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 >

第111章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第111章

小说: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万望兄长采取权变之法,忘掉心中那点常人的感情。”

    “假如……我是说假若,假若南凉真的国运长久,说不定将来你我还有机会重振基业。”

    “但若天命真不在秃发氏身上,兄长也可以保全宗族,不然继续坐守孤城,又能怎么样呢?”

    经兄弟与群臣再三劝说下,秃发利鹿孤终于决定派遣使者来到河西军营,请求投降。

    同时,秃发傉檀又在城内各处张贴告示,却是秃发利鹿孤的罪己文书,以此安定人心。

    “余秃发氏,以吕氏末年失德,代天行禅,上承张士彦公宗晋遗,下合河西百姓乐业民心,战战兢兢数年,虽未能重建张公往昔之盛,亦得以保境安民,使岭南为胡汉各族之乐土。”

    “此余一生之慰,不意为名利所累,倒行逆施。”

    “张公英灵在上,军民忠勇在下,令誉忠心均受玷染,此虽非余之本心,也不得辞其咎矣。”

    “今幸有西域大都护朔,忠勇无双,功业彪炳,驱胡虏、保汉民,数年之间横行万里、威震河西,汉之霍、班,不能过也。”

    “余才浅德薄,虽有保境安民之心,奈无管仲、诸葛之力,既见少年英雄在前,自当以全境托之。”

    “今愿举岭南三郡,与河西诸镇相合,若使凉湟得以混一,盛世得以重临,生民得以立命,或亦可赎余罪之万一。”

    “岭南之祸,罪在余一人,往者已矣,愿来者克建善政,继往圣而开太平,勿失天下之望。”

    罪己文书连瞬间传遍全城,让城内百姓纷纷松了口气,不用再担心被战事波及。

    随后南凉使者阴训出城,将投降文书呈给卫朔。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南下之初,若尔等举国来投,朔必会待之如上宾。”

    “今势穷来投,能保一命亦是得天之幸,至于优待……哼,想都不要想。”

    被卫朔一顿冷嘲热讽,吓得阴训汗如浆下,手足无措,只能连连叩首,乞求活命。

    好在虽然卫朔言辞犀利,却不会秋后算账。

    这多少让南凉上下松了口气,虽然没了荣华富贵,但眼下河西正值蒸蒸日上,只要用心日后有的是机会。

    当天下午,南凉开城投降,秃发利鹿孤捧了户籍文书,步出东门,跪在卫朔面前。

    卫朔从秃发利鹿孤手上接过图谱,标志着南凉正式灭亡。

    至此,秃发氏在河湟数十年的统治,宣告结束。

    卫朔当众颁布命令,令河西军全面接掌城防,粮仓、仓库、兵营等要地。

    接下来,卫朔又在原南凉王宫内接见了南凉众文武,以及秃发兄弟。

    说起来南凉也算是人才济济,除了与秃发兄弟重视人才有关外,还跟卫朔脱不了关系。

    当初卫朔入据姑臧时,导致河西世家南逃。

    而盘踞广武的秃发鲜卑利用位置便利,趁机搜罗了不少世家人才,如今都已成为南凉文武重臣。

    除了金石生、时连珍等四夷豪杰外,尚有阴训、郭幸、杨统、杨贞、卫殷、麹丞明、郭黄、郭奋、鹿嵩等河西名士。

    甚至还有流落陇右的中原、关陇士族人才,如梁昶、韩疋、张昶、郭韶、金树、薛翘、赵振、王忠、赵晁、苏霸等。

    这些人,或在内处于显赫位置,或在外统治郡县。

    如今这群人正目光复杂地望着台上卫朔,其中有气愤难平者,也有激动难耐者,甚至不乏谄媚献殷勤者。

    对于这些人,卫朔明确表示会量才而用,算是安抚了众人惶惶不安之心。

    三言两语安抚住南凉众文武后,卫朔又在偏殿单独接见了秃发兄弟。

    秃发兄弟到了偏殿,见殿内只有卫朔、崔宏、王镇恶、姜纪四人在,登时把心提到嗓子眼儿上。

    卫朔先是狠狠斥责一番秃发兄弟,吓得两人伏地再三请罪。

    “原本按照尔等罪孽,该当拉出去斩首。”

    “只是考虑到近年来,你们也算保境安民有功,本都护才会对你们兄弟网开一面。”

    听到这里,秃发兄弟才算是悄悄松了口气,神态愈发谦逊。

    “大都护大人大量,不愧是当今天下真正的大英雄、大豪杰。”

    “哈哈哈,秃发将军过谦了。”

    “如今岭南新附,尚有羌人为祸,今后还需仰赖两位高略,助我平定四方。”

    “平定天下,要靠大都护英明神武,在下无有才略,又哪里帮得上忙呢?”

