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民国重生记 >

第7章

民国重生记-第7章

小说: 民国重生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了阎家,阎平还没有到,就在书房门口等了一会,等阎平到了,才想起来“对了,你们家没有计时的表,这样吧,到了时间我派人去你家叫你,反应也不远,省的你天天惦记”。

    “不用了,阎哥哥,我早点来没关系的”。

    “好吧,不过如果你以后来的早的话,就直接进来吧”。说完就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三字经,“我启蒙的时候就是读的三字经,我从来没有上过学堂,一直都是在家启蒙的,我不知道学堂里都是怎么教的,但是我认字就是从这本书开始的,我先给你从头到尾读一遍,然后你自己看,我一会要看书,不希望听到别的声音,知道了吗?”

    “好的,阎哥哥,不过我能先问你一个问题吗?”

    “你问吧”。

    “咱们山西学堂多吗?”

    “挺多的吧,起码小学堂和私塾挺多的”

    “是谁想建学堂就可以建的吗?”

    “不是啊,有劝学所管”

    “那什么是劝学所啊?”武招弟发现李家村真的是除了李秀才老爷,没有一个人识字。现在已经是民国九年了,不应该存在这么多目不识丁的人。她想弄清楚原因。

    “这个啊,其实我也不是很了解,但是听老师说过,劝学所在前朝就有了,在各州县都有,是专门到农村挨家挨户劝人上学的,民国建立后取消了,但是前几年又恢复了”。

    “还有这样的地方?那为啥没有人来我们村劝学?”

    阎平想了想,为难的说道“可能,可能是李家村太偏了吧,我也不知道,等一会老师来了,我问问老师”。

    “不用等了,为师已经来了”,黄先生走了进来,还是在老地方做了下来,“文远,为师教了你这么久,你都从来没有像这个小丫头一样问过为师这样的问题,为师这些年一直在想,大清朝为什么会覆灭,也许就是因为像为师这样的人太多了,为师那些年一直埋头做学问,或者和那些沽名钓誉的官员明争暗斗,从来没有想过大清的子民是怎么样生活的,没有人关心他们的死活,为师不希望你走为师的老路,你跟着为师做学问,向来只问书中的事,为师偶尔听吴老师给你授课,发现你也只是听听他讲那些西方夷邦之事,甚少细问”。

    “老师,对不起,辜负您的厚望了”。

    “严重了,现在开始也不晚,你才九岁,还是块璞玉,可以雕琢,那为师就给你们大概讲一下劝学所吧,劝学所始设于光绪32年,为各厅州县全境学务之总汇。以本地方官为监督;设总董一员,以县视学兼充,综核各学区之事务。区设劝学员一人,任一学区内劝学之责,以劝募学生多寡,定劝学所成绩之优劣。劝学所的主要职责是曰劝学,曰兴学,曰筹款,曰开风气,曰去阻力。比如在山西,废科举后,山西各县有两儒学者,裁其一存其一,奉孔庙祀,另设劝学所,以司地方教育,主其事者曰总董,委本县学绅任之。原本建立劝学所的初衷是极好的,是想让大清子民,不分贵贱,都有书读,可是下面的官员阴奉阳违,劝学所成了他们敛财的手段,本来劝学员是由总董选择本区土著之绅衿品德端正夙能留心学务者,秉请地方管札派,可是没两年,很多地方的劝学员就都变成了一些地痞无赖,专盯富贵之家,逼其上学,捐款,劝学也成了卖学。如李家村这样的穷乡僻壤,他们是根本不屑与来的。所以文远,倘若将来你当了上位者,务必要注重监督之能”。

    “学生记下了”。“黄先生,我也记下了”。

    “哈哈,好,记住了好,文远,你不是要给小丫头念三字经吗?开始吧”。

第十八章 启蒙() 
阎平给武招弟抑扬顿挫地念了来了,煞是好听,武招弟从来没有想到,三字经可以如此好听,就像浪漫的诗人在歌唱诗经。武招弟沉迷了,此时的阎平在武招弟的眼里,就像是一个在舞台上表演的孩子,光芒四射。没多久,就念完了,毕竟只有一千多字,念完就把三字经递给了我,自顾看书去了。武招弟拿上书,不知道该在哪里看,屋子里只有两把椅子,师徒俩一人占了一把,也没人保护一下她这个祖国的花朵。左看看又看看,终于在角落里看到了一个蒲团,就放在了地上,坐了下来。全是繁体字,但是连蒙带猜的都认识,只是记不住笔画,武招弟看的入了迷,手还在地上不停地划着这些字的笔画。黄老先生没想到这个孩子可以这么认真,心中又多了一分认同。

