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汉奸臣 >

第33章

大汉奸臣-第33章

小说: 大汉奸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何况,鲜卑族若是强大了,这对中原王朝来说也是个极大威胁,所以段增也必须想办法阻止此事。

    这时蔡邕又气愤道:“昔日以你父亲的才能,彻底平定羌乱,尚且费了十多年的苦工;而夏育的才能还比不上你父亲,他却说仅仅只需要一冬、二春的时间就能平定鲜卑,这般狂傲,岂有不败之理?”

    段增听了也有些苦笑,一冬、二春,也就是两年不到的时间,这么短时间内就想平定鲜卑,这种大话夏育还真敢说啊!

    他沉声问道:“不知老师这次召弟子前来,到底有何吩咐?”

    他可不相信蔡邕找他过来就是为了告诉他这些事情的,更何况这次极力主张要出兵的两个将领田晏、夏育,都与段颎有着很大关联,所以段增心中顿时有了不好的预感。

    果然,只听蔡邕沉声道:“增儿,鲜卑人绝非那么好对付的,若是贸然出兵讨伐只会导致大败。于国而言,此举会损兵折将,空耗国力;于田、夏二人而言,他们也势必会因兵败而获罪。”

    “所以,老师希望你父亲能够出面劝说二人,让他们打消出兵的想法。这两人都是你父亲的旧部,你父亲若是出面,应该能阻止他们。”

    段增听了顿时愕然道:“难道已经没有别的办法阻止朝廷出兵了吗?”

    蔡邕苦笑:“若非别无他法,老夫又岂会出此下策?”

    蔡邕的办法的确只能算下策,因为在此之前夏育、田晏二人都是力主要出兵的,若是经过段颎一番劝说后二人就上书朝廷说,我不干了,这岂不是拿军国大事当做儿戏吗?

    所以即便段颎乃是田晏、夏育二人的老上司,在这件事上只怕也不可能说服他们两个;更有可能的是段颎直接拒绝这个要求。

第六十一章绝妙主意() 
“增儿,老夫也知道这个要求太强人所难了,不过此时关系到江山社稷,天下苍生,老夫也不得不如此。”见段增依旧沉默不语,蔡邕肃然起身,拱手便拜了下去。

    段增吓了一跳,连忙避开,道:“老师这是作甚?弟子岂敢当老师如此大礼,这不是折煞弟子吗?”

    蔡邕沉声道:“老夫非敬你,而是敬你父亲。若你父亲能阻止此事发生,老夫就算是向他跪拜,又有何妨?”

    段增听了顿时心生敬意。

    原本在他看来,蔡邕这位老师或许在文学、书法、音律等方面都有着过人的才学,但唯独在做官上太过失败。

    他的性格太过耿直,不懂得变通,遇到看不惯的事情就会进行指责,结果得罪了太多的人。

    不仅那些宦官对他痛恨不已,便是朝中百官里也有不少他的政敌,若非他威望卓著,且天子信重他,只怕早就被那些痛恨他的人给除掉了。

    然而,此时蔡邕的话却让段增明白,蔡邕在当官上或许失败,但他却是一个真正将国家、百姓放在心中的人,这样的人,无论是在什么时代,都应该保持足够的敬意!

    可惜敬意归敬意,但对于这件事情段增是不可能答应的。

    一来他知道段颎不会这么去做;二来即便段颎愿意去劝说田晏、夏育二人,那也只会让二人与段家生出嫌隙来,这种事情并不符合段家的利益。

    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段增正打算要在军国大事上有所建树,而眼下的事情,岂不正好就是一次机会?若是自己能凭一己之力将此事阻止,那么自己的名气必将更上一层楼。

    当然,这次的机会也不是那么好把握的,毕竟朝中那么多大臣都没法阻止此事,自己不过是个十多岁的少年,又如何能阻止?所以想要办到此事,必须另辟蹊径才行。

    段增在心中急速思考着,一时间沉默不语。

    蔡邕见了顿时有些不悦起来,“增儿,你在想什么呢?”

    段增惊醒过来,连忙答道:“老师,您的请求弟子觉得很难完成,不过弟子会告诉父亲的。”言下之意就是段颎会怎么做他不能保证。

    蔡邕苦笑一声,他也知道这件事段颎同意的可能性极小,但以如今朝堂上的局势,若是什么都不做的话,天子必然会同意出兵,所以也只能抱着万一的希望去尝试。

    ……

    回到家中后,段增静静躺在床上,开始想着要怎样才能阻止出兵一事。

    劝说天子,让他放弃出兵的打算?这显然有难度。

    若是当今天子是像汉武那样雄才大略的君主,那么还有可能晓之以理,将其说服;但以当今天子的尿性,这种可能性很低很低。

    若是光靠摆事实,讲理由就能说服天子的话,事情也不会闹到现在这一步,朝中的那些大臣们个个口才了得,讲起道理来引经据典,自己就算有来自后世的见识,但在口才方面,还是无法与朝中大臣们相比的。

    连那些大臣都没法阻止天子,自己又能有何作为?

