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 >

第259章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第259章

小说: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属下遵命。”

    “其余人等马上出发,随老夫回师长安。”

    b

第461章 祭拜黄帝() 
水p

    滔滔渭水从宝鸡峡出了西山,便流进了八百里关中平原。

    挣脱了群山峻岭的束缚后,河床一下子变得宽阔起来。

    沿途接纳了秦岭山脉流出的无数小河,到达关中平原后,河床更宽阔,水流更丰沛。

    与后世几近断流不同,眼下渭水河面足有一里多宽。

    河道中水深流急,波澜壮阔,浊浪汹涌,滚滚东流。

    满载着木材、山货、米粮的大船可沿渭水直达潼关,入黄河至中原各地。

    渭水,既造就了八百里富饶秦川,也阻断了南北交通。

    而让人惊讶的是,千百年来,渭水上竟没有一座固定大桥。

    渭河两岸人们来往,往往是“冬春靠便桥,夏秋靠渡船”。

    便桥一般在霜降以后搭建,用木料和木船搭成,到来年清明时节拆除。

    这一段时间为渭河枯水期,便桥不会被冲垮。

    其余多半年时间,南北行人、商旅往来全靠木船摆渡。

    咸阳渡口,乃南北交通枢纽,行人客商、车辆骡马彻夜不息,为秦中第一大渡。

    河西军南下后,咸阳秦军自知不敌,纷纷弃城南逃。

    临走之前,秦军放火烧毁了咸阳便桥,并将岸边船只尽数掳掠到南岸。

    河西军进抵渭水北岸时,才发现不仅便桥被毁,岸边也空空如也,唯余渭水涛涛。

    立马渭水岸边,卫朔撇撇嘴道:“后秦动作挺快,可惜呀,我军暂没打算南下。”

    这时,崔宏打马上前,躬身禀报:“大都护,李暠传来急报,想让我部派兵北上,与其南北夹击北地郡。”

    “可!让蒯恩、檀道济留下驻守池阳、咸阳等地,朔将亲自北上北地郡。”

    “北地郡乃偏僻小地,秦将狄伯支更是躲在富平城苟延残喘,何须主公亲征?”

    崔宏满脸不解道:“臣以为,只需遣一上将出征,自可手到擒来。”

    “再说,战场上兵凶战危,万一您有任何闪失,岂不让我等追悔莫及?”

    “是呀,是呀!”

    “杀鸡焉用牛刀,末将愿替主公出马,荡平北地群胡。”

    见状,卫朔忙出言解释道:“朔执意北上,非为征讨诸胡,而为了祭拜轩辕黄帝。”

    在安定大军攻略泾水沿岸诸城时,上郡李暠部也不甘示弱。

    与王仲德合力拿下河西之地后,李暠迅速东渡洛水,兵围杏城。

    在李暠咄咄逼人之下,秦将狄伯支只好率众退守北地郡。

    北地郡民少地狭,夹在冯翊、扶风两郡间,面积仅比新平郡大上那么一点点。

    眼下北地郡已被河西军重重包围,狄伯支根本没信心再打下去,可又不敢投降。

    毕竟大都护卫朔是出了名的仇恨胡虏,尤其对各胡虏贵族,鲜有优容者。

    十年来,大都护用数以万计的胡虏首领、贵族头颅,铸就了赫赫威名。

    然面对河西军碾压似的强大,除了感到恐惧外,他浑身上下充满了无助感。

    如今打又打不过,逃又逃不掉,狄伯支束手无策,只能坐困富平等死。

    数万河西军兵分两路,一东一西,如黑云摧城,气势磅礴,吓得北地诸胡纷纷逃难。

    由于,大量胡人逃亡富平,一时间富平县内聚集了数万羌氐胡虏。

    狄伯支原本还为手中兵力不足苦恼,如今凭白来了数万胡虏,倒也算是意外之喜。

    面对各地胡虏逃亡,而河西军依然不慌不忙,继续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李暠由东北向西南,卫朔由西南往东北,两支河西军不断压缩胡人生存空间。