    这时,崔宏也起立向秃发兄弟劝道:“大都护曾屡屡称赞两位智勇双全,尔等久居此地,熟知当地民情地理,接下来河西该如何进兵、如何平定羌乱,还请两位不吝赐教。”

    被河西上下诚心请教,秃发利鹿孤、秃发傉檀感到非常为难。

    不好好说吧,担心被人指责别有用心,很有可能惹来杀身之祸;可不好好说吧,却又十分不甘心。

    毕竟他们的国家刚刚被河西灭掉,哪能转身就为‘敌人’效力的道理呢?

    可如今看卫朔众人‘咄咄逼人’之势,想来不发表意见是不成啦。

    最后还是秃发傉檀起身道:“回大都护,西羌毕竟是个松散的联盟,且平日积怨甚深,只不过因为共同的利益才暂且聚在一起。然时间一长,热乎劲儿一过,形势一旦不利,不等大军亲自动手,他们自己都得打起来。”

    “此计虽妥,但需时效太长。眼下陇右局势大变,河西上下等不得,不知将军可还有其他良策可破羌人?”

    “若要速战速决,那只能用计破敌了。”

    “何计?”

    “离间计!”

    “羌人本来是一盘散沙,大都护只需找准切入点,不难让羌人再次分裂。”

    “嗯,言之有理,傉檀将军果真谋略无双,不如暂时留在军中听用吧。”

    “在下遵命。”

    接下来几日里,卫朔一边待在廉川堡处理战后事宜,而后又遣王忠德为主将、姜纪、秃发傉檀为副将,统六千步骑进剿各地叛乱羌人。

第204章 高僧为使() 
待后凉、南凉相继灭亡,西秦也逐渐笼罩在一片恐慌气氛中。

    丞相出连乞都、御史大夫史悌眷、立义将军越质诘归、左仆射边芮、民部尚书王松寿、右仆射秘宜、兵部尚书杜宣以及侍中方弘、麹景等,正站在王宫大殿上交头接耳。

    “杜尚书,尔身为兵部尚书职责所在,不知能否向我等透露些信息,也省得大家人心惶惶胡乱猜测。”

    杜宣满脸苦涩之色,向周围同僚拱了拱,叹息道:“诸位高看在下了,局势变化太快,宣也不知具体情形。”

    “在下只听说南凉秃发利鹿孤已正式向河西递表降书,如今大都护卫朔正分兵清剿各地羌乱。”

    “唉,没想到河西军恐怖如斯,只用了一个月竟相继灭掉南凉、后凉,如此一来西秦危矣。”

    “谁说不是,将来一旦河西军兵锋东指,也不知守不守得住黄河防线。”

    “不是老夫说风凉话,当年乌亭大战的结果,就已定下了今日之危!”

    听得周围同僚们窃窃私语,丞相出连乞都与左仆射边芮互相对视一眼,同时叹了口气。

    唉,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大王驾到!”

    正当众人窃窃私语时,屏风后面传来内侍叫喝,大殿上登时安静下来,众人纷纷肃穆而立。

    乞伏乾归阴沉着脸走到王座前站定,向左右扫视了一眼,又从袖中掏出份文书。

    “诸位,寡人已得太子急报,眼下南凉、后凉已亡,河西军不日将兵临城下。”

    “什么?!南凉真亡了?!”

    “完了,完了,这下真完啦。”

    “怎么会这样?”

    “大王不是已派出援军?怎没听说援兵血战消息?是不是大军畏惧不前?”

    “对对,对,肯定有人畏敌如虎,以至于错失良机。”

    “我等向大王请命,将那些畏敌者尽数拿下问罪。”

    “最好将其抄家灭族,非如此不能以儆效尤。”

    南凉灭亡的消息一经证实,大殿上登时乱成一团。

    甚至有人将还将责任推到乞伏轲殚头上,认为是他没尽到职责,才导致了南凉灭亡。

    见各臣属不思尽忠报国,反倒互相推诿指责,尤其还大肆指责乞伏轲殚,乞伏乾归终于忍受不了了。

    他冷哼一声道:“行了,都瞎胡咧咧什么?!”

    “寡人再告诉尔等一个不利消息,省得胡乱指责。”

    “那个被尔等指责、谩骂的乞伏轲殚将军,早已身死殉国。”

    “啊?”这下朝臣们一下子傻眼了,纷纷心虚地低下头。

    虽已震慑住朝臣,可乞伏乾归也没心思再追究众人。

    他扫了一眼众文武,心情颇为沉重道:“诸位,今局势危急,稍有不慎西秦将步南凉后尘。”

    “今后当何去何从,还请诸位教我。”

    “大王,今大都护卫朔如日中天,麾下将士如云、谋臣如雨,我西秦如何是其敌手?”

    “更别说南凉、后凉相继灭亡,河西再无后顾之忧。”

    “臣以为除了投降外,再无其他出路。”

    看着大殿上力主投降的世家大臣,乞伏乾归腾地一下涌起满腔怒火。

    “投降?尔等知道投降意味着什么吗?”

