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大革命 >

第69章

明末大革命-第69章

小说: 明末大革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传教事业最重要的是传教士,若传教士方法得当,传教活动必定兴旺,若传教方法错误,不仅传教没法进行,传教士的生命都会有危险。”

    大主教点了点头,南京教案就是最好的教训。

    陈华清见大主教仔细的听着自己的话,便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对重庆的情况还是比较了解,如何传教我已有了想法。若主教放心的话,由我负责挑选传教士。”

    大主教没有直接回应陈华清,坐在椅子上好好想了想。天主教以前不是没有人去内陆传过教,只是路途太过遥远,传教士们不识路,少数传教士最后失联了,大部分传教士最后无功折返。现在有个内陆的明国官员愿意带传教士进入明国腹地传教,应该是件好事,但大主教总感觉到事情进行的太容易了,有哪个地方不对劲。

    陈华清见大主教迟迟不说话,心里有点着急,但面上仍旧很平静。

    “陈慕道友,你入我天主教了吗?”大主教终于想到了哪个地方不对劲,说来说去,陈华清还是个教外人士,这让大主教如何放心把传教这么重大的事交到陈华清手里。

    “完了,拐走传教士的计划落空了。”陈华清心里哀嚎道,但面上仍旧带着笑容,说道:“暂时还没入教。”

    大主教也不想内陆传教的计划落空,便对陈华清建议道:“陈慕道友,要不这样吧,你现在接受洗礼,加入我天主教,成为天主教大家庭里的一员。”

    陈华清傻眼了,自己是个无神论者,从心底里抗拒加入宗教类的组织。可现在不加入天主教,大主教不让传教士跟自己走,很不甘心啊。

    忽然,陈华清想起了自己刚见秦良玉时自己不得已所编的自己的身世。

    “主教,不是我不入教,实是我有苦衷啊。去年我家遭了横祸,父母双亡,按照朝廷官制,我得为双亲守孝三年。这三年里我不能加入任何教派,此乃定制,不可变更。”说玩陈华清还流出了几滴眼泪,这几滴眼泪倒不是陈华清演戏,陈华清前世父母双亡,自己和爷爷相依为命,说起来倒也动了真感情,想起了自己的爷爷。

    “哦,原来是这样。”大主教从南京教案一事中得到了太多教训,包括知道了明国人对父母、祖宗看得极其重,再加上陈华清的眼泪,不似作伪,便相信了陈华清。

    “陈慕道友,既然你有苦衷,我也不好现在让你入教。不过传教一事还有你多担待了,不知陈慕道友要选几名传教士?”

    陈华清没想到事情竟然成了,但脸色还是很平静的对大主教说道:“三名,太多了我带不了。”

    “好,那现在就去选传教士吧。”大主教是个急性子,一刻都不想多等。

    陈华清也怕大主教改变主意,当即道:“没问题。”

    现在圣?保禄学院的传教士一共有四十二名,大多是去年刚到蚝镜的,现在在圣?保禄学院学习北京官话和各地方言。

    说实话,留给陈华清选择的余地不多,并不是每个传教士都有语言天赋,这四十二名传教士中有将近一半还没学会认汉字,更别说说汉语了。

第一百零五章 番薯() 
大主教给众传教士说了去内陆传教的事,引起了所有人的兴趣。来到圣?保禄学院的传教士都是虔诚的信教者,他们为了传教花费六个月的时间从故国乘船而来,一路上历经艰险,可见信教之心的坚定。在登上蚝镜岛后,众人停留在圣?保禄学院,争取尽快学会汉语,去明国传教。

    可惜受南京教案的影响,广东布政使限制传教士入境。到达蚝镜的传教士一部分留在蚝镜,准备等风声过后再入大陆,另外一部分去了暹罗、高丽、日本等国传教。

    现在大主教说要到内陆传教,众传教士自然兴奋不已,他们在蚝镜等了几年不就是为了传教。

    大主教又介绍了陈华清,并说明了此次去内陆传教的传教士由陈华清选择。

    陈华清看着站在自己面前的四十二名传教士,心里有了打算。首先,年纪过大的不要,一来年纪大的信仰十分坚定,去了重庆只顾着传教,对陈华清帮助不大,二来年纪大的身体不行,若到了重庆闹个水土不服直接去见了他们的天主,陈华清就闹笑话了。

    其次,汉语不流利的不要,陈华清又不会说这个时代的欧洲任何一个国家的语言。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传教士不能光懂神学,对于这个时期欧洲发展迅速的技术也要懂,这样传教士才能帮到陈华清。

    选来选去,最后只有两个人合格,其中一个还是陈华清的老熟人李约翰。

    大主教见陈华清挑选的如此严格,只选出两个人,还不够陈华清承诺的三个人,便说道:“陈慕道友,我觉得亚伦神父很不错,再加上他一个吧。”

