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狙清 >

第57章

狙清-第57章

小说: 狙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这样做,岂不是导致家人亲情分裂么?答案非也。其实古代为官有一个很好的现象,那就是为官者要带着家眷上任,也即你去外县为官,可还上妻女儿女,走到哪儿妻子儿女就跟到哪儿,至于家人住房、上学等,自有规矩。

    至于更基层的官员,只要有行政职权的,都应该采取这种回避的制度,或许有人会说,这样岂不是人为地造成背井离乡,并导致行政成本增加?其实,这种担心根本不必要,岂不知原时空的大学毕业生,又有几人是回到家乡的?或愿意回到家乡的?

    而采取这种异地为官的“回避”制度,在徐烈看来,还有一个更大的好处,那就是龙国人太重视乡土观念了,老死都不离开家乡,这是农耕社会的心态,对于龙国要兴趣的工商社会,是非常不利的,采取“回避”制度,从政府公务员开始带头“走出去”,这有利于新社会的建立。

    龙国是个官本位的国家,这个官本位,不仅仅是治理层面的,而且也是数千年的民众心理习惯,也即百姓从骨子里就服从于皇权,听从于官员指挥。这个官本位,在原时空成了社会进步的绊脚石。

    然而,在徐烈看来,既然在龙国这个封建传统思想深厚的国度里,官本位消灭不了,那么为何不让官本位发挥一点正面作用呢?

    包括政治层面的“回避”制度,包括民风民俗方面的移风易俗,包括经济生活的投资工商等,但凡政府公务员系列,是否都可以引风气之先呢?

    如不愿意?那好啊,你不愿意,自然有人愿意。在龙国,什么都不缺,就不缺想当官的。当然,徐烈也不能搞一刀切,而应尽可能地因势利导。

0127章 慈禧其人() 
后来史书上把此次蒙山军与聂士成的战役,称为“蒙阴保卫战”或“第三次反围剿战争”。这场战役十月中旬爆发,总计时间大约十天就结束了,但其引爆的相关舆情,却还处于方兴未艾的情状。

    聂士成一行被俘的次日,南路江苏、河南的绿营攻势,自动瓦解。因为蒙山军三团王野,将全团兵力全部压了上去,甚至把留守的炮兵营也全部压了上去,18门75毫米山炮,只发射了三轮炮弹,数万绿营就坚持不住了。

    清军十万(实际十五万)大军围剿蒙阴巨匪而作战失败的消息,先是从民间开始传出来的,这个时代,电报并不普遍,很多县城都还没这个东东,但行脚商人与官府人员往来起重重要的信息传递作用。

    “朝廷大军败了,聂大帅、董将军、袁提督当了蒙山军的俘虏!”这个核心消息如风一般向着山东之外的地方传去。

    当然,最早得到这个消息的是临朐知县杨中兴,“什么,聂大人被打败了?”杨中兴本能地不相信,虽然杨知县也听说过蒙阴土匪如何厉害的传说,但杨知县是不大相信的。所以,听到聂大人打败了还当了俘虏的消息,杨中兴怎么会相信呢?

    但是,当杨中兴听说战场就在白洋口以西约二十里外,杨中兴就不蛋定了,因为这个地方,属于临朐境内,属于他管辖之地,聂大人在自己地面上当了俘虏,打了败仗,这事儿是要惹上自己啊?

    所以杨中心当即骑上马匹,带着几个幕僚捕快,向着交战之地赶去。

    当然,杨中心去的时候,已经是次日了,当天晚上蒙山军将战死清军埋葬后,便已经撤离。于是,杨中心看到的是荒野里的一个新垒的大坟,坟包前立了一块石碑,石碑上写下了一些文字。

    “清廷死难士兵墓!”这是主文字。然后有一排说明:某年某月某日,蒙山军与清廷大军战于此处,清军大败,战死士兵xx名葬于此处。

    当然,杨中兴看到的还有血迹,闻到空气中还有血腥味。

    杨中兴在墓前折腾了两个小时,最后终于有捕快找到两名附近村民,在村民的叙述中,杨中心对昨日交战有了一定了解。而杨中心预感到,无论如何,朝廷此时都非常想得知第一手战场资料。于是,杨中心在拿了二两银子奖励了两位村民之后,当即打马回城,给朝廷写起了奏折。

    “六百里加急”是这个时代最基本的通讯方式,虽然此时已经有了电报,但山东境内亦只济南才有电报局。

    所以杨中兴写到奏折后,当即派人骑马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将奏折送到山东巡抚府,由巡抚府再发电报也好还是派人送到京城也好,就不关杨中兴的事了。

