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复活之战斗在第三帝国 >

第745章

复活之战斗在第三帝国-第745章

小说: 复活之战斗在第三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结果他的盟友突然就变成了自己的顶头上司,而他往日的那些竞争对手则在血腥的清洗中灰飞烟灭,幸亏希姆莱及早向这位上帝使徒宣示效忠,否则下场绝不会与那些曾经的战友们有任何不同。

    如今竞争对手们已经被挫骨扬灰,希姆莱也坐上了梦寐以求的部长宝座,并且深受新元首的信任与器重,一切都是那样的祥和与美好。

    “身体好轻。”希姆莱垫着步走进了自己的办公室。

    “这样的体验从来都没有过,已经没有什么好害怕的了。。。”内政部长此刻的心中充满了安宁和喜悦。

    “部长!刚才柏林警察总局报告,元首在兴登堡大街遭到了袭击!”一名副官从秘书办公室的门里冲了出来,急切的向内政部长,报告了这个可怕的消息。

    ps:谢谢大家的体谅,作者还会继续努力。

    在这里要说明一下,作者家里突发一些事情,从今天开始到周一,更新会变得很不稳定。

    这几天作者需要帮着家人处理问题,或许没有太多时间码字,不过总算只需要忙到周一,在此郑重向大家表达歉意。

今天无法更新了() 


非常抱歉,需要继续请假() 


第两百八十四章 内政部长(下)() 
希姆莱只感觉脖子后侧一阵发凉,如果元首在柏林发生什么不测,那么内政部长生命中剩下的时间,恐怕将会以小时来计算。

    当时德国依旧保留了斩首之刑,死刑犯被按在木墩上,然后由一把日耳曼传统的斩首斧剁掉脑袋。希姆莱非常热衷于复兴古日耳曼民族传统,但绝对不希望自己也死的那么古典,不过相比于挂在肉钩下的钢琴线上垂死挣扎,砍掉脑袋或许更痛快一点。

    “该死,现在不是想这个的时候。”希姆莱摸着脖子,奇怪自己怎么会突然想到这种事。

    “元首的情况怎么样?有没有在袭击中受伤!”希姆莱一把拽过那名副官,眼神凶狠的盯着对方的双眼。

    “元首没事,但是有一名警卫受到重伤。”

    “保安总局那边还在等什么!立即派人去支援!无论如何都要保证元首阁下的安全。”希姆莱拽着副官的衣领大声吼道,因为心里焦急,脸上的表情显得格外狰狞。

    “是,部长阁下,柏林警察总局已经派出了距离事发地点最近的驻营警察部队,还调动了周边所有警察所的巡警。”这名副官还从未与党卫队全国总领袖如此接近过,他极力往后收着脖子,试图避让上司喷出的口水。

    “这么重要的事情,为什么不早点说!”希姆莱一把推开副官。

    “立即备车!集合卫队。。。。等等,不用通知卫队了,只需要帮我把车准备好。”希姆莱一边吩咐着副官,一边走向办公室内间的侧门。

    在他听说元首安然无恙之后,在松了一口气之余立即就意识到,这是在年轻上司面前表现的最佳机会。要说纳粹党的高层除了戈林这个草包之外,几乎个个都是人精,希姆莱在希特勒那里能够混出“忠诚的海因里希”这个诨号,当然不可能是一盏省油的灯。

    希姆莱只花了三分钟时间,就换好了现在身上的这副行头,随即匆匆跳上内政部的防弹专车,一路拉着警报风驰电掣般冲向了兴登堡大街。

    希姆莱又一次成功的在元首面前,刷了一遍存在感。徐峻心里对这位党卫队领袖的表现很满意,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会给予对方好脸色看,不光是在公众场合体现个人的权威,亦或是采用恩威并施的政治手腕,还因为这件事很有可能是保安总局出的纰漏,最后顶锅的可能就是负责内政警务的希姆莱。

    等到元首警卫旗队以及一个陆军步兵营赶到现场,这才算完全控制住了整片区域的局势,这还是柏林警察局及时封锁住周边道路的结果,否则现场可不会只聚集起这几千民众。徐峻坐上他的奔驰770k,在重重警卫的保护下,安然返回了总理府。

    但是了解内情的人都清楚这次事件并没有就此落幕,最终事态会演变成什么样,那就得看保安总局拿出的是怎样的调查报告书。

    当晚徐峻在总理府设置晚宴,邀请希姆莱和戈培尔一起用餐,在场的还有从慕尼黑坐战斗机匆匆赶回的马丁。鲍尔曼。这几个人当晚在餐桌上究竟讨论了些什么,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录,仅仅在鲍尔曼数十年后所著的个人回忆录里,有这样一小段描述:“直到神圣的德意志卫国战争爆发一个月之后,我才发觉一九四零年十二月二十日那天晚上,元首在总理府餐桌旁所作的预言竟然是如此的准确。”。

