沼泽或鬃岗地形曲折蜿蜒,大小水泊相映成趣,芦苇、森林夹杂期间,野鸭、水鸟种类繁多,偶尔还能见到水豚的身影,端地是一片鱼米之乡,看起来就是一片富饶之地。

    “你看看这些曲折的鬃岗地形,农业很成问题啊。”彭志成手一指,说道:“不说别的,就说这些被鬃岗围住的洪水,在沙洲或岛屿内部下陷的洼地里要停留好几个星期才能蒸发掉,这还种毛种地啊!即便我们可以组织人手开挖沟渠穿过鬃岗排出积水,然后扩大出很多品种作物的种植面积,可问题是我们有这必要么?我们国内如今大把的荒地在那空着呢,还都是几万年来没开发过的处女地,何必到白水淀这边来趟浑水呢?”

    “老彭你别给我扯远了,谁说要在这里建农业基地了?”汤圆闻言有些面红耳赤,只听他说道:“我所想的只不过是在这白水淀西岸的河间地区再设立几个正式定居dian,开发本地丰富的森林资源而已。这里的松科树木、柳树、金合欢树什么的非常多,乌江下游靖江县的造纸厂非常需要这种原料,现在你看这里的伐木工已经越来越多了,这粮食总不能全部靠外运吧?还是得发展本地农业以尽量节约资源。不过说起来这也怪了,乌江和河间地区仅仅一河之隔,但西岸却遍布密密麻麻的森林,东岸却只有稀稀拉拉的不成规模的小林子,大部分都是草原,真是奇了怪了,也不知道咋回事……”

    “不过话说老彭啊,你也别小瞧了白水淀。”汤圆继续说道,“前年乌江下游全流域大干旱,大兴县里的农户们就将牲畜成群结队地驱赶到白水淀一带牧养。在那个时候,被鬃岗围起来的洼地里的水可救了大量牲畜的命呢。再说了,据农业部总结的经验表明,在白水淀这一片,如果我们建造起像联合省那样的以堤坝围海式保护工程,那么这些沙洲或岛屿的腹地也是可以作为标准的农业用地来使用的,唔,需要修建的工程有加固鬃岗的设施和预防洪水泛滥的设施,我们在乌江下游一些江心洲或江心岛上所做的葡萄种植园便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白水淀这边完全可以摸索着做这些工作。要求不多,只要能提供本地大量伐木工的粮食菜肉日常消耗,另外再因地制宜种植一些速生树木供应下游木材加工厂、木制工艺品作坊和造纸厂生产所需即可。”

    话说这几年来乌江下游的靖江县发展起了一系列以木材加工为主的产业,其中靖江造纸厂是木材消耗大户,而大量的民间木制工艺品/家具作坊、木材加工厂等企业对松科树木、柳树、相思木、金合欢树的消耗也相当不小,而这自然只能到河间地区想办法了,盖因乌江东岸的树木非常稀疏,保护还来不及呢,怎么可能去滥砍乱伐。

    这样一来,国内一些脑筋活络的人便开始联系著名劳工经纪人门德斯、瓦伦蒂诺等在旧大陆招募工人,然后在河间地区砍伐森林。这种活动已持续了七八年之久,至今活跃在河间地区(主要集中在靠近乌江一带)的伐木工人数量已达一两万人之多(包含很多克兰迪工人在内),为下游靖江县及正在修建的西北铁路复线化工程和西南铁路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功劳不可谓不小。

    而人一多自然也需要很多专职农民为他们种地以提供粮食,大兴港对岸的相思乡是一地,白水淀西侧的松柳乡(位于后世阿根廷费德拉西翁一带,属自发形成的定居dian)也是一地——该地主要以相思乡那边没有的松科树木、柳树、金合欢树的砍伐、粗加工为主,被砍伐光的地面目前也和南边一样被收拾了出来,很多年老的意大利、苏格兰劳务工们砍不动树了,便就地定居种起了地,为周边大大小小的伐木营地提供食物。

    这些年老体衰的伐木工在欧洲基本都是混不下去了的无产者,他们或单身、或带着家人渡海来到河间地区后,对于自己能够获得的土地异常珍惜(其实根本没人管,你能开发出来就是你的地),不少人在靠近白水淀的鬃岗地形上修建了很多堤坝,将自家的地或池塘围了起来以免遭洪水侵扰(也能应对干旱天气影响)。汤圆等人就是看到了这些人的努力,于是动了在他们修建的既有堤坝的基础上由国家进行投资,修建更大规模、规格更高的堤坝,将白水淀彻底变成一个为东岸人民造福的水库的想法——这或许需要十年乃至几十年的时间,且投资也极为浩大,可有些事你不去做它就永远没法完成,乌江下游也将受到不定期的洪水侵扰,怎么办还是得执委会诸公拿主意了。(未完待续。)

    ps:今天第二更,补了昨天没更的那章。。。更完这章,明早九dian的还没着落……继续埋头码字,明早能不能更还不确定,最近太忙了,大家见谅。

第三百九十六章 河间(三)() 
徐仲武跟着一支探险队进入这片山林已经有好几天时间了。沿着山间小路艰难行走多日,一行人是疲累交加、苦不堪言,不过好在山茶堡也快到了,这令大伙儿略略有些轻松了起来。

    “徐哥,以后那些夷人雇佣兵和克兰迪夫子是不能再请了,一个个惫懒成什么样?一旦有事,就凭他们,我还真不放心。”腰间挎着两把1633式燧发手枪的陈嘉从队伍后面赶了上来,朝领头的徐仲武说道。他们两人打小就认识,感情自是不一般。这次徐仲武带人来到山茶堡一带经营马黛茶生意,陈嘉便跟了过来,兄弟俩算是正式搭伙一起闯天下了。

    对了,徐仲武是东岸富商徐文选的次子,原本在老爹的榨油厂里做做管理,娶的媳妇也是其父生意上的伙伴。原本按照他父亲的设计,徐仲武的一生大概就是在家族企业内厮混度日,只不过,或许是受不了拘束,也可能是忍受不了长兄若无若无的白眼,徐仲武便自己筹了笔钱,然后募了些护卫及帮闲,约了好友陈嘉一起,便跑到偏远的山茶堡一带做起了马黛茶生意。

    话说近些年由于近水楼台的关系,马黛茶这种南美特有饮料在东岸是越来越流行,销量也是与日俱增,而这无疑意味着巨大的市场。不然,你以为这么多人跑到河间地区的台地森林里讨生活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抢占当地的马黛茶资源么!

    至于说河间地区的马黛茶资源位于何处,其实很简单,主要是在后世阿根廷米西奥内斯省的森林南部边缘一带。在这块面积辽阔的土地上,由于少数西班牙殖民者的努力,该地的土著居民(主要是瓜拉尼人)渐渐发展起了社会、经济、文化和宗教方面真正的文明,少数用当地岩石材料建成的建筑物平地而起。向外界展示着殖民者们与众不同的地位与财富——当然了,这些地方离山茶堡还有一定的距离,西班牙殖民者们与东岸外来者也隐隐有些不对付。因为“贪婪的东岸人”抢走了大片的森林,而森林里则满是野生的马黛茶。这怎么能不令西班牙人痛彻心扉呢?

    西班牙人不是没有过反抗:向上级殖民政府汇报、唆使信教的瓜拉尼人袭击东岸外来者、在中立的瓜拉尼部落中散播抹黑东岸的谣言(其实是不是谣言还真的很难说)等等一切手段他们都试过了,可在被利益驱使着的一*东岸人的前赴后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