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狙清 >

第63章

狙清-第63章

小说: 狙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原时空龙国那么多人出国,还导致了一个巨大的恶果,那就是很多人因为有过在国外生活的经验,进而产生了一种民族虚无感、发达国家恐惧感,极度地崇洋媚外。

    设想一下,当聂士成等人发现小小的蒙阴竟然拥有着朝廷不可战胜的力量,会有什么结果?但无论是什么结果,都不会是对蒙阴特别不利的结果。

    ……

    梁启超还在蒙阴考察,光绪派来传达最新旨意的人还在济南到蒙阴的路上,而徐烈的事情也正式忙了起来。

    突然占领七县,当务之急是解决民生,这个年代,民生维艰,“家无隔夜之粮”的人所占比例很大,至于无处不在的流民,不要主隔夜之粮,有野菜充饥就不错了。

    这些人,在徐烈的计划之中,都是要组织起来的。在短暂的收容、整理之后,并要对其分流。

    在梁启超考察的几天内,徐烈就在忙着有关民生安置的一件事,那就是审核沂蒙特区的交通规划。

    沂蒙特区如何发展,原时空的经验基本不可参考。原因有三,一是日照港的建设时间起步较晚,好像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才开始的;二是沂蒙地区的高速公路,起步也特别晚,三是除了莱钢以外,整个沂蒙特区就没在全国叫得响的工商企业。

    或许,像蒙阴这样的地方,硬要发展工业可能得不偿失,但像临海的莒县,徐烈以为其在工商方面就大有可为。以原时空的经验看,山东半岛的工商企业,将市场瞄准蛇国、高丽国等,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因此,在徐烈的计划里,沂蒙特区哪怕在以后的国家版图上,它也应该是有特色的地区工商业中心。

    而要让这个地区工商业中心名符其实,第一步就是交通,而要搞好交通,前提是做一个科学的规划。

    说到规划,徐烈也感觉到一言难尽。

    从古代说,龙国人的规划能力可称世界第一,有很多传承千年的建设项目,譬如长城、都江堰、灵渠、大运河等,无不是规划与建设的杰作;但到了后世,龙国的这种能力似乎褪化得比较严重,一座城市广场,在短短的三四十年时间里,竟然要被重修五六次,直到该城市修建地铁,要在其下建一个枢纽车站,其地面建筑模样才最终定型;至于新建的房屋寿命,据说平均只有三十几年;譬如某一条公路隧道,规划日通车流量,刚刚建好时其流量就已经超标。至于著名的“首堵”,几乎是从拥有私家车那个时代就开始堵,堵了几十年后变得更堵,据说为了治堵要收“堵车税”,有收那个税的心思为何不在规划上多做做文章啊。

    所以,以其说徐烈要在龙国大地上搞各种建设规划,还不如说徐烈首要之目的是要避免各类设施建好后被老百姓背后咒骂!

    抱着这样的心态来审视沂蒙特区的交通规划,想来结果应该不差。

    沂蒙特区的交通规划,肯定得放在整个半岛来加以考虑。但在规划之前,得立几个规矩,譬如,交通设施到底该谁建谁管谁有的问题,这个,涉及到此后的交通体制。

    以公路为例,徐烈以为,公路的建设,属于基础建设,应该国家出资。但公路建好后,其管理、维护责任应下放给地方政府,因为一条公路,它会为地方经济发展“增值”,当然,也不是搞一刀切,对地广人稀经济落后之地区,国家应该给予维护、维修之补助,一些边疆公路,可以纳入国防战备公路,直接由中央负责维修。

    即便是高速公路,徐烈以为也应由国家投资。原时空高速公路的收费,极大地提高了各地物价,既不利于民生又不利于发展经济。徐烈觉得,既然要建高速公路,国家就应该承担起责任来,只要徐烈在世一天,他就要禁止在龙国出现“收费公路”的现象。

0141章 重化基地与工业新城() 
徐烈审查的沂蒙特区交通规划,其实只涉及到公路。至于铁路,目前徐烈控制的区域有限,可以暂时不考虑。

    这个公路规划,既是当前安置大量流民的需要,同样是基础建设的需要。

    沂蒙特区,亦是沂蒙山区,包括公路等基础建设,大多数地方在原时空的发展严重滞后。徐烈这个规划,当然是要改变原时空那种落后的建设思维。

    如果把徐烈所占莱芜、新泰、蒙阴、沂南、莒县、沂水、沂源等地用笔连起来,并将其延伸到海边的日照,我们就会发现,这片地形的交通是一条“鱼”,莱芜是“鱼头”,莒县及日照属于“鱼尾”。

    徐烈的公路规划,其实就是在这条“鱼”上面作文章。

    在这片不算太大的地盘上,徐烈在规划着龙国公路交通的未来。在徐烈看来,原时空的国道、省道、县道、村道等的划分有一定道理,被证明是好的方面,自然要发扬了,这也是穿越者的优势。

