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末之奇谋 >

第206章

汉末之奇谋-第206章

小说: 汉末之奇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起军队,姬溪的思路顿时活泛起来,他开始想:既然要操练,那就得真刀真枪的干,军队的大比武嘛,总是有些虚假的成分,远没有沙场征战有冲击性。那么,是不是该打上一场仗呢。嗯,对,是该打上一场仗了。打谁呢?曹操?孙坚?刘备?他娘的,真想打刘备。不过,还是算了吧,牵扯太大,胜负难料,时机不成熟。那还能打谁呢?剿匪,不行,一点挑战性都没有,还不如大比武呢。要不,出阴山,打漠北,打匈奴?嗯,可以,好,很好,就这么定了。对了,以什么名义呢?对,他们百年前许诺年年向我大汉纳贡,这几十年了啥都没有送过来,这怎么能行,一点契约精神都没有,不打他打谁?好,甚好。

    不得不说,姬溪的骨子里是喜欢军旅生涯的,不是说姬溪是一个战争狂人,他只是单纯的喜欢那种铁血生涯而已。所以,当想起了这种事情,姬溪立刻变的容光焕发,即刻让下人去将姬昀请回来。

    姬昀那最后一句提醒,其本意便引导姬溪往出征这方面想,姬昀也确定姬溪必然会顺着这个轨迹从而下定出征的决心,只不过没想到姬溪下定决心的速度竟然这么快而已。

    不过,快归快,姬溪还是毫无防备的落进了姬昀的计划。

    姬昀计划的第一步,便是支走姬溪。瞧,轻而易举的达成的这个目的。

    姬昀说:“大哥,你不必亲征,遣一大将去便可。”

    姬溪:“不,北伐的本身没什么大不了,关键是我要借此机会提升全军的战斗力,必须得我亲自去。”

    姬昀:“那长安怎么办?关中怎么办?”

    姬溪:“你和文封都在长安,我没什么好担心的。还有,这朝堂上下不是都觉得我碍事吗。我离开便等于给了他们机会,你不也劝我支持淳于嘉的提议吗。淳于嘉的提议确实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我看着不爽,离开长安倒是能眼不见心不烦。我倒要看看,他们能搞出什么成就。你和文封多盯着点便是。”

    姬昀假意为难的说:“那,好吧。大哥打算何时出征?”

    姬溪略微想了想,随后道:“就在这几日吧。朝廷既然想用官兵驻国土,便如了他们的愿。我便将境内的兵将全部调出来,领着他们去打漠北。”

    姬昀点点头,算是同意了。而后,姬溪又将这个绝对告诉了其他的家人,有姬昀在旁边帮衬着,大家也认识到此时的姬溪身在长安处处不顺心,没什么威胁却如同深陷泥潭,还不如出去散散心,不错,出征漠北这件事情,在姬家人看来就是去散心的。

    于是乎,姬家上下一统,很快便达成了共识,还是如往常一样,姬渊随姬溪出征。

第403章 退一步海阔天空() 
漠北,过了阴山,跨过长城,瀚海沙漠群的北部,便是漠北。大面积的戈壁荒漠中,镶嵌着图勒河,鄂尔浑河,色楞格河,贝加尔湖,沙漠中的绿洲繁衍着人群,人群聚集在一起,便有了无数个部族,其中,实力最强大的,自然便是匈奴。匈奴骁勇善战,一度一统大漠,势力范围极广,然,终究物资匮乏,难以为继,故必须进攻中原。

    数百年来,自大秦以降,匈奴屡次今进犯中华,始皇帝建长城抵御匈奴,汉武帝铁血,打的匈奴一蹶不振,霍去病纵横漠北,杀的匈奴闻风丧胆,至东汉,光武帝屡次用兵,匈奴又内乱不断,终是西迁入西域,亦城一盘散沙。现今的漠北,便被乌桓和鲜卑族鸠占鹊巢。

    桓帝之前,两族年年进宫,以汉臣自居,而至桓灵二帝一来,朝廷渐渐失去了对西域乃至漠北的控制,各族不但不在进贡,反而屡次掠夺边境。

    先前与曹操结盟同攻袁绍时,乌桓助了袁熙,给姬溪造成了很多麻烦,姬溪早已怀恨在心,只是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机会罢了。现而今,在姬溪看来,正是天和地利人和之时,又竟姬昀提醒,哪还能按捺的住。

    于是乎,第二日的早朝上,姬溪便率先提出,要出兵漠北,替朝廷夺回漠北的控制权。

    突如其来,令满堂臣工措手不及,有同意者,当然也有反对者,然而此一次姬溪的态度非常的坚决,言辞也颇为强硬。

    正在争论不休时,田丰出列表示赞同,且对刘协隐晦的使了个眼色。要说刘协现如今最信任的是谁,可能便是这田丰了,于是乎,刘协虽不明白田丰为什么会同意,可沉吟之后还是选择相信田丰。

