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炼明 >

第29章

炼明-第29章

小说: 炼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了舱外,便看到皇帝和郑欣两人站在船头远眺,侧着身子的郑欣看到封晓到来,对着他招了招手,示意他过去。

    来到船头,郑欣只是对着他点了一下头,封晓却恭恭敬敬的行了一礼,然后顺着皇帝的目光极目远望。

    只见远处一轮红日正在升起,映着运河里的波浪都泛起了红晕。而远处影影绰绰的驶过来几艘船影。和船队中各船不同之处就在于,来船皆没有挂帆的桅杆,取而代之的是两座烟囱。

    见到这个情景,封晓心下便以明了,早先的猜测没有错,文化博物学院真的将蒸汽机船捣鼓了出来。

    只是封晓还有一事没看明白,按照这些船只的大小来说,绝对不可能装下这船队中几万号人马,那皇帝又是哪里来的把握可以在十来天内赶到金陵呢?

    想到了问题,封晓转头看向了韩绌,但见皇帝脸上满是兴奋,虽极力掩饰压抑,但不自觉颤动的嘴角还是出卖了他此刻的心情。

    见皇帝此时绝无解答之意,封晓便按下心中的疑虑,静观其变。

    这些蒸汽机船一共十二条,两个烟囱突突突的冒着白烟,来的飞快。到了近前,一艘船首漆着红色团龙图案的船减缓了速度,其他十一条船则和龙船擦身而过向后驶去。留下的那条团龙蒸汽机船在宽阔的运河河面上绕了个圈子,让船尾对着龙船的船头,自船尾处甩出几条钢索,让在各船间穿梭的小船运到龙船上。然后十来个工匠上前,将这些钢索固定在龙船的船头上。

    这时封晓彻底明白了,原来这些蒸汽机船都是拖船。回首向后看去,只见每隔大约七八条船就有一艘蒸汽机船停下,将各船以钢索同拖船相连。显然这一切都经过了演练,不到半个时辰,各船都已链接完毕。

    等十二条拖船全部链接完毕,皇帝一挥手,拖船开始带着船队了。看着两岸景物飞速后退,封晓目测船队的行进速度应该在二十多迈左右。这个速度,按每天行驶八个时辰计算,到达镇江不过六七天的功夫,难怪皇帝此前信心满满。

    整个船队中不知情者皆被这阵仗惊掉了下巴。看着周围飞退的景物,好多人都趴到了船栏边,大吐特吐了起来

    自船队换上了蒸汽机拖船,已经行至第五日,路上基本没怎么耽搁,只在各处码头进行食水、日用和煤炭等物资的补给,前一日便已进入江谐苏地界。这一路上,沿途各地衙门的迎驾准备,在皇帝敕命送达各地之后,便被紧急而来的另一道敕命叫停了。

    再向前走,便是这次改黄入淮的地界了。这次改黄入淮的工程,很大一部分就是依托运河来完成的,黄河自龙城入运河,一路随运下,至清河入淮。视察这一段的水利,便是皇帝南巡的第二个目的。

    这几日封晓一直陪着皇帝,两人自那晚之后,一直没有再提起三公案之事,相处倒也融洽。

    前一世封晓走过运河,只不过是在学校时和同学自驾沿河而行,但是一路上的风景和此刻站在船头观之,又有不同。两世记忆相容,倒也有了一股子虚朦与寂寥之感。

    过了正午,用过午膳的封晓和皇帝正在龙船舱内闲聊,有人来报,工部尚书蒋成、水利院院长张睿和江河总道巡道司立宁带领工部、水利院与江河总道的相关官员觐见。刚刚还歪在软塌上的韩绌赶忙坐直身子,整理了一下衣袍,封晓也放下散漫的神清,正襟危坐。

    两人刚刚准备好,龙船舱内便涌进来十多个人,对着韩绌躬身行礼,一下子让本来还算宽大的舱室变得拥挤不堪。看到此情景,封晓在皇帝耳边耳语了两句。韩绌听完,点了点头,对众人道:“都免了吧,舱内狭且气闷的紧,不如众位爱卿都随朕到前面甲板上去,一面看看实情,一面听众位爱卿奏报如何?”

    虽是讯问,但皇帝说完,便起身向舱外走去。众人也都无异议,随着皇帝来到了龙船的前甲板之上。

    蒋成随在皇帝身边,沿途为韩绌指引各处水利的名称作用,起到解说作用。不一会,政事阁诸位大佬也先后到来,新来的人都没说话,只是对着周围早到之人拱拱手,算是打了招呼。

    随着船队行进,原本清澈的河水变得浑浊,并且渐渐泛起黄色的泥沙。耳畔也传来阵阵轰鸣。船队越向前行,声音越大,仿佛自那江天一色之地,正有万马嘶鸣奔腾。

    又走了一刻钟时,远处轰鸣之声更甚,一直在为众人解说的蒋成突然用手一指远处,对皇帝道:“皇上请看,哪出便是黄河入运河的水口。”