    亚伦是意大利沿海的佛罗伦萨人,佛伦伦萨的资产阶级实力强大,经商氛围浓厚,亚伦受其影响。反正陈华清怎么看这亚伦都不像是一个信教者,反倒像个投机者,说不定他来东方是寻找商机来了,看来这教廷的水很深,绝不像表面宣传的那样光洁神圣。

    陈华清不好驳大主教的面子,便接纳了亚伦。

    另外一个传教士的名字就长了,叫约翰?亚当?沙尔?冯?白尔,这名字陈华清听了两遍才听懂。不过陈华清一听完就猜到这传教士是德意志诸侯国的人(此时德国还没统一,最强大的诸侯国为普鲁士),因为他名字里带个“冯”字,并且此人在自己祖国地位应该不低。果不其然,此人来自科隆,一个德意志的小诸侯国。(解释一下,德语中的“冯”相当于汉语中的“的”意思,一般只有贵族的名字才带“冯”,意思是某家的某人。)

    决定好传教士后,陈华清就完成了自己的事,便让传教士们尽快准备好,随自己尽快入川,毕竟自己出来的时间不短了。

    李约翰见陈华清急着离开,笑着劝道:“陈兄,不要如此着急,蚝镜还有很多好地方你没见识。”

    蚝镜真不大,陈华清又不会闲着绕整个岛走一圈,便道:“这蚝镜就这么大,哪有什么新奇的地方?”

    李约翰神秘一笑道:“离蚝镜不远处有座小岛,每个月的十五那儿就会有个集市,卖什么东西的都有。陈兄,难道你不打算看看,说不定有什么东西对你能有大用。”

    李约翰的话让陈华清打消了立马上路的想法,还有两天就到了五月十五,到时陈华清去见识一下有什么好东西。

    在蚝镜待的这两天,陈华清也没闲着,和政务厅的人搭上了点关系。陈华清在政务厅那儿花了点小钱,打听到了一点消息,葡萄牙人在自己的官方文件中称蚝镜为澳门,并已经委任了澳门总督,只不过那名总督没来上任,据说是嫌权力太小,捞不到钱。还有一个消息是印度方面的葡萄牙总督准备再物色一名新的澳督,这次新澳督必须上任。

    陈华清离开政务厅后,看着海外各国的船只停留在葡萄牙人修建的大型码头上,不由得叹了口气,西方殖民者野心很大,一个蚝镜远远满足不了他们。

    五月十五到了,李约翰带着陈华清一行人租了艘小船,到那座小岛上淘宝去。临上船前,李约翰让陈华清备足银钱,那岛上交易的东西可是很贵的。

    等陈华清他们登上岛时,岛上已经很热闹了,到处都有讨价还价的声音。

    李约翰指着岛上那些随便搭起来的小铺说道:“这些小铺子的主人多是些海盗,里面倒是有不少好东西,但就是太贵了。”

    听到海盗也做生意,陈华清奇道:“海盗在这儿,官府的人不管?”

    李约翰又指了一群买东西的人说道:“那是你们明国水师的人,他们也来这买东西。”

    陈华清过去瞧了一下,水师的人居然向海盗买武器。这让陈华清无语了,广东水师竟然没落成这摸样。

    朝岛内走去,商家越来越多,除了海商、海盗,还有红毛夷、弗朗机、日本浪人等。和陈华清一起来的诸人被形形色色的外国人吸引了,他们还是第一次见到红头发的人。

    陈华清和众人约定了离开的时间,便和小草、李约翰逛去了。集市上的商品十分丰富,有火铳大炮,有金币银币,有丝绸陶器,还有一些陈华清没见过的海外奇珍异宝。

    这个岛上的集市属于三不管,什么东西都能拿来卖。海盗抢来的、渔民挖来的、海商运来的,不管东西什么来历,都能上岛来买。当然,能卖东西的人都是些背景深厚的,不然在岛上抢不下摊位。买东西的也不是一般人,最起码你得有钱。陈华清由教士带上岛的,没有被人阻拦。

    “哎,过来瞧一瞧,看一看,海外珍馐,这辈子都难得一见的好东西,不吃就后悔了。都过来瞧一瞧,看一看啊。”

    陈华清被这个声音吸引了,朝铺子走了过去。李约翰边走边对陈华清说道:“每次都有一些人拿一些海外随处可见的野果糊弄人,陈兄你看看就行,可别受骗了。”

    那人见三个人朝自己铺子走过来,其中一个还是教士,认定陈华清是个有钱人,很热情的迎了上去:“这位公子,来尝尝这海外的美食,保你不会后悔。”

    “多少钱?”陈华清问道。

    “公子,我们把这东西从万里之外运回来,费尽千辛万苦,很不容易”

    “说吧,多少钱?”陈华清打断了铺主的话。

    铺主直接说道:“一两银子一两美食。”

    小草在旁听的目瞪口呆,不由说道:“你这也太贵了吧,简直是在抢人。”

    铺主笑笑不说话,他能看出来这三人中真正能做决定的是陈华清,便一直看着陈华清,看他怎么说。

    “你把那东西拿出来,我要先看看它值不值那么多钱?”

