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大革命 >

第83章

明末大革命-第83章

小说: 明末大革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由校暗暗点了头,转过头来朝站在自己身边的魏朝道:“魏伴伴,你有何话讲?”

    魏朝早在给事中、御使弹劾自己时就知道事情不妙,本想向皇帝讨饶,只是朝堂上有规矩,宦官未经允许不得发言,魏朝不得不战战兢兢的等皇帝发问。皇帝一问完,魏朝就跪在地上,只是哭泣,不说一句话。

    天启皇帝无奈,自己的东厂提督、司礼监掌印太监怎么如此窝囊,连给自己辩解都不敢。

    这时,真正有分量的大臣站出来了,兵科都给事中杨涟对着皇帝行了一礼,沉声道:“皇上,西南总督朱燮元发给兵部的战报上说得清清楚楚,东厂在地方上只管收矿税,其他什么都不管。臣认为,魏朝此人欺上瞒下,不再适合提督东厂。”

    杨涟的话音刚落下,立即又有几个大臣附议。

    天启皇帝看着大臣们不把魏朝拉下马不罢休的态势,心里微微有点紧张,面上仍镇静道:“魏朝确实有错,不过此事还需再查,此时最重要的还是平叛。”

    说完天启皇帝就急匆匆的走了,连上朝的礼仪都不顾了。弹劾魏朝的主力大臣们见天启要走,正要上前阻拦,被叶向高给喝退。

    回到宫里,心烦意乱的天启皇帝拿起自己的木匠工具干起了木匠活,而此时陪在他身边的换成了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

    散朝后,魏朝求见皇帝,但被守卫宫门的将士拒绝。

    魏朝心里哀叹,虽然自己的职务没被撤销,但以后在手下面前必然威信全失,失去了皇帝的宠信,自己什么都不是。

    宫内,看着天启皇帝忙活木匠活的身影,魏忠贤心底暗暗冷笑。早先王安由于和外廷朝官交好,失去皇帝的信任,被赶到太监的养老园去,自己派人悄悄把王安给杀了,以免皇帝想起他,现在魏朝也失去皇帝的宠信,只要自己好好谋划一番,不难彻底扳倒他。

    天启皇帝干完木匠活后,伸展了一下腰,对魏忠贤道:“忠贤,今年的内帑收得怎么样?”

    魏忠贤弯下腰回道:“回皇爷,各地的矿税使回信说今年收益不错。”

    朱由校叹了一口气,魏朝是替魏忠贤顶了缸,但现在自己保不住魏朝魏伴伴了,只要他还在自己的身边,自己就会受到大臣们不断的抵制,希望魏朝能自己主动消失,不要再出现在自己的身边了。

    “忠贤,你说,如果我把各地的矿税纳入朝廷的税收,可行不可行?”朱由校不知想到什么,突然问道。

    魏忠贤听到这话,脸色大变,赶忙跪下道:“皇爷,奴愚笨,不懂这国家大事!”

    天启皇帝摆摆手,让魏忠贤下去。

    第二日,宫内又传出流言,皇帝拒见魏朝,魏忠贤成了皇帝新的近侍。在皇宫内混的都是见风使舵之人,瞅这架势魏忠贤是要大紫大红啊,现在不攀附还等什么时候啊,一时间,王体乾、李化贞等大小太监纷纷效忠魏忠贤,魏忠贤趁机夺取了东厂的最高控制权。

    七日后,又一个大朝会,皇帝疏远了魏朝的消息早已传遍整个京城,既然皇帝已经做出了让步,大臣们也得做出让步,故在这个大朝会上,终于成功通过为张居正平反。

    天启帝亲自下旨,为张居正平反,恢复张居正的名誉。

    不过,这次平反并不彻底,天启皇帝没有将魏朝革职,大臣们也没有为张居正的子孙复官复荫。

    大朝会后,没有陷进此次朝堂风波的锦衣卫指挥使骆思恭被天启皇帝召见。

    “骆卿啊,最近建虏有什么动静?”

    锦衣卫在后金安插着人,对后金的大体情况还是了解的。“建虏这个冬天比较安分,没有南下的迹象。”

    “那西南的水西叛匪呢?”

    骆思恭没法回答,在西南犯错的可不只是东厂一家,锦衣卫也没什么建树,这次骆思恭全凭着和东林党的密切关系才没被贵州的事波及到。骆思恭不知皇帝的用意,直接跪地,一言不发。

    天启皇帝对这样的情况愈发厌烦,作为皇帝的心腹东厂和锦衣卫,一个王安一个骆思恭,不以维护皇帝为本职,反倒和大臣们联合起来,真当皇帝是傻子啊。

    “骆思恭,魏忠贤推荐他的侄子魏良卿做副指挥使,你觉得怎么样?”天启皇帝摆明了是要夺骆思恭北镇抚司的权。

    骆思恭不敢反对,顺着皇帝的意思回道:“魏公公有心了。”

    朱由校让骆思恭退下后,对站在自己身侧的魏忠贤说道:“魏伴伴,这下你和乳娘(客氏)放心了吧。”