    众人随着蒋成的手指看去,只见远处运河西岸开了一道大口子,一股昏黄色的浪涛翻涌而来,拍击着河面。黄河水位明显高于运河,还好此段运河河堤经过加高加固,倒也不予出现溃堤之患。远远望去,高出运河水面近五尺的金浪,一道道席卷而至,前浪拍在运河水面,后浪又打在前浪之上,发出不绝于耳的隆隆声响,颇有种浩浩汤汤的味道。

    封晓也在人群中看着那黄河奔涌,注入运河水道,感觉那沸沸扬扬的金浪如拍击在自己心中一般,心下感叹自然伟力之雄。

    突然一声高吟自人群中发出:“九天金河下,七窍赤心前。万流疏浚处,敢叫天换颜。”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赋诗之人正是号称诗词大家、闲散王爷的肃亲王韩裕晏。众人纷纷拍手叫好,不知何时上船的穆亲王韩裕昆对着众人道:“好一句敢叫天换颜,这句极好,嘿嘿,但也就是在我朝,要不然皇兄只这一句便会让人给扣上个大不敬的帽子了。哈哈哈”调笑完了自己的哥哥,穆亲王自己先大笑了起来。

    众人听到穆亲王的调侃,也都跟着大笑起来,尴尬的韩裕晏无奈的用手点着自己弟弟的鼻子道:“你呀,都快五十的人了,还这么没个正经。”数落完韩裕昆,肃亲王转头对皇帝肃容道:“皇上,这等壮举,前无古人,后少来者,实乃千古之伟业。臣以国柱院院长之职,恳请皇上重奖工部尚书蒋成、江河总道巡道司立宁、水利院院长张睿及相关办差之人等。”说完躬身对着皇帝深深一礼。

    众人大笑之余,听到韩裕晏如此说,都正经了起来,纷纷向韩绌躬身附和道:“臣等赞同肃亲王之意,此等有功之臣需大大褒奖。恳请皇上恩准。”

    其实无需众人恳请,韩绌在看到黄河改黄的实际情况之后,也知道此等壮举千古未有。而自己在位之时,能有臣子办成了,这种体面,是流芳百世的。就算没有韩裕晏的请功,韩绌也早打算给予几人重奖。

    抬手虚扶,让众人免了礼,韩绌对蒋成三人道:“众爱卿有大功于国,朕便给你等授勋。”说完,右手食指在腿侧律动敲击了一会,仔细斟酌了一下,接着道:“你等虽有大功,但毕竟不是军功,蒋爱卿的兄长承袭了燕国公之位,张爱卿的兄长则是吴国公之位,司爱卿的父亲还在世,将来你还要继承那工勤伯的爵位既如此,朕封工部尚书蒋成为禹王侯,江河总道巡道司立宁家族袭勋升高一级,为工勤侯,水利院张睿为济民侯,其余各有功人等,你三人奏报上来,全部按律加以奖赏。行政部即刻拟命,国基院与国柱院这便批了吧,待到了金陵行在,朕便班旨,众爱卿可有异议?”

    “皇上且慢!”皆大欢喜的事情,总有人出来搅局,只见礼部尚书王方确排众而出,对皇帝躬身行礼道:“皇上且慢赏赐,臣有一事不明,待臣问过蒋大人、司大人及张大人之后再行定夺。不知可否?”

    韩绌对于王方确突然跳出来捣乱,心下不喜,但又不能驳了一部尚书的面子,你的耐着性子道:“王爱卿有何事要问,速速问问来,不要扰了大家观赏这千古奇景的雅致。”

    虽然皇帝话里已经带出了警告,但是王方确好像没听到般,行礼谢过韩绌,转头对蒋成三人问道:“敢问蒋大人,为何黄河之水高于运河水面如此之多?那河水水面高了,力量自然大了,这般冲刷下去,两岸堤防可能承受?如要坚守此道,每年需耗费几何?一旦此处溃堤,受灾之地多广?可有补救之策?”

    说是一个问题,但他真正诘问之时,却变成了一串问题。众人听的都皱起了眉头,本是大喜的心情也让他王方确搅得七零八落。很多人看向王方确的眼神都有些怨怒,暗怪此寥不知进退,不通人情。

    其实非是王方确不懂得察言观色,只是自当日朝会之时,他被众人奚落,丢了面子,今日又见如此盛举和自己没有分毫关联,心下怨怼加上嫉妒,便出言针对,想要打压一下学院派诸人的气势。而且他的做法虽然并不讨喜,但是毕竟打着关心河道水利的安全名义,不管是皇帝还是众位大臣,都没有理由来阻拦干预。

    大家虽然不喜王方确此时诘问,但是听到他的问题的确关碍着水道安危,便也都看向蒋成三人,等待他们解答。

第二章 英雄无惧浪淘() 
蒋成面对王方确的诘问,并未着恼,微微一笑道:“王大人多虑了,此处黄河河水的确较运河水面微高,但这里面是有原因的。”说完,用手顺着流入运河的黄河河道说道:“自此处上溯二十多里,便是此次决黄最大的一片黄泛区,加之黄河一路过来还裹挟了不少小河之水,到了哪里泛成了一个占地千倾的大湖,而引导入运河的这二十多里水道由于事起仓促,只不过挖掘了不到一丈深,三丈多宽。黄河由湖入道,水面突然收紧,自然流速加快。”