    “不光寡人会失去权力,你们也别想好过。”

    “还记得当初卫朔是怎么对待世家?所有田产、部曲、佃户都将被统统收缴。”

    “没了这些东西,你们拿什么去享受荣华富贵?”

    “哈哈哈,别告诉寡人,尔等打算就此隐居山林,过上普通人生活。”

    乞伏乾归从未想过投降,因为他十分清楚,投降即意味着乞伏氏数年心血将化为乌有。

    这对于嗜权如命的乞伏乾归来说,比杀了他还难受。

    不过,乞伏乾归比秃发兄弟奸猾,他深知仅靠他一人绝对不行。

    只有利用卫朔敌视世家,激起众人同仇敌忾之心,方有望挡得住河西军。

    果然,当他将卫朔对付世家的过往一一讲出后,投降派瞬间改变态度,叫嚣着与河西决一死战。

    “寡人明知河西强盛,也要坚持抗争,非为个人一己之私。”

    “实因卫朔暴虐不堪,视世家为仇寇。”

    “乾归不才,为还西北朗朗乾坤,愿与诸人一起共抗河西。”

    “臣等愿随大王血战到底。”

    接下来众人也开始围绕如何抵御河西,纷纷献计献策。

    “卫大都护,自高昌起兵,一路东来,纵横数千里,历经战阵从无败绩。”

    “以臣之见,仅靠西秦绝非其敌手。”

    “国主,若要对抗河西,唯有引入外援不可。”

    “外援?边尚书可是指后秦?”

    “然也,目前来说,唯一有可能压制河西者,只有后秦。”

    “另外,后秦也肯定不乐意看到河西全取陇右,那样一来后秦将被河西两面包围。”

    “边尚书之意,是想让寡人要向长安求援?”

    “正是,不向长安借兵,仅靠西秦想要跟河西对抗,这是不可能的。”

    边芮斩钉截铁道:“而且动作还得快,必须赶在河西出兵之前!”

    “诸位爱卿,尔等说说派谁去长安为好?”

    丞相出连乞都想了一下出班奏曰:“大王,臣听说后秦皇帝笃信佛教,不如以鸠摩罗什大师为使臣前往后秦。”

    “只要大师在姚苌面前替西秦说几句好话,求援一事将事半功倍。”

    “啊?让大师去关中?这……能不能换个人?”乞伏乾归面露不舍道。

    鸠摩罗什可是乞伏乾归心头肉,哪怕局势到了眼前危局,他仍然不舍得放鸠摩罗什去长安。

    当初鸠摩罗什离开姑臧欲往关中传教,不料刚一渡过黄河,踏上西秦国土,就被当地军士截留。

    好在西秦国内崇佛,那些军士并未为难鸠摩罗什,反倒在获知他真实身份后,立即禀报给了乞伏乾归。

    乞伏乾归听说捉住了一个高僧,还以为普通大师,等见了面,才发现原来是鸠摩罗什。

    他对鸠摩罗什与苻坚之间的故事早已有闻,且同样崇尚佛教,于是便把大师留了下来。

    鸠摩罗什原本是要往关中去的,见乞伏乾归热情地挽留,心想弘法不分地域,到哪里都是度人,就安心留下来。

    自从鸠摩罗什到了金城,很快就以精湛的佛法折服了西秦上下,甚至有时乞伏乾归还会向他请教一些军国大事。

    而鸠摩罗什每此都以极高智慧给乞伏乾归提出良好建议,这也让他备受乞伏乾归重视。

    “敢问大王,弘扬佛法与保存国祚哪个重要?”

    虽然乞伏乾归心中仍不太乐意,可如今局势危如累卵,也只能忍痛割爱了。

    ……

    西秦上下认真分析了当前形势,一致认为此次大都护卫朔举重兵南下,其目的绝不只是为了南凉、后凉两个小国,很有可能是为了打开东入关中之战略通道,进而图谋陇右。

    这从二凉灭亡后,河西军不但未有撤军迹象,反倒在黄河对岸布置兵力,即可说明其有一统陇右之意图。

    经众人再三商量,认为眼下最要紧的是做好三件事。

    其一,要立即派使臣到长安求和,只要能让后秦出兵,无论什么条件也在所不惜。

    其二,需尽快派遣兵力布防大河沿岸渡口,以防止河西军偷渡黄河。

    其三,派人通知乞伏益州暂且放弃攻打天水,立即率军退守狄道。

    随后乞伏乾归以鸠摩罗什为使节前往长安求援,就这样耽搁了近一年之久,鸠摩罗什终于如愿前往关中。

    于是,在乞伏乾归依依不舍的目光中,鸠摩罗什袈裟芒鞋,肩扛槐木禅杖,上面系一个小包裹,里面放这一只钵与几卷经书,离开了金城。

    这一次,他轻轻地走了,正如他轻轻地来。

第205章 收复天水() 
前秦淝水大败以来,天水郡上邽城可谓是风云变幻大王旗。

    在短短不到十年间,先后换了几位主人。

    不提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