    魏忠贤熟练的跪倒在地,眼眶湿润道:“奴多谢皇爷的大恩了。”

    骆思恭回到府邸后,才发觉自己后背已经被汗水打湿,暗暗苦笑:“自己还是小看皇帝了。”

    几日后,魏忠贤的侄子魏良卿成了锦衣卫副指挥使,掌管北镇抚司。原被骆家父子压制的田尔耕由于和魏忠贤交好,在北镇府司内地位大涨,渐渐将只知吃喝玩乐的魏良卿架空,成为北镇抚司的真正主事人。

    京城内的一系列人事变动看呆了远在成都的朱燮元,而点燃这次变动的竟是杨愈懋的死。不过不管什么变化,朱燮元西南总督的地位仍旧不可动摇。

第一百二十六章 粮食() 
重庆卫,从重庆城撤出后,卫所军以连或排为单位分散驻在重庆卫、永川、涪陵三地和控制在重庆卫手中的各村。

    回到重庆卫,陈华清立即一头扎进黄诚在他授意下建立的档案库。去年陈华清靠着武力强行收了重庆卫、永川、涪陵三地原百户和地主的地,并借进攻流寇的时机把三地经营畸形产业的富商全部驱离。

    其后陈华清和黄诚借着给军户分地和选代表的机会把三地的人口清查了一遍。根据清查的结果,重庆卫共有三千五百九十二户,永川有八百二十七户,涪陵有一千七百三十户,合计人口三十五万,其中青壮有十五万。

    这三十五万人中有八万人是从川东逃过来的难民,大部又集中在永川,暂时负责处理民务的宣传队负责人已经多次请求重庆卫拨粮,数万难民的压力太大了。

    后陈华清从南京回来后,又将夹在三地间的村子全部驻军,控制在重庆卫手中,将因流寇作乱逃走的各村大地主阻拦在外后,陈华清着手进行清查土地和选出各村代表,后因入贵作战把驻扎在各村的军队全部抽走给暂时耽搁。

    现在天气转冷,正是一年中最闲的时候,陈华清准备把两项因战争给耽搁的事继续进行下去。

    下来是关于秋收的事,今年由于分地,粮食产量比去年要高,但高得并不多,高出来的部分大多还是由以前被抛荒的田上产出的。

    重庆多山,比不上四川盆地上的成都平原,除了少数好地方便引水种植水稻,其他地方多种植小麦,间或油菜。重庆卫缺水,以小麦为主,八月份收割了春小麦后,九月份又种进去冬小麦。

    根据三地的代表报告的情况,今年收粮食收得挺顺利的,抗税的人不多,武力抗税的没有,唯一的问题是分到土地的农民有些患得患失,怕自己的土地被收去,代表们希望重庆卫这边能安一下农户的心。

    陈华清看着代表们主动提意见,心情很高兴,自己让选代表不就是为了解决问题。

    从档案库中出去,陈华清叫来黄诚,商讨怎么分配收上来的粮食。

    重庆卫是因为战争重建的,故首先得保障卫所军的军粮。卫所军目前有一团两营,一共有一千一百七十人,以当前的人数为准,黄诚的想法是准备足够三个月的军粮。陈华清看着卫所军每日消耗粮食的清单,不赞同黄诚的想法,直接道:“准备一年的,这几年天气不比往年,我怕明年收成会变差。”

    黄诚拿笔算了算,算的方法就是陈华清推广的阿拉伯数字计算,比以往用算筹方便许多。算完后,黄诚说道:“准备一年的储备军粮,加上拨给永川的粮食,剩下的粮食不多了,若成都府要咱们这边支援粮食可能会不够。”

    说到成都府要跟重庆卫要粮食这事陈华清就气不打一处来,不知道是哪个蠢蛋到处说重庆卫今年粮食收成不错,结果这话传到了朱燮元那里,直接下来一封命令,让陈华清承担一部分贵阳驻军的军粮,至于数量让陈华清自己看着办。

    若只是一道命令也就罢了,阳奉阴违的事谁也会做,但要命的是传命令的是朱胜,并且朱胜还要留在重庆卫。按照朱胜的说法是奉总督大人的命令前来观摩陈华清如何治理重庆卫,但在陈华清看来朱胜是来监视自己落实军粮的事。

    “到时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反正就能拿出这些粮食来!”陈华清气道。

    军粮的事决定下,黄诚继续道:“千户大人,你要的那个制砖厂已经选好地方了,但缺少烧砖的匠人。”

    陈华清不解道:“你没去外地招人?”

