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影侯 >

第7章

大明影侯-第7章

小说: 大明影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查,一定要查,看什么人在搅动京师的这滩浑水,暗地里在帮我们。”

    “是,这就安排下去。”

    是在帮他们吗?或许是吧!

    今天的京师,特别热闹,人们讨论的不仅仅是关于燕王的谣言,还有一份被称作大明逊志报的手抄。这份报纸,在一大早的时候,被一群孩子,在大街小巷,以二十文钱一份卖出,短短一个时辰,便已经传遍了整个应天府。

    引起老百姓讨论的不仅是小报上关于流言的分析,还有一个故事,大唐西游传。

    一张大大的招牌旗子挂在酒楼边,上面写着一个大大的“酒”字,酒楼外人声嘈杂,小摊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酒楼内喧闹非凡。

    楼宇内有琴奏声甚是美妙,吸引众多的人欣赏着,来往的过客很多,上下有楼层,底下一层是普通老百姓吃饭之处,上层为高档贵客食住之处,小二忙的焦头烂额数铜钱数的手发抖。

    当然不是所有的老百姓都识字的,还是有落魄的书生,再向宾客讲解逊志报,也让大家听个热闹不是。

    “咱们看啊,这故事的第一回啊,题目叫做‘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且看这开篇,诗曰: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大唐西游传》。

    这意思是就是啊,天地还没有分开的时候呢,世上一片混乱,渺渺茫茫没有人能看清。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从此清浊相离,天地分开。天下万物仰仗无上仁德的天覆地载之恩,创生万物成就了极大的功德。如果想要知道这种功德是如何造就的,那就请看《大唐西游传》。

    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会该一万八百岁。

    咱不说这些描写,只说这开头诗,便不是常人能写的出来的,至少小生我没有这种功力,而且,大家看到没有,这些句子,我看了都很好断句,也能看懂意思,这是因为啊,作者用了很多和我们书籍上不一样的符号,我把它称之为标号,不得不说这个作者想法独特啊。

    ……

    大家仔细听我接着说,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

    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

    惊动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驾座金阙云宫灵霄宝殿,聚集仙卿,见有金光焰焰,即命千里眼、顺风耳开南天门观看。二将果奉旨出门外,看的真,听的明。

    须臾回报道:“臣奉旨观听金光之处,乃东胜神洲海东傲来小国之界,有一座花果山,山上有一仙石,石产一卵,见风化一石猴,在那里拜四方,眼运金光,射冲斗府。如今服饵水食,金光将潜息矣。”玉帝垂赐恩慈曰:“下方之物,乃天地精华所生,不足为异。”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真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

    这书生,将故事按原文讲了一遍大家,之间也用翻译的白话解释给大家听,大家听的是云里雾里,好像自己也置身于这茫茫天地之间。这书生也说的是口干舌燥,大家可听的过瘾,不过瘾,我在讲一遍。

    “不过瘾,再来一场啊!”酒楼里的食客们,一直起哄,这书生便给大家又讲了一遍,听得大家是如痴如醉,好不入迷啊 !

第0015章 有人在放炮(求推荐)() 
楼上的雅间里,布置优雅,小桌上花瓶里居然还有数支梅花,淡红的颜色,空气里飘着些许的香气,沁人心脾,雕刻精美的木窗边,有一个人正看着楼下的场景,只见这位公子,玄衣绶带,头戴儒巾,只是那一双眼睛,常人不敢与之对视,小小年纪已经有迫人的威视了。

    “阿良,那个读书人是什么来历,去查查,今晚之前,我要知道他的一切。”中愈指着楼下的读书人向阿良吩咐道。

    “是。”阿良领命离开了房间。中愈发现,阿良越发有执行者的气势与风范了,果真人还是要锻炼锻炼啊。

    同样的一幕在应天府里各个茶楼,酒楼里发生,人们都在讨论大唐西游传和那个作者吴中醉。

    当然,对于老百姓来说,只是多了些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大家凑凑热闹,却也有关注时政的人从中看出了不妥之处。因为,头版有介绍了北方的战事,还写到了江南的赋税问题,觉得背后肯定又有一番故事呢,至少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城南的三山街书坊,那是一大片印书刻书的地方,一般民间的出版物,只要是不违禁的书籍字画大都出于此地。

    对于书籍印刷,方中愈的记忆里只有些大概的印象,知晓明代中后期的印刷技艺还是比较高超的,但是对人工,对技艺的要求还是很高的,只是不知晓现在是个什么情况,但想来应该也不会相差太多。

