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大革命 >

第19章

明末大革命-第19章

小说: 明末大革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聚居点的村民们走上了迁移的路,除了一头头牲畜拉的货物,青壮们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挑着扁担,稍微大点的孩子手上也提着盆盆罐罐。女人们也没闲着,身体强壮的挑扁担,身体弱的背竹筐。队伍的另一边是老弱,由陈华清带来的白杆兵护送。

    迁移的队伍走了两天两夜,终于到达目的地。一路上倒也安稳,没出什么事,也没遇到什么盗贼。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山神庙,山神庙的溃败引起了很大震动,别的不说,起码在郑家覆灭后大半个重庆的土匪们不敢出来活动,生怕被白杆兵当作山神庙的同党给剿了。

    陈华清回到石砫后,马钧兄妹出外迎接。马钧一见陈华清,捶了一拳,笑道:“老陈,这次收获不小啊。”

    马铃见外面一大片人影,不由问道:“华清,你准备怎么安排这些人?”

    “具体的不好说,得先让他们安下心来,有个容身之所。老马、铃儿,你们可得帮我啊。”

    “好说。”马钧和马铃都表示没问题。

    用过饭后,马铃和陈华清谈起了他临走时安排的工作。两人一边谈一边朝当初划定的那块荒地走去。

    两人来到荒地,哦不,现在不能叫做荒地了。陈华清一眼望去,场地的一半堆满大小不一的石灰石,大约四分之一大小的地方堆着粘土,还有铁矿粉和粉煤灰。

    原材料收集的差不多了,剩下的就是生产了。陈华清问马铃:“咱这儿有多少会砌烧窑的工匠?”

    “工匠我不清楚,不过有不少陶匠,他们会砌烧窑。”

    “太好了,明天我让人把陶匠和泥瓦匠集中起来,让他们砌烧窑,工钱另算。”

    马铃笑了笑,没有说话。

    陈华清回到村民在石砫外的新家园,找到黄诚,让他把村子里懂得砌窑的匠人和有空闲的人找来,就说是有活干。

    村民们到达目的地后,简单地吃过了饭,便开始搭建简易窝棚,木料除了自己带过来的,剩下的是马铃让人送过来的,这也让村民们对石砫的人有了好感。

    新家园成了一块大工地,家家户户都在忙着盖简易的棚屋。陈华清也在紧锣密鼓的准备着水泥的生产工作,一旦水泥生产出来,首先给村民们使用,解决他们住的问题。

    重庆府城,阿牙忽兵败而归,被留守重庆的奢寅好一顿训斥,不过阿牙忽带来了山神庙、二棍寨和陆家庄的人和粮,倒也没受到什么实质性的惩罚。

    “父亲大人传信过来,明朝廷升朱燮元为四川巡抚,统领进川明军。他让我们守好重庆,进可攻成都,退可拖明军。从现在起,任何人不得随意出重庆府城。”奢寅对众将领下令道。

    “得令。”

第三十一章 成都() 
成都府城,巡抚府衙内,被朝廷紧急任命的四川巡抚朱燮元准备召集守城的诸将领议事。朱燮元这样做的原因很简单,奢崇明暂时退兵了,没有像前几日那样疯狂地攻城。奢崇明的举动令朱燮元不解,要知道成都守军只有两千人,还多是老弱病残,而叛军有两万多人,兵强马壮,应该一鼓作气攻下成都才是,没道理退兵啊。

    朱燮元是个文官,对兵事不甚了解,便召集守城诸将前来询问对策。

    说到这,就得先介绍一下朱燮元。朱燮元,字懋和,号恒岳,一号石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万历十三年,朱燮元协助绍兴知府萧良干治山阴江北四都之水患;万历二十年,登进士,授大理评事,除山西豪绅,后出知苏州,整顿财税;万历二十九年,苏州发生大规模民变,其时已升川南道的朱燮元以“兵以御外寇者”为由反对用兵镇压,并亲自上场,恩威并施下,成功化解了一场潜在的暴乱。

    万历三十五年,因父母年高弃官归故里,侍养十载。四十四年,起陕西按察使。四十六年,转四川右布政使。从上可以看出,朱燮元的履历十分完美,为官时也为地方做了不少实事,这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不可小觑。事实上,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朱燮元是明末不多的干才。

    对于四川,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天启年间的明朝已有了几分乱世的景象,按照历史规律,四川已经开始乱了,这不,奢崇明叛乱了。而朱燮元,不仅平定了奢崇明的叛乱,而且维持了四川此后十年的稳定,足见其手腕之高超。

    “大人,召集我们来有何事?”赶来的几名将领以守备刘旺为首,率先问道。

    朱燮元先请几人坐下,才问那守备:“刘旺,现在城墙上局势如何?”朱燮元知道自己不懂兵事,因此几乎不插手军务,并且对众将领颇为尊重,这在极度重文轻武的明朝官场很罕见。