    等武招娣把三字经大致记了一遍以后,阎平还在看书,黄老先生也在拿着一本书看,武招弟蹑手蹑脚走到跟前,看他们在看啥书。阎平的书是在书桌上铺开的,所以一下看不到,武招弟就歪着头,努力地从书脊两侧的空隙中窥探,她看的时候,明显的感觉到阎平翻书的手停顿了一下,但是并没有理睬她。居然是《中庸》,没想到阎平才九岁,就已经看到了《中庸》,真是学霸呀。古人看四书极其讲究顺序,这是宋朝大教育家朱熹锁提倡的,就是读书要由浅至深,即按照《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的顺序。四书五经这些儒家经典,在后世人人皆知,《论语》中的很多文章更是出现在中学的语文课本里。但细细读过的人少之又少,武招弟也只是读过《大学》而已。

    武招弟又走到了黄老先生的附近,但是不敢向看阎平的书一样,离的那么近,只敢远远地那么看上一看,好在黄先生的书很大很厚,又粗又结实的装订线缠绕着这本古树,呈现出历史的厚重感,《史记》。黄老先生,做为一位当代大儒,《史记》对于他来说,肯定早已烂熟于心,可是为什么他还要读呢,还那么全神贯注,就连武招弟的观察都没有影响他一丝一毫。她正准备仔细看一看这书房里的书,就听到了阎平稚嫩的声音,”今天给你看的三字经,你记住了几个字啊?“。

    ”几个字?我应该记住几个啊?肯定不能照实说吧,说我都记住了“,武招弟在心里琢磨。”阎哥哥,我记住了差不多一半吧“。阎平笑了笑,”这么厉害啊?那你给我背一遍吧“,一副要看武招弟出糗的架势。“臭小子,天天在我面前装成熟,这下绷不住了吧,我非得气气你”,说完就开始背了起来,”人之初、性本善。。。。。。。“。起初阎平还是一派悠闲,可是没一会就站直了身体,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就连黄先生都放下了手中的书,看向了她。”完了,是不是有点过了?“想到这,武招弟赶紧停了下来,正好在不到一半的位置,还表现出怎么也想不起来的样子。

    ”你原来从来没有背过三字经?“阎平看我停了,就亟不可待的问道。

    ”没有啊,怎么了?“阎平看着武招弟那双漂亮的杏眼,里面有单纯,有天真,有狡黠,有疑惑,就是没有虚伪,她应该没有说谎,难道真是天才?他第一次背三字经,是三岁,也才背会五六十字,还错误了几处,即使如此都被老师认为是天纵奇才,家人都甚是骄傲。可是武招弟才六岁,虽然比自己初学时大三岁,但是居然可以背会一半。武招弟在他眼里变的更神秘了。

    “没什么,很好,我都不如你,我要写文章了,你来给我磨墨吧”。说完还喊了张管事,让其寻个小矮凳。拿来的小矮凳递给了武招弟。武招弟站在了上面才勉强能够到桌上的那块圆形的端砚。阎平从小匣子里拿出来一个已经被磨的光滑异常的墨块,味道居然有些好闻,武招弟前世闻过的墨,都有股子臭味。阎平开始了耐心的示范与讲解。磨墨要轻而慢,要保持墨的平正,要在砚上垂直地打圈儿,不要斜磨或直推。磨墨用水,宁少勿多,磨浓了,加水再磨浓。要用清水磨墨,不可用茶水或热水。墨要磨得浓淡适中,不要太浓或太淡。磨毕一定要把墨块装进匣子,以免干裂。磨墨时间比较长,为了避免右手酸累,最好能练会左手磨。说完这些,他神情专注的继续磨着。过了很久很久,武招弟的腿都有一些打颤了,他才停了下来。“你也来试试,今天是你第一次磨,怕你力道不够,我就多磨了些,以后这个事就交给你了,磨墨一定不能敷衍,墨磨的好,不但字写的也会好,也是对学问的一种尊重,不论什么时候,提笔写字,都要带着一万分的诚心,这样才是做学问”。

    武招弟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说法,很是感触,这个小老头真是博文多学。“受教了,小学究”。

    “小学究?你知道的还挺多,不过我可不是什么小学究,我已经长大了,没准你会是一个小学究”。看着阎平一本正经的样子,武招弟嘻嘻的笑了出来,明明还是个孩子,可是比大人还像大人。

    “好了,不和你闹了,我要赶紧写文章了,不然墨要干了,你先休息会吧,如果一会我的墨要干了,或者太浓了,你再过来就成。”阎平铺开了纸,写了起来,是一手漂亮的行楷。武招弟想多看一会,可是腿却坚持不住了,只好坐在了小矮凳上,凳子可比蒲团强多了。小招弟又拿起了三字经,再温习一遍,虽然她可以背诵全篇了,但仍然有很多复杂的字没有记牢。她不知道的是,今天她的表现,已经让黄老先生对她大为改观。

第十九章 小小老师() 
不知不觉,天色渐晚,绚丽的晚霞也已覆在远山的尽头,为即将结束的一天再添上一抹浓妆。而武招弟吃过晚饭后,告辞了阎家人和黄老先生,回了自己家。她家里也已经吃过了饭,大丫、二丫看她回来,就都围了过来。

