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复活之战斗在第三帝国 >

第637章

复活之战斗在第三帝国-第637章

小说: 复活之战斗在第三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说g3步枪是五十年代初期研出来的,其实也已经出了徐峻的资料库范围,问题是徐峻手里有它的设计原型型自动步枪的全套图纸,更重要的是,徐峻曾经亲手拆装过这款步枪。

    那家私人军事博物馆可不只收藏了二战装备,还有东西德国分裂时期的不少6军装备,其中当然少不了著名的g3步枪。作为博物馆的主力技术员,徐峻曾经拆卸并维护过整个g3枪族(那时玩的好开心o(*≧▽≦)ツ),对里面的零件和结构了然于胸,甚至他可以空手画出枪支结构图来。

    那时候徐峻绝不会想到,这款步枪会在另一个时空中成为了自己的“明”。

    半刚性滚柱闭锁枪机并不算什么技术机密,它只是在滚柱闭锁枪机上进行了一些改进,后者是g42,现在该叫g4o机枪的闭锁形式,这种结构可以有效的降低枪机产生的后坐力。

    半刚性滚柱闭锁枪机是在滚柱闭锁结构的基础上研的新型闭锁结构,历史上要等到战争末期才由毛瑟公司的枪械设计师路德韦格·格里姆勒明出来,并以此基础研了纳粹德国最后一款突击步枪stg45,需要指出一点就是,这种武器射的依旧是7。92短弹。

    战争末期格里姆勒被盟军俘虏,先在荷兰战俘营里替英国人组装stg45,释放之后又被送到法国,开始替法国人进行突击步枪的研工作。

    当时法国的米卢斯机械工作室,正在为法国6军研新型的突击步枪,技术原型就是stg45,死性不改的法国人竟然要求这款新型自动步枪,研出三种射不同口径弹药的型号,以便国防部进行比照,一种是德国的7。92短弹,另一种是法国自己研的7。6535中间型弹药,第三种是7。5毫米卡宾枪子弹。

    结果格里姆勒拿出了让法国人满意的设计,这是一款带有脚架和折叠枪托的自动步枪,性能在当时看相当优异。问题是此时法国正在镇压法属印度支那的起义,军费已经入不敷出,加上正在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法军对新式武器的需求不是很强烈,法国人最终取消了这个武器项目。

    但是o5o设计图纸(西班牙称其为e49型),并且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了射7。6251子弹的赛特迈步枪。只不过此时西班牙使用的是减装弹药,直到g3出现后,才改进成可以射全装弹药的型号。

    随后联邦德国与西班牙签订了武器购买合同,除了进口一批这种步枪,还要求可以在德国生产这款由德国人设计的步枪。最终格里姆勒带着赛特迈步枪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在著名的nbsp; 不过现在的历史已经改变了,这支步枪将会提早十六年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或许是十五年,这要看毛瑟这边的工作效率怎么样了。

    毛瑟公司已经对元层出不穷的明感到麻木了,他们甚至比元更有信心,丝毫不怀疑设计的可行性,现在一堆毛瑟工厂的设计师正对着结构图进行二次设计,其中就有这支枪原本的设计者路德韦格。格里姆勒。

    徐峻只是画出了这支武器的设计草图,以及结构细节和技术参数,剩下的工作和生产图纸,都需要技术人员自行绘制。不过徐峻已经拿出了最关键的机匣和枪机图纸,剩下的工作对于这群专家来说,几乎没有多少难度。因为需要的数据元已经交代的很清楚了,他们只需要在细节上进行一些补充。

    毛瑟工厂的枪械技师直接手工制造出了金属零件,进行了一系列机械试验,结果现元的设计非常优异,枪机运行起来顺畅无比。

    毛瑟厂的技术人员完全被这支武器迷住了,不光是因为这出自于元的设计,更是因为这种自动模式,为他们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除了这种滚柱结构,还可以采用其他模式吗?偏转式闭锁行不行?半自由枪机行不行?不少人开始狂热的投入了自动武器的设计之中。

    毛瑟厂一边想尽办法吃透这种前的设计,同时开始为这支武器建造专用的夹具和模具,为最终建立起一条生产流水线做着初期准备。

    这支武器采用了大量冲压件和铸造件,需要人工切削加工的零件不多,可以预计耗费的生产工时相当少,成本也容易掌握,基本可以控制在五十马克左右,按照七十马克一支的采购价来计算,毛瑟可以得到百分之四十的利润,虽然看上去不多,但是架不住它量大啊,如果按照元的计划,第一批就准备采购二十万支,而且元最终的目标是用这种步枪全面替换下原本的毛瑟步枪,这将是一笔涉及到数千万马克的大生意。

