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睦宋 >

第41章

睦宋-第41章

小说: 睦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关系。

    他对陈玑心中便是多了几分敬重,正要将目光收回时,那陈玑却是正好转过头来,一群农人当中,夹着这一行人颇为的显眼,让她不由多看了几眼。沈少奕一身白衣,又是青春年少,在人群中更是如同鹤立鸡群,让陈玑不由得眼前一亮。

    沈少奕见陈玑正看着自己,便面露微笑,轻轻的向着她点了点头。此刻他们已经过了人群,不再有人阻路,沈少奕当即转身上马,马蹄声嘚嘚响起,已是向南而去。

    陈玑见沈少奕对着自己微笑点头,也只是稍稍一愣,那个少年却很快便转身而去了。她倒是好眼力,见这一行人都是带着兵刃,其中竟然还有长枪,很显然并不是普通的旅人,只是这一行人都已经远去了,很快便只看见马蹄扬起的尘土了。

    “沈公子,你家中已经有了家眷,怎么还能与那小娘子眉目传情呢?”

    “呃!”沈少奕一愣,“康兄说的什么话,沈某不过是对这位十八娘子有些钦佩,点头不过是致敬罢了!”

    “原来如此,康某还以为沈公子喜新厌旧,见异思迁,这么快就忘了周小姐,也忘了我们赵小姐了!”

    “呃······”

    沈少奕不知道这件事情为何又扯上了赵瑾了,他一时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康四平却已经加快了马速,去得远了。他只好无奈一笑,拍马跟上。

第93章 故乡泉州() 
第二日,沈少奕一行到达了万安渡,面前就是江水滔滔的洛阳江了。沈少奕记得,此地原有宋朝的泉州太守蔡襄所建的洛阳桥,也叫做万安桥。只是此刻,蔡襄估计都还没出生吧,这万安桥,自然也是不可能存在了。

    万安渡口,因为地处要道,倒是有许多的船只摆渡,众人分成了三批才连马匹一起过了河,离泉州城便已经不远了。

    到得午后,一行人终于到了泉州的东门外,却见高大的城墙上写着“仁风门”三个大字,护城河沿着城墙静静流淌着。沈少奕却是知道后世这里有一个仁风新村,想必就是在此地了。他往南看去,却是偌大的一个湖泊,沟渠纵横,想必这便是后世的东湖了。两相比较,大概这就是东门旧址没错了。

    进了仁风门,宽阔的大街就在眼前,沈少奕感觉比起后世的东街也是差不多的,总有个三四丈左右。沿着城墙两边的道路,却是要稍微的窄了一些,两三丈宽,绵延不知去处。沿着大街向前不过二三十丈路,却又是一段城墙,想必就是泉州的子城了。那城门上写着“行春门”三个大字,看距离,估摸着就在后世泉州一院这个地方了。

    进了行春门,眼前已是行人如织,鳞次栉比,道路两旁的商铺一家挨着一家,还有着无数小贩的叫卖声,让沈少奕感觉很是亲切。偶然间,却也是能够看见街上有洋人来去自如,大多是一身奇装异服,却也有身穿汉服,头戴西域帽子的男女经过,这即使是汴梁和金陵城中,那也是极少见的。

    人潮涌动,众人便只能牵着马步行了,康四平等人虽然身处唐国皇宫多年,却也极少见到高鼻深目的外国人,难免便有些好奇了,凑得近些,却发现这些番邦人大多都是操着生硬的汉话,说慢一些,倒是也能够听得明白。众人大感稀奇,沈少奕却是嗤之以鼻,难免怪他们少见多怪了。

    继续前行,到得不远的一处路口,往北的方向,百丈处一大片高大的建筑连在一起,竟是占据了整座小山,那里却是清源军节度使司衙门。众人也只是简单的看了一眼,继续向西而行,不久便又出了一处城门,上面写着肃清门,却是泉州子城的西城门。

    刚刚出了肃清门,不远处一座寺院就在眼前,却是有双塔耸立,沈少奕却是无比的熟悉,那是开元寺的东西塔,自己也曾随着父母多次在斋日的时候到开元寺吃过免费的素面,比起外面的海鲜面来,却也不妨多让。他的眼睛不禁有些湿润,大步向着开元寺走了过去。

    一切却与后世有些不同,从那围墙的范围就可以看出来,规模相比后世要小上一些了。而到了寺门前,大门所对的紫云屏,却是不见踪影,一条街道斜斜的向着东南方向而去。沈少奕当然记得这个地方原来就有一条小巷,只是没见紫云屏,想必是这个年代并未修建紫云屏吧!

