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汉奸臣 >

第23章

大汉奸臣-第23章

小说: 大汉奸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不是段颎的亲信,所以王主簿平时在司隶校尉府并不受重用,不过按照常理,若是段颎这位主官不能理事的话,那么府中的重要事务就要由主簿来负责。

    而以王主簿的偏向士人的态度,让他来负责的话,那么接下来司隶校尉府在追捕天下党人时必然会手下留情。

    而王甫等人又不能因此怪罪到段颎头上来,毕竟段颎“抱病在身”,要怪也只能怪他“病”得不是时候吧。

    当然,托病这个理由固然是好,但也要病得合适,万万不能让王甫等人看出破绽来,否则只会立即触怒曹节、王甫。

    而以曹节、王甫等人目前掌握的权势,段颎还是得罪不起的。

    既要设法缓和与士人的关系,与王甫、曹节渐渐远离,同时又不能触怒王甫,以至于立即遭到报复,这其中的度可不是那么好把握的。

    段增还在心中担忧着应该如何才能把握好这个度,不过随即他便看到正好整以暇坐在一旁的贾诩,顿时心中苦笑起来。

    “我真是太笨了,明明有贾诩在这里,哪里还需要我在这里操碎了心?”

    若是比起对大局的把握和判断,段增凭借对历史进程的提前预知,即便是与贾诩这种顶尖智者相比也丝毫不落下风。

    不过若是比起具体出谋划策,临机应变来,段增的手段就远远无法与贾诩相比了。

    此外,段增对朝堂上的具体情形毕竟不怎么了解,而贾诩则出仕多年,在这些方面的经验和能力都远远超过段增。

    所以有贾诩在,段增觉得自己还是洗洗睡吧,少操点心有益身心健康啊!

    这一刻,段增无比的庆幸自己提前将贾诩招揽到段颎的麾下,否则的话,不管是想劝服段颎远离王甫,还是要在接下来的朝局中帮助段颎度过重重危机,光凭自己一个人都有些力有未逮。

    接下来段颎和贾诩又开始商议起公务,在这方面段增完全帮不上忙,所以他干脆起身告辞离开。

    刚出了书房门,段增便看到苏夫人正在门外徘徊,他连忙走上前去行礼道:“母亲,可是为了父亲一事而来?”

    “正是,不知现在情况如何了?”从下午段增对她提起这次党锢案的重要性后,苏夫人便一直坐立不安,心中反复思考着该如何劝说段颎。

    此时见段增从书房里出来,她当即便开始询问。

    “母亲放心,父亲英明神武,早就意识到了问题所在,根本无需孩儿劝说,所以母亲但请放心就是。”段增笑道。

    “如此说来,你父亲不准备掺和此事了?”

    “不错,正是如此。”

    “那就好,那就好!”苏夫人明显松了口气。

    ……

    与苏夫人告别后,段增回到自己院子,让顾岚打了一桶水洗了个澡。

    这大热天的,稍微动弹一下就会浑身出汗,这时代又没有冰箱、电风扇,实在是不好挨。

    找了一间清凉的屋子坐下后,段增开始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

    从刚刚穿越过来后,他就一直在担心段颎的事情,生怕段颎依旧会像历史上那样,受王甫的牵累而入狱,并在狱中自尽。

    所以从去年起,他就在想方设法的劝说段颎,没想到这一次党锢案却意外成为契机,在他和贾诩的联手劝说下,如今段颎已经意识到继续依附曹节、王甫的害处,已经打算要远离曹节、王甫。

    虽说在远离曹节、王甫以后,段颎也未必就能说万事大吉了,不过这总比历史上那个注定了的结局要好得多吧?

    而且有贾诩这个顶尖智者在,相信只要段颎多听从贾诩的意见,要避开各种风浪还是不难的。

    “如今段老爹的事情基本搞定,而舅舅也已经回武功了,那么,是时候开始实行‘扬名计划’了!”段增在心中想到。

    是的,要成名,得趁早!

    对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家世、才能、名气、时运等等,都很重要,很难分出哪个更重要;不过要列举最重要的几点的话,名气定然会名列其中。

    比如诸葛亮,他为何非要等到刘备三顾茅庐才肯出山,无非就是要抬高自身的身价;而刘备为何愿意“三顾”,那也是因为诸葛亮那时候已经名声在外,被人称为“卧龙”。

    若是一个寻常人敢这么拿捏,刘备肯定早就让张飞去将其绑来了。

    段增穿越到这个时代后,自然也想着为自己扬名,而计划中的第一步就是去拜访蔡邕这个当世大学者。

    不过当初他刚刚穿越过来时,对这个时代还没有充分了解,若是贸然去拜访蔡邕,或许凭借自己来自后世的见识,也能在短时期内出一出风头,但想要真正让蔡邕看重,那就不成了。

    而现在,经过这一年多时间的适应后,去拜访蔡邕的时机已然成熟。

第四十二章拜访蔡邕()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段增都留在府上勤练书法。

    他打算将书法当作拜访蔡邕的敲门砖,所以准备静下心来写几幅拿得出手的好字来。

    经过这一年的练习,他如今的书法水平比之前世还要更胜一分,一手行书在他的手中如同行云流水一般书写出来,看上去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便是段颎、苏昭等人见了也都夸赞不已。

