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族长压力大 >

第8章

族长压力大-第8章

小说: 族长压力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江五爷点头道:“劳烦师兄操心了,我也正有此意。”

    虽说江五爷是读书识字,可有功名没有功名到底不同。加上他之前是赘婿,即便离开江家,历史也无法抹去,唯一能增加资历与身份的就是县试了。

    桂重阳在旁听了,却是意外之喜。

    江五爷与桂春、桂秋兄弟不同,是正经上了六年私塾,既是能让私塾先生主动免除学费,又在辍学后十几年还念叨,显然读书资质出众。

    不过到底生疏,与那些一直寒窗苦读的学子无法相比,所以两人说的都是童生试,没有提及院试。

    可是一个童生也不错了,总比寻常农人与商人社会地位高。

    桂重阳还在思量,江五爷与钟小吏说完话,向他要户帖。

    两份户帖验看无误,又是熟人经办,自然是顺顺当当落户成功。

    等到叔侄两个从县衙出来,桂重阳怀里的户帖依旧是两份,可他的名字已经从旧帖注销,迁移到木家村桂家户帖上,从今天开始就是木家村的村民了。

    黄昏时分,木家村村口就来了几辆马车,立时引得不少村民探看。

    待看到来人里有桂春叔侄,少不得有人指指点点,却也无人上前。江五爷虽被他们私下里谩骂是“买身买姓”低贱赘婿,可却没有人敢在他面前说,没看到他身后带着几个健仆,出入是老爷派头。

    村人原本猜测是江五在江家掌权,才这样买了几马车东西过来贴补父母,却没想到马车往桂家老宅去了。

    等看到是桂重阳指挥人卸车分配,远处眺望的村人就知晓,这桂远家的小崽子是带了行李回来,真的要在木家村住下了。

    可是杜村长那边,就点头他落户吗?

    村人不知桂家叔侄已经先行一步,还等着看杜家与桂家对上。

    村里最阔气的一处三进青砖四合院里,杜村长慢悠悠道:“回来住也不代表就是木家村人,现在哪里是那么好落户的,如今口粮地有限,我也没法子……”

第十六章 父母爱子() 
杜村长面前坐着的不是别人,而是一个少妇,穿着细绸衣裳,脸上涂着细粉,看着不过二十七、八岁模样,正是杜村长的填房李氏。

    李氏是桂大原配之妻,本是三十四、五岁,“九丁之难”后改嫁,因这些年日子富足安逸,不像寻常农妇那样操劳,看着比实际年岁年轻许多。

    李氏却没有杜村长那样淡定,眉头轻蹙:“可江五是什么意思?亲自送了回来,这是要给堂侄儿撑腰?”

    杜村长年过半百,与李氏老夫少妻,加上李氏生了杜家唯一的男丁,向来最是疼李氏不过,不过眼下听她这般关注桂家,也耷拉下脸,斜着眼瞅她,道:“你怎么老惦记桂家,是不是好日子过腻了,又想那些有的没的?”

    李氏闻言,立时竖起眉毛骂道:“放你娘的屁!老娘为了哪个,还不是怕他们记了仇,算计到七郎身上?你倒是有脸来疑我,上个月杏花楼的老鸨巴巴打发人过来,要见的是哪个?”

    李氏口中“七郎”就是杜家独生子,杜村长没继娶李氏之前,娶妻纳妾好几房,外头也养了相好的,却是一连生了六个姑娘,直到李氏进门,才落地一个男丁,本应该是排行“杜大郎”,又怕金贵养不住,就起了个乳名,叫“七姑”,糊弄着勾魂小鬼,养到五、六岁站住改了小名叫“七郎”。

    提及儿子,杜村长再大的心火也散了,立时道:“天热了,也不知道七郎在学上好不好,让六娘再收拾两身针线给七郎。”

    李氏应了,暗中看杜村长神色,眼见他不将桂家放在心上,一时不知该轻松还是该担忧,纠结不已。

    不怪李氏忌惮桂家,谁让她改嫁前是桂家媳。

    当年的“九丁之难”,村人骂的是桂远,李氏死了丈夫与兄弟,当初与他们一样,恨死了自己照看大的小叔子;可是被父母强行改嫁到杜家,知晓了些当年隐情,李氏便明白了,这其中有杜家的手脚。

    旁人或许会想不到什么,可桂家人这些年还没反应过来?还有李氏的娘家,趁乱霸占了桂家新宅,如今一家三代可还是住的悠哉。

    对于“西桂”上下,老的老、小的小,唯一一个资质出色的还做了赘婿,因此之前实没有什么好担心的。可回来个小的,又是读书人装扮,谁晓得会不会一飞冲天出头,到时候要是报复,杜家李家首当其冲。

    乡下人家,对于读书人有种天然的敬畏。

    自己儿子已经十三岁,读书资质寻常,以后多半继承杜村长之位做个富家翁,李氏可不愿意自己儿子的人生节外生枝。

    *

    桂家老宅,箱子早已经卸下,桂重阳数了铜钱出来,打发了雇佣的马车回去。这边刚拆了几口箱子,桂二奶奶扶着桂二爷爷来了。

    老两口看着江五爷,都红了眼圈。

    江五爷见状,忙迎了上去:“爹,娘,你们怎么过来了?”

