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师唐 >

第15章

师唐-第15章

小说: 师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就是丁新?”

    眼前这汉子二十四五的样子,不高,生的黝黑。

    “是的,小的就是丁新。”

    那汉子笑道,露着两排大白牙。

    “你是哪里人?祖上是做什么的?”

    有这种手艺的,多少都有点来头的。

    果然,一问之下,那汉子竟然是丁缓的后人,丁缓是汉朝著名的工匠,最出名发明就是被中香炉,被誉为最早的空调。

    两年前闹蝗灾,活不下去,偷了官家的粮食,被降为奴人。

    第一更送到,求推荐,求收藏。

第三十二章 李白的床单() 
不经意间就能碰到一个牛人,这让李牧欣喜不已,叫来张勋,赏了二十贯钱,没有解除奴籍,这让丁新有些不快。

    李牧到也想,但只怕解了他的奴籍,他拍屁股走人。

    “不可否认你这发明很巧妙,可以大大提高印制效率,但是。”

    但是是汉语里最伤感情的词语了,转折太大,大部分人的心肝都承受不住,丁新也一样,急的黑脸发红。

    “但是,这发明并不能提高制书的工作效率,你看,你发明的印刷机印出来的纸间隔不一,多的有三寸,少的都重叠了,给负责裁剪的工人造成很**烦,而且浪费颇大,你说呢?”

    句句在理,丁新哪有反驳的余地,见他低头不说话,李牧安慰道,“发明是伟大的,只是不能忽略了细节,这样吧,往后你不用再干印刷的活儿了,专门改进印机,当你把印机改进到间隔误差不超过半寸,我会有大赏!”

    “我不要钱,我只要你解除我的奴籍!”

    “哈哈,你也太小看我了,我说的大赏不但包括解除你的奴籍,也包括把你收为族人,你可以把你的家人接到府里。”

    好人才肯定要紧紧抓住啊!

    “有地种吗?”

    “这个必须有,良田不低于三十亩,今日刺史大人说要把庄园周围五百亩地交给我管理,你想种多少就种多少,只要你能种的过来。”

    幸福来得如此突然,这汉子竟然痛哭起来,哭过之后才依依说道,“为何不让我早些遇到你,可怜我那父母竟活生生的饿死在家里。”

    一句话让周围的工匠都泣不成声,这些人里有多少都是为了活下去才自卖为奴。

    “你家里还有何人,明日我就派人去把她们接到庄子里。”

    “还有妻女二人,家住偃师西河镇,多谢少爷善待,丁新这辈子不忘。”

    这个时代虽然落后,但却给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人心,在这里没有合同,没有录音,大家都是一诺千金,只要答应了就肯定会做到,这是如何也买不到的。

    “张管家,你且记下了,明日就派人过去,有女眷,驾一辆马车过去。”

    ……

    李府有三处密地,一处是印刷厂,一处是李牧的卧室,那里放着他穿越时带过来的稀奇玩意,还有一处就是山脚下的矿场了,这里不但有烧玻璃的火窑,还有一家造纸厂。

    这时的造纸厂大部分都控制在官府手里,体制所限,造纸效率非常低,纸质也差,李牧索性也自己建了一个,这东西又不难。

    洛阳周围的植被覆盖远超后世,尤其是芦苇,洛河,伊河,还有不远处的黄河,湿地里都是这玩意,造纸根本用不完。

    除了普通纸,在李牧的引导下,工匠用祖师麻树皮来造纸,这种纸非常有韧性,水泡不烂,就是成本太高,芦苇到处都是,但祖师麻却非常稀少,而且还是名贵药材。

    工匠们这时候还不知道,他们已经创造了一个新时代,祖师麻又被叫做三亚皮,是小日本钞票用纸的主要原料。

    随着经济的发展,纸币的出现是必然的,金属货币交易携带太不方便。想要发行纸币,安全性是第一位的,如果很轻易地被仿制出来,国家经济瞬间就会崩溃。

    大唐已经确立了金属货币,但尴尬地是执行非常困难,因为前几个朝代太短命,发行的货币也是短命鬼,今日到市集把辛辛苦苦养的鸡鸭换成了铜钱,睡了一觉,起来发现皇帝被杀了,这铜钱变成了废品,一次两次可以,三次四次百姓就精明了,老子不要铜钱。

    鸡啊鸭啊,送到哪里去,送到集上换大米。

    一下子回到原始的以物换物时代去了,但这也不是事啊,一袋米要换三只半鸡,冬天也就罢了,若是夏天,你把鸡杀开,还没回到家鸡肉就臭了,这可如何是好。

    后来百姓就发现绢帛要比铜币金银靠谱,丝绸作为一般等价物比金子还稳定。但要怎么花呢?很简单,李白走啊走,在一家店吃了一块肉一条鱼喝了一壶酒,把他的已经滚过的床单拿出来,剪下来二尺,付账,擦嘴,走人。

    现代人会很诧异,丝绸被剪成抹布一样有什么用,连双袜子都做不成,但作为货币,他们就是这么干的!

