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 >

第139章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第139章

小说: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家乡,他还算薄有才名,可到了京城谁认识你陶潜是谁?

    他本身又是穷光蛋,无钱孝敬人,当他拿着诗稿、文章去拜访时,却连大门都进不去。

    心灰意冷之下,又想起家中孤苦无依的母亲妻子孩子,陶潜买了一坛酒,就在大街上喝了个一醉方休。

    也不知过了多久,忽然感觉有人拍自己肩膀。

    他睁开醉眼一瞧,却见自己周围不知何时围满了拿刀持枪的侍卫。

    再一瞧对方身穿华丽衣服,登时吓出一身冷汗,大脑一下子清醒不少。

    “你是何人?为何擅闯大都护仪仗?”

    “在下浔阳陶潜,嗯?大都护?可是来自河西的卫大都护?”

    卫朔顿时心中一动,随口问道:“你认识我?”

    陶潜略一拱手:“大都护威名赫赫,天下谁人不识?”

    卫朔上上下下打量着陶潜,寻思该如何对待此人。

    说陶潜可能还有人不知道是谁,可要是提起陶渊明,包管是中国人都知道。

    尤其他写的名篇《桃花源记》,更是语文教材上必背、考试时常考的文章。

    虽然陶潜也是历史名人,从某种角度来说比刘裕、刘穆之还要有名,可这个大名人对卫朔来说似乎没多大用处。

    假若眼前站的是他曾祖陶侃,那卫朔二话不说立马将其拉到河西去。

    只是面对大名鼎鼎的陶渊明,让他一时之间有些头疼。

    陶潜有才华吗?这不废话?!当然有才华,要不然也不能写下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但他的才华仅仅表现在诗词歌赋上,至于还有什么才能,历史上陶潜没有显露出来。

    这一方面或许他本身没有其他才能,另一方面也跟他没有机会展现有关。

    毕竟陶渊明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隐居中度过。

    “在下听闻你祖陶公也是一代名将,官居太尉高职,为何你会如此落魄?”

    陶潜满脸惭色,掩面悲声道:“后世子孙不肖,无颜见列祖列宗。”

    “可就算是后代子孙没有先人本事,也不至于沦落街头吧?”

    面对卫朔疑问,陶潜嘴唇动了动,却最终一语不发。

    不过,即便如此卫朔大致也能猜到其中隐情,无非是陶潜为人太刚直,眼睛里又揉不得沙子,稍有一点不顺眼,就对同僚、上司冷嘲热讽,搁谁身上都受不了。

    再加上他本身又不是豪门出身,自然不可能得到提拔,也就越混越惨。

    说白了,陶潜此人过于理想化,把世界想得太美好,结果现实的残酷把他吓到了,最终只好回归田园生活,以寻找精神上寄托。

    就好比桃花源,那是陶潜幻想中的美好世界,可现实中怎么可能存在桃花源?

    那是不是说陶潜除了隐居就没有其他出路了?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有存在的价值,只是有的人一早就找对了路,很快就取得了成功。

    而有的人注定要多经历一些磨难,就好比眼前的陶潜。

    卫朔沉吟片刻,看着陶潜直言不讳道:“元亮兄,非是朔有意泼冷水,实在是以你的性格很难在官场立足。”

    “假若你继续这样蹉跎下去,只是浪费时间罢了。”

    虽然明知眼前站的是名震天下的大都护,可听对方这样讲,陶潜依旧忍不住怒气横生。

    卫朔不理会陶潜怒火,不紧不慢道:“阁下空有满腹济世经纶,不知为何官越做越小?”

    “那是我陶潜不愿与官场中人一般合污同流。”陶潜忿忿不平道。

    “天下之昏聩、丑恶莫过于官场,秦始皇四年,起‘捐官’一制,百姓纳粟千石,可拜爵一级。”

    “前汉文帝朝,令民入粟边,六百石爵上造,后增至四千石为五大夫,一万二千石为大庶长,这岂是小民可为?”

    “此制尚算清廉,至汉景帝后元年间,则为昏聩之始,赀算十万钱以上乃得官,以为‘赀选’,后更入羊为郎,入谷补官,不仅可以买官,也可以买爵。”

    “大者诸候、卿大夫,小者郎吏,家富者为吏,吏道益杂,不选而多贾人,甚至斗鸡走狗、戈猎博戏、作奸犯科之种种富家子弟均可入仕,已致吏道杂而多端,官职耗废。

    “当朝之恶,罊竹难书,买卖官爵犹逛市集,只要有钱有权,得郡之两三,县之六七。”

    “纵观当今天下,州县职司多出富商大贾,竟为贪纵,人不聊生!”

    “何谈盛世、何有盛世?!”

    “此般昏庸世道,肮脏尘界,非我辈所居之地,岂可比得山林田园之清净?”

    “莫定一日我陶潜解绶离世,过那神仙般的日子,未必不是好想望!”