    既然劝说天子是不可能的,那么就得从别处想办法。

    劝说王甫等宦官,让他改变主意?这倒也是个办法,毕竟当今天子宠幸宦官,对王甫等人言听计从。

    若不是有王甫等人的大力支持,天子想来也不会坚决要出兵。

    不过王甫等人脑子里可没有什么江山社稷,他们考虑的只是自己的富贵荣华。

    这一次出兵塞北,在他们看来就是一次捞取功劳的大好机会,若是汉军胜利了,那支持此事的他们自然是有大功劳;反过来,若是汉军败了,他们也可以将责任推脱给前线将领,自己又不需要担当任何责任。

    所以想要让王甫等人改变主意,其难度不比登天容易。

    仔细想了一下,最终段增不得不承认,蔡邕提出的办法看似不可能,但实际上还真是目前相对最容易的办法。

    夏育、田晏二人便是此事的提出者,同时也是预备的统兵将领,若是能劝说他们改变主意,那就可以从源头上解决此事。

    可惜这个办法的可行性同样较低,而且完全不符合段家利益。

    “源头,源头……”

    想到“源头”这个词,段增心中忽然闪过一个念头:“对啊,夏育等人根本就算不上此事的源头,这件事的真正源头应该是鲜卑人才对!若是能将鲜卑人年年入侵的问题解决掉,那么还有必要大举出兵讨伐吗?”

    想到这里,段增忍不住从床榻上一跃而起,激动的大喊道:“我特么真是个人才!”

    就在此时,顾岚正巧进来,见了段增兴奋的模样,顿时惊讶问道:“公子怎么了?发生什么事了?”

    段增一边穿鞋子,一边大声道:“快,快让人去备马,我要去见老师。”

    顾岚惊道:“现在去见伯喈先生?但现在已经天黑了,外面早已经开始宵禁,公子如何能出去?”

    “这……”正兴奋过头的段增顿时冷静下来。

    的确,此时天色已晚,城中早就宵禁,想要今晚就把将自己的想法告诉蔡邕是不可能的,唯有等明天才行。

    “公子,到底发生什么事了?”顾岚再次问道。

    段增重新坐下来,笑着说道:“没什么,本公子聪明绝顶,刚刚想到了一个绝妙主意,只要将它告诉老师,就可以一举名扬天下,你说我高兴不高兴?”

    “真的?”顾岚兴奋问道。

    段增哈哈一笑:“当然是真的,对了,你过来有什么事吗?”

    顾岚连忙答道:“是夫人那边传饭了。”

    “原来如此。”段增此时正好感到肚子饿了,连忙起身去了后院。

    第二天一大早,段增刚刚锻炼完后,见时间差不多了,便急匆匆的来到蔡府,将正巧就要入宫上朝的蔡邕拦住,对其说了一番话。

    之后,原本脸上还充满忧虑的蔡邕顿时便露出喜色来,口中连连赞了几句“好”后,便急忙入宫去了。

第六十二章朝议() 
出兵塞北,看起来只是一次正常的对外用兵,但实际上那些真正有远见的人却都能看出来,这一战若真的发生,其影响必然极为深远。

    如今天下各地都是灾祸连连,再加上朝政混乱,权宦当道,可以说东汉朝廷对天下局势的掌控已经到了极为危险的地步。

    在这种情形下,若是还要大规模对外用兵,不仅会消耗大量国力,而且一旦战败的话,还会进一步对朝廷的权威造成冲击。

    而段增更是从史书上清楚的知道,这一次的战败对中原王朝的影响将会是何等的巨大。

    原本鲜卑人虽然连年入寇,但也仅仅只能对边疆各地进行骚扰罢了,东汉朝廷在边地还留有精锐大军镇守着,足以保证鲜卑人不敢深入。

    但历史上这一战兵败后,数万精锐大军一朝尽丧,东汉朝廷自此再无力维持对北疆的统治,而鲜卑人的入侵也更加肆无忌惮。

    在这种情形下,东汉朝廷被迫放弃最北边的朔方、五原、云中、定襄、上郡等地,安定、北地等郡的地界也大幅缩水,大量边民被迫内迁,致使这些地区从此沦为游牧民族的乐土,最终为后世五胡之乱埋下祸根。

    可惜,能够看得这么长远的终究只是少数人,绝大部分人最多只能意识到出兵塞北存在的巨大风险;至于王甫等人,那就更是不会去管什么风险不风险,他们所在意的仅仅是自己能不能借此捞取功劳。

    此时,洛阳南宫承德殿上,身材短小的王甫正在慷慨激昂的陈述着出兵的必要性。

    “自从二十年前檀石槐首次领兵进犯云中郡以来,这些年鲜卑人对我大汉边郡无一年不入侵。尤其是今年鲜卑人的入寇更是令人触目惊心。”

