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 >

第117章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第117章

小说: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安置后秦州各项工作后,卫朔才腾出闲暇去见一见西秦宗室乞伏益州。

    ……

    “罪臣乞伏乾归拜见大都护。”

    自投降之后,乞伏乾归就没睡过一天安稳觉,每天一睁开眼睛,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摸摸脖子上脑袋还在不在。

    生怕河西将乞伏乾归南逃一事算到他头上,跟始终不死心的乞伏乾归父子不同,乞伏益州是真想投降河西。

    在他看来,既然打不过河西,干脆投降得了,反正胡虏投降中原王朝之事屡见不鲜。

    就这样提心吊胆过了几天,终于等到了卫朔的召见。

    卫朔坐在上,抬眼望了下跪在下面的乞伏益州,不由感叹起来。

    乞伏乾归真是厉害啊,乞伏益州都被他给卖了,竟还对其感恩戴德。

    不过他不是秃发傉檀,也不是姚兴,绝不会再给乞伏乾归父子一丁点儿机会。

    想到这儿,他玩味儿般打量了一下乞伏益州,语气莫名。

    “乞伏益州,朔一直想不明白一件事,敢请你为在下解惑。”

    “大都护客气了,请大都护直言,在下定当知无不言。”

    “为何乞伏乾归父子南奔仇池,偏偏留下你负责投降?你们之间是不是有什么阴谋?”

    “啊?这……这?”

    听着卫朔话中之冷意,乞伏益州额头上渗出一层细密汗珠,急忙赌咒发誓道:“大都护容禀啊,在下的的确确是真心想投降,绝没有其他密谋。”

    “哼,你有没有密谋眼下还不清楚,不过我可以很负责的告诉你,你兄长乞伏乾归南奔意图不明。”

    “你若是敢对本都护隐瞒什么,等查明后,定让你尝尝千刀万剐是什么滋味儿。”

第214章 离间仇池() 
“大都护饶命啊,在下敢对天发誓,绝没有什么阴谋。”

    “全是乞伏乾归让我干的,他说自己辜负了父兄期望,没脸再做国主,这才让在下出面。”

    被威名赫赫的大都护指着鼻子威胁,乞伏益州心神震恐,吓得只能匍匐在地,不断叩首求饶。

    “真没有?”卫朔故作不信道。

    “没有,没有,绝对没有。”

    见乞伏益州被吓得以头抢地,浑身上下抖似筛糠,连连否认。

    卫朔这才收起脸上冷意,说话语气也轻缓起来。

    “你光说没有没用,必须用实际证明自家清白。”

    “何以证明?请大都护吩咐,在下一定遵令行事。”

    “好,痛快!你马上给乞伏乾归写封一信,劝他北上投降。”

    “另外,你再告诉他,只要乞伏乾归愿协助河西灭掉仇池,对过去一切恩怨,朔可以既往不咎。”

    “啊?这……这?”

    乞伏益州满脸骇然地看着卫朔,没想河西这么快就朝仇池下手。

    他又不是傻子,哪还不明白此举深意,分明是想挑拨杨盛与乞伏乾归父子之间关系罢了。

    “哼,你不要想着耍花招。知道乞伏轲殚吗?就因为在我面前耍花招,结果被老子一刀砍了脑袋。”

    被卫朔眼神凌厉地扫过后,乞伏益州连连摇头道:“不,不,不,罪臣不敢。”

    “哼,不敢最好!”

    “别以为投降了就万事大吉,假若此事办不好,我要你好看。”

    “行了,你先下去吧。”

    ……

    刚教训完乞伏益州,就见崔宏、王镇恶等走进房间。

    远远望着乞伏益州蹒跚的背影,崔宏不由笑道:“乞伏乾归自以为逃到仇池就能躲过覆亡命运,却不知大都护早命人布下天罗地网,任他肋生双翅也甭想逃不出河西手心。”

    “主公,别看仇池国小民弱,却不好攻打啊。”王买德皱着眉头,语气中带着几分忧虑。

    “嗯,买德所言甚是。”

    “氐族杨氏曾建立前仇池国,疆域包括天水、武都、阴平三郡部分郡县,共经历八主七十六年。”

    “前仇池国灭亡后,杨定在苻坚死后,返回仇池重建了仇池国,眼下由其弟杨盛嗣位。”

    “仇池国位于秦岭西南侧,东接汉中,南接梓潼,北连天水,西接阴平,背秦面蜀,乃战略重地。”

    “假若河西顺利据有此地,将对汉中、关中和益州构成一定威胁。”

    “仇池境内以山地、丘陵为主,兼有少数河谷盆地,河流交错,山岭不断,险隘不绝。”

    “仅有崎岖的山路与外界联系,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十分的易守难攻。”

    “独特的地理环境,造成仇池比较封闭,与外界联系较少,受外界冲击也小,国内政治十分稳定。”

    “好比当年杨定兵败身亡,杨盛却在最短时间内稳定了国内外局势。”

    “因此,正如买德所言,别看仇池国小民弱,可其仗着地利,足以保证仇池不受外地侵扰。”

    “原本朔也没想着能一朝灭掉仇池,然今乞伏乾归南奔仇池,意外地提供了施展离间计的机会。”

    “乞伏乾归,此人野心勃勃,从不甘居于人下,又岂愿受杨盛驱使?”