    有些喝醉不省人事的酒鬼经常会被人扒光,可不要想歪,人家要的是他那金帛衣裳,什么,你问有味没有?他们一个月都不见洗一回澡,你说有味没有!

    到了唐朝,终于稳定下来,老百姓逐渐接受了铜钱,但新的问题出现了,钱越花越少。

    这话听起来有些怪,钱当然是越花越少了!

    但这里的少指的是国家的钱,每个朝代都有钻空子的,唐朝也不例外。唐初经常用兵,加上生产没有恢复,铜铁的价格居高不下,有人发现这铜钱貌似比货币本身更值钱,好嘛,攒了一贯铜币铁炉里融了做成铜器,卖了三贯,没本的生意啊!

    人心趋利,钱能生钱,谁还舍得花钱,都把钱融了去铸造。市面上的钱越来越少,官府很发愁,遂下令禁止融钱,禁钱不过岭南,这时候岭南还不是后世的粮仓,到处都是野人猛兽,还有沼泽瘴气。

    归根到底还是生产力太低,李牧躺在火窑里,望着那熊熊大火,嘴角冒出一丝冷笑,自己来了这个朝代,那些投机取巧的人估计要哭死,这些蛀虫想要继续喝百姓的血是不可能的!

    快立夏了,在火窑里坐了一会儿就汗流浃背,哎,早知道要穿越过来就多扒点红薯了,就那十来块,下不了嘴,不然丢几块到炉渣里,不到一刻钟就熟透了,那香味想想都流口水。

    造纸厂跟火窑建在一块一方面是出于保密,可以统一守卫,另一方面是因为火窑里温度高,可以烤纸。

    感谢419026392美女的688打赏,美女到访,十一点半加更一章!

第三十三章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翌日,老颜派过来的判司早早地就到了,姓刘,字细耕,身材不高,身着便装,但看起来颇精神,话也不多。见李牧出迎,笑着打了招呼,简单介绍一番,就催促他赶紧开课。

    的确是个做事的人,课堂上只提了两个问题,都是关于农植的。

    这堂课讲的是光照对作物的影响。

    刘判司负责的就是农耕事宜,对作物的了解比学生娃要深的多,“李牧先生,照你所说,如果温度事宜,冬天里也能种植青菜蔬果?”

    这还用问吗,后世冬天市面上什么样的水果没有,蔬菜那更是寻常品,不过价格要高一点。“当然,今年冬天学生们会种温房蔬菜,刘判司如若有空的话,可以过来摘些回去尝尝。”

    李牧回答的这么笃定,他又问了另一个问题,“先生说的积温,刘某懂了一点,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如果全年温度都在10度以上,小麦就可以不停地生长,而且生长周期会大大减少,一年可以种两季甚至三季?”

    “是这个理,但小麦的习性注定长不了三季。”

    “这又是为何?”

    “麦是温带旱地作物,而岭南为热带雨林气候,多雨,麦子是长不成的,只能种水稻,可以一年三熟。”

    很平常的解释,但这个时候却不平常,刘判司一皱眉头,何为温带,热带雨林气候又是何物?

    李牧不想再解释下去,笑道,下月我要给学生们讲地理,判司可以来旁听,听过之后自然就明了。

    送走刘判司,老杜的孙子就过来了,目的很明确,就是来监督李牧印书进度和花费的。

    麦子种植纲要,李牧早就誊写好了,还有其他作物的种植事项,在李大家的时间里他就一直在抄写关于农植的书籍。中国为何一直都是农业大国?还是因为粮食不够吃,在一个吃不饱饭的国家发展工业,太愚蠢,稍有不慎就会像当初的苏联一样,彻底崩盘,乌克兰号称欧洲粮仓都没饭吃,何况其他小弟。

    拿出这本五十页的农书,杜净之疯了,一本农书,写得这么详尽,几乎每一页都有插画,这印制下来得多少钱啊!

    况且也得有这么多人来誊抄啊,还得会画画!雕版印字还可以,插画还是算了吧。

    读书人本来就少,即会写字也会画画的就更少了,再说大部分读书人自视甚高,那肯干这种无聊透顶的工作,这一本书花费肯定不会低于一贯钱!

    “李公子,不知这一本书誊抄下来需要多少钱?”

