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 >

第125章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第125章

小说: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进之乃寒门子弟,凭他的出身想在东晋出头很难。

    为了出人头地,高进之曾趁着刘牢之举办盛大宴会的机会,堂而皇之地走入席上。

    当时他推开一位贵宾占据对方座位,放肆的饮酒进食,成功地引起刘牢之注意。

    可短暂接触后,高进之认定刘牢之为人爱猜疑而不够心狠,平日里多怨恨又反复,将来必有祸患。

    为了不被牵连,他只在刘府待了不到五天即离去。

    原本他想继续混迹江湖,打探父亲消息。

    可后来听说卫朔将入建康觐见天子一事,遂转道前来拜访名震天下西域大都护。

    眼看高进之即将被擒,卫朔急忙高声叫道:“道全、夫人且住手,此人乃贵客。”

    听见卫朔吩咐,孟瑶、桓振才收起招式,但为以防万一,仍然持刀紧张地盯着高进之。

    高进之大口喘着粗气,直到气息平稳之后,才施施然拜倒在地。

    “沛国高进之拜见大都护,冒然闯入还请大都护见谅。”

    “哈哈哈,今日清晨朔偶遇喜鹊,想到会有喜事发生,不成想竟是贵客临门。”

    卫朔推开康龙,坦然上前,一把搀起高进之,细细打量一番,不由暗暗叫好:好一条彪形大汉!

    越看越欣喜之下,他挽着高进之臂膀走入船舱内,又命人重新摆上酒水。

    “进之,来!我给你介绍一下其他人,这位年长者乃清河崔宏崔玄伯,玄伯公从小才名远播,有王佐之才!”

    崔宏笑着跟高进之打了招呼,也明白卫朔为何隆重厚待对方,显然是要收为己用。

    “刚刚跟你动手那个大汉,乃龙亢桓氏出身,有桓氏猛虎之称的桓振桓道全。”

    “什么?!”高进之闻言大吃一惊,他没想到卫朔麾下竟还有桓氏子弟。

    “其中缘由非一时半会儿能解释清楚,待日后有闲暇再详谈。”

    卫朔简单地跟高进之解释了一句后,又指着康龙、沮渠蒙逊道:“他们俩一人乃朔的贴身侍卫,一人乃朔秘书监主事。”

    众人相互寒暄之后,纷纷重新入座,首先由高进之讲起次来目的。

    “在下此次冒昧前来,专为试探大都护。”

    “今见大都护果真乃天下少有之豪杰,进之愿将身投效。”

    “还望大都护不嫌在下卑鄙,予以接纳。”

    卫朔闻言大喜过望,急忙起身搀起高进之。

    他拉着对方手高兴地手舞足蹈起来,其他人也纷纷上前恭贺。

    “主公,看来这一趟您没白来啊,这还没到建康呢,竟连收两员大将。”

第228章 寄奴初现() 
随着入朝使团即将抵达建康,河西也渐渐揭开了身上那层神秘面纱。

    一个富庶强大的西北势力,赫然出现众人面前,让卫朔一下子成为当前风云人物。

    世家大族、天子皇室、寒门庶族凡有心之人,无不在打探与河西、卫朔有关之讯息。

    幸好有淝水大捷珠玉在前,才让卫朔取得的成就不那么扎眼。

    更何况他此次主动入朝进贡,极大地满足了朝野上下那点虚荣心。

    以至于上到天子百官,下到庶民百姓,无不对河西人翘首以盼。

    天子司马曜亲自下旨由中书侍郎徐邈、太常车胤两人全权负责迎接招待事宜。

    相王司马道子、各大世家也各施权谋,纷纷欲借卫朔入朝之机,为己谋取利益。

    这日,天子司马曜难得没有醉酒。

    他命人将中书侍郎徐邈、左仆射王珣召至宫中,商议要事。

    谢安在世时,由于是世家掌权,天子司马曜根本没机会处理政务,整天只能像个小媳妇一样,战战兢兢。

    直到谢安、谢玄、桓冲等一大批压在皇家头上的世家顶梁柱去世,司马曜才逐渐收回朝中大权。

    如今天子一改往日之懦弱,每次朝仪或者召见臣属,总摆出一副精明强干的模样,以显示他是乾纲独断。

    当徐邈、王珣进来时,正好看到司马曜正伏案批阅奏章。

    俩人只大致扫了一眼,就发现天子心事重重,心思压根儿没在奏章上。

    徐邈、王珣看着正发愣地天子,犹豫了一下,齐声奏曰:“臣王珣(徐邈)叩见陛下。”

    循声望去,司马曜放下毛笔,又命内侍给徐、王两人设座。

    “两位爱卿,今日朕召尔等前来,想再确认一下接待事宜的细节。”

    闻言徐邈、王珣颇为疑惑地对视一眼,纷纷暗自寻思。

    按说迎接外邦使臣入朝自古皆有定例可依,还有什么可议论的?

