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 >

第294章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第294章

小说: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稚远兄远道而来,想必身心极为疲惫,不如先坐下来喝口酒水,休息一二。”

    “有什么事等明日一切准备就绪后再作打算,不知你意下如何?”

    “谨遵大都护吩咐。”

    随后众人纷纷入殿就席,当日宴会进行的热闹而不流俗,丝竹之声不绝于耳。

    喝酒间隙,卫朔目光渐渐被王谧背后那个年轻雄武的大汉吸引。

    他带着些许酒意,举杯问王谧:“敢问稚远兄,不知你身后这位豪杰是何方神圣?可否为卫某介绍一二?”

    王谧回头看了朱龄石一眼笑道:“大都护有所不知,此人乃殿中将军朱龄石。”

    “哦,原来是朱将军,果然是少年英杰。”

    “大都护过誉了,末将不敢当。”朱龄石激动道。

    “哈哈哈,将军谦虚了,朔看你英武不凡,不知可愿留在河西效力?”

    “末将自是愿意追随大都护建功立业,可”朱龄石为难地看了一眼王谧。

    “诶,将军放心,此乃小事耳,稚远兄你说呢?”

    “这,这好吧!”

    王谧苦笑了几下,便答应下来。

    在他眼中,朱龄石虽然悍勇无双,但也不过是一个小小殿中将军罢了。

    卫朔闻言顿时大喜过望,对又成功拐来一历史名将欣喜不已。

第525章 全面改革() 
隆安元年,八月,天子下旨敕封大都护卫朔为雍王。

    诏命一出,天下哗然。

    虽然这并非大晋第一个异姓王,但之前不管是前燕、还是代国都有一个显著特征。

    即慕容皝、拓跋猗卢都出身胡虏,与卫朔出身炎黄苗裔有本质区别,由此造成的影响也大为不同。

    外界在惊骇之余,更多的还是悲哀和默然。

    一些见识深远之辈已看得分明,时至今日朝廷日渐式微,大晋已是名存实亡。

    而这无疑将助长一些人野心,让他们加快谋逆脚步。

    不管外界是何反应,反正河西上下十分高兴大都护进封雍王。

    而最欣喜者,莫过于敦煌郭氏。

    想当年,郭家迫于无奈才将郭媛嫁与卫朔,谁成想一眨眼卫朔竟已贵为王侯。

    而更让郭家兴奋的是,河西已隐隐有了一统天下之迹象。

    若卫朔最终真成了天下之主,那敦煌郭家必将也跟着水涨船高。

    不理会外界纷纷扰扰,等将崔宏、王谧送走后,卫朔准备借封王机会,进一步推动政务改革。

    说起来,卫朔入主河西以来,已相继推动了数次政务改革。

    不管是军政分离也好,还是推行科举、力行法治也罢,都是为夯实其统治根基。

    而经过十年不断努力,眼下根基已扎牢靠,他终于能大刀阔斧地推行进一步改革。

    目前,河西政务是由都护府处理,并由左、右长史牵头负责。

    这套机构差不多已运行了近十年,为河西强大做出了卓越贡献。

    但随着地盘越来越大,都护府已渐渐不能满足当前需要。

    严格说,河西政权更像是由权臣独自掌握的“霸府”,而这也是魏晋以来的政治常态。

    魏晋两朝都是由手握军事力量的权臣逐步建立起来的,他们组成一套机构,完全在正规官制以外,自由行使职权。

    自从魏晋开此先例,直到南北朝,一般制度都是由临时措置而逐渐成为习惯的。

    不然,卫朔那样在河西折腾,竟也没引起多大波澜,正是因为大家已早见怪不怪。

    但今日随着卫朔封王,疆域又扩大到了一定程度,再像以前那样显然不行。

    可以说今天卫朔此举几乎是在为日后新帝国设计政权组织,由不得他不尽心、小心。

    在正式调整机构前,卫朔先要跟崔浩、宋繇、张湛、崔宏、宗畅、史暠等几名重要心腹通通气。

    这天,在偏殿内,卫朔与一众心腹齐聚一堂,热烈讨论着调整机构事宜。

    机构调整不单单是简单的人事任免,更多地将牵扯太多利益纠纷,当中有很多值得商榷的东西。

    “孤仔细考虑了一下,我们可以吸收汉魏晋等朝某些长处,再结合自身优点,最终再拿出符合河西实际的组织机构。”