    但是,原时空的道路等级,在现实中并未得到相应体现,徐烈就知道有一条通过甘南的国道212线,长期以来处于失修状态;而国道318线川藏段,到了高速公路都快要通了之时,其道路都经常被泥石流灾害给随时阻断。

    因此,徐烈认为,但凡能称为国道的,必须是原时空的“一级公路”,也即双向四车道,中间有隔离带或绿化带的道路,否则,就不要说是“国道”;在徐烈看来,国道必须是省会与省会之间的要道,国道的义务就是把全国各省会连接起来;国道还必须把沿海沿边沿江口岸给连接起来,以对接全球交通网络。

    省道,则是一个省级行政区内部的公路布局,它的规划原则是相邻的县之间,都必须建设省道级公路,其建设规划为“二级公路”以上。譬如,原时空中蒙阴至平邑之间,貌似只有小道相联。省道,基本上解决了公路交通的网络化问题,因为县与县之间相通,会串起县内大部分乡镇。

    县道,则是县内不通省道的乡镇,其建设标准为“三级公路”。

    村道,原时空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终于建好了“通村公路”,但客观地说,有些地方的通村公路,难以通行重车,甚至两辆中型车辆都无法错车。村道当然不追求随时随地都可错车的宽度,但每隔几百米,或在一个视线界域内,应该多建设几米的错车道。

    至于在这四个等级之上的高速公路,应该作为“战略级公路”加以规划,它不受国道、省道等公路网限制,而且他一般也不会在乡镇一级的道路上开口。

    这不过是徐烈综合原时空经验的几种设定罢了。而沂蒙特区的公路规划,便是在这几项设定基础上构建的。

    说穿了,徐烈公路规划的第一步,便是将各县连接起来的“省道”,也即按二级公路建设;而莒县到日照港口,则按一级公路的标准进行建设。

    而在徐烈所控制的这个沂蒙特区,徐烈准备建设两个工业中心。一个是以莱芜特别是原时空钢城区为基地的重化工业基地,将其打造成区域性的钢铁、冶金、机械、能源、电力、化工基地;另一个则是在莒县与日照之间建设工业新城,以轻纺工业为龙头,重点发展日用工业、食品工业。

    至于其他各县,则主要布局以地方资源或传统工艺有关的小型工业企业或初加工企业。譬如,原时空有段时间,几乎很多县都有纺织厂、机械厂等企业,后来这些企业都破产垮台了,原因就在于这些企业是行政指令的产物,而非市场的配置。

    譬如蒙阴,你去建一个机械厂试试?除非你拥有国际顶尖技术,否则客商进出非常不方便。所以,蒙阴此后与机械粘边的,只有“维修”二字。

    徐烈这一工业思路,几乎是在他穿越不久就开始构想了。特别是莱芜的重化工业基地,徐烈委托杨改革从原时空买的各类资料就有数吨之重。这些资料,就是徐烈建设莱芜重化工业基地的“智库”,前期,徐烈当然重点关注资源、企业布局。

    重化工业基地,如果以钢产量为指标的话,那么这个基地的建设大概会分为三个时期,初期,以一年建设为期,达到年产钢5万吨,铁10万吨,煤50万吨,电力2万千瓦;中期,以两年为限,钢产量20万吨,铁30万吨,煤300万吨,电力8万千瓦,并形成冶金、机械及相关产业基本配套;后期,以五年为限,实现钢80万吨,铁120万吨,煤1000万吨,电力30万千瓦的产能格局,其钢铁、煤炭、电力、化工、机械等产品畅销全球。

    徐烈这个计划,实际上用时为8年。当然,如果这一目标得以实现,其钢铁产量将有可能超过熊国而仅次于密西西国、莱茵国与泰吾士国,位居世界第四。当然,这仅仅是以莱芜这一地产量而言的,如果把山东其他各地的钢铁资源全部算上,极有可能会仅次于密西西国的产量。

    要实现重化工业基地的目标,技术不是问题,资金不是问题,真正的麻烦在于人才,从工程师到技术员再到合格的产业工人。以20世纪上半叶的工业技术水准来看,要实现上述产品,整个莱芜重化工业基地至少需要30万—50万合格的产业工人。

    当然,这些数据如果能够实现,龙国的工业实力将比历史同期翻上几翻,以钢铁产量为例,同一时期只有汉阳铁厂为龙国惟一钢铁企业,而这个企业在他最鼎盛的时候,也不过年产5万吨钢以及不到10万吨生铁罢了。

    如果说重化工业前期投入巨大,且以烧钱为主,那么徐烈决定建设的位于莒县境内的工业新城,则是见效极快的工业。

    日用工业品,也即家用工业品,包括锅碗瓢盆这些东西在内的产品,有着原时空生产技术及原材料供应的徐烈,其可能的利润,绝对相当于在西方列强各国抢钱。

    '新书三十万字了,童鞋们,给点祝贺吧!'