    这支步枪只是元换装计划中的一部分,元还以这种闭锁机构作为基础,研出了一款新型冲锋枪,用来替换掉原本的p38/4o系列。

    这款新型冲锋枪使用9毫米贝拉布卢姆子弹,带有前护木和抽拉式的折叠枪托,还有一个容量三十的弯曲弹夹,你猜的没错,这就是未来让恐怖分子们闻风丧胆的b31。。。阿不!应该是p5冲锋枪。

    ps:第二章奉上,谢谢大家的支持。

    求推荐求订阅求点击,作者明天会继续努力。

第一百章 武器(三)() 
关于这支冲锋枪,倒也没有多少特别的,完全可以把它看成是一支缩小了的g3步枪。半刚性滚柱闭锁机构原本就是为使用中等威力的7。92短弹而设计的,所以改换成手枪弹在技术上没有任何压力。同时区别于同时代其他冲锋枪的闭膛射击模式,使它获得了远同类的射击精度。

    这支枪其实早就可以制造出来,h&k公司在开g3的同时,展开了改进型号的研制,一共分为四种型号,分别对应同期北约装备的几种弹药,其中第四型射的是9x19鲁格手枪弹(帕拉贝卢姆手枪弹),当时的型号是hk54,就是mp5的原型。

    mp5冲锋枪在六四年开始试产,直到两年后才被联邦德国政府少量采购,成为德国联邦警察、边境巡警和6军特种部队的制式装备。

    这是一支相当精良的武器,加工需求和g3差不多,采用了大量的冲压件,有效降低了工时和材料成本。

    历史上h&k靠这支枪赚了不少钱,因为它只售卖给政府机构,不对民间出售,使用这种武器的又都是各国的特种部队和防暴警察,所以在平民眼里mp5成为了政府权力的象征。

    举个栗子,比如你身上穿着一套沙漠战术套装,左右手双持乌兹冲锋枪,隔壁那货却只穿个t恤沙滩裤,但是手里端着一支mp5,结果在百姓眼里,穿短裤那厮一看就是个fbi探员,而你虽然全副武装,却怎么看都是个墨西哥毒贩。

    好吧又扯远了,现在回到德军身上,四零年的石油化工方面的技术还很有限,当时已经出现了化纤和尼龙,塑料和有机材料也已经投入了实际运用,但是德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只能算是在起步阶段。

    徐峻拿得出材料配方,但是对化工生产流程和工艺问题,那就是七窍只通了六窍,好在欧洲拥有世界上第一流的化工企业和专家,这些专业的问题就交给专业人士来解决,反正元下达了死命令,在半年内至少要搞出个实验室成果出来。

    徐峻先选择的是尼龙66树脂,三九年杜邦公司就已经开始在美国生产这种材料,不过他们目前只用这种材料来制造合成纤维,还没有考虑过将其注塑成其他形状的产品,因为当时纺织业最为赚钱,能够为公司获取最大的利润。

    杜邦还没有在德国注册专利,实际上注册了也没有关系,德国的化学家完全可以把它伪装成另一种产品,比如再添加入一些合成添加剂,转换一下工艺流程什么的,这一套德国人早就用的熟透了。

    尼龙树脂将是制造g3和mp5护木和枪托的主要原材料,不过在这种材料量产之前,前几批产品就只能使用传统的木制原料了,重量方面会比98k要增加不少,但是考虑到日耳曼战士力大如牛,重上个五百一千克的应该没有多大影响。

    有了新型的冲锋枪和自动步枪,接下来再来看看手枪。徐峻现这上面真没什么改进的必要,德军中的手枪已经普及化,已经确定的制式手枪性能也十分优良,现在他所要做的就是统一枪支口径和子弹,减少后勤方面的压力而已。

    子弹的制式确定为9mm鲁格手枪弹(帕拉贝卢姆弹),虽然威力不如美国人的点四五弹(11。43x23mm柯尔特手枪弹),但是考虑到初和弹道,两者的差距并不如大家想象的那么明显。或许点四五弹的停止作用比较强,但是鲁格弹在射击时更加准确。再鉴于德军已经装备了一大批使用9mm子弹的武器,徐峻就不考虑再改弦更张、横伸枝节。

    手枪的问题讲完,接着再来说说手榴弹,德军目前使用的是m24长柄手榴弹,这也是一款相当经典的武器,除了向敌人投掷之外,还被士兵当作近战武器来使用,英伦战役中有不少英军士兵,就是在肉搏战中死于这种“战锤”之下。

    这种手榴弹的缺点是体积太大不方便携带,德军士兵一般随身只携带两枚,插在靴筒里或者皮带上。生产厂为这种手榴弹准备了一种专用的携行袋,一次可以塞进五枚手榴弹,但是外形蠢的让人想笑,就是个长方形的覆胶防水包。

    这本来是为工兵和突击队准备的,结果大家情愿在身上插满手榴弹,都不愿意背着这玩意儿上前线,除了难看之外,主要原因是在实战环境中,从里面取弹很不方便。

    有些专家说德军手榴弹爆炸后的弹片太少,杀伤力一定会有所不足,并以此作为这种手榴弹落后于美军mkii手榴弹的证据。

    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因为他们完全搞错了概念,m24和mkii在本质上就不一样,它是一款标准的进攻手榴弹。