    桂二爷爷不肯说软话,板着脸道:“听说重阳行李到了,我们过来看看”

    桂二奶奶却是拉着儿子胳膊:“淑贤肚子还没动静?”

    江五爷的处境艰难,最根本的原由是因为夫妻两个没有生子,即便江老爷心知肚明原由多半是自己孱弱的女儿身上,可到底人有远近之分,心里防着江五爷,怕自己百年以后他不能善待江氏,另娶他人。

    桂二奶奶为儿子委屈的不行,却也知晓这不是他们能跟着添乱的。儿子已经在江家入籍,已经是江家人,不是桂家人。就是自己那个儿媳妇,桂家上下也念着她的好,要不然当年她点头选了江五爷,给了桂家三十两银子,桂春压根就熬不过去,这家怕是早散了。

    江五爷扶了桂二奶奶道:“娘不用惦记,贤姐身体渐好了,总会有动静的。”

    桂二奶奶使劲点头,心里却明白,指望病怏怏的江淑贤没有什么添丁希望。老太太固然有所不满,可也做不出恶毒诅咒江氏早日病故之事,如今只能盼着神佛保佑。

    桂重阳看着眼前一家三口,隐隐的有些羡慕。骨肉分离,也只是分离,说不得什么时候就有再聚机会;亲人死别,却是没有再见之日。

    另一边,梅氏帮桂重阳整理已经开封的几口箱子。她也算是出身书香,算是个识货的,自是发现装书的箱子里面不是寻常童子开蒙的三百千,还有几本《四书集注》,还有那旁边字迹尚新的批注,使得梅氏的手跟着颤抖:“重阳,这都是你的书?”

    桂重阳看了眼,道:“是侄儿用过的。”

    江五爷听到两人说话,望了过来,看到书名眼睛一亮,忙过来:“表姐,让我看看。”

    当初梅氏进门时,江五爷还没有出赘,并不赞同表姐这种“守寡”方式,因此一直没有改口。

    梅氏将书递了过来,江五爷仔细翻了,越看神色越凝重,迟疑道:“重阳在南京,可是拜了名师?”

    桂重阳摇头道:“是那边的邻居给开蒙,后随着读了几年书,并不曾特意拜师。”

    读书人重视师生关系,却是默认蒙师只能算是半师,并不算是正式的师门。

    江五爷感叹道:“都说江南文风鼎盛,我还不信,没想到一乡下蒙师都有这都有这般见解。”

    桂重阳含笑不语,显然江五爷误会了,以为桂重阳的学问见识既没有专门的老师,那就是从蒙师那里学的,却是没有想到桂远身上。

    桂重阳想过为“老爸”作书立传,将从他那里学习的知识传承下去,可并不是现在。

    “五叔,我爹生病前,也说叫人应童试的,预备了不少书籍。如今我守孝,暂时也用不上,要不五叔拿去先用?”桂重阳道。

    现在已经是五月,县试是每年二月、府试是每年四月,江五爷想要下场,还有七个月的时间准备。

    江五爷也不客气,道:“我手上倒是正缺这些,这次先不拿回去了,下次再来取。”

    桂重阳听了,知晓他这是有了搬出江家的决断,暗暗欢喜,道:“侄儿手上有五十两银子,可以买个小铺子,要是五叔要用,也莫要外道先拿去使。”

    赘婿归宗,分为两种,一种是官府判夫妻双方“义绝”,男婚女嫁各不相干;一种就是私下商定,改入赘为娶亲,少不得男方要偿还“聘金”,还要再给女方一笔“彩礼”。

    以江五爷的人品,即便再江家再受委屈,既有江氏在,也不会走上官判,剩下的就只能是私下商定,到时候少不了银子。

第十七章 谢谢您受累() 
江五爷定定的看着桂重阳,刚才带回来的箱子拆封了几口,里面满满当当都是书籍,要是剩下的也如此,那桂重阳带回的金银细软有限,如今却是毫不吝啬的外借,并且是欢欢喜喜真心实意的主动外借,这个侄儿是不是有点缺心眼?

    江五爷不仅不感动,反而添了几分烦恼,皱眉道:“那银子是给你置产用的,哪里能轻动?你也莫要老挂在嘴上,一点防心都没有。读书是好事,可也不能不知晓人情世故,财帛动人心,以后莫要大大咧咧给自己招灾!”

    桂重阳敬重江五爷人品,才满心亲近,不想换来一番训斥。桂重阳既觉得有些委屈,又有些新奇,老老实实听了,并不辩解。

    桂二爷爷在旁点头不已,这个侄孙子看着是个伶俐的,可行事不靠谱。这也就是家里这几口人,没有外人,否则定时一骗一个准。又由此想起桂重阳之父桂远,那也是个实心眼的孩子,当年偷银出走是不是受了外人蛊惑?昨晚还恨得牙根痒痒的,现在又剩下怜惜。

    桂二奶奶却是听出些别的来,顾不得去理会桂重阳是真实在还是假热络,拉着江五爷到一边,小声问道:“可是银钱不凑手?遇到什么难处了,需要用多少钱?”