    “招弟,招弟,今天去阎家都干什么了?有没有人欺负你?告诉大姐”。大姐拉着武招弟的手,全身上下的看了一遍,好像真会有人虐待她似的。

    “我说大姐,都跟你说了多少遍了,阎家是户好人家,怎么会欺负招弟呢?招弟,二姐和你说,二姐下午在李大户家喂猪的时候,还专门跑去阎家看你,他们说你正在读书呢,我就没进去,而且阎家的看门大爷好像和你很熟,说起你的时候,那个亲切劲啊,我回来都和你大姐说了,结果她就是不信,你快自己告诉她,省的她瞎操心“。二丫是武家四姐妹当中最像何赛凤的,小小年纪,说话就带了几分泼辣。

    “就属你话最多,不过你二姐说的也对,快说说你今天发生的事情吧,你爷奶也操心的不行”,何赛凤先瞅了一眼二丫,说道。二丫看见她娘的眼神,就不敢再吭气了,她们几个孩子都很怕何赛凤,不敢顶一句嘴,好像她们的娘是母老虎能吃人似的。

    武招弟没想到才一下午,家里人就这么紧张。”爷、奶、爹、娘、大姐、二姐,今天因为是第一天,所以也干不了什么活,阎哥哥教我识字了,三字经,然后又教了我怎么研墨,就这些“。

    ”那你记住几个大字啊?“

    ”好多个呢,我还会背呢,我背给你们听啊“。武招弟就学起来从前在电视上看到的,古时孩子读书时的样子,摇头晃脑的背诵了起来,大家都停下了手头的活计,看着武招弟,就连小富贵都瞪大了眼睛看着姐姐。武招弟还是和下午在阎家一样,背到了不到一半的位置。

    ”姐姐早就知道,我们小招弟最厉害了“,大姐听完武招弟的背诵,眉开眼笑。二丫站在那里,也很想夸两句,可是偷偷地瞅了瞅自己的娘,还是没敢说话,但是从她的神情看出,二丫很是为自己的妹妹骄傲。老爷子也微笑的点着头,他原来在贝勒府见小主子们就是这样子背书的。武大柱则是直接发出了呵呵的笑声。他们都没有读过书,不知道寻常的孩子应该是怎样的。只是觉得武招弟第一天学习就能记住这么多东西,很是开心,但是没有阎平和黄老先生那种被惊艳到的感受。

    ”你们看咱家富贵这么小,就知道瞪着两只大眼睛学习了,以后肯定是人中龙凤。真是爷爷的好孙子呦”。奶奶也在旁边开心的附和道“那是,咱们的孙子能比别人差咯?那肯定是一等一的好”。何赛凤听到自己的公婆夸她的心肝宝贝,脸早就笑成了一朵花。二丫看见大人们,不说夸妹妹,反而夸起了好了话都不会说的弟弟,翻了好几个白眼,要不是她大姐拽着她,都想和爷奶理论理论。

    “行了,大丫、二丫,你们也别围着四丫头了,让她早点上炕睡觉,明天去了阎家,好打起精神干活,晌午回来还得当你们的老师呢“。屋子里的光线已经愈加昏暗了,老爷子赶紧如是说。

    武招弟第二天上午就在磨墨和看三字经当中度过,只是阎平没有再替她研磨,等到中午回家的时候,手都已经有些发抖了。等她走到家门口的时候,就已经有一院子的孩子在等着她了,李婶家的三个小子,三叔家的堂兄和堂姐,还有自己的大姐,都自带了小板凳,在院子里整整齐齐的坐下了,她大姐没有凳子,就垫着蒲团坐在了地上。她二姐、三姐好像成了工作人员,在维持秩序。大人们都三三两两的分布在了院子的各个角落,就连自己家院子外面都站了好多妇人和孩子。村里的人都是从武家二儿媳妇那听说的,她们都来看看到底有没有她说的那么邪乎,前几年不还是个傻子呢嘛,怎么突然就识字了,还能教别人了。在农村,只要家里有人,就不会在大白天的关上大门,不然村里的人就会在门外指指点点,在家干啥见不得人的事呢?

    武招弟艰难的越过人群,走进自家院子。她先来到了她二姐、三姐跟前,把她们拽到了大姐的身边。”二姐、三姐、你们也和招弟学好不好?看看招弟讲的好不好。”二丫、三丫拗不过武招弟,只好乖乖地站好。安顿好二丫、三丫,武招弟来到了最前面。

    ”今天是咱们第一次上课,我也只学了三字经,所以我就教你们三字经吧。咱们虽然没有书,但是我都记下了,你们就跟着我一遍一遍的念,然后自己背会,明天再开始识字。记住,我念什么,你们就念什么”。武招弟开始朗诵了起来,怕他们记不住,只三个字就停一下,她的身体清脆、哄亮,大家都听得很清楚,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