    “好嘞。”铺主转身回到铺子里,拿出一个木盒,递给陈华清,说道:“公子,这东西卖相不咋地,但其味道绝对好。”

    打开木盒后,铺主说得没错,卖相确实不咋地,黑不溜秋的。陈华清合上了盒子,笑着对那铺主说道:“老板,如果光看卖相,我想肯定不会有人愿花一两银子来吃这个东西。你若让人尝一口的话,说不定还有人会花钱买。”

    铺主明白陈华清的意思,无非就是得先让陈华清吃一口才行。那铺主点点头道:“行,那就让你先吃一口。”陈华清的一口可就是一两,若按铺主的价格来算,相当于一两银子了。看铺主不怎么在意的样子,陈华清很容易就能猜到铺主肯定还有大量存货,这东西也不是什么海外珍馐。

    陈华清打开盒子拿起那黑不溜秋的东西,咬了一口。李约翰和小草都看着陈华清,想知道这“海外珍馐”是个什么味道。

    陈华清吃完后,脸上虽然没有什么表情,但心里却翻腾了起来。这个味道太熟悉了,不就是自己小时候在校门外经常吃的烤红薯吗?若是让后世卖烤红薯的知道这个铺主把烤红薯卖出一两银子一两烤红薯的价格,绝对会崩溃的。

    把剩下的烤红薯放回盒子,陈华清用一种很古怪的语气对铺主说道:“老板,东西不错。我想问你一个问题,这东西是在哪儿发现的?”

    铺主自然不会说实话,回道:“海外。”

    陈华清脸色变得很严肃,又问了一次:“老板,这东西我以前见过,绝不是什么海外之物。说吧,到底是在哪儿发现的?”

    那铺主没想到陈华清见过这东西,脸色变得不自然了,不过铺主能在岛上设摊,背景很雄厚,不耐烦道:“你管我在哪儿发现的?你买不买,不买的话赶紧走,别干扰我做生意。”说完一把抢过了陈华清手里的盒子,转身回到铺子里。

    “这人怎么这样?”小草为陈华清打抱不平。

    陈华清没说话,带着李约翰和小草离开了那间铺子。

    番薯的发现让陈华清没了逛下去的心思,若是能把番薯引进重庆,好好栽培一番,绝对又是一大主粮。可那个铺主要一两银子一两番薯,陈华清哪来那么多钱,既然没钱,陈华清就只能抢了。

    番薯,陈华清势在必得。

第一百零六章 巧夺番薯() 
陈华清在租来的小船上,考虑怎么从那个铺主那儿拿到番薯。硬抢肯定不合适,陈华清这方能打的一共才有十九人,在岛上和人动手绝对没有好下场。想到这陈华清有点后悔刚才的举动,现在铺主一定对自己充满戒心,自己就是想去偷也没机会。

    过了一阵,李明轩和孙喜他们回到了船上,陈华清把番薯的事告知了两人。李明轩和孙喜对番薯并不陌生,在重庆卫陈华清曾和他们说过番薯,当时黄诚还用甘薯反驳了陈华清。

    “大人,这番薯是不是你曾经说过的那种东西?”孙喜问道。

    “是的,这番薯产量极高,有了它,我们的粮食就有了保障。”陈华清很肯定的说道。

    陈华清的话让众人都动了心思,一致认为番薯必须拿到手。在农耕时代,一种新的粮食作物的出现就相当于工业时代原子弹的出现一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现在的问题就是我们该怎样夺得番薯?岛上多是海盗、海商和外国人的势力,我们实力太弱,在岛上无法夺得番薯。”

    “可是下了岛,我们去哪儿找那个铺主?”孙喜觉得在岛上行动起码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

    陈华清看向了李约翰,希望他能帮上忙。李约翰见陈华清向自己看了过来,就知道要不妙,赶紧摇了摇头:“陈兄,这事我无能为力,这是你们明国自己人的事,我不能插手。况且我离开蚝镜有一段时间了,对这边完全不熟啊。”

    李约翰已经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抢夺岛上铺主的番薯,他是不会参与的。

    陈华清在蚝镜人生地不熟,下了岛真就不知道去哪儿找那个铺主,难道真要在岛上开干,到时候损失肯定不小,说不定自己带出来的人全都得折损在这儿。

    这时,小草说话了:“华清哥,你不是重庆卫千户吗,难道还用怕一个小商户吗?”

    陈华清苦笑一声,给小草解释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