    “回陛下,此事由徐中书与车太常负责,不如由徐大人向陛下介绍一下,如何?”

    “准奏!”

    本来就这么一丁点东西,也没什么可讲的,可是既然皇帝要听,徐邈只得耐下心来再讲述一遍。

    他轻吁口气,躬身道:“陛下,微臣遵陛下之命,与太常车大人合作,查阅了相关典籍,定出此次迎候礼仪。”

    “既彰显了上国威严,不会让偏远小邦轻视,又显示了陛下仁慈,定会让那卫朔心甘情愿臣服于我朝。”

    于是,接下来徐邈将接待细节不厌其烦地向司马曜讲述了一遍。

    原本他以为天子只是做做样子,不成想司马曜不但用心倾听,最后竟还给出了自己意见。

    “嗯,爱卿与车卿辛苦了,只是朕觉得还不够完善,总觉得缺了点儿什么。”

    司马曜捏着下巴想了一会儿,忽然道:“朕想明白了,缺少了校阅禁军的环节。”

    “校阅禁军?”

    徐邈登时傻眼了,有点儿跟不上天子思路。

    他想不明白,好好的迎接怎么跟阅兵扯上了关系?

    “爱卿应当知道,这卫朔可不简单啊!”

    “此人起家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你弄得那些震慑不了对方,反倒会被他小觑。”

    “朕以为唯有举行校阅,且校阅对象还必须是名震天下的北府军,如此才能让这个西北藩属心服口服。”

    徐邈无法理解司马曜此举意义何在,正要继续上前劝说,忽见王珣暗中冲他微微摇了摇头,只好暂时止住脚步。

    他想不明白的事,王珣早摸透了司马曜心思。

    肯定是殷仲堪暗中将卫朔与桓玄结交之事禀报给了司马曜,让天子心里有了芥蒂。

    阅兵不过是天子借此敲打卫朔,以此告诉河西人,他才是江东之主。

    不得不说王珣猜得很对,司马曜的确十分不满卫朔私下与桓玄来往。

    他继位以来费尽心机才将桓氏打压下去,可不想再让桓玄借着卫朔雄起。

    且他还听说河西与桓氏达成了以粮换马协议,此举必将大大增强桓氏实力。

    “陛下,如今北府军大多布置在青兖徐一线,正抵御胡族侵扰,怎能调回建康受阅?”

    “爱卿多虑了,朕不会拿军国大事儿戏。”

    “刘牢之坐镇徐州轻易调动不得,但孙无终部正在京口,受王恭节制,正好拿来一用。”

    “朕这就给王恭下旨,命他派孙无终统兵前来。”

    ……

    除了朝廷上下关注卫朔外,要数寒门子弟对卫朔最感兴趣。

    原来一个月来,经过无数人口口相传,有关卫朔的一切,早已被江东诸人耳熟能详。

    众多寒门子弟羡慕他从一无所有,到如今却拥有数州之地。

    在众多粉丝当中,有一人尤为特别,此人正是历史上号称南朝第一帝的宋武帝刘裕。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是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登上悬水峻壁、江山相雄、风景壮美的京口北固山,眺望浩浩荡荡的长江时,吟下了这首千古传诵、大气苍凉的不朽词篇。

    诗人毫无吝惜地将溢美之词赋与以武力北伐中原,取得克复两京辉煌胜利的宋武帝刘裕,称赞他的英雄业绩足以与千古江山交相辉映。

    与后来威名赫赫的宋武帝相比,眼下已二十九岁刘裕还只是北府军中一名默默无闻的下级军官。

    虽然刘家自诩为汉室之后,可东汉亡国已近二百年,有谁会去管这么一个破落的皇亲国戚呢?

    按照九品中正制的划分,刘家连下等士族都算不上,顶多算一个破落庶族。

    因此刘裕不可能当上高级将领,待遇只比一般普通士卒稍好一点。

    可即便如此他还是凭借自身勇武迅速闯出名头,很快就当上了一名参军。

    说起来,北府军中有以猛将出任参军的传统。

    想当年北府兵初创,主帅谢玄即以猛将刘牢之为参军,常令其率精锐部队作前锋。

    孙无终显然也继承了北府兵传统,把刘裕这员猛将提拔为冠军将军府参军。

    当接到天子圣旨后,孙无终首先想到的还是刘裕,当即将其召来商议。

    “德舆啊,本将刚刚接到陛下圣旨,要求我部尽快挑选一支精锐进京。”

    “进京?此时进京有何贵干?没听说京城附近有动乱爆发啊?”

    孙无终摇摇头否定道:“此次进京不是平乱,是为接受校阅一事。”

    刘裕不解地问:“接受校阅?陛下因何事要校阅北府兵?”

    “还不是为了那个卫大都护?听说那个卫朔威震大西北,无人可及!”

