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求生 >

第199章

明末求生-第199章

小说: 明末求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将军,还不快快见礼!”

    “李香,董白,卞赛见过刘总兵!”众女盈盈拜倒,环肥燕瘦,巧笑倩兮,在加上江南女子独特美妙的吴侬软语,让刘凡这个自诩“见惯风浪”的家伙都有些傻眼了。

    李香,董白,卞赛?秦淮八艳这么早就出道了?刘凡记得李香君,董小宛,卞玉京等女大都是天启三到四年出生的吧,现在也不过十二三岁而已。距离她们艳绝天下的时间还有三五年才对,为何现在却突然出现在他的眼前了?

    百思不得其解,刘凡苦恼的摇摇头赶紧虚托一下道“诸位姑娘快快请起吧,本督已经备好茶点蜜饯之类的东西,你们随柳大家一起入座吧!小虎!照顾一下诸位姑娘!”

    刘凡的头号忠犬,李小虎闻声突然从一旁窜出,冷着一张脸,面色僵硬嘴角抽搐的说道“几位姑娘请跟末将来吧!”

    “谢刘将军!”众女还是很有礼貌的,先是对刘凡福了一礼,这才随着李小虎往后台宾客席而去。

    随着柳如是的到来,其余受邀的宾客们也66续续到场。为了这次擂台比试刘凡特意邀请了包括徐文爵的父亲,当代魏国公徐弘基,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南京镇守太监张彝宪在内的为数不少的南京官员。

    众所周知,大明自成祖以后是实行两京制的,除了皇帝所在的北京城之外,南京还另外的一套六部班子,以及数量庞大的太监机构。因为大明的政治中心在北京,这些各部尚书也只是一个名头而已并不负责处理国家大事。真正掌握南京实权的是南京镇守太监,南京兵部尚书以及南京中军都督府。这三个巨头才是大明南京的真正掌权人。

    有了这三个人前来捧场,这个擂台比试的档次一下子提高了不知多少倍,成为一个真正有官方支持的豪华型赛试。不过,这三个人的立场各有不同,魏国公徐弘基与刘凡交好可以说是刘凡这边的人,而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确是地地道道的铁杆东林党,他自然属于东林一员,不过让刘凡比较欣慰的是吕维祺这个人虽然是东林党,但是名声却不错,在家他自崇祯元年起就开始在南京做官,威望卓著也不用担心他会暗中搞鬼。

    唯一让刘凡意外的就是南京镇守太监张彝宪了。张彝宪这个人刘凡倒是有所耳闻,传闻此人颇有心计手段,是崇祯比较信任与倚重的太监之一。崇祯四年初,崇祯为了监管户部与工部的财政,令他探索考核户、工二部出入官员,仿原先涂文辅所为,并为他建了官署,名叫户工总理,职位同于外面的都督和京师的团营提督,可谓是手握重权,地位崇高,甚至直接关系到崇祯对大明“钱袋子”的掌控力度。

    不过在崇祯五年刘凡开始向崇祯“输血”之后,张彝宪的地位就开始大幅度下滑,直到崇祯七年,也就是去年,崇祯为了缓和与文臣之间的紧张关系,就免去了张彝宪户工总理的职权,打他来到南京出任镇守太监之职。

    按理来说,张彝宪与刘凡之间应该有很深的仇怨才是啊!但是刘凡却没想到自己并没有邀请张彝宪这个太监参与这场比试,张彝宪却不知从哪里听到消息,自己干巴巴的跑来田府找到刘凡,极力表示他一定要参与这场盛会。而且他的理由很充分,魏国公与南京兵部尚书都参与了,他这个“三巨头”之一的镇守太监岂能缺席。刘凡百般推脱不过,只好同意了这个家伙的要求。

    最让刘凡惊愕的是,张彝宪不知用了什么办法,在比试前的一天生生挤掉了吕维祺的裁判与主持者的位子,自己取而代之了!

    按理来说,张彝宪与刘凡之间应该有很深的仇怨才是啊!但是刘凡却没想到自己并没有邀请张彝宪这个太监参与这场比试,张彝宪却不知从哪里听到消息,自己干巴巴的跑来田府找到刘凡,极力表示他一定要参与这场盛会。而且他的理由很充分,魏国公与南京兵部尚书都参与了,他这个“三巨头”之一的镇守太监岂能缺席。刘凡百般推脱不过,只好同意了这个家伙的要求。

    最让刘凡惊愕的是,张彝宪不知用了什么办法,在比试前的一天生生挤掉了吕维祺的裁判与主持者的位子,自己取而代之了!按理来说,张彝宪与刘凡之间应该有很深的仇怨才是啊!但是刘凡却没想到自己并没有邀请张彝宪这个太监参与这场比试,张彝宪却不知从哪里听到消息,自己干巴巴的跑来田府找到刘凡,极力表示他一定要参与这场盛会。而且他的理由很充分,魏国公与南京兵部尚书都参与了,他这个“三巨头”之一的镇守太监岂能缺席。刘凡百般推脱不过,只好同意了这个家伙的要求。