    而在段增勤练书法的这几天里,段颎也巧之又巧的病倒了,对外的说法是公务繁重,操劳过度所致。

    他早几年当太尉时就得过一次重病,再加上年纪大了,最近的公务又的确很繁忙,所以这一次宣称生病,并没有引起外人的怀疑。

    当然,为了尽可能的杜绝隐患,段家还是请了洛阳城中的名医来给段颎诊断病情,这位名医以前受过段颎的恩德,自然会配合他,将他的病情夸重,又给他开了不少药,嘱咐他要好好疗养身体。

    如此一来,段颎顺理成章的留在府中休养,而司隶校尉的公务则由王主簿来负责。

    正如贾诩所料的那样,王主簿心向士人,虽然因为有天子诏令的缘故,司隶校尉府不得不依照诏令督促各地查探和追捕党人,但办事的时候难免会拖拖拉拉,效率低下,令曹节、王甫等人极为不满。

    但他们也怪罪不到已经“抱病休养”的段颎身上来,最多就是让段颎不断督促王主簿,但最终起到的作用却不大。

    ……

    这天上午,段增从这些天写的书帖里选了一份最满意的,又命人准备了一些礼物,然后在曹安等侍卫的陪同下,出发去拜访蔡邕。

    蔡邕少年时即博学多闻,师从太傅胡广,喜欢文学、数术、天文,还擅长音乐,乃是当世最有名气的大学者。

    如今的蔡邕担任的是议郎一职,这议郎其实也是郎官的一种,不过并不需要轮流当值,而是属于光禄勋,职责是充当天子的顾问应对,官秩为比六百石,虽不高,却能参预朝政,是个重要的职位。

    蔡邕并不是党人,并没有遭到禁锢,这一次的党锢案也牵连不到他身上来。

    相反,此时的他还极为受到天子的重用,之所以如此,除了因为天子欣赏他的过人学识和高尚品德外,同样也是因为蔡邕的老师乃太傅胡广。

    当今天子虽然荒于政事,宠信宦官,但有一点还是值得称道的,那就是他尊师重道。

    东汉的官职里向来以太傅为尊,位在三公之上,比之太尉还要更高一筹;不过东汉的惯例是,一朝天子只会任命一个太傅,等到这人过世后,就省去太傅一职,如此也更显得太傅的尊崇。

    但到了当今天子这里却又出现例外,朝廷先后任命了两个太傅,其中第一任太傅陈蕃在党锢之祸中被曹节、王甫所杀,令天子深感悲切,但迫于朝政格局,却又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

    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今天子对他任命的第二个太傅胡广尤为敬重,在其病故后对其的追赠及葬礼规格,创下了东汉以来的人臣之最;而这份敬重和厚遇也延续到了胡广的弟子蔡邕身上。

    蔡邕如今虽只担任议郎,却极受天子重用,经常会召其入宫问对,礼遇之重,在外臣里可谓独一份。

    而蔡邕也对天子的礼遇深受感动,尽心尽力为天子谋策,经常上书言事,可惜天子虽然对他礼遇,但对他所奏之事却并未听进去。

    ……

    此时蔡府中,蔡邕、马日磾等正因最近的党锢案而忧心忡忡的聚在一起。

    虽说因为段颎称病,司隶校尉府办事不力的缘故,使得士人一方受到的压力没有预料中那么大,但依旧有不少人上了党人名录,被禁止做官。

    蔡邕的好友、前并州刺史赵岐就受到了牵连,被迫逃亡,如今不知道躲到何处去了。

    “伯喈,听说你昨天又一次上书天子了,愚弟以为你这么做太冒险了,虽说天子对你很看重,你偶尔上书为士人说话还好,但现在这种局面,若是万一触怒了天子,恐怕连你自己也要遭到禁锢了。”

    蔡邕苦笑一声:“我何尝不知?但如今局势如此凶险,曹节、王甫大肆搜捕党人,受到波及的人实在太多了,若我不站出来劝阻天子,谁知道曹节等人将会做到哪一步?”

    “但也不能因此就让你自己陷入危险之中啊?”马日磾关切说道。

    蔡邕摇了摇头:“好了,此事我自有分寸。”

    他沉吟了一下,随即道:“对了,这一次说起来也是天意,段颎恰好在这个时候病倒了,司隶校尉府也受到影响,否则若是他全力追查党人,后果不堪设想啊!”