    陶潜越说越激动,端起酒坛子一口饮尽。

    围观者目瞪口呆地看着陶潜口无遮拦,胆大包天攻毁朝政,人人不禁捏了一把汗。

    偏卫朔一副没事人的样子,浅笑盈盈,听得滋滋入味。

    刘穆之也暗暗称奇,脸上却不敢透出分毫,睨眼偷窥。

    卫朔忽然双掌一拍道:“阁下说的好,实是有个性人物!”

    “正好在下手中有个职事,不但活计轻松,还不用理会官场中的蝇营狗苟。”

    “看不惯了直接大骂一通,骂完屁事没有,且我保证没人敢找麻烦。”

    “天下间还有这等好事?”陶潜狐疑不定。

    “嗨,我一堂堂大都护,还能骗你一穷酸不成?”

    “你若不信,等来年随我往河西一趟,亲自瞧瞧不就知道了!”

    不得不说,卫朔的建议很是让陶潜动心,不管是为了实现胸中抱负,还是养家糊口,他都必须尽快找事做。

    眼瞅着官场是混不下去了,为何不去河西试试?大不了不行的话再回来就是。

    想要这儿,陶潜一咬牙抬起头冲卫朔点点头,表示愿去河西。

第253章 吊唁公主() 
临近春节,卫朔整日里忙于应酬,竟一刻也不得闲。

    好不容易过完新年得了空,不料,准岳母新安公主又不幸离世。

    当日,卫朔服素服,备重礼,上王府吊慰。

    王献之家位于建康城东南的乌衣巷,听说这里以前是前吴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的吴国禁军皆穿黑衣黑甲,所以这里就被称为乌衣巷了。

    随着晋室南渡,乌衣巷渐渐成为南渡世家聚集之所,以琅琊王氏、陈郡谢氏为首的达官贵人都居住在此地。

    来到王府门口,只见门檐两边各吊了一个白色的灯笼,上面只书写着一个黑色的王字。

    卫朔仔细整了整自己的襴衫、麻鞋,然后朝刘穆之点点头,示意对方上前敲门。

    随着一阵不轻不重的敲门声响起,门吱呀一声开了一道缝。

    一门房随声探出半个身子来,一眼就看到一身素服,神色凝重的卫朔,还有他身后的刘穆之和康龙及十几名侍卫。

    见只有门房出来接待,让卫朔不由眉头一皱。

    按照礼节,王献之无后,也该是其他王家后辈子弟来迎才对,怎么也轮不到一门房。

    卫朔强忍不耐,昂首步入府内,入眼处但见一片缟素。

    走过三进厅堂,很快就走到了素色布置地正堂,进门就看到正中摆置的牌位。

    当即卫朔一个箭步上前,双膝跪倒在地,双手重叠在额,然后伸直,同时弯腰俯身,手和身子都匍匐在地。

    默然一会然后直起身来,再行一次,如此连行三次大礼。

    施完礼后,王神爱在旁边跪谢答礼。

    看着王神爱孤身一人跪在旁边,不由让他怜惜不已,同时也恼恨起天子与王家来。

    按说司马道福身为皇家公主,又是大名鼎鼎王献之妻子,其丧事即便不大操大办,也不该如此简陋、冷清。

    之所以是眼前光景,恐怕与她生前破坏掉琅琊王氏与皇室联姻有关。

    司马道福固然让女儿跳出了火坑,却也深深得罪了天子与琅琊王氏。

    以至于竟没有任何宗室与琅琊王氏子弟上门吊唁。

    看到这一幕,卫朔不由暗自冷笑不已。

    倒不是他想出头替司马道福讨回公道,而是在嘲讽世家的堕落、腐化。

    如果说王导、庾亮、桓温、谢安等人除了家族利益,心目中还有江山社稷之念的话。

    那今日之世家已彻底地堕落为只知争权夺利之徒,他们才不会关心社稷、百姓,一心只想保住家族权势地位。

    怪不得历史上东晋被刘裕轻而易举地篡夺了江山,实在是世家后继无人,如何是雄才大略的宋武帝对手?

    礼毕后,王神爱泪眼婆娑地望着卫朔,还没有开口就泪如雨下。

    小萝莉语气哽咽道:“临终之前阿母再三叮嘱我,让我在丧事之后,随大都护前往姑臧定居。”

    看着可怜兮兮的王神爱,卫朔重重点下头。

    他当场承诺道:“你放心,过几日我就要启程返回河西,到时让人来接你。”

    话音未落,只听吱呀一声大门再次被大开,四个身穿素服的青年人信步走了进来。

    这四人卫朔一个没见过,但是从四人脸形可看出,应该是兄弟四人。

    见有人敢上门吊唁,让卫朔不由暗暗吃惊:是谁如此大胆,竟不把天子、琅琊王氏放在眼里?