    “大人,成都城城坚墙高,守住七八日是不成问题的。”刘旺接道。

    朱燮元暗暗点了点头,“我已把文书发往各地卫所和土司,朝廷也已调派杨愈茂为四川总兵官,算算时间应该都快到了。”

    “那为何叛军退兵了?”朱燮元问道。

    刘旺说道:“全凭大人治军有术,那火器威力巨大,叛军不敌。”这话倒不完全是奉承,朱燮元入川以来,给成都守军配备了不少火器。

    旁边坐的一个协守也说道:“叛军虽有攻城器械,但无工匠维护,弓箭也不多,几日下来,攻城力度越来越弱。想必他们暂时退却是去补充给养,”

    “可惜兵力不足,不然我带一支兵去杀他个措手不足。”说这话的将领自然没人把他的话当真,守城一方的最大优势就是倚靠城墙,去城外野战就他们这点人还不够叛军塞牙缝的。

    “对了,马将军呢?”朱燮元半天不见马祥麟来,有些奇怪。

    秦良玉在得知奢军要攻打成都时便让马祥麟赶到成都,助朱燮元守城。

    刘旺身边的一个协守应道:“大人,马将军得知秦老将军带兵前来,便迎接去了。”

    按理说,马祥麟离开成都应该和主官朱燮元打声招呼,现在一声不响地离去,那只有两种情况,一是叛变投敌,二是白杆兵遇到了棘手的事。不过依朱燮元对秦良玉的了解,第一种可能微乎其微,多半是秦良玉遇到了不好处理的事。

    果不其然,朱燮元的幕僚朱胜派人传来了消息:“城外有传言,匪首奢崇明派使者招降秦良玉。”

    朱燮元听完后,冷声道:“哼,奢贼使的好诡计,不论劝降之事成与不成,都会影响白杆兵协防成都。”

    幕僚朱胜派过来的人问道:“大人,该怎么办?”

    “静观其变,让朱胜继续收集情报。”

    马祥麟在得知奢崇明遣使劝降白杆兵时,便赶紧趁着奢崇明退兵的功夫出城,去见秦良玉。奢崇明叛乱后,明朝廷就对土司极不信任,在这紧要关头,若白杆兵对叛军的使者处置不当,很容易引起麻烦。

    待马祥麟骑马赶到白杆兵营地时,见营门外的旗杆上挂着一颗人头,十分显眼。营门处的兵士见是马祥麟,便上来牵马。

    “那人头是谁的?”马祥麟心底已大概猜到了那人头的主人,但还是想再确认一番。

    “是叛军的。听说那人要招降咱们白杆兵,被秦老将军给砍了。哼哼,也不看看自己是什么货色,咱们招降他们还差不多!”兵士打心里底就瞧不上叛军。

    到了主帐,马祥麟拜见了秦良玉后,把成都的情况简单地说了一遍。

    秦良玉听后沉思了一小会儿,“这么说来,成都还能坚持一段时日。”

    “确实。”

    “我刚得到军报,登莱副使、安锦副使已率兵赶来,不日将到成都。我拨给你三百战兵,其中有一百弓兵,去助朱大人守城。待我跟两位副使汇合后,我们在城外打一场,减轻城内的压力。”秦良玉大体的计划便是这样。

    秦良玉这次带来了六千白杆兵,要让这么多人进成都城,不惊动奢军是不可能的。一旦被奢军堵在城外,进退不得,那就相当被动了。况且,秦良玉也有自己的考虑,不论自己怎么对待叛军使者,城中的人也不会彻底信任自己,如果自己再让全部白杆兵进城,迎接自己的可能就是刀剑了。

    “还有,走的时候把营门口的人头带上。”秦良玉补充道。

    马祥麟得到命令后便带人走了,时间紧急,谁也不知道奢军下次攻击在什么时候。

    奢军大营,奢崇明和女婿樊龙、部党张彤商议战事。“敌人火器威力实在出乎我所料,不知二位有什么破敌之计。”奢军是吃够火器的苦头了,一开始遭遇火器时,奢崇明这边的兵士跟阿牙忽那边的一个反应,以为是神灵发威,逃的逃跑的跑,差点引起大溃退,不过奢崇明这边有不少见多识广之人,很快弹压住兵乱并普及了火器知识。此后奢军虽不忌惮火器的“灵威”,但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抵挡火器,只能用人命去填。

    成都守军的火器可比郑家堡强多了,光火铳、三眼铳就有近百杆,虎蹲炮也有二十多门。

    “王上(奢崇明自称大梁国国主),我听人说这火器不耐用,用得多了就会炸膛。”樊龙说道。

    张彤也接道:“王上,或许我们可以让攻城的士兵穿得厚一点。”

    奢崇明摇了摇头,说道:“主簿来报,军中箭支数量不足,攻城器械被火器损坏众多,需找匠人修护。粮食不足,铠甲武器也有破损,都需要补充。”

