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影侯 >

第139章

大明影侯-第139章

小说: 大明影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底是听你的,还是听我的,这朝廷是朕的朝廷,还是谁的朝廷。

    所以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闭嘴,换个话题,中愈还不想这么早就用一句话坑死一个忠臣,所以还是要皇帝自己做主。

    “是吗?你真是这样想的?”

    似乎是不太相信中愈的话语,建文帝看了看他。

    “臣说的是实话。”

    中愈回答道,本来就是实话,这件事除了你自己判断,其他人还真的没有办法说什么。

    “你没说实话。”

    建文帝似乎在对中愈说,又似乎是说给自己听的。

    中愈突然对他们这种高深的话有一些反感,因为啊,是真的无感。

    “臣,不敢。”

    是不是真的不敢别人不知道,建文帝看他这样,就没有作声了,有些东西自己知道就行了,现在多说话没有没有什么意义。

    “好了,你不愿意说,朕也不怪你,但既然这件事情出了,你还是跟朕好好讲讲吧。”

    建文帝有跟他坐了下来,意思就是倾听一下,你还得好好说。

    “是,回禀陛下,徐四爷确实是参与其中,具体有多少,咱们也确实是不太清楚,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确认的,叛逆的人马确实是通过接触他在京师活动的,可以说,在这里他为密谍提供了很多帮助,甚至是动用自己的关系帮助他们。”

    中愈将自己了解先说了出来,毕竟他是干情报的,有些东西他不说陛下也不会知道,甚至会猜测。

    “除了他,还有谁牵扯其中吗?”

    建文帝听了中愈的叙述,张嘴问了这一局。

    怎么,还来劲了,老逮着这个问题不放,这是非要把徐家人都扯进去。

    “陛下,徐家是先中山王之后,袭爵魏国公,现在正在外领兵作战,不会牵扯到这件事情之中的。”

    中愈俯身说道,今天中愈已经起身坐下很多次了,有些话要是不说敬语会在建文帝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还有就是中愈在提醒建文帝,徐家已经位极人臣,只要天家不倒,他们是没有上升的空间的,那么,徐辉祖参与进来就没有必要了。

    建文帝听出了中愈的意思,但他还是问了一句,“你确定?”

    这样的话你问我,我能怎么说,我又不能完全的做担保,但是,算了,姑且信一次吧。

    “陛下,臣做事,不求无敌于天下,但求无愧于人心,臣,自问是相信魏国公的,虽然臣,从未见过他。”

    这算是很明显的表态了吧,但愿建文帝可以看得开一点,要是还那么的不依不饶的话,那可就怪不得我了。

    “额,朕知道了。”建文帝没有不依不饶,借着这个台阶就下去了。“那你希望朕怎么做?知道这个消息这么久了,没见你动手,怕是心里有其他的打算吧?”

    这是试探还是真有这么一问,“陛下,您做主就好,锦衣卫是有权力做这些,但是有些事又不能公开,自然也就不便展开了,要怎么处理,您决定就行了。”

    方中愈这个时候说的是实话,对于徐增寿,他的了解都仅限于历史书,现在他就是个纨绔子弟,左都督的名号也就是个名号,当然特也干过正事,只不过心思不在上面,也就没有那么多的事迹传出来,但是并不代表徐增寿在军队中就没有影响力了。

    “那茹瑺的事情也是真的了?”

    既然已经了结了一件事情,自然不得不提到另一个人,那就是茹瑺,现在的兵部尚书,两朝元老,未来的三朝元老。

    还真别说,茹瑺可是个关键人物,至少在燕王进入金陵前后,他都参与了重要的决定。

    后来还做了件大事,率先带领愿意投降的大臣,打着白旗出城投降了。

    后来燕逆朱棣询问定国安邦的大计的时候,茹瑺首先建议燕王继统大位,以安定天下,燕王接受了,即位后就成了后来的明成祖。

    从龙之功茹瑺没有捞上,但是他已经是建文朝的大臣了,而且在朱元璋的手下也是干过的,所以呢,威望还是有的。

    但是劝进之功当属首位,成祖即位后,下诏说李景隆、茹瑺、王佐和陈碹侍奉太祖很忠诚,功劳很重。再加上首先投诚,就封茹瑺为忠诚伯,食禄一千石,终其一生不改,仍任兵部尚书、太子少保,选他儿子茹鉴为秦府长安郡主仪宾,仪宾就是宗室郡王的女婿,说白了就是入赘的意思,当然也有不入赘的,下嫁也有,比如梅殷梅驸马,他的儿子可是姓梅的。