    几人就在院墙外的树上将马绑住了,跟在沈少奕的身后向内走去。沈少奕故地重游,便直奔东塔镇国塔而去,只是到得塔前,他却是愣住。这塔却与后世所见不同,同为五层,却是一座砖塔,并非后世的石塔,上面也并没有浮雕,只是在塔壁之间,空白处画着一些佛像。

    他不禁有些失望,转身就往西塔而去,到了近前,更是失望,那竟是一座七层的木塔,看那木质的颜色,应该也就是数十年的时间而已。他当然不知道,这东西双塔几经修建,才成了后世石塔的模样,只是毕竟首次见到在后世最为熟悉的地方之一,却是不见一丝熟悉的样子,那种失落,又岂是一言可表!

    众人见他低垂着脑袋,不发一言,一路行来,都是没有见过他如此,想要上前相问,却是被康四平拦住了。康四平只是摇了摇头,众人便明白了他的意思,也就不再去打扰沈少奕了,任由他神情落寞的走出了开元寺。

    在开元寺的斜对面,却是正好有一间极大的客栈,众人刚刚来此,却也没有住的地方,当即前往这家客栈投宿。这客栈却也有一个俗气的名字:云来客栈!

    已经过午许久了,众人都尚未吃过,当即让店家将饭菜做好,自是去大堂吃了,这才各自返回休息。沈少奕翻来覆去的却是睡不着,干脆便独自出了门,却听见隔壁的康四平房间马上有了响动,接着开门声响起,康四平已是露出了脑袋,“沈公子,要出去?”

    “嗯!一起!就别惊动兄弟们了!”

    康四平二话不说,当即与沈少奕出了门,却是并未骑马,只是随意的漫步在大街上。这条大街却是叫做东西大街(许多泉州的旧的街道名称都没有查到,只能杜撰了,看到了莫怪老尤瞎扯淡了!),向西走了几步,沿着开元寺的西面围墙,却也有一条大街直通南北,沈少奕知道这便是后世的新华路了,只是却没有后世的宽敞,不过是和花巷差不多大的一条巷子罢了。

    沿着巷子向南,只是不远,就已经看见了罗城的城墙了,高耸的城门楼下的城门洞上,写着“通津门”三个大字。这却是一道新筑的城墙,墙砖极新,笔直的沿着东西方向而建,沈少奕初略的算了一下,城墙下的这条长街,应该就是新门街了。

    他本想着上城墙去看一下,城墙却是有兵丁把守着,不得而上,无奈之下,只好转而向东而行,不久便与到了镇南门后,往北望去,不远处却是也能看见子城的南门崇阳门了。沈少奕初略估计,这里便是后世的新门街、涂门街和中山路的交叉路口了。

    他想了想,便干脆从镇南门出去,站在城门外向前看去。远处一条白练滚滚而下,他知道那便是泉州的母亲河晋江了。从晋江江边到这镇南门,地势平坦,却是一大片的农田,有几个小小的村落点缀其间,一条大道从几个村落间穿过,却是车马来往,行人如织,想必应该是通向江边的码头的吧!

    他记得往南去的江边,应该还有一个旧城门,城门后便是著名的泉州天后宫了,那里有他最爱的秉正堂石花膏和冰爽的四果汤,可惜现在显然是看不见的。

    他有些无聊的转身进了城,继续朝前走去,大街上除了商铺之外,却是不见他熟悉的府文庙、清净寺和关帝庙,想来这个年代都还是没有建成吧!

    沿着城墙下继续前进,前面便是通淮门了,从通淮门往前不远,城墙转而向北,却是直到他们午后进城的仁风门,都是不再见到城门了。眼看着天色渐晚,沈少奕便与康四平沿着东西大街准备回去了。

    这一行,不过也就一个多时辰,竟是将大半个泉州城都沿着城墙走遍了,相比起沈少奕所知的泉州,却也不知道小了多少,与金陵城、汴梁城也是难以相比,无数熟悉的风景也都不在。

    沈少奕在失落中沉沉睡去,等待着明日的到来。

第94章 恶劣现状() 
第二日,沈少奕早早的起来了,吃过了早饭,便将陶海亮给叫了过来。这陶海亮四十左右年纪,整个人长得极为的精瘦,一看就是个机灵人。他原本却也经商,却因为得罪了金陵的一位京官,被抄没了家产,下了大狱,所幸他平时为人精明,却也舍得花银子,懂得结交一些朋友,正好也认识康四平,康四平便救了他一命,自此就跟在了康四平的身边。

    “老陶,这是五百贯的柜坊凭贴,你先将银子兑出来,再到牙行去看看能否租一处院子,不用太大,够兄弟们住就行了!至于租期,一年就可以了。”

    “没问题,沈公子,您等着就是!”