    最让刘凡惊愕的是,张彝宪不知用了什么办法,在比试前的一天生生挤掉了吕维祺的裁判与主持者的位子,自己取而代之了!(。)

第454章 农学之论(上)() 
金黄色的太阳缓缓爬到头顶,当所有人都等的有些不耐烦之时,南京镇守太监张彝宪这才轻抚了一下身上的蟒袍,对众人拱拱手大步走上高台。

    张彝宪缓步登上高台,朝台下拱手道“应山东总兵刘济民之邀,杂家今日特来主持今天这场比试,其目的就是化解东林士人与刘总兵的一些言语上的纠纷与争执。但无奈的是两方之间的分歧较大,经过两方的磋商之后,他们将采取比试的办法,解决冲突。

    人言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东林与刘总兵分属文武两个不同的领域,所以为了比试的公平性,这场比试将不采用文斗,武斗只论其他杂学。

    因为此次前来挑战的东林士子人数较多,为了节省时间,杂家与魏国公,兵部尚书吕大人等人商议过后,让刘总兵出了十道题,这十道题分别涉及天文,算,数术,水利,农学已经治国之策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挑战者只有答对了其中的任何一道问题,就可以登上擂台挑战刘总兵本人。挑战的规则是由两方各出一道问题,答不出者为败。

    只要战胜了刘总兵,挑战的胜者不但可以获得由刘总兵本人提供的一万两白银,还将获得兵部尚书吕大人与杂家的联名推荐以及诸位秦淮名妓的同游之邀!

    好了,废话杂家也不多说了,诸位可以开始答题了!”因为这场比试的主角并不是张彝宪所以他也没有发表一些官方的长篇大论,而是简单的介绍了一下比试的原因与规则之后就立即命十几个士兵将刘凡的十道题分别挂在高杆上供台下的东林学子们观看

    张彝宪走下台之后,台下的人群顿时一片哗然,本来南京城的百姓们还以为可以看到一场盛大的诗词歌赋比试,没想到居然只是一些杂学,众人见状不免有些失望。但是刚才张彝宪也说过了东林于刘总兵之间分属文武两个不同的领域,各有擅长很难一较高下,所以才选择杂学。众人细细的想了想觉得很有道理,无奈之下只好接受了这个解释。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不知道是刘凡出的题目太难还是东林诸人并不擅长这些“杂学”整整半个时辰过去了,还是没有一个人答对刘凡的这些问题登台前来挑战刘凡。就在南京城的百姓们大感不耐烦以及深深鄙视东林才子们的时候,突然听到柳如是柔柔的声音响起“请问哪位是顾绛,顾忠清先生?您的答案是正确的,您可以上台挑战了!”

    听到柳如是的话,人群大哗纷纷称赞道“顾忠清先生么?果然不愧是江南最有名的大才子之一啊!这么快就答对了!”

    顾忠清?刘凡有些纳闷,他出的这些题可是结合后世的一些知识绞尽脑汁才想出来的啊!按照东林党的水平来说应该没有几个人可以答出来啊!怎么现在却突然冒出一个顾忠清?虽然不明白其中的原因,但看到人家已经登台了,刘凡还是起身走向高台。

    顾忠清的名字刘凡可能没听过,但是他的另一个名字顾炎武刘凡肯定是知道其大名的。顾炎武本来是没有来南京的,但是这次东林败的太惨,加上复社的诸人又不太擅长数术农学等‘杂学’所以复社魁首亲自写信邀请了复社的一些领袖级大人物前来助拳,顾炎武就是其中之一。顾炎武此人除了诗词文章很好之外,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是一个比较“全能”的大才,这次就是他率先回答出了刘凡的问题。

    大步走上高台,刘凡大量了一眼这位中年文士,拱手道“胶州刘凡见过这位先生,敢问阁下桑梓何处?”

    那文士见刘凡态度恭谨有礼,原本板着的脸也略微有些缓和,拱手回答道“昆山顾炎武见过刘总兵!”顾炎武虽然语气很恭敬,但却并为躬身行礼,看得出他对刘凡这个武夫不怎么感冒。

    “顾炎武!?”刘凡大惊,没想到他的第一战就碰上了顾炎武这个后世闻名的大名人。一时间,刘凡也不知该哭还是该笑了。

    沉默半响,刘凡率先抬手示意道“既然顾先生是挑战者,那理应顾先生先出题。顾先生请吧!”

    顾炎武点点头道“那顾某就不客气了,久闻刘总兵善于雄辩,顾某自问不是对手,所以这次顾某只提问题,不做辩论。”顾炎武沉吟片刻道“当今天下灾祸层出不穷,旱灾,水灾,蝗灾频发,中原饿殍遍地已成为困扰天下有识之士的重大难题之一。炎武听闻刘总兵精于农学不知可有解决之法?”