    马日磾“呵呵”笑道:“这倒的确是上天在庇佑,想来老天也不愿咱们士人遭到太重打击,所以才会让段颎恰好在此时病倒。”

    当初书朱雀阙案,段颎追查太学生时毫不留情,短短时间内就有上千太学生被捕入狱;这一次也“幸亏”段颎病了,否则还不知有多少人会遭到逮捕。

    这时,蔡邕忽然问道:“你说,段颎有没有可能是故意装病?”

    “这个……”马日磾愣了一下,随即迟疑道:“应该不可能吧?以段颎的性子,他会在这个时候故意装病吗?而且他也没必要这么做吧?”

    “你所说的都在理,但你不觉得,段颎这一次病的时机太过巧合了吗?别忘了,他可是武将出身,虽说上了年纪,但除了几年前的那一次外,其他时候都没听说他病过,怎么此时突然就会重病呢?”

    马日磾沉吟了片刻,同样觉得的确太过巧合,不过此事毕竟没有证据,光凭猜测也没什么用处。

    就在这时,门房下人走进来,对蔡邕二人下拜道:“启禀老爷,马先生,外面有位少年前来拜访,他自称是段家的公子,还令小的将一份字帖带给老爷看。”说着,将一份名帖和夹在里面的字帖递给蔡邕。

    “段家的公子?”蔡邕有些莫名其妙的接过名帖。

第四十三章蔡邕的惊叹() 
这个时代并没有“说曹操,曹操到”这句俗语,毕竟曹操此时也只是个小年轻;不过蔡邕和马日磾心中还是忍不住浮现出类似的想法。

    蔡邕将段增的名帖接过来,刚刚看了最上面的几个字,顿时便眼神一亮,忍不住脱口赞道:“好字!好字!”

    蔡邕对书法的喜爱乃是出了名的,前段时间他经过正在修缮装饰的鸿都门时,见匠人门用扫帚醮石灰浆在墙壁上写字,受此启发,他创造了飞白书,并大为得意。

    没想到今日在段增的名帖里居然又见到了一种全新的字体,让他惊叹不已。

    顾不得一旁的马日磾等人,蔡邕连忙打开名帖,想要看到字帖,结果刚刚看了一眼,他便再次忍不住赞叹:“果然是好字,当浮以大白啊!”

    继续往下看,他又连连点头道:“妙哉,妙哉!”

    马日磾在一旁看得莫名其妙的,他从没见过一向温文尔雅的蔡邕会显得如此激动,所以忍不住问道:“伯喈,怎么了,这字帖难道是哪位名家所书?”

    蔡邕痴痴迷迷,仿佛没有听到一般,他继续欣赏着字贴上的字,只感觉这字体飘逸出尘,笔画圆润,遒美健秀,已然自成一体,让他这位大书法家见了也有一种惊艳的感觉。

    段增只以为自己的书法虽然不错,但比起那些真正的名家来却还差得远,所以送上这字帖时,虽然预料到了会得到蔡邕的赞叹,却没想到这份字帖对蔡邕的冲击远超他的想象。

    原来,东汉时期的书法主要就是隶书和草书这两种,其中隶书会逐渐演变成楷书,而草书则继续流传下去。

    至于行书,这是一种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若是放到魏晋时期,段增的这份行书字帖固然算是不错,但也仅此而已了;不过现在是什么时候?现在可是东汉时期,天下尚未大乱,行书这种书法才刚刚问世而已。

    按照史料记载,行书的创始人刘德升正是现在这个时代的人,他的书法刚一创造出来便惊艳世人,既不象隶书那么拘谨呆板,也不象草书那么狂放难认,一经问世就广受欢迎,在当今时代称得上独树一帜。

    然而刘德升的书法毕竟还处在草创时期,发展还不够完善,缺点也较多,同时还保留着大量隶书的痕迹,在笔法上显得比较“原始”。

    而段增的书法呢?他却是直接临摹自王羲之这位书圣,早已完全摆脱了隶书的影响,已然是极为成熟的行书字体,将书法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完美地结合起来。

    这样的行书才真正称得上别树一帜,对于蔡邕这位书法名家的冲击力才会如此之大,以至于蔡邕两眼放光,口中连连赞叹,连马日磾对他说话也没听到。

    直到马日磾伸手拉了他一下,他这才反应过来,叹息一声道:“可惜,可惜!”

    马日磾有些莫名其妙,询问道:“伯喈,刚才你不是在赞叹吗?怎么现在又觉得可惜?”

    蔡邕没有回答,他依旧沉浸在书法世界里,过了片刻这才道:“翁叔,邕难得见此绝妙书帖,一时失礼了,还请不要见怪。”

    马日磾笑道:“伯喈说哪里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