    于是,刘协当场传下圣旨,准许姬溪为国出征,一应所需,由姬溪自行决断。

    即日,姬溪出了长安,入驻第七师,并即刻开始调整军内的驻军。此次调整,可谓是翻天覆地,最明显的一点是,姬溪的军队不再依城驻扎,全部撤出了城池,将境内所有的城池乡镇都转而交给官兵去巡防治理。甚至于,姬溪将数年来一直负责长安防卫的第六师都撤出了长安。

    如此大的动作,在短短一个月之内便被姬溪完成了,之所以这么快,最大的原因到不是姬溪急不可耐,而是姬溪在负气,他要通过这样的手段给朝廷乃至刘协一个教训。

    之前所有的城池乡镇,基本上都是有姬溪的将士巡防驻守的,如一般的剿匪平叛之事,当然也是由姬溪的将士在做,以至于县衙的官兵,一来人数少,二来没什么能力。现而今姬溪一下子将将士们都撤离了,可把那些官僚们给愁坏了,他们只能脚不沾地的增派人手,大肆招人,哪怕是滥竽充数,也只能先把人数不足,至于择优而选,只能日后慢慢来了。

    乱,是必然的,好在姬溪没有丧失理智,并没有做的太绝,所以这乱象基本上还是可控的。一个月后,当姬溪结束调整时,境内也恢复了表面上的宁静。

    彼时,境内防务完全落到了兵部和刑部的手上,也就是落到了刘协的手上,如此,刘协终于有了根基。只是长安,便有刘协的五千羽林军,长安府的一万官兵,以及刑部的五千官兵。这两万兵马,虽现今还是参差不齐,但具都直接听命于刘协。如此,刘协又怎么可能不兴奋,就像一个得到梦寐以求的玩具的孩子,饱含热情。

    朝中的大多数臣工也如刘协一样,似乎看到了希望,朝堂上前所未有的热络。

    朝堂上的热络姬溪是看不见的,也不想看见,他此时正在第七师中,盯着墙上那副巨大的军事布防图,正在做最后的确认。

    确认之后,又另画了三幅,着人给姬昀,吕春,贾诩三人送去,询问他们的意见。三人的意见陆续到达后,姬溪结合起来,再次做了细微的调整,而后落定。

    调整后的军队,除非官府请求援助,否则便不再对内履行职责。

    姬溪的军队一共八个师,这一编制不便。第一师徐荣,第二师高顺,守第三师郝昭,第四师胡轸,第五师赵云,第六师马超,第七师张统,第八师贾诩。其中,除了马超是被破格提拔上来的外,余者基本上没变。

    要着重说一下第七师,此次调整,除了军队撤出城池之外,最大的改变便是第七师。原先的第七师,常备军只有四万兵马,可调整之后,足足增到了十万,且,各师以旅为单位前来第七师受训的规矩还仍旧不变,也就是说,第七师多数情况下兵员达到了十五万,足足是兵员总量的一半。

    这些兵是从哪来的呢,当然是从各师抽调的。这个想法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早有计划,只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罢了,此番趁着这天时地利人和,所幸便将之落实了下来。

    而姬溪之所以执意扩充第七师的规格,自然是有不得不为的理由。

    一者,姬溪虽然愿意相信徐荣等师长的忠诚,但人心隔肚皮,谁也无法保证,万一他们行为不轨甚至是投敌叛国,带来的危机是致命的。史景之乱和刘协的猜疑,更加令姬溪艰信这一点。

    二者,眼下天下四分,小规模的战争已经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想要左右胜局,必须是大规模的作战。而大规模作战,更加注重的是军队的协调能力,如此一来,将大军收拢一起训练磨合,显然是更加有益的。

    由此两点,足以让姬溪下定决心。虽然知道此举会令各师长心生不悦,但时势使然,姬溪也相信徐荣赵云等人能理解自己。事实也是如此,各师长未有丝毫的耽搁和抗拒,规规矩矩的执行了姬溪的命令。

    而后,第七师便成了姬溪的直属军团,常备十八个旅,另有七个旅轮换前来受训。需要提一下的是,黄忠现在便是第七师的一个旅长,兼副师长。

第404章 只为练兵() 
潼关,原为第四师驻地,由胡轸领兵驻守,后因为天下四分,并州,洛阳,南阳等地被姬溪纳入掌中,潼关的防御作用便大打折扣,于是,此一次姬溪征用了潼关作为第七师的要塞,将胡轸及其第四师调动到了陇西,和河西的徐荣成掎角之势,严防刘备的川蜀。

    雍和十年二月末,姬溪率十五万大军进驻潼关,而后,一边对潼关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一边训练军队。历时两月,潼关日新月异,军事设施不断的完善,假以时日,定能成一座举世无双的军事要塞,与此同时,十余万大军的磨合训练已经告一段落。于是,姬溪大手一挥,留五万军留守潼关,十万大军离开潼关,挥师北上。