    德军崇尚的是进攻,他们配备的当然是利于进攻时使用的手榴弹,m24的威力主要来自于它那足足有17o克的装药,利用爆炸产生的高温与冲击波来杀伤无装甲目标,设计师特意将m24的弹壳从原型m18的铸铁改成薄钢板压制,除了便于加工生产之外,就是为了不会分裂出太多的弹片。

    这种杀伤手段可以避免手榴弹在敌军阵地上爆炸后,碎裂弹片伤害到正在向敌军阵地冲锋,且毫无掩体遮挡的己方人员。

    而mkii是一款标准的防御性手榴弹,理论上投掷者是躲藏在坚固的防御阵地后方,不用担心手榴弹弹片对己方造成的威胁,而飞散的弹片显然比冲击波,更适合杀伤群体目标,所以不但在弹体上刻了大量的沟槽,有的甚至还在内部填入了钢丝和钢珠等预制破片,为的就是爆炸后可以产生更多的弹片,增加有效范围内的杀伤力。

    历史上中国也引进了大量德国m24手榴弹,并且还自行仿制了一些,只是当时国内很少有人了解进攻型手榴弹的概念,因为原材料匮乏,于是在弹体里填入了黑火药作为装药,本身这种设计的弹片就不多,改变装药后冲击波的威力也因此降低了不少,结果无法对敌军造成有效的杀伤,导致不少抗日将士只能在战场上与敌军短兵相接。

    其实把m24改装成防御手榴弹的方法很简单,一战时期就有过类似的明,那就是在弹体外再套上个预制破片外壳,或者在弹壳内用胶水黏上一层钢珠就行了,几乎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乡下的家庭作坊都能完成。

    ps:谢谢大家的支持,继续求票。

第一百零一章 武器(四)() 
m24手榴弹平时储藏在金属包装箱里,每个弹箱里装有十五枚手榴弹,至于为什么会是单数,因为要给手榴弹的引信包装盒留出空间。

    前文里提起过,德军的手榴弹在运输时引信和弹体是分开的,这样可以保证运输时的安全,因为tnt装药只有使用雷管才会被引爆,平时即便是遇到明火也只会缓慢的燃烧,这也就是为什么它会被称为“安全炸药”。

    只有在战斗之前,德军才会给手榴弹安装上引信,然后分发到需要的士兵手中,不过在前线弹药紧张时,就只有老兵才能得到手榴弹,因为他们比菜鸟们更能发挥出这种武器的作用。

    后世有些资料显示无柄的手榴弹抛射距离比有柄弹远,也有些资料显示了完全相反的情况,其实说白了很简单,轻的东西总比重的扔得要远。美军的mkii手雷总重五百九十五克和m24的重量完全一样,两者投掷的距离也相差不多,不过看两者的装药量,德军的m24装药170克,mkii却只有65克,两者之间相差两倍还要多。

    mkii是防御手榴弹,杀伤机制和m24不同,其实不该把两者放在一起比较,这里提起是为了说明一点,就是在装药量相等的情况下,有柄手榴弹因为特殊的投掷方式,往往可以比卵式手雷投的更远一些。

    当然这也要看使用者的体质和习惯,比如美国人很多从小就学过打棒球,所以投掷手雷就比德国人要在行,相反让他们投掷德军的有柄手榴弹,他们也会感到很不习惯。

    德军也有无柄的卵形手榴弹,定型编号是m39,同样也是一种进攻型手榴弹,采用上下两半压制的薄钢板外壳,杀伤范围和m24一样被控制在五米之内,重量只有三百四十克,所以投掷距离的比m24还要远一些,同时因为装药减少到了一百十二克,所以威力也同样下降了一些,当然挨了一枚这种手雷的敌军士兵可能不会赞同这个观点。

    徐峻准备进行大幅度改良的就是m39手榴弹,他想使用机械引信,替换掉原本的拉火管。这方面徐大元首手里有一堆设计可以借鉴,比如美军的mkii,徐峻发现装上机械引信和保险片的m39,看上去几乎和美军后来装备的m26一模一样,让人不禁联想其中是否有什么关联。

    徐峻预计到德军在东线面临的将是一场残酷的拉锯战,主要是围绕各个支撑点和坚固防线而展开,所以必须给部队配备大量的防御手榴弹。

    m24手榴弹的钢珠或沟槽钢丝嵌套的生产目前已经放到了最优先的位置上。至于m39的改进型,已经被定为m40手榴弹,依旧采用薄钢板冲压制造,只不过内部加了一个预制破片的夹层,每颗手雷里装填有一百五十颗两毫米直径的合金钢珠,在杀伤范围内可以击穿两毫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