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复活之战斗在第三帝国 >

第640章

复活之战斗在第三帝国-第640章

小说: 复活之战斗在第三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峻不认为德军步兵在东线会表现的更加强悍,历史上的“t34恐慌”先就是从各步兵单位里流传起来的,相比之下德军的坦克部队至少还能与苏军坦克周旋几个回合,但是步兵手里只有一门三十七毫米敲门器,遇到苏军t34之流就只能任凭对方杀戮。

    一辆数十吨重的钢铁巨兽以三四十迈的度迎面扑来,只要是精神健全的人都会感到恐慌,特别是你知道自己根本伤害不到对方的情况下,很少有人在这时候还能保持冷静的思维。在没有获得有效的反坦克手段之前,德军步兵的t34恐慌甚至展成了坦克恐慌症,步兵们远远看到个带炮塔的影子都会仓惶撤退。

    其实德军高层在三九年开战之前,就已经了解到这些问题,德军总参谋部在一战战败后就开始总结战败的教训,里面有一条就是没有受过专业反坦克训练的士兵,是无法冷静应对坦克的进攻的,阵地和防线往往会在士兵的恐慌中崩溃。

    通常情况下,既然认识到了问题,那么德军应该考虑加强步兵的单兵反坦克训练,补上部队中存在的这个明显短板。但是谁也没有料到的是,他们竟然选择了另一种解决方案,德军参谋部决定用炮兵来承担反坦克任务,优先考虑的战术是将敌军的坦克用重炮消灭在出阵地上。虽然一战中德军确实有类似成功战例,但是把它视为常规战术,显然有些过于想当然了,不过当时的德军高层固执的坚持着自己的判断,并将其详细的写进了德军的战术手册里面。

    于是当德军向英法宣战之后,德军将所有一线反坦克任务,都压在了所装备的那一万一千门pk35/36反坦克炮上面,如果不是德军装甲部队和空军挥常,而英法装甲部队在战略战术的抉择上又出现了严重的失误,德军或许最终依然会获得胜利,但是步兵单位在西线战场的损失将会相当难看。

    不过眼下德军在全面换装pk4o和pk41之后,总算扭转了部分劣势,至少在阵地防御上,步兵单位有了可以和装甲部队交手的底气。

    问题是离开坚固的阵地,德军步兵在野外遭遇到敌军装甲部队之后,该如何抵御对方的突击。

    通常德军步兵连有一个专业的反坦克班,装备的武器是三支反坦克步枪,正好平均分给下面三个排。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军装备的依旧还是第二帝国时期的t型反坦克枪,也就是著名的毛瑟18型,射十三毫米钢芯弹,可以击穿二十五毫米的均质钢装甲,这个数值在三十年代也不算怎么落伍,足以击穿当时欧洲各国装备的主流坦克。

    直到希特勒上台前,德军里面依然装备了一千多支这种笨重的枪械。这支反坦克枪实在太笨重了,足有十七公斤重,而且射程和威力也已经渐显不足,于是德军开出了价格昂贵的pzb38作为它的替换产品。

    那年头反坦克步枪依旧被各**方视为一种有效的反坦克武器,欧洲诸国都各自研并装备了一批反坦克步枪,比较著名的有波兰生产的z35(还记得元在波兰挨的那一枪么,就是用这支步枪打的。( ̄▽ ̄“)),还有芬兰的l39,瑞士的苏罗通ss…18以及英国的博伊兹(boys)反坦克枪,这些反坦克枪的技术标准各不相同,但是基本都能在一百米距离击穿十二毫米装甲,足以击穿当时欧洲流行的大部分坦克了。

    但是到了三十年代后期,欧洲各国在开本国的新型坦克时,都开始注意起坦克的防御能力,装甲厚度都普遍得到了增强。法国和英国更是开始研带有厚重正面装甲的中型和重型坦克,意图在防御力和车载火力方面彻底压倒各自假想敌装备的装甲车辆。

    以至于到了四十年代初期,这些反坦克步枪能够对付的目标,就只剩下一些装甲薄弱和轻型坦克和装甲车,很难威胁到各国装备的主力坦克了。

    德国却在三九年还在研新的反坦克步枪,原因是6军觉得pzb38的价格太贵了。最终pzb39替换下pzb38,成为了德军常规步兵连唯一的反坦克装备,这支枪可以在一百米内穿透三十毫米垂直装甲板,不过延伸至三百米后这个数值就只剩下二十毫米了。

    在波兰战争中,面对波兰装备的英制维克斯和自产的7tp坦克,这种步枪表现的还算不错。但是到了法国战场,在法国6军装备的那一堆铁乌龟面前,德国士兵现这玩意儿也就只能拿来听个响,根本无法击穿对方的装甲。荒谬的是,历史上法国投降后,德军高层似乎根本就没有注意到这支枪的性能已经落后这个事实,结果德国6军直到四三年依然还在使用这种已经毫无用武之地的反坦克步枪。