    虽然最后茹瑺的下场不太好,那也是以后的事情了,但是现在他还是建文朝的兵部尚书,朝中重臣,不能轻易触动。

第0320章 临行的锦囊妙计() 
关于茹瑺,他的话题很多,中愈能想起来的也很多,当然是那个历史书上记载的茹瑺,一个少有才气,深受皇帝信任的人。

    现在他碰见的茹瑺是一个和自己父亲一样的中年人,但是对于古代平均年龄都不高的人来说,他已经算是活的很好的了,现在家有三个儿子,个个是少年英才,当然在历史上的命运也各不相同,不过这并不影响中愈对他的评判。

    平时看着和蔼可亲,慈眉善目的,对于很多事情也都有自己的看法,也算得上是一个有作为的好官吧。

    至于为什么会在最后选择投降,而不是和其他的同僚一样选择自尽,来保住忠节,那就不得而知了,想必永乐朝的很多人都会有那些疑问吧,说不定暗地里还讨论过,为什么入城茹大人没有自尽,没有追随先帝而去,而是选择了在新帝面前表忠心,还获封爵位。

    晚节不保,说的就是他这样的人吧,这也是他们最大的唏嘘吧。

    当然不知道事情真相的普通人大概会说,不过是贪生怕死,不忠不义,没有气节,丢了读书人的脸,不配做先帝重臣什么的。

    但是来自后世的中愈多少还是猜到了一些,他应该是对建文帝和建文朝廷失望了,这三年出的昏招太多,虽然这是大家集体的决定,但是有了过错,总要有一个人承担,当然这个人是陛下是最好的选择。

    齐泰和黄子澄也逃不掉。

    当然还得加上一个自己的父亲方孝孺,这个在后期乱出注意的人。

    对于茹瑺来说,活着或者更重要吧。

    毕竟一个有抱负有理想有手腕的大人物,是不愿意在一个连藩王都打不过的朝廷中任职的,多少有些虚荣吧。

    “是的,我相信茹瑺茹大人在很多情况下都是知道的,甚至是采取了默许或是视而不见的态度,当然,也许他有他的想法。

    至于,他有没有有意的参与到这些事情中来,还不好说,但有一点,他对于朝廷的忠心大于对陛下的忠心。”

    这话就有点重了,这里面的意思,相信建文帝一定会懂的,都经历了这么多的事情,要是还不懂,那就问题大了。

    “那你想朕怎么处置他?”建文帝也听懂了,忠于朝廷,朝廷可以是他朱允炆的朝廷,也可以是燕王朱棣的朝廷,但是他还是选择了慎重对待。

    不是吧,这也问我,刚说了不要什么都问我,现在就来。

    虽然心里这样子想着,但是嘴上还是很老实:“陛下,茹大人暂时不能动,我们还不能确认到底是怎么回事,现在对于他,咱们还是再看看,他能帮助敌人,自然也能帮助咱们,至于怎么弄,那就要看陛下的您的意思了。“

    说得简单,做起来可没有这么简单,事情从来不会因为个人的意志就会变得简单,因为你没有办法明白人心,人心这个东西,是最捉摸不透的。

    “好吧,朕知道了,这件事情朕会认真考虑的,不过既然已经知道他们和燕王多有瓜葛,很多事情尽量少让他们知道吧,朕,不想给他们出卖咱们的机会。”

    这也算是一个折中的办法了吧,中愈还没想好动不动,建文帝还不愿意动,那就搁置吧,等到了时间再说。

    “是,臣知道了。”

    中愈伸手从怀里掏出来两个锦囊,递与了皇帝,“陛下,这是臣写的东西,现在臣不知道,臣有没有命回来,这第一个黑色锦囊,倘若陛下在某件事情难以决断的时候,可以拆开来看,但一定是在紧要关头;这个红色锦囊,陛下,可在,可在中愈身亡的消息传来之后,拆开来看,万望陛下不可提前拆开。”

    中愈深深的一拜,以前他也是不习惯,大家拱拱手就算了,但是现在他颇有些嘱咐后事的感觉,所以呢,今天都不知道拜了多少次了,自己的头都快晕了。

    建文帝伸手接过了中愈递出的锦囊,只不过他的眼神有点奇怪。

    “怎么感觉中愈有点把自己搞成诸葛了,还给锦囊,这当真是锦囊妙计?”

    建文帝的心里还是唏嘘,中愈是有些大家看不透的本事,但也没有强大到可以对以后的事情做出不一样的推测,有点神神叨叨的。

    “好了,朕记住了,会按照你说的做,不会提前打开的。”

    这也算是君王的承诺吧,或许建文帝在中愈身上破掉的第一次最多了,因为啊,只有中愈才会有各种各样不一样的想法吧,这些想法是本土居民难以想象的。

    “陛下,那臣告退。”中愈行礼后,准备离开。

    建文帝笑了笑,挥手让他走了。

    在走到门口的时候,建文帝突然叫住了中愈。

    中愈扭过身来,“陛下,您还有事?”

