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之诸葛天下 >

第63章

三国之诸葛天下-第63章

小说: 三国之诸葛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地说:

    “主公英明,算无遗策,属下必定谨遵主命,奉公守己,安职本分,为主公效劳,竭尽全力。”

    赵琰、陈宫、高堂隆和邓茂齐刷刷地表态,皆无一异议。最为主要的是高堂隆还心生欢喜,从而喜露于表。见此,诸葛亮也算是松了一口气。最怕的就是心存怨气,又引而不发,长期久了,那必会带来隐患。

    不过既然主仆都已达成一致,再无异议,那就是好事,凡事都是只要上下一心,那就不会有什么大幺娥子。诸葛亮也觉得自己的手下看来好像全都挺不错,虽然都有些小聪明,这样也好,和聪明的人说话就是不费事。

    至于是否一切如聪明的人所想,还是看最终结果。要是真的干得好,诸葛亮自然不会吝啬给予想要的一切。毕竟,诸葛亮才是最大的收益者,总不能自己吃肉,连汤都不给部属喝,那样早晚没人愿意跟你混。

    会议很快就完满结束,人人都心中感到满足。诸葛亮也就让高堂隆和陈宫进行兵权交替,而且嘱咐邓茂好好辅助陈宫上手,说完这些之后,诸葛亮就带领赵琰和高堂隆离开了临淄军营,将陈宫留下熟悉掌握泰平军。

    回了临淄城内,诸葛亮看天色也差不多了,就打发赵琰先回刺史府,带着高堂隆一起回了官驿。又过一天,邹靖早已带领军队回了幽州,诸葛亮也很快让陈宫做好相关的战备,一切妥当之后,就联系官驿之中的刘备,一起启程前往冀州广宗。

    诸葛亮随军,又当起了甩手掌柜,泰平军全部由陈宫负责管理,而刘备与关羽、张飞则带领本部五百人一起向广宗方向赶去。

    刘备看诸葛亮几天不见,居然又收录了一个人才,且是大度地将此人任命为泰平军的军师,统领泰平军的全部军权兵权。

    刘备对比自己,发现真是人比人,气死人。自己折腾那么久,不止手下与可用的人才不增反减,领军之将始终只有关羽和张飞以及自己,实在是操心得很。

    最为主要的是几次大战下来,什么好处都没捞到,部属和钱财却差不多打光了,张飞好像还隐隐地不满自己,这个身为兄长的刘备。

    这也没办法,刘备现在不止是个白身,还没有钱财,虽说曾师从卢植和郑玄,可那也是用钱买的,卢植和郑玄的学生多如牛毛,简直难以计数,更何况刘备还只是曾经旁听一二,就因家穷,无钱通融而被赶走了。

    光凭嘴说,能有多少人愿意追随刘备,为之卖命。同样是卖命,为诸葛亮这个官家子弟卖命,不是更值得划算。

    所谓人有我无,就容易心生牢骚,徒长羡慕,于是在行军路程之中,刘备就有意无意地向诸葛亮开口问道:

    “公子不愧师出名门,家从世官,几天不见就又收下一大才。真是令备羡慕不已也。”

第140章 忠厚传家诗书长() 
刘备观陈宫在行军之中的安排,发现陈宫此人对行军布阵,还真有一手,也是眼红诸葛亮,就没话找话说起陈宫。

    “公台兄与我一见如故,又不嫌弃我年幼,不通世故,愿意助我一臂之力,我颇为感激。这也是天意眷顾,全靠运气也。”

    诸葛亮不咸不淡地为了欺骗刘备而乱说一通。其实诸葛亮对能收陈宫入麾下也是大感意外,毕竟陈宫这人记得是极其有能力,可以说是辅助谁,谁就混得风生水起,比如曹操、吕布,皆在陈宫的帮助之下,获得很迅速的发展。

    可陈宫又是一个很有风骨的人,只要认定了,就固执得很,不愿为了心中的坚持而随意改变。比如在吕布打输,想投降的时候,陈宫却是宁死也不降,心生死志,而成全了声名。

    诸葛亮自然是不会和刘备分享以之前的经历,而对陈宫的评价,诸葛亮是怕刘备突然心思大起,一心想要挖他的墙角,那样就不好了。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刘备虽感叹时运不济,也无可奈何,加上刘备是一个很有毅力之人,很能隐忍,见诸葛亮顾左右而言其他,也就不自讨无趣,多谈论陈宫。而是和诸葛亮谈起经书史集的了解,以及对当前时势的一些看法。

    诸葛亮对尚未崛起的刘备的观感,始终觉得远远不如之前的蜀汉昭烈帝,可能是经历与阅历尚未到位,或者是此时的刘备还没建立起可观的班底,说话之间缺少一种舍我其谁的威势。

    一路也就没多少话可说,气氛并不热烈,可也算不上冷淡。刘备的性格,善于左右逢源,懂得借势,知道有时说对一句话,比打胜十场仗还重要,也就不会为了逞一时嘴快,而交恶诸葛亮。