    方良对书坊一事不甚了解,还是向家里的管家方福打听后,才知道有三山街书坊这么个地方,这个地方是高皇帝时期应天城墙建成后,人们多在街坊廊进行交易,后来三山街一带便陆陆续续建起了书铺廊、裱画廊、毡货廊和绸缎廊,与之相关的商业也十分发达,渐渐地成为应天府的商业中心。

    逊志报每两天一期,还对外征稿,暗地里已经有人在查逊志报的来历了。毕竟他发布了不少朝廷与军方的事情,虽然只是一张纸,两个版面,几块内容,但他刊登的内容却引起大的讨论。

    这个年代的纸墨,印两面的话容易透色。方中愈试了很多次,却也没有太好的办法改变,透墨的情况。

    方中愈选的那家书坊叫做郑左书坊,很普通的名字,却也是十年的老店铺了。

    他也看了很多家,但是呢,却没有选择那些有名的大书坊,原因也很简单:

    第一,合作之事,大书坊谈不拢,大书坊怎可能让外人掌股呢,纵然是帝师的儿子,他也不行,只去了第一家便被掌柜此语挡了回来。

    第二,当方中愈向他们介绍自己的想法之后,大一点书坊觉得不靠谱,说不定还得背上官司,毕竟这大明的法律还是挺严的。

    至此,方中愈也想了,那就先干小的,后悔药可没得吃。经过仔细筛选后,他看中了两家。商谈后,只有郑家接受了条款,两人合议先合作,还是以郑左书坊为基准,各占一半股,于是合作就这样开始了。

    郑家的掌柜是个三十多岁的中年人,或许是科场失意,便在这三山街干起了这个营生,一干就是十年,期间也曾再次参加考试,没有中,便不再想了,老老实实干着,如今也挺殷实的。听了中愈的想法,他只思考了片刻,又问了些细节,便决定合作了。

    大唐西游传的故事,也更新到了第二回,也有很多人在讨论这个故事,居然还有人大大咧咧的催更,不是吧,中愈太郁闷了。想起以前自己看小说,老是催喜爱的作者快更,快更,别人不更,自己就老不爽,没想到现在自己也摊上这个事了,难道真是因果报应?

    百姓们得了爽快,朝中却因此有了各种各样的争议。

    “陛下,臣认为应立即查处逊志报,封存与之相关的书坊。”首先站出来的是工部右侍郎黄福。

    这话刚说完,便有一人站出,“陛下,臣反对,臣认为,恩,臣认为这小报上的故事挺好看的,我家的小孙子挺喜欢那小猴子的呢。”

    “臣支持封存,它上面的内容涉及了军事布置,此举有泄漏军事机密之嫌,臣请陛下三思。”兵部右侍郎古朴从安全的角度

    “不行,不行,陛下,此报一出,怕是各种小抄小报都会出现的,倘若被有心人利用,怕是会给朝廷添加麻烦。”

    “陛下,臣认为,此报纸上,西游传一文,辞藻华丽,文风新奇,故事曲折离奇,实乃宋元之后不出之新风,陛下应当找出此人,加以封赏,同时对这文章加大刊印,让我这大明之地。众多百姓学子学习。”

    “陛下,此风不可声张,臣请陛下下旨,着巡检司大理寺查处此报,同时对涉案人员进行批捕。”

    总之,喜欢的人有,不喜欢的也有,不过,新事物的出现与发展,往往都是充满曲折的,没有一步到位的捷径,没有让谁都喜欢的事物,方中愈知道自己会走上哪一条路,所以这是个方法,一个丢进河里的石头,溅起的水花,总会扑棱出些花样的。

    “臣附议,此风不可涨,陛下早做决断。”随着大理寺卿黄大人的一声附议,陆陆续续有大臣附议,大殿里响起了一片附议之声,当然也有一些大臣无动于衷,很简单,他们要么看中这种方式,要么喜欢那个故事,或者说,能站在这个大殿上的人,谁又是那么简单的呢,谁,又说得清楚呢?