    “陛下担心被河西人小觑,遂决定举行一场校阅,以震慑对方。”

    听到卫朔二字刘裕立马来了精神,实在是一个月来,这个名字在耳中已快磨出茧来。

    当前,甭管是高官显贵还是庶民布衣,全都对此人议论纷纷。

    卫朔那些丰功伟绩,连一些稚子孩童都能信口拈来。

    刘裕同样不能免俗,也专门打听过卫朔。

    可跟人家一比,他立马觉得半辈子白活了。

    说起来他比卫朔还大七岁,可如今人家坐拥十数万大军,治下数百万民众,而他还仅仅只是一名默默无闻的小军官。

    他自付才能不比卫朔差,之所以比不上人家功绩赫赫,主要还是缺少表现机会。

    这一次进京可谓是一次难得露面的机会,假若表现好了,飞黄腾达指日可待。

    想到这儿,他立即跪下向孙无终请命道:“将军,陛下既然有旨意下发,可见朝堂上下极为重视此事,卑职以为必须遣军中骁果前往。末将不才,愿担此重任。”

    “哈哈哈,尔之想法与我不谋而合,环顾全军,以豪勇而论,舍德舆其谁?!”

    被上司当面夸奖,刘裕心底暗喜,面上却不漏声色,另外还不忘夸奖孙无终领导有方。

    最终孙无终下令以参军刘裕为主,挑选三百勇士前往建康参加受阅。

第229章 入朝觐见() 
公元392年,十一月中旬,河西使团顺利抵达建康。

    作为如今最受瞩目的大事件,瞬间引爆了朝野上下极大热情。

    中书侍郎徐邈、太常车胤出城二十里恭迎大都护卫朔入城。

    无数京城百姓拥挤在御街两侧,争相一睹河西人之风采。

    说起来,东晋立国已愈八十年之久,可真正有外邦使团入京,却还十分罕见。

    除了当年前凉张家曾派使者觐见外,也只有南边一些蛮夷小部落,偶尔会派人过来拜上一拜。

    至于北边诸胡,向来不把东晋放在眼里,不遣兵攻打已属难得,如何会派人朝贡?

    而像河西这般隆重,又是卫朔亲自出马,且携带贵重礼物,正式上门拜访,尚属首次。

    自河西使团踏入境内,朝廷不光派出精锐水师沿途护送。

    天子司马曜还下令各地官府,凡使团所过之处,务必尽心接待。

    司马曜如此重视河西入朝,是因为他将此事视作国朝中兴象征之一。

    他一向自诩为中兴之主,在政治上他收回了被世家把持了数十年的大权。

    在军事上又取得了淝水大捷,这样空前未大的胜利。

    而河西主动入藩,不正说明了他赫赫功绩已远播域内,才使得外藩臣服。

    也就是司马曜本人自欺欺人,稍微有点儿脑子的人都知道,他这个中兴之主只是走了狗屎运。

    首先,淝水大捷乃谢氏功劳,跟司马曜没半毛钱关系。

    至于说从世家手中收回朝廷大权,那更是捡漏捡来的。

    让大家看看历史上,孝武帝是如何捡漏的。

    太元九年(公元384年)二月二十七,桓冲病逝;

    同年,八月二十七,郗愔去世;

    太元十年(公元385年)八月二十二,谢安逝世;

    太元十三年(公元388年)正月,谢玄去世;

    同年,冠军将军猛将桓石虔去世。

    淝水之战结束后,短短四年间,这些听起来就让皇家心惊胆战的猛人相继西去。

    更让皇家欣喜若狂地是,各大世家同时进入人才断档期,全都后继无人(桓玄除外)。

    也正因此使东晋政坛出现了权力真空,才让司马曜捡了个大漏。

    不然,就凭司马曜、司马道子这俩酒囊饭袋兄弟,怎么可能摆平世家,又掌控大权。

    但不管怎么说,司马曜总算收回了大权,实现了他父祖辈们大权独揽的梦想。

    ……

    河西此番前来入朝,除了卫朔、崔宏、沮渠蒙逊、康龙外,尚有三百侍卫随行。

    三百侍卫皆从厢军、府兵、侍卫军中精挑细选而来,全是河西悍勇之士。

    且众人服饰衣着统一,全是头带皮毡帽,身穿棉布衣襟,脚蹬皮靴。

    腰间又挎了一把华丽横刀,胯下还骑着高头大马。

    这些骏马皆产自河套牧场,每一匹都矫健异常。

    这一切的一切,皆让整个方阵显得气势逼人。

    街道两边人头攒动,江东人上下打量着河西人,议论纷纷。

    而河西使团上下,全都没有左顾右盼,尤其那些侍卫个个面无表情,显得训练有素。

    整支队伍如同一条长蛇,沿着御街蜿蜒游动,直往皇宫正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