    “一月上旬,寇代郡;中旬寇五原、云中二郡;二月中,鲜卑再寇五原,又出兵进犯渔阳;二月下,鲜卑……”

    “自开春以来,鲜卑人就入寇三十余次,每一次都大肆掳掠,边疆百姓苦不堪言,为鲜卑所残害者更是数不胜数。”

    “当初鲜卑人不过是被匈奴奴役的弱小种族,兵不过数万,民不过十万余;但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他们却已经通过一次次的掳掠而迅速兴盛起来,若是再放纵下去,鲜卑人的实力只会更加强盛。”

    “老夫见识短浅,尚且知道对鲜卑人不能姑息养奸,诸位大人身居高位,皆是饱学鸿儒之士,难道见识还比不上老夫吗?”

    “更何况,昔日我大汉朝军队远征塞北,连不可一世的匈奴人都被我军打得远遁;如今鲜卑人的实力还比不过昔日匈奴,却胆敢连年入寇,屡屡挑衅我大汉威严,若不将其剿灭,我大汉朝的天威何在?陛下的脸面何存?”

    ……

    朝中百官听着王甫那慷慨激昂的声音,心中顿时一阵无语;若不是知道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光听他的话,只怕还要觉得他是多么的忠君爱国。

    而一身帝王兖冕的天子刘宏此时更是被王甫说得热血沸腾。

    “好,王常侍说得太好了,鲜卑人如此挑衅我大汉威严,若朕继续放任不管,朝廷的颜面必然荡然无存;且鲜卑人通过劫掠,必然实力更盛,气焰更盛,长此以往,必然又是一个匈奴。所以,朕决定……”

    天子刘宏说到这里停了一下,他缓缓的遍视朝堂上众臣,就要宣布自己的最终决定。

    王甫、曹节等人脸色已经露出了喜色,心中想着:“大功告成!”

    而朝中那些大臣们则一个个脸色难看起来,许多人心中哀叹一声,接着又宽慰自己:“或许此战也未必就会败呢?”

    就在这时,众臣之中有一人站了出来。

    “陛下且慢!”

    “嗯?”众臣和天子、王甫等人纷纷惊讶的向那人望去,只见那人年约四十来岁,一身黑色官袍,身上充满儒雅气息,正是议郎蔡邕。

    见蔡邕在这个时候站出来打断自己,刘宏顿时有些不悦,不过他对蔡邕的才学还是非常欣赏的,所以闻言后没有急着宣布,而是沉声问道:“蔡议郎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陛下,臣以为出兵塞北一事,不仅劳师动众,而且颇为凶险;若是一旦战事不利,则会让陛下威严见辱于异族;就算是侥幸得胜,我军只怕也会损失不少,不知陛下与诸位大人以为然否?”蔡邕从容答道。

    王甫顿时就站出来冷冷道:“蔡议郎这是在诅咒我军兵败吗?”

    “邕自然不是这个意思。”蔡邕依旧从容。

    “那你是什么意思?”

    “陛下,诸位大人,今天早上邕来上朝之前,刚好遇到一人,那人对邕说了一条计策,若是按照他所说的来做,则陛下根本不需劳师动众,甚至不需费一兵一卒,便能重创鲜卑!”

    “什么?还有这等计策?”众臣大惊失色,便是天子刘宏也都动容。

    出兵塞北,到陌生的地区去与强敌争锋,这其中的凶险朝中众臣岂有不知之理?就算是天子刘宏也知道这不是闹着玩的,而是有巨大凶险的。

    西汉初年时的白登之围,汉高祖刘邦率领的三十万大军险些就要被匈奴人消灭,最后靠着陈平的计谋,向冒顿单于的阏氏行贿,这才得以脱险。

    后来汉武帝时期,虽然经过卫青、霍去病这两位名将的征战,使得对匈奴的战争局势有了巨大变化,但即便如此,汉朝军队出塞与匈奴交战时还是经常出现全军覆没的情况。

    这些情形,身为汉家天子的刘宏自然一清二楚,之前只不过被王甫等人蛊惑,再加上他自己也觉得鲜卑人年年入寇,必须要给与教训,所以才会同意出兵塞北。

    不过若是真的像蔡邕说的那样,有办法能够不费一兵一卒,就能重创鲜卑人,那刘宏自然也愿意采用此法,而不是冒险出兵。

    他提高声音,略带激动的问道:“蔡议郎此言当真?”

    蔡邕沉声道:“天子面前,臣岂敢有戏言?”

    刘宏连忙问道:“到底是何计策,还请蔡议郎速速道来。”

    蔡邕却没有直接回答,反而道:“陛下,若想知道此计策,何不将此人招来一问?”

    刘宏点了点头道:“也好,若此人的计策真的可行,朕自然要重重奖赏此人。蔡议郎,不知此人到底是何人?”

    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