    但杨中兴绝对相信,哪怕他的奏折不是第一个到京师的,也是第一个完整地将战场情况上报的地方官。

    杨中兴想以此来挽回对他的不利形势。聂士成四万多将士在他地头上战败被俘,真能说他一点责任也没有么?至少,聂士成如果不是因为缺粮……

    就这一条“缺粮”,就够杨中兴喝一壶的。

    只是,杨中兴高看了他的朝廷了。

    在此前一天,运粮官张仁绂百万斤千余车粮草被劫,就是天大的事,虽然粮草被劫的当晚,他无法上报情报,但次日他已经派人去发电报了。大约,可能,就在聂士成几万军队遭到围剿的时候,电报差不多已经发出去了,也就是说,在此之前朝廷是知道作战不利的,特别是南路两省六万绿营寸功未建,让朝廷想发火都找不到地方。

    当然,无论是慈禧或是光绪,都还在寄希望于聂士成三人。在他们看来,聂士成三人这二三十年来,就没让朝廷失望过。确实如此,历史上这三人都是处处当救火队员,往往都能扑灭大火。

    因此,在慈禧和光绪的心目中,神马绿营攻击不利,神马粮草被劫,都不过是小ks罢了,只要聂士成大军突击入蒙阴,徐匪就只有授首之命。在两人看来,聂士成所率之三军,是朝廷最犀利之雄兵,连烈强都要夸赞的强军,难道还奈何不了一群蒙阴土匪?

    一句话,聂士成所率三军,不但是清廷的砥柱,还是清廷的全部希望!

    如果说这个希望像个泡沫,突然之间破灭了,朝廷还有没有心思去追究那个最先报告泡沫破灭之人?

    答案否也。

    到时,朝廷想的是如何挽大厦于将倾,怎么可能注意到杨中兴这样的小人物?所以,在送出奏折后的好长时间,杨中兴都还安居于他的临朐,徐烈的蒙山军没来动他,就是朝廷似乎也把他忘记了。

    杨中兴可以安居,但慈禧和光绪真还安居不了!

    关于慈禧这人,原时空的官方评价并不完全是负面的,有说她在晚清最后几十年,力挽狂澜,维持了国家的统一与完整。惟有民间评论,大多一边倒地否定。

    原时空,徐烈自然对这老妖婆不感兴趣,从来没研究过她。但他穿越之后,杨改革到是找了很多资料给他,不止是网络上的,还有各类正规出版物对慈禧的研究资料。

    看了资料后的徐烈,算是对慈禧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从人的角度看,或从女人的角度看,慈禧绝对是有史以来最聪明最能干的女人,能与她相比的女人并不多,属于典型的能干的“女强人”,个人才华不可否定。因此,这样的女人,在宫廷斗争、朝堂争斗上,表现出了他的手腕,在所谓“孤儿寡母”时期,不但维护了其自身的地位,还强化了其地位与权力。

    但请注意,这是从个人层面的,或从女人层面,或从宫斗层面观察的。如果换一个层面,从国家民族的角度看慈禧,那么慈禧的这种能干,正好对国家民族起了负作用。“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宁予外邦,不予家奴”这两句亲口说出的话,已经完完全全将慈禧或当时的清政府摆到了国家民族与民众的对立面。

    可以说,历史上没有一个人有她这样卖国卖得高兴的人,历史上也没有一帝王统治者像她这样对国内民众如此“苛刻”,不到百万的满人,不但是百倍汉人的主子,还对四万万汉人以“家奴”的身份看之待之!

    这样全身散发恶臭的恶人,天不灭之,天道不公啊!

    所以,只要看透了慈禧的本质,那么她在“垂帘听政”期间所做的任何事,所表现出来的任何智慧,不过是维护她本人或那个垂死王朝廷的自私之举罢了,什么国家一统,慈禧有那个概念么?

    '有书友说本书简介“穿越清末,立即造反”有错,说主角万一穿越成满清贵族后,难道也要造反?要求作者改之!星辰很认真的说一句,哪怕穿越成满清贵族,他也是必须造反的,否则他的书绝对没人看!而本章内容,则是星辰的回答。如此慈禧,安能不反?同意星辰观点的,请收藏推荐支持!'

0128章 朝堂机锋() 
慈禧接到杨中兴的电报奏折,时间已经是三天之时,也正是十月的最后一天。

    “什么?四万五千精锐大军全军覆没?聂士成等三人被蒙山军抓了俘虏?”这个问题,迅速在朝中大臣圈子里蔓延。

    至于慈禧本人,当听到李莲英把电报要点说完之后,甚至连内容都没看,就晕倒在储绣宫里。

    而光绪皇帝,虽然在听到消息后,没当场晕倒,但却神智不清,昏昏愕愕,一整天目中无神,嘴中不时念叨,怎么办才好,怎么办才好?