    江五爷忙道:“没事,重阳就那么一说。”

    桂二奶奶不信,从大襟里掏出一串钱来,非要塞江五爷手中:“老婆子也帮不了你什么,身边只攒下这点。要是真用钱,你一定别瞒着,家里没有可以先去你姐姐那里借。”

    桂二奶奶除了两个儿子,还有个女儿,嫁回到镇上娘家。

    江五爷推不得,只能接了钱,点头应道:“若要用钱,肯定不瞒着。”

    桂二奶奶这才放下心。

    天色渐黑,梅氏要张罗晚饭,江五爷没有跟家里说,不好再外过夜,作别亲人,回镇上去了。

    桂二爷爷与桂二奶奶老两口站在门口,看不到江家的马车了,立时就没了精神,摆摆手拒绝了梅氏留饭的话,搀扶着回家去了。

    桂二爷爷夫妇离开,桂春却是被梅氏硬留下了,没有跟着忙了一天还不管饭的道理。

    今日做的是芝麻酱凉面,通州这边的习俗是“上车饺子下车面”,送行时吃饺子,接风洗尘则是吃面。

    昨日桂二爷爷家众长辈还当桂重阳是外客,特意做的炒菜,梅氏这里却是将他当家人的待遇。

    桌子就摆在院子里,上面摆着几碗凉面。

    桂重阳还不知通州这边习俗,只觉得天热吃冷面刚好爽口,虽是素食,却是芝麻酱的香味扑鼻而来,加上切得细细的黄瓜丝、焯好的绿豆芽,吃的十分清爽。

    桂春虽有些拘谨,到底折腾了一天,肚子里也饿得慌,加上看到梅朵之前在厨房切面,知晓是她亲手所做,用起来更是香甜,直接用了两碗。要不是白面精贵,不好多吃,再来两碗桂春也吃得下。

    梅氏看着眼前几个小儿女,嘴角含笑。

    桂重阳带回来的十二口箱子,除了一箱子铺盖、一箱子衣服之外日用之外,剩下十箱子都是各色书籍。其他人不稀罕这些,梅氏却晓得诗书传家的好处。

    不说别人,就是梅家那边,祖上也是土里刨食儿的农民,饥荒年随着同乡做流民才落户通州。当年梅氏祖父因不识字被人糊弄,随后就发狠让儿子们识字,供出了梅老爹与梅童生兄弟两个,等到了第三代、第四代,子孙都是打小就开蒙读书,等到出来一个秀才,也算是换了门楣。

    桂家衰败了十几年不怕,只要子孙有奔头,日子总能过起来。梅氏想到这里,望向桂重阳的目光充满期待。

    “真是没有规矩,这般男女不忌成何体统?”这时,就听到门口有人阴阳怪气道。

    众人都望向门口,就见门口站着相貌相似的两人,一人五十多岁,留着山羊胡,身上穿着长衫;一个三十来岁,也是儒生装扮。

    梅氏皱眉,站起身来:“二叔,二哥。”

    来人是梅童生与其子梅青柏,亲生父子,自然相貌相似。两人一个是童生,一个是秀才,身上气度自不似寻常村民。

    两人不用人请,自己推门踱步进了院子。

    看着角落里的鸡鸭,还有饭桌下蹲着的白猫,梅童生满脸嫌弃。

    梅氏既起身,几个小的自然也跟着起身。

    桂春想起桂重阳昨日的话,望向梅氏父子满眼戒备;梅朵显然也想到这个,身子绷得直直的,脸色有些苍白;只有桂重阳,早就防着梅家,见不惯梅童生“反客为主”模样,对梅氏道:“姑姑,这是哪家的客?怎么这个时候上门?”

    村里有村里的规矩,平日里串门子什么的都要避开饭点儿,毕竟谁家也不宽裕。只有讨饭吃的,才会饭点上门。

    桂重阳虽还不知乡下规矩,可这一句话也是落了梅家父子的脸,像是指着他们两个说是乞丐了。

    梅童生撂下脸,对梅氏道:“你也是书香门第里出来的,怎么入了桂家十来年就没了规矩?这男男女女的,坐的一块堆儿忒不像话!早年怜你一个人孤苦无依,让你侄女过来给你解闷,如今朵儿大了,桂家又回来人,到底是外男,当避讳些,今日我来带朵儿回去!”

    梅氏脸色发白,没有应声,而是望向桂重阳。

    桂春与梅朵也都望向桂重阳,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

    桂重阳含笑道:“原来是亲家二老爷,就是二老爷今日不过来,晚辈明日也要登门呢。姑姑是桂家人,梅表姐却是姓梅的,自没有一直住在桂家的道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