    徐峻已经决定从6军里撤换掉这款武器,同时在此基础上研一款反器材步枪,口径回到t型反坦克步枪的十三毫米,使用钨芯穿甲弹和穿甲燃烧弹两种弹药。这些反器材步枪将会配属给伞兵、装甲掷弹兵、武装侦察与特种部队,用于在远距离狙击对方的有价值目标,比如油库、弹药库、机场上的飞机与轻型装甲车辆,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用来狙杀敌军的单兵目标。

    至于各常规步兵连里原有的反坦克班,将被重新编成为重机枪班,配备两挺g4o机枪,用来加强连部的防御力量。

    德军即将全面展开单兵反坦克训练,先要让士兵了解直至熟悉各种装甲车辆,随后他们要学会寻找到敌军坦克的要害和弱点,学会怎样去躲避与干扰对方的攻击,学会在战场上设置伏击陷阱,并使用手头上的武器摧毁这些钢铁巨兽。他们还要接受坦克压力训练,习惯坦克从头顶轰鸣着驶过的感觉,直至他们能够毫无畏惧的面对敌军坦克的履带。

    这倒不是徐峻自己明的教材,历史上德军在战争中期就这样训练了一批战斗工兵,作为专业的步兵反坦克部队,这些士兵被称为装甲猎兵,听上去似乎有些耳熟,总感觉他们一个个手持大口径手枪,腰里还挂着一盏矿灯。

    德军一般会把这些士兵编成一系列三人反坦克小组,然后让他们使用各种单兵反坦克武器,伏击与猎杀战场上的敌军坦克。

    装甲猎兵们一开始使用的武器主要是各种型号的地雷和反坦克手榴弹,还有部分战地组装的简易爆炸装置,这也是所以选择工兵的主要原因,他们对处理爆炸物方面比普通步兵在行。

    其实那时候德军高层完全明白,苏军的坦克大潮已经不是依靠一两个特殊兵种就能阻挡得了的,在东线战场上每个前线士兵,其实都身处于苏军坦克的威胁之下,所以反坦克不应该是专业单位的工作,而是每一个德国士兵都要面对的考验,于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德国人研出了铁拳。

    ps:花了些时间查资料,更新有些晚了,谢谢大家的支持。

    求推荐和订阅,作者会继续努力的。

第一百零六章 火力(四)() 
历史上到了

    德国6军武器局要求得到一款能够和g是初期型号,其实根本就是复制了历史上的“铁拳”一百型。

    不少人以为这是一枚反坦克火箭,实际上应该把它归类为手持式无后坐力炮,因为铁拳的弹头上采用的不是火箭动机,而是常规的火药推进方式,射药会在射管里彻底燃尽,推动弹头飞向目标,同时火焰燃气会从开放式的射管尾部喷出管外,抵消掉射时产生的后坐力。

    这种射方式,导致铁拳在使用时几乎没有什么后坐力,最多弹头离开射管时,管口会略微有些上跳。这是一款普通人都能使用的武器,历史上第三帝国崩溃的前夜,下至七岁儿童上至七十岁老翁,都被纳粹组织起来,德国的男女老少被迫端起铁拳和简陋的国民步枪,阻挡反法西斯同盟的钢铁洪流。

    不过射铁拳必须先经过专业人员的训练,因为对于外行人来说,这种武器依旧存在一定的危险。

    主要危险来自于射时产生的尾焰,在射瞬间尾部喷出的火焰长达三米,所以如果射的姿态不对,就很容易烧伤自己。

    射铁拳时必须保证身后三米内不会有任何弹药之类的易燃物品,同时不能有墙壁阻挡,否则火焰会反卷烧伤射人员,在这里要指出一点,有人误认为铁拳不能在房间里射,实际上如果房间够大或者身后三米内没有阻挡物,铁拳也是能够在室内射击的。

    采用趴卧姿势射铁拳时必须注意自己双腿的位置,不要进入尾焰的喷射范围,跪姿射时也要注意射的仰角,避免尾焰喷射到地面后烧到自己的小腿。不过这些诀窍,只需要经过一些简单的训练就能掌握,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徐峻并不满足于目前这种二战末期水准的喷气推进榴弹,他想要的是一支类似于rpg的反坦克武器。在掌握了大量武器知识的徐峻眼里,目前德军的“铁拳”初期型,存在着非常大的改进余地。

    先徐峻需要在一次性射还是反复装填射两种模式之间做出选择,前者的优点是不占用军队的编制,只要士兵愿意,每个人都能扛上个一两枚,而后者的优势在于可以节省下射管的材料,但是相应的必须分出班组里一个士兵,专门携带和操纵这种武器。

    徐峻按照二战东线的特点反复考虑之后,最终决定还是生产一次性射的铁拳。他的理由还是比较充分的,一次性铁拳与装填式射器相比,更有利于增强防线上的反坦克火力密度,让苏军的装甲部队陷入单兵反坦克武器的汪洋大海。