    看着眼前有些呆板的杜净之,李牧微微一笑很倾城,“那要看你印多少了。”

    不知为何,这人一笑,杜净之就有种不祥的预感,但问题出在哪,他也想不明白。

    “爷爷计划要印制一万册,分批印制,广发天下农人,但目前来看似乎出了他的意料,你这农书插画太多,成本也高了许多。”

    “才一万册啊,有点少吧。”

    一句话雷的杜净之不知如何应答,一万册还少???寻常书籍印制千册已经算巨制了,你这农书印一万册还嫌少?再说就算我想印十万册,爷爷给得起钱,你印的过来吗!

    见他眼睛瞪的老大,李牧知道自己又犯二了,后世印个广告册都是上万的,现在唐朝的总人口还不到两千万,识字的不到百万,哪用得了这么多书!

    “一万册有点少,不过谁让杜老先生跟我是朋友呢,这样吧,你说个价,咱这生意就算成了。”

    李牧的话让他瞠目结舌,这小子这么胆大,若是自己报个一文钱,难不成他也认了?转念一想,这人倒是聪明,如自己说一文钱,估计爷爷都不会答应!

    杜净之知道陶千万家也开有印局,寻常书籍用小楷抄写,一册约五百文钱,如有插画,那就更贵了。

    “五百文钱如何?”

    杜净之狠狠心,说出了一个自认为很低的价格,说完脸臊的通红,也不敢看李牧。

    李牧一下子蒙圈了,五百文一册???!!!

    一本书五十页,双面,不到四万字,印刷工钱一文,纸钱十文,墨钱三十,排版装订五钱,雕版和机器折旧印制超过一千册可以忽略不计。

    这么算下来,一本书成本不到五十钱,杜净之竟开出了五百的高价,近十倍的利润啊,这跟白送有什么区别!

    一边的杜净之见李牧这副表情,还以为自己折价太低了,红着脸道,“我知道这价开低了,但要印一万册花费甚巨,爷爷徒有怜悯之心,奈何也只是一介书生,这些钱他还要一家家的募,若不是有先生之号,那些殷富人家哪会理他。”

    额,就爱乱猜别人的心思,不过既然你都这么说了,我也就当回好人吧。

    “先生体恤苍生之心,李牧早有耳闻,大德之人,天必助之,我再减两成,一册四百文。”

    这四百文也是八倍的利,心是黑透了,奈何杜净之犹在感恩戴德地拜谢与他,财名皆收,好不开心。

    “我这就回去禀告爷爷,明日把钱帛送来。”

    这生意美得很,利高的离谱不说,还是现钱,完美地诠释了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别人家的印局成本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就是人工,需要找识字的人来抄写,写的不好看还不行,错了还得撕了重新,陶家的雕版也好不到哪,模具是一次性的,算下来这一块成本就的三百钱。而李牧的印刷术就像盖章一样,一盖就完事了,五十页成本也才一文钱,高低优劣一看就知。

    叫来张勋,让他去吩咐工匠开工,全力开印。版早已雕好,这些工匠很多都是官窑出来的,刻个字,印个图完全不在话下。

    没有采用丁新的新技法,那方法不成熟,浪费纸。纸可不便宜,小学语文课本大小的纸,三张就要一文钱,李牧改良的造纸法成本低一点,也才一文钱五张,如果能大规模生产可能会再低一半。

    说到官窑,李牧决定改天去溜达一圈,挑几个精美的瓷器回来,藏他个几百年,可是一笔不小的财富。烧唐三彩的官窑有两个,都城长安的西窑和洛阳的东窑,东窑的唐三彩要更好一点。

    第三更送到,求推荐和收藏,谢谢了!

第三十四章 瀚林书局() 
“那小子真的这么说?”

    “是的,爷爷,净儿开价五百文,李牧主动把价格降了一百。”

    “哎,没错了,你怕是上了那小子的当了。”

    “不应该啊,去之前孙儿特意到陶家印局打听了,一册书六百文,看在您老家人的面上,才给便宜五十文钱,算是施善了。为何那李牧开价四百文,爷爷却要说孙儿上当了呢?”

    “净儿,理儿是这么个理儿,但你太不了解李牧那小子了,一肚子鬼才,衷于钱帛,若是他主动还价,那只能说明这门生意利丰厚的可怕,他拿了会不安心,估计他印出来的书本钱不到二百,可能连一百都不到。”

    杜净之愣神了,他理解不了,抄写一本书的成本怎么能不到一百钱呢,哪怕是给自己一贯钱自己也不愿去干这事。

    “净儿,李牧自己开了私塾,用他的话说他教的是做事的学问,爷爷去听了一次,很不错,你有空的话就去听听,明日我跟你同去,看看那小子的心到底有多黑!”

    李牧正在跟张勋谈话,忽然感到一阵凉意,禁不住打了一个喷嚏,咒道,哪个杀才在背后说老子坏话。

    他从没有想过印一本书的利润会有这么多,杜净之走后,李牧又找张勋问话,张勋特意到陶家印局问了,这一本带画的农书印出来,没有一贯钱人家不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