    “早点回来,朕,可不想你年纪轻轻,就离开朝堂。”

    说的是有些伤感,但这点担心的情绪,中愈还是感知到了。

    “谢陛下,臣一定努力归来,这大明的好多地方,中愈还没有去看过呢。”

    中愈又说了一遍,毕竟他是真的没有见过,况且,能活着,谁想去死啊,北方毕竟是战区,他也不能保证,自己能不能平安无事,但是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他不傻,但是当这件事情不得不做的时候,他并不会退缩,毕竟这些事情,就算是他不做,也需要别人去做。

    现在他把这件事情,担起来,那就自然要好好的担着,将这一切好好的掌控子啊自己手里,不让别人插手,至于收获吗,自然全部要归到自己手中。

    只不过这些东西,只有在打败燕逆,平定叛军之后才可以获得。

    既然如此,那就好好的努力,将这件事情好好的做好。

    离开了东暖殿的方中愈,又是了一个低着头的侍卫,快速的和前来接应的侍卫混在一起,离开了宫城。

    在离开宫城的时候,他扭身看了一眼,这金碧辉煌的宫城,一眼之后,再也不看,转身大步离开。

    燕逆,我来了。

    中愈在心中呼喊。

第0321章 一切尽在掌握中() 
京师里的阳光依旧灿烂,人们的脸上也多了些笑容,那种感觉很久都没有了,不管是百姓,还是商人,还是官员。

    不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北方的战事进展,也不是他们天生的心大,更不是他们都是傻子。

    只是因为这段时间锦衣卫和应天府衙对于近期的京师管控愈发严格,奸细也抓走了不少,治安变好了很多,让他们心里也渐渐放下了防备,或者说是稍微安心了一点,这样他们的生活算是比以前好了吧,他们有时甚至在想,洪武朝的锦衣卫到底是什么样的,因为啊,似乎跟现在的不一样。

    中愈从皇宫里出来后来到了锦衣卫衙门,那座衙门离皇城并不远,他的邻居们都是各大部堂,当然刑部不在这里,锦衣卫衙门在这里很久了,久的连外墙上的墙漆都有些脱落了。

    中愈来到这里,只是为了确认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对于他来说还是很重要的。

    当然是七鹰带他进来的,他现在还不宜露面,七鹰从大门进入的时候,守门的校尉自然不会拦他,一块锦衣卫北镇抚司衙门的令牌就可以让他们恭恭敬敬的行礼,对于他身边一直低着头的中愈自然也就不会多问了,顶多就是想象一下认为是侍卫罢了,毕竟七鹰身边本来就跟着侍卫,当然是一些体己人。

    锦衣卫衙门的整体在近期都修缮了不少,内部的设施都做了些许改变,而且还修缮了不少,主要是因为北镇抚司贡献的多,当然朝廷本来就会给他们拨银子。

    现在因为锦衣卫的庇护,中愈手下的产业,还有在北镇抚司衙门附近的商户近期都赚了不少,所以上交的就多,本来中愈阻止了这些事情,但是很可惜,似乎那些商户并不把中愈给的权力要过去,反而很是自觉地将这些东西送上来。

    本来这些事情很好的,但是或许是买一个安心,那些商户对于锦衣卫的好心并不是很相信,他们还是愿意相信,给上面好东西才能摆平着一切,不然根本就会踏踏实实的做生意,过日子,这就让中愈有些无语了,不过他也渐渐想通了,他们的规矩,自己现在还没办法改变,至少还没有给他们太多的安全感。

    在劝解了几次未果之后,中愈就没有管了,既然他们现在要这样,中愈就不再过问了,不过还是交代,将他们送上来的东西整理分类,将七成送到了锦衣卫衙门,是光明正大的入的库,锦衣卫很多人都知道的,特别是锦衣卫衙门的高层,包括那些世袭的但是不管事的高层,世袭也就是混资历,当然可能也凑凑热闹,混混经验,比如还有那些实权千户。

    中愈悄悄地进了锦衣卫指挥佥事,不,现在是锦衣卫指挥同知的曹大人的办公室。

    “职下锦衣卫北镇抚司千户方中愈见过大人。”

    中愈进去之后,就拱手行了一礼。

    正在伏案写字的曹大人抬头看了一眼,没有理他,就让他自己站在那里没有动,自己依旧在伏案写着东西,似乎对于中愈的到来没有什么意外。

    中愈并没有觉得不妥,对于这个自己一看到就会紧张的人,他有什么不一样的举动,他都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

    既然不说话,那就等着呗,或许是因为曹大人提前交代过,中愈来的这段时间,没有其他人来打搅。

    当然,也许是因为七鹰站在外面,飞鱼袍大家都在穿,但是穿着飞鱼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