0142章 驱虎吞狼() 
龙国原时空,有一种传统的经济理论和社会理论,这种理论产生的年代,绝对会想不到二十一世纪的时空,龙国超市里各类商品的丰富程度,而且还在大量的商品品种、品牌根本就进不了超市。

    所以,徐烈在轻工这一块,会一边生产一边出口,而大量出口的商品货物,则来自于原时空。

    在蒙阴的某处由徐德亲自掌握的秘密仓库里,来自原时空的,重新换过繁体字包装和各类轻工商品,已经超过了百万吨。

    吕祥原来的渠道,事实上已经无法完全承担蒙山军的商业重任。

    没有出海口,没有铁路、公路交通,谁有本事在短时间内将百万吨货物销售出去啊。

    ……

    终于,随着山东巡抚衙门派人来到蒙阴,梁启超开始每天给朝廷发电报(其态度转变后,徐烈允许其使用蒙山军的电报台),朝廷对蒙阴的情况也愈益清楚了。

    只是,这愈益清楚的结局,就是心愈益寒冷。

    蒙阴徐烈的强大,已经超过了朝廷的意料,甚至可以说,朝廷已经无力控制或执意扼杀了。

    蒙阴的军队,梁启超传回的数据是三万以上。

    蒙阴军队的装备,75毫米山炮有近百门,这个数字,是朝廷同类火炮的5倍以上;蒙阴士兵手上的枪,有种装弹20发可以连发的手持机关枪,持这种枪,一个士兵可以当朝廷十个士兵使用。也就是说,蒙阴的军队,相当于进行三十万精锐新军。

    妈妈呀,三十万大军?把光绪自己拉去卖了,也不值三十万大军啊。此前,袁世凯练了近三年兵,不过练成一镇万余精兵,至于武毅军或甘军,说起其战斗力,还是算了吧。因为有少数从战场逃回的兵,已经向各地官员叙述了当时的战况,除了袁世凯编练的新军可堪与徐匪一战外,武毅军与甘军,已经落伍了。

    如果要练三十万精兵,朝廷有那么多钱么?

    朝廷没钱练兵,可这山东之事又该如何解决呢?至于徐匪说的三个条件,万万,万万不可答应。这山东乃中原,不是黑龙江以东以北的不毛之地,切不可让其分疆裂土,否则,自己将要背千年骂名。

    此时,光绪真的计穷了。

    “皇上,臣还有一法,或许可解山东之急。”关键时刻,还是翁师傅靠得住,这不,看光绪一筹莫展,翁师傅又来献计了。

    “翁师傅快说,你有何良策?”光绪双目之中,又燃起了希望。

    “臣观那徐匪言行,虽言犹可恶,然其行却有迹可寻。”翁师傅开了一个头。

    “哦,其行有何迹可寻?”显然,翁师傅一下子吊起了光绪的胃口。

    “臣观那徐匪,从去岁末发端,初只是去县城劫法场,然后是剿杀乡绅孙家,再然后是抱犊山大战,以致猪腰子山谷大战、洋河大战、白洋口大战,而这一切战役,均有一个共同特点。”

    “什么特点?”

    “这个特点,就是如果没有人惹到徐匪,徐匪一般是安静而安定的,并不主动出击;但凡有人惹他,那么他必定坚定反击,而反击之后便是练兵养兵。”

    “是这样啊,可我们有办法么?”光绪感觉有点失望。

    “皇上,请听臣说完嘛。徐匪这一被动反击的行动,有如乡间懒人一样,你戳他一下,他就动一下,你不戳他,他就不动。”

    “你的意思是,接下来徐匪不会动了?”光绪听到这里,又有点兴趣了。

    “是的,皇上,如果徐匪接下来不再占领其他地方,这说明我们还有机会。朝廷可以暂时不管徐匪,而是在沂蒙山周围加强警戒就可,朝廷当务之急是练兵,大力练兵,争取一年练出五万精锐士兵,这样,我想只要两年或三年,徐匪就不是朝廷的对手。”

    “可是……”

    “我知道皇上担心的是徐匪也在练兵,可是,徐匪再能练兵,有再多的钱,他能超过朝廷么?徐匪的钱,肯定是有数的,而不可能是无限多,或许,他的实力正好只能养三万或五万兵呢。如果朝廷拥有十万二十万精锐士兵,还怕徐匪什么呢?”翁师傅说道。

    “这……翁师傅,你觉得这是一条办法?”光绪挠了挠额头,觉得翁师傅说得确实有理,但似乎又有问题。

    “皇上,战争之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