    “谯王司马尚之携兄弟三人前来拜府,欲跪拜皇姑母牌位。”

    一听是司马尚之兄弟四人,卫朔顿时眼前一亮。

    虽然司马家灵气几乎被老祖宗司马懿父子耗光,以至于后世子孙多出碌碌之辈,光是白痴皇帝就出了俩。

    但中间也不乏有司马睿、司马绍这类精明强干之辈,尤其谯王一系更是人才辈出。

    谯王这一系跟皇室关系较为疏远,出自司马懿六弟司马进这一脉。

    司马尚之曾祖司马承出仕后历任奉车都尉、奉朝请、广威将军、安夷护军等职,是当时皇室中少有握有兵权之辈。

    只可惜不幸死于王敦之乱。

    司马承死后,由其子司马无忌嗣位谯王,司马无忌比其父还猛,曾随桓温入蜀灭成汉。

    而司马尚之父亲司马恬同样是忠诚正直且富有才干。

    当时大司马桓温废黜司马奕,拥立琅琊王司马昱继位,权势达到巅峰,皇室当中没有一个人不畏惧他。

    偏偏司马恬年轻无畏,在晋简文帝登位后,以大不敬之罪弹劾桓温。

    虽然当时桓温掌握朝廷大权,此弹劾对其无影响,但朝野内外都见识了这位年轻宗室的厉害。

    以至于桓温看见其奏章,也忍不住发出感叹。

    “这小子居然敢弹劾我,真是后生可畏啊。”

    正由于司马恬有名望,有功勋,最关键的是还有才能,故因此深得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器重和依赖,曾都督兖州、青州、冀州、幽州和扬州的晋陵、徐州的南北郡军事,兼任镇北将军、兖青二州刺史、假节。

    可惜司马恬已于两年前去世,正是由于司马恬去世,使得宗室当中再也没有一人可制衡司马道子,使得司马道子权柄愈重。

    司马恬虽然死了,可他四个儿子同样不凡,历史上先后被桓玄、刘裕忌惮,惨遭杀害,唯幼子司马休之北逃后秦。

    作为当时唯一一位宗室统兵大员,司马休之一逃,等于敲响了东晋灭亡的丧钟。

    按说司马休之老老实实,本本分分,明里、暗里都没有想过刘裕动刀子。

    但偏偏在刘裕眼里,他必须死。

    原因也很简单,司马休之是宗室,且名声太好,始终像老黄牛一样拼命工作,不贪污不受贿、没有生活作风问题,治理荆州期间,百姓都夸他。

    像这样一个有名望的宗室,刘裕当然不会放心,唯有杀掉已绝后患。

    “司马尚之、司马恢之、司马允之、司马休之拜见大都护。”四人齐声弯腰拱手。

    “四位不必客气,说起来咱们也算是亲戚,今在王府之内没有什么大都护、王爷,只有前来跪拜岳母、姑母的后辈子侄。”

    四人一听,没想到名震天下的大都护竟如此和蔼可亲,也不好说什么了,只好依卫朔所言行事。

    王神爱年幼,且又是女眷,不方便招待来客。

    俗话说得好,女婿好比半个儿,在这种情况下,唯有卫朔出面最好。

    这时司马尚之开口道:“大都护,实在是抱歉!原本早该登门拜祭姑母,只是我等兄弟也在守孝当中,消息多有滞后,直到今日才来吊拜,真是怠慢了。“

    卫朔这才想起司马恬去世不过两年,司马尚之兄弟还在守孝。

    或许正因为守孝三年,让司马尚之兄弟四人不知怎的跟司马道子搅合在一起。

    后来出孝后,司马尚之兄弟完全不受司马曜重用,与其父司马恬遭遇截然不同。

    直到司马曜去世,又随着王国宝被杀,司马尚之遂成为司马道子心腹,在任前将军时屡次帮助司马道子父子解除京城受到的军事危机,三个弟弟也因此而获任要职。

    直到后来桓玄起兵,司马尚之兵败不敌被杀。

    想到这儿,卫朔眼珠子一转,觉得与其让他们白白送命,还不如弄到河西效命。

    尤其被史书评价为干才的司马休之,更让他觉得可惜。

    “朔也因朝廷俗务而耽搁了两日才来祭拜岳母,所以几位世兄无需内疚。”

    “另外,朔还有一件事想跟几位世兄商量一二。”

    司马尚之连忙答道:“有何事请大人尽管吩咐。”

    “再过几日,朔准备返回河西,今见几位世兄凤仪不凡,心甚喜之,想邀请一两位随我去河西建功立业,不知诸位意下如何?”

第254章 将离建康() 
“这……大都护说笑啦,孤……”

    见司马尚之要开口拒绝,卫朔急忙出言解释起来。

    “刚刚朔没把话讲清楚,殿下原本是朝廷重臣,自然不可能随在下去河西。”

    “可殿下几位兄弟却都还闲居在家,不知几位可有兴趣去河西见识一下?”

    司马恢之、司马允之闻言眉头轻皱,显然也不怎么愿意去偏远之地。

    在他俩看来,作为宗室俊彦,自有前途可言,哪里用得着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