    第二天一早,靠近柏林市中心的滕帕尔霍夫国际机场,一架刷着英国皇家空军机徽的兰开斯特轰炸机,缓缓降落在平坦的草坪跑道上。

    这座机场是施佩尔博士的诸多建筑杰作之一,工程的规模是如此的庞大,以至于从三六年开始建造却直到四零年底还未彻底完工。

    和历史上不同的是,新建的机场此时还未重新投入商业运营,此时使用这座机场的,是承担柏林军用运输任务的一支重型运输机部队。

    因为机场位于市区中心,起降航线下是大片的居民区,这限制了这座机场可能的军事用途,因为一旦飞机起降时发生问题,很可能会危及到下方市民的安全。德国空军此前只征用了机场的一部分大型机库,用来组装和维修轰炸机与战斗机,而且只有在遇到紧急情况时,飞行员才允许在这座机场备降。而运输机部队之所以被允许入驻,只因为这些都是多引擎飞机,不容易出现全部失灵的故障。

    这里本来是德意志汉莎航空公司的基地,当初这家航空公司就是在这个地方建立的,不过当纳粹政府准备翻建这座机场后,所有出入柏林的民用航班全都迁往朗斯多夫起降,汉莎航空公司也随即搬出了滕帕尔霍夫。

    四台灰背隼发动机轰鸣着,螺旋桨牵引着这架十六吨重的庞然大物缓缓驶出草坪,厚重的橡胶轮胎碾压到了由方形水泥砖铺就的停机坪上。

    等到飞机彻底挺稳,几个穿着蓝灰色连体工作服的德国空军地勤人员跑上前去,给飞机轮胎垫上了木制轮档。机身后侧的舱门打开了,一名德国地勤扛着一架铝制悬梯早就等候在那里,随即熟练的把那副梯子架在了舱门下方。

    “早上好,德国佬。”一名英国机组成员,轰炸机的背部机枪手操着生硬的德语笑着打招呼。

    “早上好,英国佬,今天你们降落的很棒。”德国地勤笑着回复到。

    “我们一整晚都在飞行,大家全都累坏了。”机枪手扶着舱门爬下铝梯,与德国地勤握了握手。

    “我们给你们准备好了早餐和热水,还有最贴心的客房服务。”地勤一本正经的回答到。

    “今天早上吃什么?”尾部机枪手站在舱门口问到。

    “煎蛋熏肉,还有图林根香肠。”德国人回答到。

    “太棒了,我喜欢香肠。”一脸疲惫的英国人顿时高兴起来。

    “我也很喜欢香肠。”一个身影出现在尾部枪手身后,嘴里说的是标准的德语。

    当那名地勤看清此人的穿着,当即脸色都变了,他急忙靴跟一撞挺胸立正。

    “放松,下士,你能否帮我拿一下行李。”党卫队少校一只手提着行李箱,另一只手提着一只公文包,腋下还夹着一根黑色手杖。

    “是我的荣幸,少校先生。”地勤连忙走到舱门边,接过了少校手里的行李箱。一身黑色皮衣的党卫队军官,手扶着门框走下舷梯。

    “谢谢你,下士。”军官从腋下抽出黑亮的手杖,微笑着向地勤致谢。

    “不客气,少校先生。”随即下士殷勤的询问到:“这里距离机场大楼还有挺长的一段路,需要搭我们的车走吗?少校先生。”

    “不用了,接我的人已经来了。”党卫队少校举起手杖指向前方。地勤回头望去,只看到一辆散热器上刷着白色识别条的德产福特牌轿车,飞快的向着这个方向驶来。

    ps:谢谢大家的体谅,作者还会继续努力。

    事情还没忙完,家人也病倒了,今天总算挤出了一点时间,

    明天更新可能会晚一点,谢谢大家的支持。

第两百八十五章 战略轰炸(上)() 
有些专家学者认为,这场令英国人感到沮丧的战争,在某种意义上反而拯救了大英帝国。欧洲地缘结构的快速稳定,使得英国得以有机会重新调整自己的国际战略,重新加强她对海外殖民地的联系与控制,保证了日不落体系的延续。

    虽然大英帝国不可能再像一个世纪前那样对这个世界予取予求,但只要这个老牌帝国的底蕴还在,未必没有重新崛起的可能。

    英国皇家空军的恢复速度超出了内阁的预计,砍掉一大堆华而不实的项目之后,有限的资金得到了更合理的运用,这是英国朝野上下都没有想到的。或者应该说大家都知道此前弊病的存在,只是一直没有勇气去揭破而已。