    方孝孺没有参与到讨论的行列中来,在听说逊志报的消息后,他便意识到这是自己的儿子办的,没有谁敢那么大的胆子,敢用自己的名号,做出如此出格的事情来。

    刚开始的时候,他的内心也是挣扎的,毕竟这背后的挑战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但在他想反抗甚至批评的时候,他的脑海里浮现的是那日书斋里的情景,儿子的话依然在脑中回响,他便说服了自己,再看看,再看看,也许儿子有其他的用意。

    因此,今日的朝会上,他并没有发言,只是静静地听着其他大臣的批评与认可,也许连他自己也没意识到,自己好像在支持着自己的儿子,毕竟以前的他,是不允许外人挑战着朝廷权威的,自己的儿子也不行。

第0016章 朝廷有人批(求推荐)() 
金碧辉煌的大殿里,龙形的雕饰称托出皇室的威严,仔细看才觉古时的工匠艺术真是了不得,真真是庄严肃穆,似乎在震慑着站在下方的臣子。

    大殿上还有一些人没有动嘴参与到这一场争论里,其中便有那兵部尚书齐泰,因为他是知道的,逊志,恰恰是方孝孺府里书斋的号,他猜想,这件事跟这位建文新政的指挥官肯定有很大关系,现在看到方孝孺一直不做声,他就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断了,就是不知龙椅上的那位,有没有参与到这件事中,如果有,那就得好好斟酌了。

    “臣等恭请陛下圣裁!”朝中数位大臣达成了一致,向年轻的建文帝请旨,然后便收敛心神,静静的等待着皇帝陛下开口,他们也没想过说服其他人,只是认定自己的想法,认为是对的便是对的,认为错的便是错的,这便是儒生。

    大殿内的气氛也在瞬间变得沉寂肃穆,除了各位大臣的呼吸声之外,再无其他声响。

    等待的时间是漫长的,有些时候,短短的时间,可能就会带来很多的改变,而这改变说不上是好还是坏。好在年轻的建文皇帝并没有让大家久等,在大家的等待之中,龙椅上传来一声再议便结束了这场争端。

    大殿中在站的大臣并不奇怪,这位年轻的皇帝在做不了决断的时候,都会以再议来解决,这四年已经有些默契了,所以大家并没有在这件事情上深究。

    朝会不会因为一个提议就结束,但也不会耽误太长的时间,朝会依然在正常的进行当中,在处理好一应事务后,便结束了。

    照例,建文帝在奉天殿里的东暖阁里接见了三位老师,不是对其他大臣不信任,只是相对而言,其他人的工作更忙一些,皇帝陛下对这三人也更亲近些。

    “黄先生,很反对逊志报?”坐在上座的建文帝,还在不停批着桌上的奏章,头也未抬首先发问,听不出他的语气,似乎只是简单的问问。

    黄子澄赶忙站起来,拱手到:“陛下,臣刚刚在朝会上已经认真思虑过了,留下逊志报的弊端远大于封存逊志报,很明显,它是一份民间的报纸,如若它只是简单的介绍经史子集,平话、小说、戏曲故事及各种通俗读物到并无不可,只是它其中介绍了军国之事,对朝廷来说,如何管恐管控起来便是个难题,倘若百姓商户皆学习此刊之事,都来创立报刊学术,对朝廷来说,恐怕是件祸事。故此,臣不支持此报纸留存,望陛下明断。”说完,便退回自己的座位,有些话,说完还是说不完,懂的人就懂了,不懂还是不懂。

    “齐先生呢,朕观你之前在大殿上,似乎欲言又止,想必也有些看法,莫非知晓些内情?”建文帝又看向了兵部尚书齐大人。

    “陛下,臣之前并不知晓逊志报的相关事情,如今逊志报虽版面不大,但流传之广,模式之新,内容之杂,确实超过朝廷所刊发的邸报,至于泄露军事机密之嫌还需要调查调查,但据臣猜想,恐怕方大人应该知晓此事的情况,陛下可问询于希直大人。”齐泰在建文帝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便已经知晓,此事皇帝并没有参与进去,只是真的在询问,他便放下心来。

    方孝孺知道早晚会有人指出逊志报与他有关,只是没想到现在就来了。“陛下,臣确知晓此事,先前的确有人向微臣讨要逊志一名,只是臣不知晓他是为此事而来讨要,但臣要说的是,既然逊志报已成事实,且又深受百姓喜爱,倘若贸然禁止,对朝廷声望有所影响,故臣建议,留存此报,以观后效,若真有违法乱纪之事,再封存也不迟,此举既能保存朝廷之威望,又能鼓励百姓识字兴学,有教化之功,望陛下明断。”方孝孺起身,向皇帝一拜,说到。

    建文帝听后没有发话,黄大人却眉头一皱,“方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