    黄诚奇怪的看了一眼陈华清,苦笑道:“大人,咱没钱了。”

    “呃。”陈华清有些尴尬,不久前自己把从小土司那掠夺来的金银一部分给了石砫平息大土司的愤怒,另外的被自己带去重庆城去活动了。

    重庆卫真的是破败了,偌大的地方连个烧砖的匠人都没有。流民中也没有,会烧砖的属于技术人才,去哪儿都有活路,要逃也朝成都逃,不会来重庆卫。

    “应诚,粮食还是不够啊。这还没准备多干点什么就没了,真是窘迫啊。”

    黄诚不接话,自己的这位千户大人想法不少,整天想着要建这建那的,到现在那在黄诚看来没有一点用处的所谓水泥作坊还在勉强开着,尽管一直亏本着,产出来一些能铺路的东西,自己的这位大人把它叫做水泥。若产量大点也好说,可水泥作坊从石砫搬到重庆卫来,一共产出的水泥就够把千户所在的小院铺完。

    陈华清的想法确实很多,制砖厂没有技术,水泥厂的产量陈华清自己也看不下去了,炼钢厂几乎没影,陈华清哀叹道:“自己都有了一千多手下,竟连一个小小的工业计划都实行不下去,真是失败啊。”

    也许是被失败打击惯了,陈华清把自己的工业计划压到心里,转到较为靠谱的事上,关于修建水利。

    重庆卫破败已久,水利设施跟着也破败了,再加上“小冰河气候”的影响,西南气候整体呈干旱趋势,水稻这种需水量大的作物就不用说了,就连小麦这种比较耐旱的作物有时都得靠天供水,可想而知农业面临的形势有多么严峻。

    大的方面陈华清没能力解决,但重庆卫的灌水设施陈华清得恢复。可这一切最后又落到粮食上,即使陈华清征发劳役,他也得管饭,不然会出乱子。

    在陈华清从南京回来后就想着重修水利的事,大规模的劳役陈华清征不起,那只能从小型化做起。在出外抢掠小土司时,陈华清收留了不少饿得快不行的青壮,李明轩把他们带回重庆卫后就把他们安排在了改过营,让这些青壮跟着改过营干活。

    把青壮们集中起来,一共一百三十二人,当着青壮们的面,陈华清宣布成立工程营,待入册后,青壮们就隶属于卫所军辅兵的序列,称之为工兵。

    工程营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修复重庆卫的水利设施。当然在正式开工之前,工程营还得学习一下如何工作。陈华清不懂水利方面的事,但他也不会想当然的认为修水利就是搬搬石头运运土,正好趁着冬天不好开工的时节集体学习一下。

    至于水利方面的人才,陈华清就只能拜托在重庆卫做客的朱胜了。

    朱胜来到重庆卫后,先去拜访了从成都返回的沐启眉,顺便看看沐启眉在重庆卫生活得怎么样,沐家家主沐昌祚前不久来信拜托朱燮元照顾一下自己的孙女。沐启眉过得还好,整天和小草姑娘四处闲逛,看着重庆卫不断发生的变化。

    关于沐启眉的事办完后,朱胜开始观察重庆卫,每天也是四处闲逛。几天下来,朱胜觉得重庆卫确实和其他的卫所不一样,每天早晨准时出操的军队,到处活动的各街代表,新建的织布坊(重庆卫纺织厂),平整的农田,这些都代表着重庆卫已经恢复秩序,并且不是朝廷那般的卫所秩序,而是以陈华清意志为主的秩序。

    最让朱胜称奇的还是重庆卫居然有泰西人,整天说着一口怪怪的川话鼓动人们去信天主,也不知道陈华清从哪儿搞到的。

    陈华清找上朱胜,先是寒暄了一番,然后把自己支援贵阳的军粮数目拿出来。

    朱胜看后,心里对自家大人放开手脚让陈华清干很是佩服,卫所的破败已经说明卫所制的失败,若没有新的措施,重庆卫不可能会恢复甚至既能供兵又能产粮,想到这,朱胜脸上笑意满满:“陈老弟辛苦了,果然不负大人所望啊。”

    陈华清也笑着接受了朱胜的赞扬,然后说道:“朱老哥,兄弟不容易啊,勒着裤腰带省下粮食支援贵阳友军。老哥,这两天你在重庆卫到处逛,看到这重庆卫有多破了吧,看在兄弟不容易的份上,朱老哥,你跟朱大人说说,给我提供一些工匠。”

    朱胜脸上尽是犹豫之色,指着陈华清提供的清单道:“陈老弟,要我跟朱大人说也行,只是你这粮食”当然朱胜不会拒绝陈华清的请求,他只是想看看能不能从陈华清身上再敲出点东西来。

    陈华清无奈,为了自己的水利工程,这竹杠被敲得“心甘情愿”啊,扯了一阵皮,陈华清说出自己的底线:“粮食不行,盐可以,我还可以提供一百斤盐。”

    朱胜在清单上加上盐后,大笑道:“陈老弟果真行啊。说吧,需要哪方面的匠人。”

    陈华清立即道:“烧砖的、打铁的、盖房子的、搞水利的。”

    “陈老弟,这烧砖的、盖房子的好说,打铁的只能给你两个,再多就不符规矩了,还有这搞水利的,陈老弟你听过有那个匠人会搞这个,有这样的大才大人都得供起来,这个我没法解决。”

    “呵呵。”陈华清笑得有些尴尬,自己口开得有点大了。

    两人商定完后,陈华清告辞,朱胜给朱燮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