    三月中旬,卫朔统军兵临黄白城(今三原县东北),旬日就拿下了富平西边门户。

    正当狄伯支与众胡以为河西军将兵临城下时,殊料卫朔竟未继续率军向西挺进。

    卫朔在黄白城转了个弯,北上前往截薛山,以祭拜华夏始祖——轩辕黄帝。

    截薛山,又名荆山,亦名中华塬、荆原、荆山塬,位于黄白城以北。

    据史记记载:黄帝铸鼎荆山(截薛山)之阳,鼎成,驭龙升天。

    也就是说,截薛山乃黄帝驭龙升天之所,乃华夏最重要的人文圣地之一。

    只可惜胡虏乱华,已有近百年未曾有汉人到此祭拜过轩辕黄帝。

    卫朔打马来到截薛山下,下令大军在山脚下安营扎寨。

    “大都护,这里就是轩辕黄帝铸鼎升天之所?”康龙看着四周光秃秃石头,不敢置信。

    “当然!走,我们上去祭拜一下轩辕黄帝。”说着,卫朔下马徒步上山。

    上山时,卫朔脚步也放得极轻,一步一步地走在山间小道上。

    或许是受大都护影响,或许是出于对华夏始祖的敬畏,其他人无不肃穆庄严。

    不一会儿,众人登顶截薛山南眺,但见泾渭分明,整个关中平原尽收眼底。

    摆上牺牲祭品,点上燃香,在烟雾渺渺中,众人以卫朔打头,纷纷行三跪九叩大礼。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冑衍祀绵,岳峨河浩。”

    “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更千年,外胡蔑德。”

    “河洛不守,中原为墟。并雍燕冀,冤魂何多!”

    “苍天在上,厚土在下;神鬼凄凄,蒹蕸苍苍。”

    “后世子孙,别无它物,唯以牺牲,以告先祖。”

    “卫我神州,耀我华夏。奋发图强,昭告圣主!”

    祭拜完毕,众人挺立山顶,眺望远处景致。

    忽然,卫朔扭头看向旁边崔宏,问:“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而制天下也。”

    “为何魏晋以来,夷狄能屡屡打破旧例,开旷古之先河?”

    “中原秀丽河山,本为炎黄圣地、华夏乐土,却偏偏任由鲜卑、匈奴、羯、羌、氐等胡虏腌臜之辈称王称霸!”

    “玄伯公,你学究天人,可能告诉吾其中缘由么?”

    “我们又该如何做,才能避免后世子孙,不再经历今日之苦难?”

    “这”

    “臣以为永嘉以来,夷狄入主中原,并非天意,实乃人祸。”

    “汉末以来,华夏纷争不断,终致元气大伤,而夷狄乘乱而作,扰乱中原。”

    “彼时若君明臣良,足以纲维天下,达人志士,岂有冠履倒置之叹?!”

    “不过,胡虏终究乃蛮夷之辈,虽能横行一时,却不如我华夏源远流长。”

    “胡虏终无百年之运,而华夏五百年则必出圣人。”

    “从永嘉之乱算起,胡虏作乱中原将近百年。”

    “而从孔圣出生计起,距今已九百五十余年。”

    “主公可知这意味着什么?!”崔宏意味深长地问。

    他不等卫朔回答,遂两眼放光道:“时至今日,胡虏当灭,华夏终将在圣人带领下走向复兴?!”

    “以臣来看,主公就是天定圣人,将彻底终结百年胡患。”

    “玄伯公过誉了,朔如何敢与列位先贤比肩?!”

    “主公无须妄自菲薄,在臣看来,光是如何防范胡虏作乱上,历代未有超出主公者。”

    “诶,那是因为朔站在历代先贤肩膀上,所以目光比他人更深远一些罢了。”

    关于防胡虏作乱,作为当世汉族精英分子,崔宏曾私下揣摩过此问题。

    投靠河西后,在卫朔影响下,更是接触了不少民族融合理论。

    他非常赞同河西推行的民族同化政策,更对“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一个邦国”这类观点推崇备至。

    因为,河西就是活生生例子,在不断强化下,各族间差异渐渐消失。

    今走在河西街上,放眼望去,再也看不到服饰各异、操着不同语言的族群。

    “胡无百年运”崔宏喃喃自语:“验之今日,信乎不谬也!”

    “不错!”旁边姜纪同样是满脸激动。

    “天运循环,值此之时,华夏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

    “其当外驱胡虏,内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众人在山上待了许久,直到天快黑了才匆匆下山。

    自截薛山祭拜黄帝后,很快有一条谶语流言传遍了四方。

    而各地胡虏闻听此谶语引起一片混乱,各个肝胆欲裂,吓得惶惶不可终日。

第462章 谶语乱胡() 
“胡无百年运!”

    隆安元年,这条不知出自何处的谶语,忽然在各地疯狂流传开来。

    若在永嘉年间,胡虏正盛,或许众胡会不屑一顾,顶多认为不过是汉人无奈地呐喊。

    而今形势却不一样,自淝水大捷、大都护崛起西北,胡虏势力就一日弱似一日。

    原本纵横天下的慕容鲜卑倒下了,而一度占据关中、有望成为第二个前秦的羌人,眼下也只能躲在长安苟延残喘。

    而拓跋鲜卑,虽然颇有新朝气象,可当年朔方惨败,让魏国前途蒙上一层阴影。

    当众人这么细细一思量,才赫然发现,纵横天下近百年的胡虏,好像真的行将灭亡。

    再和那条谶语联系在一起,顿时让天下汉人振奋不已,而各地胡虏则惶惶不可终日。

    在华夏历史上,谶语既充满神秘感,又相当有用。

    谶,即预言,通常是用一些隐晦且游移不定的语言,来预测未来事件。

    而对谶的系统性解释,则为谶纬。

    每到一个王朝末期,都会有谶语出现,并或多或少地发挥作用。

    谶语发生在“国将不国”时,也并不奇怪。

    毕竟,“国将亡,听于神”,凡到国破家亡,必多奇奇怪怪。

    如今后秦确已有了几分“国将不国”迹象,自平阳惨败、姚兴礼佛后,后秦就如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大量人力、物力被浪费在佛事上,导致邦国实力被严重削弱。