    五月中旬,大军抵达雁门关第二师高顺,准备马踏阴山。

    这么大的动静,曹操,孙坚,刘备三人怎么可能没有察觉。实际上,早在姬溪调整之初,曹操三人便得到了消息,却立刻做出了准备。

    各方消息汇聚之后,三人得出了同一个结论,那就是,刘协和姬溪的嫌隙已生,他们不可能知道姬蔓和刘协之间的事情,却能从朝堂从姬溪的手中拿回了领地内的巡防管理权推测出,刘协已经不满于姬溪权势太大,开始动手从姬溪手中夺权了。

    三人清楚,刘协的做法对姬溪的权势并没有实质上的损伤,但总归是一个好的迹象。

    而后,姬溪的动兵意图亦大白于天下,毫无疑问,姬溪要北伐,要打漠北。

    三人绝不会相信姬溪是看重了漠北的利益,显而易见的,姬溪北伐的目的是练兵,是锤炼自身的刀锋,以待后用,后用到哪里,自然是要用到他们三个人身上。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个道理并不难理解,于是,曹操紧随姬溪之后,发兵十五万,入侵辽东。孙坚和刘备兵分两路,各发兵十万,深入南蛮不毛之地,镇压南蛮各族。

    对姬溪曹操他们四人来说,此次用兵其目的并不是扩充领土,而是要用鲜血凝聚自家的军魂,以待他日会猎天下。

    却说姬溪屯兵雁门关,压住朔方,威临云中,乌桓,鲜卑及其各族心惊胆颤,立刻放弃了之前的嫌隙,用很快的速度结成联盟,成七路兵马,共二十万大军。令姬溪没想到的是,他们竟然推选了袁熙做盟主。

    在姬溪看来,袁熙只不过是个丧家之犬罢了,他的父兄已被曹操消灭,根基已失,听闻当年只带着数千兵马侥幸逃出了塞外,不成想这家伙倒真是个人才,短短两年的时间,竟然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不得不让姬溪诧异,而当姬溪知晓这袁熙的身边又逢纪和沮授辅助时,那诧异的感觉便消失了,因为姬溪知道,逢纪和沮授乃是当世一等一的智者。

    此次出征,姬溪没有带任何的谋士,所以,当知晓逢纪和沮授的存在后,姬溪不免有些动摇,想着要不要将南阳的贾诩调过来协助。思虑再三后,姬溪还是决定将贾诩调过来。

    十日后,贾诩到了,进堂面见姬溪。

    姬溪亲切的奉茶看座,天南海北的闲扯,就是不提怎么用兵。贾诩多精明的人啊,自然知道此一战姬溪并不想用计,将自己调过来纯粹是为了防止误中敌人奸计罢了。

    二人心知肚明,而贾诩也赞同姬溪的做法,对他们来说,大漠已经没落,没有甚多的威胁,更没有什么逃过诱人的利益,若是当真将漠北划入版图,只怕还是负累。所以,此次用兵,归根结底在于练,而不在于夺。

    贾诩的到来,令姬溪没有了后顾之忧,第二日,一封战书自雁门关送出,直达云中。书上云:“尔等忘恩负义,昔年受大汉庇护,今日反戈,实为大逆不道。今吾王道之师,堂皇大道,若不早降,破城之日,鸡犬不留。”

    很快,云中城的回应到了,书上云:“尔乃叛贼,吾等世受皇恩,愿提尔首级往见皇帝,以报前恩,以续前约。望君引颈净首,待吾来取。”

    姬溪看后大笑不止,后传令,明日大军出关,直逼云中城。

    三日后,离云中城五十里处,姬溪安下大营。是夜,敌军偷袭,无功而返。次日,五万大军兵临云中城下叫战。

    姬溪出阵,着人取来木桶,放满清水,竟当真在众目睽睽一下开始洗头,洗的时间很长,洗的很仔细,当然洗的也很干净。

    而后,姬溪朗声笑道:“袁熙我侄,叔父我已净首,快来取我人头。”

    其实,以年纪论,姬溪比袁熙不过大个七八岁而已,称呼袁熙为侄,显然带有羞辱的意思。然而更羞辱袁熙的,是姬溪洗头的举动,他在信上说要姬溪引颈净首,现而今,姬溪真的在他的眼皮子底下引颈净首了,就看他袁熙敢不敢出城来取了。

    可以想见,若是袁熙不敢出城一战,是怕瞬时会成为天下笑柄。对己方的士气也将是一个严重的打击。

    城墙上,袁熙面目沉静,目中却有狰狞之色,身后,逢纪和沮授对视一眼,不约而同的选择缄口不言,在他们看来,这第一战,必须要打。

    各部首领亦被气的哇哇大叫,嚷嚷着要出战。于是,袁熙即刻以盟主身份下令,让郝丹和蹋顿各领本部军,共计六万出城迎敌。

    城下,姬溪笃定袁熙等人不会怯战,早已布好了阵型。眼见敌军蜂拥而出,姬溪哈哈大笑,瞬间热血沸腾,已经许久没有体会到这种铁血的味道了,姬溪还是怀念。

    身边姬渊当即便要冲出去,被姬溪止住:“干什么去,待在我身边,那都不许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