    至于节省材料的问题,实际上铁拳采用的无缝钢管射管可以反复使用,理论上只要管体没有明显的外伤,那么至少可以反复射十次以上,不过因为需要回收到制造厂才能重新装填,所以很多士兵用完了就随意抛弃在阵地上。

    历史上德军还一度展开了铁拳射管有奖回收活动,每上交一根用过的射管,可以从军需官那里换取三根香烟。

    徐峻觉得相比这种武器的效果,产生一些浪费是可以容忍的,毕竟现在德国已经不再受到原材料紧缺的困扰,历史上深受原材料限制的纳粹德国,照样先后生产出了八百二十五万余枚各型铁拳,放到现在这个数字怎么说都要过千万以上,德国元眼下有得是铝油钢弹,一点都不差这点钱。

    徐峻还准备了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往前线输送弹头的半成品,直接在前线建立组装车间,装填从部队回收的射管。

    一次性射管的优点还在于即使是被苏军缴获,他们也只能使用一次,无法对这种武器进行二次装填,而反复装填式就很有可能会被敌军装备起来,对德国的装甲部队造成严重的伤害。

    目前德国装备的主力坦克没有哪种可以扛得住一铁拳初期型,除非是正在定型五号重型坦克,当然苏联红军那边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

    德军现在装备的铁拳初期型号,拥有的穿甲能力和历史上的原型相同,成型聚能弹头产生的金属射流,可以穿透两百毫米厚的均质钢装甲,足以对世界上大多数坦克产生致命威胁,特别是从侧面和背后起的攻击,没有任何一款坦克可以抵挡这种弹头的侵袭。

    但是徐峻现这个弹头的威力其实还能增强,因为历史上德国缺乏各种稀有金属,所以任何东西都喜欢用钢铁制造,他们用钢铁制造弹头外壳和射管,以及最重要的聚能药形罩。

    铁拳的药型罩是用薄钢板冲压而成的,实际上当时大部分国家研的聚能装药武器的药型罩都是采用钢铁,直到二战后期英美才开始采用其他更有效的材料。

    徐峻知道最好的药形罩材料就是紫铜,这在全世界只有他一个人知晓,此时德国的科研人员还从未进行过类似的研究。英国人倒是正在进行聚能装药方面的研究活动,他们的方案里就有找寻最适合制造药形罩的材料,英国装甲部队在英伦战役中被铁拳打得很惨,所以非常想要装备类似的反坦克穿甲榴弹。

    德国的铜资源并不丰富,历史上需要从瑞典等国进口,不过目前可选择的来源就多了,无论是美洲和非洲,都有储量丰富的大型铜矿,比如英属北罗德西亚(赞比亚),徐峻就知道几个此时还未开出的巨型露天铜矿,他已经派人和英国人谈判,准备与对方合起伙来共同开。

    拉着英国人一起的原因是当地的不列颠绅士们对付起当地的黑人非常熟练,没有这些地头蛇的帮助,很难在短时间内开出矿产。

    徐峻还改进了弹头风帽和药形罩的形状,缩小了弹头直径,让它更接近于后世的rpg,军械局的实验部门已经对元的弹头改进方案进行了好几次试验,初步结果相当喜人,更换了紫铜药形罩和新型装药之后,弹头的穿透力增加了百分之三十以上,目前可以打穿二百六十毫米的均质钢装甲板,这意味着已经没有任何坦克能够挡住这玩意儿的一击了。

    同时徐峻还对铁拳的射药进行了改进,大伙可能不敢相信,历史上铁拳采用的射药竟然是普通的黑火药,这导致射时火药无法在管内燃尽,造成了大量的尾焰,同时容易伤害到射手。

    徐峻命令军械研究局的专家研新型的双基射药,有效提高对弹头的推力,增加弹头的初和射程,同时还用自动弹出的剃刀状尾翼替换下了笨重的木制尾翼,徐峻的目标是将有效射程增加至两百米,要求至少在这个距离里弹道末端不会生严重的变形。

    最后徐峻还改进了射管的外形,给它装上了一个简单的手枪式握柄,相比原来的按钮式射,这种方式更方便士兵持握和瞄准。

    胡戈。施耐德公司和历史上一样成为了铁拳的定点生产商,目前正在全力投入新的生产线的建造,否则恐怕难以完成元定下的生产目标。

    ps:谢谢大家的支持,我知道有些书友不喜欢看武器介绍,想要看剧情,

    但是目前的这些武器科普内容,除了让部分书友对新型武器可以有个形象的了解,同时也是为了后期的剧情作铺垫啊。

    求月票,求推荐,月底双倍开始了,本书需要支援啊。

第一百零七章 火力(完)() 
有人问为什么徐峻没有想起给德军装备反坦克火箭筒,就算不搞美国的“巴祖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