    “而时间一长,杨盛恐怕也担心乞伏乾归父子势大,造成主客易势。”

    “只要能挑起双方争斗,河西便能不费一兵一卒收取仇池,进而打通南下蜀地的通道。”

    ……

    当河西相继收复陇西、略阳、南安、天水、金城等郡县后,如山一样的压力开始向仇池扑面压来。

    在巨大压力下,仇池王杨盛开始后悔接纳乞伏乾归父子,生怕河西军会借机攻打仇池。

    幸好大半月来河西上下忙着整顿秦州,似乎无意南顾,这才让他悄悄松了口气。

    不料,恰在此时,又有密探来报,说乞伏乾归勾结宕昌羌首领梁勤欲助河西拿下仇池。

    不管消息是真是假,总之引得仇池国内一阵鸡飞狗跳。

    厉城内(今成县北),国主府前站满了巡视侍卫,此刻杨盛正与侄儿杨抚商议对策。

    杨盛默然许久,忽然问侄儿杨抚。

    “贤侄,你觉得此事是真是假?难不成乞伏乾归真跟羌人勾结在了一起?”

    杨抚皱起眉头,认真想了一下,才谨慎地回答:“叔父,此事不好判断真假。”

    “不过呢,无论此事是否为真,侄儿以为都应加派人手监视乞伏乾归父子以及宕昌羌,以防万一。”

    杨盛微微颔首,十分赞同侄儿提议。

    名义上仇池国有两个郡,其实真正被杨家掌控的只有武都一郡而已。

    西边阴平郡大部被各部羌人占据,他们只是臣服仇池国的藩属部落而已。

    在诸羌部落中,宕昌羌势力最大。

    前秦崩溃以来,各族豪杰纷纷起事称王称霸,宕昌羌首领梁勤也被刺激地野心勃勃。

    他一心想脱离仇池自立,而这也是杨盛听到乞伏乾归勾结宕昌羌如临大敌的原因。

    原本杨抚就不乐意叔父收留乞伏乾归,今见叔父对乞伏乾归产生怀疑,遂趁机进言除掉乞伏乾归。

    “乞伏乾归乃是一方豪雄,若非不敌大都护卫朔,又岂能投降咱们小小的仇池?”

    “像这样的豪杰之士,一向不会轻易久居人下,只要有机会他定会设法离开我仇池。”

    “更何况今又传出乞伏乾归欲勾结宕昌羌,妄想颠覆我仇池大业。”

    “为了以防万一,在他还没成为祸患之前,请叔父将其斩杀掉,以绝后患。”

    “假若叔父担心此举容易惹来外界非议,那不如将其迁徙到河池(今徽县西北)一带。”

    “这样一来,乞伏乾归在东、宕昌羌在西,二者再不能互相勾结。”

    “这……这不好吧?人家走投无路前来投奔,咱们却要怀疑人家,这会让外人讥笑寡人没有容人之量。”

    见杨盛仍旧下不了狠心,杨抚失望不已,他低头想了一会儿,又提出一个建议。

    “叔父可招乞伏乾归来历城,当面询问其意见。”

    “若乞伏乾归心怀坦荡,当自请前往河池驻扎。”

    “假若他迟疑不愿东去,那说明他肯定心怀不轨,叔父也可借机将其除去。”

    “嗯,如此最好,这样一来有理有据,谁也挑出毛病来,孤这就派人传信乞伏乾归。”

    ……

    刚开始接到乞伏益州劝降信时,乞伏乾归并未放在心上。

    不料,很快又有谣言传出,说他欲联合宕昌羌一同发兵,双方约定共分仇池。

    谣言一出,乞伏乾归立马意识到不对劲儿。

    可还不等他有所动作,就接到了杨盛命他前往历城的命令。

    事已至此,乞伏乾归哪还不明白自己中了算计。

    其实,只要是头脑正常的人,稍一想就能明白,这肯定有人从中蓄意挑拨,试图离间他与杨盛。

    不出意外,背后黑手定是河西。

    作为曾经的一国之主,设身处地的想想,换做是他也不敢轻易相信深处流言中的自己。

    乞伏乾归担心会被杨盛所杀,遂将儿子乞伏炽磐召来布置对策。

    “我本希望杨盛能给以唇齿之援,没想到如今他却忘记大义,将要谋害我们父子。”

    “此时谣言四起,为父又威名赫赫,杨盛定会杀了我才会放心。”

    “仇池我是待不下啦,今宕昌羌首领梁勤兵强马壮,我打算向西与他联合。”

    “假若你我一起行动,定会被杨盛察觉,进而惹来杀身之祸。”