    “王上,重庆方面如何?王子在那儿应该收集到一定数量的粮食了,不如给重庆发书一封,让他们送过来一批粮食。”张彤建议。

    “还有工匠。”樊龙补充道。

    奢崇明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便道:“行,给重庆发书。另外,让人时刻注意城中动静。”

    樊龙、张彤领命后出账。二人离开后不久,部将罗乾象进入奢崇明的营帐。

    “白杆兵怎么回复?”奢崇明让罗乾象遣人到白杆兵中劝降。

    罗乾象脸上有些难看,“秦良玉把我们的人直接给杀了。”

    “什么?”,奢崇明“倏”地站起来,怒道:“白杆兵真是欺人太甚!两国交战,还不斩来使,秦良玉这是什么意思?”

    奢崇明真恼了,他原以为秦良于即使不归附自己,也会将使者送回来,现在秦良玉直接把使者杀了,是真不把奢崇明放在眼里。

    “算了,让白杆兵好好等着,待我攻下成都之日就是血洗石砫之时。”奢崇明坐了下来,平复了自己的心绪,但他和秦良玉的仇算是结下来了。

    成都上空的战云密布,无论是明军还是奢军,都在等着己方的援军。只要援军一到,明军和奢军的第一次决战就会打响。

    石砫,陈华清正带着工匠陶匠砌烧窑。烧制水泥的窑和烧制陶瓷的不同,水泥窑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回转窑,一种是立窑。陈华清带着人砌的窑是立窑,还是那种最普通的立窑,放到现代,那是要技术没技术,要效率没效率,要环保没环保。

    在建造立窑前,陈华清请教了几位资深陶匠和工匠,和他们讨论了一番自己方案的可行性。毕竟自己知道的是现代的立窑,材料是按现代工艺制造的,放到古代可不一定行。

    匠人们对立窑的精巧设计很是赞叹一番,特别是通风口和排渣口的设计,按照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减少了热量的散失,提高了燃料的使用效率。在工匠的建议下,陈华清增加了几座砖窑,并在某些方面参照了立窑的设计。

    原来的荒地成了个大工地,各处都有人在忙碌着。陈华清把以前分的组改编成小队的模式,并起了一个颇具现代气息的名字——工程队,可惜布料不多,若布料充足的话,人手一件制服,那就更名副其实了。

    水泥厂的建成指日可待,时代已经开始被陈华清撬动了。

第三十二章 水泥厂和护卫队() 
天气越来越冷,但丝毫不影响工地上人们的干活热情。从石砫招募的本地人和迁移过来的村民也在共同的劳动中熟悉起来,才几日的功夫,那些给自家男人送饭的婆娘媳妇之间就开始你家我家的聊了起来,促进了原住民和移民之间的融合。

    陈华清本来想给人们管饭,但被马铃否决,一方面是石砫的财力物力不允许,另一方面是马铃觉得把粮食、盐、布匹作为酬劳发给人们足够了,过高的待遇反而不利于管理。

    时间进入了十月份,工地上的人们已经干了半个多月。在陈华清、陶匠、工匠和工人们的努力下,需要的水泥窑、砖窑基本建成,就剩下试窑了。只要试窑成功,就开始生产。

    刚砌好的窑还不能试,要干燥一段时间才能试。但陈华清不想等这么长时间,便让匠人们想办法,怎样才能让水泥窑和砖窑尽快投入生产。匠人中有一部分不同意陈华清急功近利的做法,他们认为自然干燥的效果最好。另一部分匠人虽然同意,但却有两种不同的办法,一种是用小火烤,另一种是用烟熏。

    对于不同意的匠人,陈华清给他们讲了自己的想法。水泥窑和砖窑用的主要材料是青砖和粘土,中间也夹杂着一些石灰。刚砌好的窑中含有不少水分,现在天气寒冷,如果让它自然干燥的话,水分就会结冰膨胀,破坏窑的结构。匠人们都知道水结冰后膨胀,同意了陈华清的说法,尽管他们不知道为什么水结冰后会膨胀。

    不过说实话,水分结冰膨胀确实会影响窑的结构,但影响微乎其微,再加上窑内经常被火烧,基本不会出现什么副作用。

    而对于小火烤法和烟熏法,陈华清也不知道哪个法子好,便叫人做了两个和水泥窑结构差不多的模型,分别用小火烤和烟熏,观察结果后再做决定。

    陈华清的做法赢得了匠人们的赞扬,同时也对模型法有了兴趣,有些识字的匠人还把这种方法记在了纸上,准备回去研究研究。说到这,不得不吐槽下,咱们古人有很多伟大的奇思妙想,模型法在宋代便有应用,可惜的是,长久的战乱、古人的敝帚自珍,让这些珍贵的技术遗失在历史长河中,让人扼腕叹息。

    一天一夜后,两种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