    说着,用手捋了一下胡须,指着黄河入运河的河口接着道:“为了引黄而入,我们在此处加深拓宽了运河河道,致使运河自淮河引入之水倒流至此处,与黄河之水汇聚,两相碰撞,自然将本来就高出一些的黄河之水托的更高。我等过一会接近水口,便可看到,上游不过三五十丈,水面便回复如初了。”

    见众人都随着自己的话翘首而观,蒋成接着道:“此处左近沿岸,堤坝皆加高两丈,以防漫堤。而黄河河道也在拓宽加深之中,但今年大抵是完不成了,因为需到今冬枯水之时,工程才能有大的进展。所以明年这等景象大家是再也看不到的了,各位现下是看一眼少一眼喽!”说到最后,蒋成还开起了玩笑,可见并未将王方确的诘难放在心上。

    众人听闻此间景象看一眼便少一眼后,都更加卖力的观看起来,凭怕少看一眼吃亏似得。皇帝甚至吩咐找来了随行的十几位宫廷画师,摆开桌案,现场就临摹起来。众位官员之中,也不乏丹青好手,自告奋勇的占了一张案几,铺开宣纸,起笔留念起来。这一刻,黄河河口的景观便成了主角。本就不讨人喜欢的王方确便再无人理会了,搞得他只能灰溜溜的站在人群里,暗自神伤起来。

    因为黄河进入运河这段水流混乱,拖船放慢了速度,待得通过河口之时,天色已经渐渐暗了下来。又行了不到一个时辰,船队到达了龙城境内的运河码头。此时这龙城运河码头被兵士围了起来,岸上搭起了长长的席棚,看来今晚大家睡前可以到岸上活动活动。

    带船队靠岸停稳,皇帝便带领大家上了岸,只见席棚下摆满了酒席,虽多是瓜果冷拼,但众人也不介意,都找好位置,三五成群,七八一伙的饮酒行令起来。午后那激动人心的一幕,直到此刻还徘徊在众人脑中。

    封晓随皇帝一行来到首席,同桌的还有政事阁的诸位大佬和几位亲近的王爷,其中就有韩绰。

    算起来封晓和韩绰都是晚辈,虽然坐在了首席,但是却也不便插话,两人只是凑在一起边吃边听众位大佬们高谈阔论,吹牛打屁而已。

    待得众人性尽,已经到了二更天。众人大多各自回了自己的坐船,只是皇帝的兴致倒还是很高,也不打算再继续吃喝,而是准备沿着运河走走。

    皇帝要夜游,护卫的兵士自然要提前布防,远远的撒出人去,御卫也都打起十二分的小心在左近伴护。

    封晓本来有些困了,但是皇帝有兴致夜游,自己也得跟着,谁叫自己住在皇帝的龙船上呢。除了封晓之外,政事参相郑欣、政事副相田衢、行政参事张敬、农政参事孙希、商政参事刘贺礼和工部尚书蒋成几人也伴随在侧。

    深秋的夜里稍稍有些凉,但些许阴冷显然不能清扰皇帝的热情,皇帝带头,众人跟随在后,漫步在运河堤岸之上。耳畔没有静夜里常听到的蛙鸣,反而较远处的黄河河口位置发出的轰鸣还隐约能够听到。此季已近月中,正是月明星稀之时,明亮的月光照入堤岸旁的田野里,隐约晦涩的引人觊觎。耳边微微传来的浪声,更显得四周格外的宁静惬意。

    封晓看着运河河面有些出神,丝毫没察觉皇帝等人走远了又返了回来。见到封晓独立发呆,韩绌弯腰拾起一块石子,甩手扔进了封晓面前的运河里。石子不大,但是夜深人静之时,封晓又陷入沉思之中,突如其来的动静,吓的封晓直接跳了起来。

    见到恶作剧得逞,皇帝哈哈大笑,身后众位大佬也都不禁莞尔。

    无奈的摇了摇头,封晓看着孩提一般的皇帝,心下不禁感叹,自己这一世也不过是个十**岁的大男孩而已。

    吓着了封晓,皇帝的游性也尽了,带着众人返回了船队,各人各回各船,倒也不必细说。

    又走了三天,船队驶入了长江,航向转而向西。本来众人都以为船队到达了镇江,便会弃船登岸,该走陆路,但是没想到那蒸汽机船居然能够在长江之中逆流而上。如今虽是深秋之际,但是如果溯江而上的话,没有东风,只能靠纤夫拖拽,几十条大船,怕不是要上名纤夫来拉才成?而且纤夫拖拽,每日所行不过十里,到了金陵,估计已经“黄叶落尽,萧瑟风中残”了。

    这蒸汽机船却不怕,虽然逆流速度也不是很快,但比之纤夫,却是不可同日而语。

    站在船头,看着长江滚滚,封晓一时感慨良多,不知为何,突然想起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不自觉的念了出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