    诸葛亮也是同样的心思,虽说这辈子不会认其他人为主,而是选择单干。可要是一切没有改变的话,刘备是个有大气运的人,将来早晚都会崛起,只是时间问题,没必要在刘备未得势之前,将双方关系搞得太僵。

    诸葛亮和刘备等军到了广宗,离卢植所率的大汉官兵军营尚远,就早早扎营,派人前往卢植军中通报,以免误会,将诸葛亮等人当成黄巾敌军,那就闹大乌龙了。

    经通报后,卢植大喜,派人将诸葛亮和刘备等人迎进军中,吸纳了诸葛亮和刘备等军队,同时划拨出相关的军营驻地给诸葛亮和刘备安排驻扎。

    进到卢植军中,诸葛亮和刘备前去拜见卢植,入了卢植的军帐后,二人纷纷施礼,诸葛亮这也算是第一次近距离地亲眼看到大汉名将卢植的真容。

    卢植,字子干。涿郡涿县人。卢植性格刚毅,师从太尉陈球、大儒马融等,为郑玄、管宁、华歆的同门师兄。卢植身长八尺二寸,声如洪钟。性格刚毅,有高尚品德,常有匡扶社稷,救济世人的志向,不喜欢做辞赋,能饮酒一石。

    卢植博古通今,喜欢钻研儒学经典而不局限于前人界定的章句。马融是外戚豪族,家中常有歌女表演歌舞,而卢植在马融家中学习多年,从未为此瞟过一眼,马融由此对卢植非常敬佩。'6'卢植学成之后,返回家乡涿县教学,门下弟子有刘备、刘德然及公孙瓒。

    建宁元年(168年),窦皇后之父窦武因为援立汉灵帝刘宏即位有功,被拜为大将军,开始掌控朝政,当时窦武想要为其族人封爵,卢植以布衣身份上书给窦武,劝阻窦武封爵,而窦武不听。后来窦武在当年九月辛亥发生的政变时被杀。

    此后,州郡屡次征辟卢植,他都不应。直到建宁(168年—172年)年间,被征为博士,才开始步入仕途。

    熹平四年(175年),扬州九江郡蛮族叛乱,朝廷认为卢植文武兼备,于是拜他为九江郡太守。卢植到任后,很快便平定叛乱。之后,卢植因身体健康原因而辞职。

    同年,由蔡邕、李巡等人发起的校勘儒学经典书籍的建议得到朝廷批准,并将以刻成石碑的形式立在太学门口,史称“熹平石经”或“太学石经”。卢植主动上书,毛遂自荐。

    后来,庐江郡再次发生蛮族叛乱,朝廷因为卢植在九江郡担任太守时,对当地人有恩威信义,于是再次拜其为庐江郡太守。

    一年多后,卢植又被召回朝廷担任议郎,与马日磾、蔡邕、杨彪、韩说等人一起在东观校勘儒学经典书籍,并参与续写《汉记》(史称《东观汉记》)的工作。但刘宏认为写书不是紧要的工作,便又拜他为侍中、尚书。

    光和元年(178年)二月一日,天空发生日食。卢植就此上书,人称:“上陈八事”。陈说政要,提出八策:

    1。用良:让州郡核举贤良,随才任用。

    2。原禁:对党锢之人多加赦宥。

    3。御疠:安葬无罪被害的宋皇后的亲属。

    4。备寇:优待侯王之家,以防变乱。

    5。修体:征召如郑玄之类的有才德之人。

    6。尊尧:按时对郡守刺史进行考绩。

    7。御下:杜绝设宴请托之类的恶习,责成有关部门办好荐贤之事。

    8。散利:建议刘宏不再蓄积私财。

    但刘宏并未采纳卢植的建议。

    诸葛亮进了军帐,看到虽然年纪已过半百,然则面色刚毅,神色如重枣,脸正如天方,印堂平滑见反光的卢植,一看其外表,不得不引起诸葛亮的兴趣,从而试着激发了一下气之术。

    之前诸葛亮在收下陈宫之后,就曾试着用望气术观看过陈宫,发现陈宫头顶上的气团既非白也非青,而是呈紫色,然而今天诸葛亮用望气术观看卢植,却惊讶地发现卢植的头顶,竟然是一团浓厚得如水滴的云团,且是呈紫中透黄。

    此过这样直观的对比,诸葛亮也渐渐明白望气术的使用,同时也对卢植有了个直观的评价。毕竟,以前只是听说,未曾亲眼,还是怕有可能盛名之下,其实难附,如今验证过后,诸葛亮才不得不感叹卢植,当真是大汉世所难有的名将,且出色的大儒学家。

    对于卢植卢子干,可以说是: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119951 。
11995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