    英国政府并不比德国纳粹廉洁多少,只要存在利益纠缠,就无法避免腐败的存在。内阁武器采购项目中的黑箱操作,可能比皇家海军积攒的小口径炮弹还要多一些。

    兰开斯特项目因为受到了德国空军的支持,于是得到了最高的优先权,无论是材料机械还是开发人员,只要研发组提出要求,都能在四十八小时内得到解决。

    技术人员在生活上得到了最好的照顾,宿舍里有二十四小时供应的热水,每日三餐都是最新鲜的食物,餐后还有甜点和水果,品种丰富的几乎让他们以为自己在做梦。

    先别提战争刚刚结束,国内多数郡县还在实行战时配给制度,就算是在战争爆发之前,这些待遇也只有高级工程师级别才有资格享用。

    这年头大多数英国人的生活并不富裕,特别是底层民众过得应该讲相当的辛苦,很多人至死都身无恒产,拥有的仅仅是大英帝国公民的尊严,而且现在就连这个都出现了贬值的危险。

    后勤力度只要跟上,立即就能反映到工作效率上,人员的工作热情高涨,似乎每时每刻都充满了无穷的力量。

    阿弗罗公司的技术部门被整个征用了,这个项目已经不再属于企业所有,而是被当成英德两国相互谅解与合作的典型来看待。

    德国统帅部此时已经在元首的启发下,初步建立了战略空军的构想,但是在所需要的装备方面,德国空军完全是一片空白,而阿弗罗的兰开斯特轰炸机是目前整个欧洲范围内能够找得到的,唯一一个能够满足德军战略需求的成熟机型,所以哪怕是遭到更高的重视都不会感觉过分。

    德国空军对这个项目投入了相当大的热情,当然还包括了大笔的资金、物资和人力,力图在短时间内吃透这种远程轰炸机,并且在量产型号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技术改进。

    兰开斯特的英国量产版本已经正式定型,这方面要感谢德国元首的建议,英国项目组不得不承认,德国元首对这种轰炸机的认识,或许比他们中间任何一个人都要深。

    徐峻圈出了原始设计上所有的错漏和失误,并且还画出了改进的草图并标出了准确的参数。英国人当然不会知道,这些改进原本就是他们在无数次轰炸飞行之后,在付出了不知道多少汗水、鲜血乃至生命后所获得的结果。

    兰开斯特轰炸机的航程达到了四千公里以上,如果减少载弹并挂载机内副油箱,那么航程还能继续往上增加。不过从目前的条件来看,四千公里的航程足以满足德军在东线战争爆发初期,对战略轰炸方面的需求了。

    这些轰炸机如果从波兰东部机场起飞,作战半径完全可以覆盖苏联的整个欧洲部分,包括历史上作为苏联战略生产总后方的乌拉尔山东麓,也在这款轰炸机的轰炸范围之中。

    届时无论实际获得的战果如何,就像历史上面对英美战略轰炸的希特勒,放在斯大林面前的选择相信也不会很多。而在没有防空导弹的年代,苏联可能采用的手段,已经全都在德国元首的计算之内。

    当然实施战略轰炸对德国自己的后勤压力也很大,不光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和生产力来制造飞机,训练大量的机组人员,同时还需要建立起一个复杂的后勤维护体系,历史上光是维持那支庞大的战略轰炸机群,就几乎榨干了皇家空军的老底。不过这些付出与战略轰炸所产生的效果相比根本不值一提,因为破坏这种工作永远都比建设要容易。

    一枚一百公斤的航空炸弹,可以在几秒钟内摧毁一栋四层楼的公寓,而建造起同样一栋公寓,就需要耗费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而更严重的是对后方民众心理上的打击,当民众发觉自己不再处于安全的后方,生命和财产正在敌军的威胁之下,就算是政府如何加以管控,都难以根除人民心理的恐慌。

    什么在敌人轰炸下无所畏惧万众一心云云之类的都是政府的宣传用语,真正想要了解战略轰炸带来的恐怖,实在应该去翻阅一下英国和德国民间的战争回忆录。英伦空战时如果德国空军的轰炸机有兰开斯特的载弹量,这场战役的结果可能会彻底不同。

    这架降落在柏林的兰开斯特轰炸机是投入试生产阶段的量产型,目前德国的工程技术人员正在阿弗罗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和英国同行一起研究生产工序方面的改进问题,目标是将生产的总工时降低到一个能让大家都满意的数字。

    说到生产工时,当时欧洲各国在计算方式上基本都是一样的,飞机上每一个零件从备料、加工直到装配,全都被计算进工时之内,最终再被计算进生产成本。

    英国当时是以部件分包加工而后集中到装配工厂总装的模式来生产飞机,应该说当时欧洲各国的航空器生产几乎都是这样的。

    徐峻把这款轰炸机在德国的制造业务交给了道尼尔公司,本来似乎容克斯或者亨舍尔更加合适,但是他们各自有一堆生产任务,而且已经挤不出更多的生产力了。

    道尼尔公司是目前德国飞机生产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