    刘凡眼前一亮,暗赞一声,不愧是流芳百世的人物,单单这个心性胸襟就比所谓的“复社四公子”高出不止一筹。看看人家的问题,直接问出了困扰大明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虽然很欣赏顾炎武的人品与才学,但他现在是敌人。刘凡也不好表现的太热切,想了一会回答道“就气候上来说,现今天下处于小冰河气候,天气由暖转寒,气候巨变引起天气反常所以自然灾害频发,根据本督的估计这种气候最少还要持续十几年的时间。天灾属于自然伟力作用下的结果,人力不可改变,想要解决灾情问题,唯有从自身入手才行。本督以为,要想解决中原百姓的困境,只要两个办法,一个是朝廷加大赈济的力度,从其他省份调拨粮食一解燃眉之急。二是引进一些抗旱,抗灾的作物取代粟,麦,高粱等受气候水文条件制约较大的作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粮食产量不足的问题。去岁,本督从海外引进了一些如马铃薯,番薯等高产抗旱的作物在汉中试着种植,效果还不错。如果可以大量推广的话,就算无法彻底解决灾情,最起码也可以保住百姓们不会被饿死!”(。。)

第455章 农学之论(下)() 
“马铃薯,番薯么?”顾炎武低头沉思片刻,继而感叹道“这两种海外良种的名字炎武也略有耳闻,如果这的如刘总兵所言的那样高产的话,一旦可以在中原推广也不失为一种解决之道。虽然只是治标不治本,但对于中原百姓来说也确实是他们最急需的了!炎武的问题问完了,还请刘总兵出题吧!”

    刘凡笑道“好吧,那本督也问顾先生一个问题吧!江南是鱼米之乡,纺织业也是天下闻名,蚕桑自古以来就是江南百姓赖以生存的根本之一。听闻顾先生是昆山人,那您一定对江南的情况了如指掌了?那本督想问问顾先生可有办法帮助广大的江南百姓解决困扰他们的蚕桑之事,增加粮食的产量?”

    顾炎武颇为惊愕的看了刘凡一眼,思索片刻道“农桑之事对整个江南来说都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自古以来都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经过朝代的先辈总结,唯有劝课农桑,提高织机产量才是富裕百姓的根本之道。炎武潜心研究多年发现,也只有广泛种植桑树与养蚕才能增加产量。至于农事,也只有精耕细作,多多施肥才能有大丰收吧!”顾炎武的语气有些不确定,农事他还是颇为了解的,但刘凡问的是增加产量的办法,这就让他有些抓瞎了,只能根据前人的经验与自己的心得总结了一下。

    刘凡也看出了顾炎武的不自信,摇头笑道“顾先生这些法子也不过是老生常谈而已,本督现在问的是具体办法,而不是解决方向。”

    顾炎武苦笑一声,无奈的摇头道“炎武虽然知道一些农事,但并不怎么精通,至于增产之法更是一无所知。炎武才疏学浅,甘愿认输了!”

    刘凡见状颇为欣喜的抱拳道“顾先生承让了!其实顾先生不必气馁,术业有专攻,你所擅长的毕竟不是农事,答不出也是很正常的。”

    顾炎武黯然道“输了就是输了,顾某自诩博学多才,也一直为之骄傲。今日经刘总兵一问才知道自身之浅薄。人外有人,太外有天,顾某太小看天下人了!”

    顾炎武言罢就要转身下台,正在此时人群中突然响起一个声音道“顾先生虽然回答不出来,但刘总兵也未必知道吧!如果刘总兵作为出题人尚且不知,这个赢法未免有些不光彩了吧!”

    众人闻声望去,只见复社的魁首张溥不知何时已经站在了台下,出言发问的正是他。听到张溥问题众人也是心生疑惑,就连顾炎武也是停下了脚步,一脸询问的看向刘凡。

    刘凡见状晒然道“既然本督敢问,自然有办法作答!既然你们都有疑惑,那本督就让你们输得心服口服!本督也曾细心的研究了江南的生产耕作模式,几经思考之下想出一法,本督称之为‘稻田养鱼法’!”

    “稻田养鱼法顾名思义”接着刘凡将后世流传极广的稻田养鱼法简要的跟众人叙述了一遍。最后总结道“利用稻田水面养鱼,既可获得鱼产品,又可利用鱼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排泄粪肥,翻动泥土促进肥料分解,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大大增加水稻的产量!顾先生觉得本督的办法是否可行?”

    顾炎武谓然叹道“刘总兵之才胜过顾某百倍,顾某输的心服口服。只是刘总兵既然有如此良策为何不早点拿出来造福于天下!?”

    刘凡有些尴尬的摸了摸鼻子,他总不能说这个后世流传极广的办法是他“刚刚想到”的吧!说出来有没人信啊!要知道稻田养鱼说起来简单,但这确是中国农户们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