    “不如先将你送到历城,作为人质,以麻痹杨盛,使其不再有所怀疑。”

    “等为父顺利脱逃,与梁勤汇合后,再设法营救你。”

    ……

    随后乞伏炽磐亲赴历城,代父向杨盛请罪。

    而乞伏乾归则偷偷跑到宕昌,梁勤见到乞伏乾归,不禁喜出望外。

    随后在乞伏乾归蛊惑下,梁勤悍然宣布建立宕昌国。

    羌人立国消息传来,乞伏炽磐打算逃归宕昌。

    不料被杨盛抓获,仇池上下纷纷上书杨盛,要求杀掉乞伏炽磐立威。

    但是杨盛完全被乞伏炽磐孝心、巧言打动,不顾群下反对,坚持放其离开。

    “乞伏炽磐虽然叛逃,但孝心可嘉,应当饶恕了他,以显示我们如大海、高山一般的大度。”

    可杨盛哪里知道,乞伏炽磐对他根本没有一丝感恩,反而他一回到父亲身边,就建议攻打仇池。

第215章 东晋混乱() 
在卫朔忙着欲鲸吞陇右全境时,姚苌去号称藩的表书已送抵建康。

    不过,此刻东晋上下正忙着争权夺利,根本无暇关注北方乱局。

    因此,姚苌欲借东晋制衡河西的谋划,注定是一场空。

    从谢安去世的太元十年(公元385年)到太元十五年(公元390年)这一段时间,是司马曜、司马道子一对酒囊饭袋兄弟合作多于分歧,矛盾逐渐堆积的时期。

    虽然,在此期间,无论从中央还是到地方的人事安排,让人眼花缭乱。

    但是,每一步都是司马曜为巩固皇权、平衡门阀利益的结果。

    扬州,不用多说,在谢安死后不久,由司马道子接任。

    荆州,原是龙亢桓氏地盘,桓温死后由桓冲接任。

    继而在谢安去世前一年,由桓氏另一俊彦桓石民接任荆州刺史职务。

    六年后,即太元十四年,桓石民去世,皇帝司马曜终于收回荆州大权。

    随即任命王忱为荆州刺史,至此桓氏家族失去了最后一座方镇。

    司马曜这种不断打压龙亢桓氏的动作,引起以桓玄为首之龙亢桓氏的极大不满。

    徐州,太元十二年谢玄离职以后,即由司马道子遥领。

    豫州,到太元十五年即由庾楷接替哥哥庾准之职。

    江州,桓伊于太元十五年去世后,朝廷以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短暂担任刺史(随后调任会稽内史)。

    兖州,太元十二年谢玄离职以后,由朱序接任,不久朝廷即以谯王司马恬担任。

    三年后,太元十五年,谯王司马恬又去世了,司马曜即以皇后之兄王恭担任。

    太元十年,司马曜在襄阳又乔立了雍州,以杨佺期的父亲杨亮为雍州刺史。

    太元十三年,加朱序为都督雍州、梁州、沔中九郡诸军事,雍州刺史,镇守洛阳。

    益州,太元十五年由郭铨继任。

    在此期间,宁州刺史是费统、广州刺史是孔汪。

    至于会稽内史一职,在谢玄去世以后,即由谢安之子谢琰继任。

    到了太元十六年,谢琰又被升为尚书右仆射、太子詹事,会稽内史由王凝之接任。

    在谢安死后五年间,司马曜与司马道子通过合作,完成了对主要方镇的调整。

    诸方镇当中,最属徐州、兖州、豫州、江州、荆州主官的变动引人注目。

    在淝水大战后,北府旧将们北移至淮河两岸,兖徐二州成为北府兵驻地。

    当北方陷入大乱,边防压力顿减后,北府兵已从朝廷柱石,变成被猜疑、防备的对象。

    尤其在谢玄离职后,北府兵缺少一个深孚众望的领袖,很快被朝廷被一分为二,徐州由司马道子遥领,而兖州则在朱序短暂过渡以后,由司马恬、王恭相继驻节京口。

    面对有可能被卸磨杀驴的后果,让北府旧将自觉地团结在刘牢之周围,并通过刘牢之与陈郡谢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不过,刘牢之显然无法跟谢玄相提并论,他虽然有资历、威望,却没有相应的能力。

    至此,北府兵暂时蛰伏于两淮,要等到孙恩乱起时,他们才会重新崛起纵横天下。

    在公元390年也就是太元十五年之前,司马曜、司马道子这对酒囊饭袋兄弟之间是合作大于抗争。

    而随着朝廷完成对各地方镇的调整,司马曜的皇权与司马道子的相权之间,终于不可避免的爆发冲突。

    为了制衡权势愈重的司马道子,司马曜在司马恬去世后,任命皇后之兄王恭为都督兖青冀幽并徐州六州诸军事、平北将军、兖青二州刺史、假节,镇守京口。

    王恭此任是在王忱上任荆州刺史八个月之后,而王忱是司马道子心腹王宝国亲弟弟,因此司马曜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