    陶海亮答应着出去了,沈少奕便招呼着余下的人,吩咐大家可以随意走动,只是有一点,不可以在外闹事,多生事端。他又有些不是很放心庞天雄,干脆就让康四平与庞天雄一起跟着自己,骑着马出了镇南门,向着晋江岸边而去。

    他早就想好了,先租一个院子让大家住下来,接着就是快点找到一处地方好营建在泉州的新家,最多等到明年,就该将几家子的人都接来这里居住了,时间还是有些紧迫的。

    昨日看得并不仔细,他这也才发现,从镇南门一直到江边,路边都建着许多巨大的货栈,只是货栈的伙计大多数都是眯着眼在门口打盹,甚至有许多直接关着门,一片萧条的样子。

    继续前行,很快便到了江边的圆通码头了,这里却是离泉州城最近的一处官营码头,却是也有两艘海船正靠在码头上,有不少码头工人正在一边卸货,一边往船上装货。沈少奕向南看去,发现这个码头果然极大,绵延应该有十里八里的,都是用青石条砌成的,停个像这般大的海船几十艘完全没有问题。

    只是码头上的人却并不太多,看着守护的兵丁反而比起工人行人还要多些了。这让沈少奕不禁有些好奇,远远的看见一棵大榕树下,正有十几个码头工人蹲着,当即走了上去,装作若无其事的问道:“诸位大哥怎么不帮忙搬货啊?”

    众人都是有些懒洋洋的,大多却也不理会沈少奕,只有一个看着约有三四十岁的中年人站了起来说道:“这也赚不了几个钱,那些弟兄们也不容易,谁会去抢食啊!”

    “哦!这位大哥贵姓?”

    “某姓吴!”

    “原来是吴大哥,小弟有礼了!不是听说泉州城商贸繁荣,即使是普通的码头工人日子也还好过吗?小弟看这码头上不就有商船上下货,怎么会说赚不了几个钱呢?”

    “这位公子的口音有些泉州的味道,祖上应该是泉州搬出去的吧?”

    “正是!小弟祖籍泉州,家中一向在金陵经商,这不听说泉州繁荣,就想着回家乡来做些小生意了。”

    “哦!这就难怪了!公子,某劝你还是回金陵吧,这泉州实在不是人呆的地方,别让您的银子打了水漂了。”

    “哦?吴大哥怎么这么说?”

    “看在公子也是老乡的份上,某也就不瞒您了。您要是早些年留大人在的时候来泉州,那一定会赚个盆满钵满的,只可惜这两三年不行了。您瞧这镇南门外的一溜货栈了没?往日这里可是人山人海,家家从早忙到晚的。您再看这偌大的码头,就停着这两艘破船,早几年,半夜涨潮的时候,那可是最少也有十几二十艘海船随着潮水进来的。多的时候,一些小一点的海船,都要排到笋江渡那边去的。”

    “哦!怎么会差别如此之大?”沈少奕一听笋江渡这个名字,就知道渡口大概的地方了,却是离这里还有数里远的地方,因为江边都是种着竹子,有许多的竹笋,那一段就被称为笋江了。

    那姓吴的大哥眼中露出一些警惕来,四下张望了之后才轻声问道:“公子,看您是从外地来的,告诉你也无妨。往常留大人在的时候,凡是进港的船只,衙门便让牙行专门估价的来点检货物,估计货物价值,以货价二十取一缴税,商人有了利润,自然就会让海船进港了。只是后来,陈家夺了留家的地盘,就不是这回事了!”

    “哦!看来吴大哥果然不是普通人,深知其中的道道啊!”

    “这泉州城四周谁不知道啊!”那吴大哥叹了口气,“如今的牙行和税官,全部都是陈家的人,虽然还是二十税一,其中的猫腻,那可是大着呢!”

    “哦!还请吴大哥指教,以免小弟平白的受了损失。”

    “很简单,牙行估价的时候,明明只值一千贯的货物,他就给了估个五千贯,要是货主不同意,陈家的人便直接将人家货主的船赶出港去,不让人家在泉州的码头卸货,您说黑不黑?”

    沈少奕愣住,他早就听说了泉州大不如前了,却没想到竟然到了这个地步了。

    “就说我们这些做工的吧,原来装卸一船的货物,每个人还能分个百八十文钱,如今这货主几乎没了什么利润,还要顾工搬运货物,租用货栈,接着与别的商人谈买卖,再将货物卖出,就只要压价来。像这样的一艘海船装卸下来,原本需要六十个人,现在却只要二三十个人,每个人到手的,也就二三十文钱,还都抢着干。没办法啊,大家都要养家糊口,总不能干等着,看着家里老婆孩子饿死吧!”

    沈少奕掏出了一块几两的碎银子,给了那吴大哥,阴沉着脸坐在马上,沿着江边的一条小道向西北而去。他从来没有想到,仅仅两三年的时间,陈家竟是将泉州弄成了这个样子,这情况比他想象中要恶劣得多了,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也不知道还要花多大的力气,才能恢复那些海商们的信心,重新让海船驶入泉州港。

    眼下,他只能寄望于赵匡胤能赶紧解决泉州的事情了,否则就算给他二十年,他也无法实现自己夸下的海口,到时候只能将自己的项上人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