    这一天时间,朝廷最忙的是首席军机大臣、礼亲王世铎。与他一同忙的还有端郡王载漪、荣禄、王文韶、鹿传霖、康有为、梁启超等人。

    很神奇的是,因为六月中旬徐烈在猪腰子山谷全歼山东巡抚张汝梅上万人的绿营士兵,竟然导致康有为等人的维新举措并未实施。一省巡抚被土匪俘虏,无论是光绪本人还是慈禧,都没心思搞什么维新变法了,于是,康梁等人还得以在朝廷为官。

    对于慈禧,太医说只是气血攻心,身体并无大碍,但太后就是不醒来,而皇上也是任何人不见,除了亲近太监能进去给他送上热茶外,其他人根本就无法踏进皇宫。

    其实,认真思考清廷的官员体制,感觉上没明朝的好使唤,明朝不管怎么样,大多数时间都有首辅、次辅的,然后才有六部。虽然清廷中期后搞了个军机处,但本质上说这是一个有些名不正言不顺的机构,因其在权力上很大,但在行政体制架构中,始终是个“临时机构”,属皇帝的私人秘书班子。

    此时,慈禧昏迷不醒,光绪六神无主,礼亲王世铎这位军机首长,不得不挺身而出,把大家召集起来,出点子,想办法,以度过俺大清自成立以来的最大危机。

    而龙国人应对危机的最典型办法是开会。

    本来,如果会议上最高首长在,亦是较容易达成共识的。

    但礼亲王世铎主持的这个会,最高首长不能亲临,甚至不能正常传达旨意,用后世语境来说,这会议就有些规格不够了,又或者是一次名不正言不顺的会议。

    所以,这些人在主子没表态之前,只能做些维持会的事情。

    他们当即以军机处的身份传达命令,临时提升武毅军、甘军、新军三支军队的留守军官的职务,以稳定京师局势。

    同时拟调直隶、山西、湖广等地绿营上京勤王。这个指令,是一群大臣在主子不能理事的情况下,能做出的最大胆的决定。

    在此之上,怕是什么也不敢做了。

    什么也不敢做了,当然也不会闲坐着,于是这群满清末年最牛13的大臣,便在满怀忧虑中忧虑着大清的未来。

    首要忧虑的,这蒙阴徐匪到时是哪儿冒出来的,有多大的兵力?

    但是这个,貌似没个准确信息啊,临朐知县杨中兴的电报亦没说清楚对方有多少人,虽然电报中也说了蒙阴徐匪有“几千人”,但几千人想要击溃数万人,想要叫这些大臣相信,以为这些大臣都是饭桶么,不要说几千人,就是几千天兵天将,也不可能那么轻松把几万人的大军给灭了啊?

    不相信不要紧,那蒙阴徐匪到底有多少人呢?这时,军机大臣王文韶出声道:“各位大人,我记得军机处曾收到一份秘探送来的情报,上面说徐匪将蒙阴土匪改编为蒙山军,共编有三团三营。”

    “三团三营?是个什么编制啊?”康有为出声问道。这位康大人主张变法,然而却并不知道西方军队的编制。

    “团,是西洋军队编制,大体上相当于我大清一个标。”端郡王载漪说道。

    “啊?这怎么可能,如果这样,蒙阴徐匪岂不是还没有万人规模?”自然,对这个结论有人是不相信的,因为这个结论,与杨中兴电报中说的“几千人”岂不是相吻合的?

    “或许,徐匪此前确实只有这些人数的匪众,但我们都知道,这土匪的数量,向来没个定准,一会儿多一会儿少也是正常的。

    ”礼亲王世铎对此下了一个结论。

    既然这样,大家也就不再讨论这个问题。事实上他们要讨论也说不清楚,因为他们都不知道蒙阴徐匪到底有多少人啊。

    “这蒙阴徐匪如此猖獗,各位大人,可有剿灭良策?”礼亲王世铎又出声问道。或许,这个问题,才是世铎召集大家开会的目的。作为有数的几位大臣,大家都知道,等太后和皇上醒来后,是一定要向大家问计的,现在大家思考一番,等于是做好应对预案。

    剿灭良策?众人听到这个问话,顿时就没话了,因为这事儿很麻烦,即便内心想过剿灭,也有对策,但也不敢轻易说出来,因为一旦说出来后,就有可能成为朝廷的决策,如果这个决策在剿匪中证明有效,或取得了成功,那来自太后皇上的奖赏自不必说;可问题是,这蒙阴徐匪实力如此强大,谁敢保证自己的计策就一定能够奏效?想当年朝廷剿灭发匪,前后不是用了十多年时间么?

    一想到这点,即便有对策的人,真心不敢轻易贡献出来的。因为发匪一事提醒了这些大臣,弄得不好,山东匪事会导致朝中洗牌。

    实际上,已经有人心头惴惴不安了,这人就是军机处几个家伙,世铎有份,鹿传霖有份,王文韶亦有份。

    为毛这样说呢,原因就在于聂士成三人去山东剿匪,正是军机处几个家伙商讨的结果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