    除此之外,河西时时刻刻威胁后秦安危。

    而今年一开春,大都护卫朔亲率十数万大军,兵分数路大举入关。

    面对河西军强大攻势,各地秦军几乎一触即溃,新平、北地、冯翊先后沦陷。

    时至今日,后秦已失去了渭水北岸大片土地,只剩下渭南几个郡县。

    恰在此时,一条谶语传入了长安,又引起一片哗然。

    姚泓、姚旻、姚晃等羌人听说之后十分不高兴,他们曾派人查寻流言来历。

    可效果却不甚理想,谶语谣言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面对外界流言蜚语,让姚泓既惶恐不安,又有些手足无措。

    这种事他不好询问尹纬等汉臣意见,最后只好将丞相姚晃、太尉姚旻两人召来密议。

    姚晃、姚旻是羌族中难得有见识之辈,与姚硕德、狄伯支并称羌族四大干才。

    与姚硕德、狄伯支擅长兵事,正统兵在外不同,姚晃、姚旻总是留守长安辅政。

    两人一前一后抵达皇宫,却都发现今日宫中气氛与往日大不相同。

    那些内侍、宫娥们全都小心翼翼,面上写满不安。

    看来近来这谶语一事,搞得太子十分不爽。

    “臣等拜见殿下。”

    “两位请起,来人,给两位卿家设座。”

    “今日孤将两位卿家找来,是有要事相商。”

    “殿下,有事尽管吩咐,臣等必肝脑涂地。”

    姚旻目光转动,埋头低声道:“殿下可是为近日谶语烦恼?”

    “不错,不知从何时起,关中突然兴起一条谶语,说什么胡无百年运。”

    “可笑!不说我们羌族,那匈奴不也存在了数百年?!说起来比汉人王朝还久远。”

    看着有些气急败坏的太子姚泓,让姚晃、姚旻不由暗暗叹了口气。

    说起来还是谶语出现得不是时候,眼下后秦正面临生死存亡,太子姚泓为此绞尽脑汁想延续后秦国祚。

    结果,一句胡无百年运,直接将后秦刚刚凝聚起来的人心打散。

    原本依附后秦的胡虏已是人心惶惶,如今更加离心离德。

    由于胡虏文化比较落后、保守,在某些时候,胡虏比汉人更相信天命所归。

    在他们看来,反正胡虏衰落是上天注定的,干嘛还非顽抗到底?!

    胡虏投降汉人又不是没发生过?!当年,强悍如匈奴不也臣服于汉人?!

    除了胡虏外,汉人受的影响更大。

    既然你胡虏连百年气运都没有,我干嘛还投靠你们?!

    正是因为知道谶语带来的不良影响,姚泓才会显得气急败坏。

    “殿下,臣觉得这事八成是河西人搞出来的。”

    “河西?难道是为了对付我大秦?”

    “这,这个……”闻言姚晃脸上尴尬一闪而过,说话也变得吞吞吐吐。

    “怎么?难道不是?”姚泓不解道。

    “殿下,不是臣故意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这一次还真不是为了搞我大秦。”

    “以臣之见,河西弄出这么一条谶语来,应该是为了对付魏国。”

    “眼下河北大乱,魏王虎视眈眈,大都护自是不想让河北落入魏国手上。”

    “有了这么一条谶语传出,哪怕依然无法阻挡魏军南下,起码也会给魏国添些麻烦。”

    “再说,这条谶语将如同诅咒一样长久缠着魏国,直到国灭族亡。”

    “至于咱们大秦,不过是搂草打兔子顺势而为罢了。”

    当丞相给太子分析了一番现实残酷后,姚泓又气又羞,不由面色涨红。

    很显然,是他自作多情啦,人家河西根本没把后秦放在眼里。

    “不管怎么说,也不能任由流言四起吧?不知两位爱卿可有对策?”

    “这……殿下,谶语流言向来是害人不浅,可无根无据,不好办啊。”

    ……

    在长安上下为谶语日夜不宁时,关中各地也因流言四起而变得蠢蠢欲动。

    三月中旬,河西军占领了新平城,到月底,又占据了咸阳。

    伴随着河西军连续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