    “不提其他,其实三省制就很不错。”

    “曹魏时期,尚书不再是丞相属官,而成为独立的政务机关。尚书省设尚书令一人,尚书左、右仆射各一人。”

    “且由于中书省的设立,尚书省不再决定政策,改为负责具体国务的处置,与都护府职责有异曲同工之妙。”

    “按规定,尚书省下设五曹,即吏曹(掌官员迁调)、左民(掌人民户籍、税赋)、客曹(掌属国、邦交事务)、五兵(掌军官选任与军队训练)、度支(掌国库)治事。”

    “每曹设尚书一人,尚书之下设侍郎、郎中等官。”

    “并有殿中、吏部、驾部、金部、虞曹、比部、南主客、祠部、度支、库部、农部、水部、仪曹、三公、仓部、民曹、二千石、都官、中兵、外兵、都兵、别兵、骑兵、考工、定科等二十五郎,以协助尚书分领诸务。”

    “朔以为可在曹魏尚书省基础上,进行增减、修改,以满足河西需求。”

    “比如曹魏尚书省下设诸曹太少,分工也不明确,这些都需要彻底推倒重设。”

    “另外,曹与部的称呼纠缠在一起,需要进一步划分清晰。”

    “经初步考虑,新尚书省将设吏、度支、户、农、工商、学、转运、外务等八部。”

    “从今以后,尚书省各曹一律改称部,各部主官为尚书、副手为左右侍郎。”

    在场众人闻言顿时明了,大都护这是把都护府那一套换个牌子弄到了尚书省名下,看来以后尚书省将主管全部政务。

    想到这儿,众人内心一下子火热起来,纷纷盯上了各部尚书之职。

    至于尚书左右仆射,不出意外,自然将落到两大长史手上。

    卫朔似乎洞悉了众人心思,他接着道:“鉴于尚书省权重,为了给予制衡,朔将增加门下省职权,赋予其审计、督察之责。”

    “门下省设左右散骑常侍,下领审计部及数量庞大的议郎,议郎分户、学等曹,分别对应尚书省各部,其日常职责是对各部进行审计、监督。”

    “说得通俗一点,便是尚书省决定钱怎么花、花哪里,而门下省则决定钱该不该花、花得对不对。”

    “也就是说,尚书省每花出一笔钱财,都必须得到门下省同意与监督。”

    此言一出,让原本对眼热尚书省的官员顿时犹豫起来。

    因为他们发现尚书省并非有想象中那么好,干什么事都有人看着,一不小心还会弄自己一身骚。

    崔浩、宋繇、史暠、宗畅、张湛等人则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在他们看来,雍王将传统尚书省、门下省改的面目全非,完全是在贯彻其分权、制衡思想。

    然而卫朔依然不罢休,他又开始对中书省大动干戈。

    魏晋以后,对中书省的官员特别看重,皇帝常委以机要重任,于是中央机关的主要权力便逐渐移到中书省了。

    而尚书省逐渐被疏远,尚书令只执行日常政务而已,不能参与机要。

    今卫朔将权重归尚书省,等于削弱了中书省权柄。

    于是,中书省被卫朔赋予了立法大权。

    “从今以后,河西治下中书省才有权颁布法律、法规。”

    “除此之外,任何部门或者人包括本王在内,都无权私自推行新律法、更改税率。”

    “中书省主官为左右中书侍郎,下领名额为单数的郎中。”

    “任何一项法律颁布,都必须获得半数以上郎中同意。”

    “而有资格担任郎中者,必须是拥有勋位之人,不然哪怕你出身豪门,也无权进入中书省任郎中。”

    “如今河西治下至少有数千名获得勋位的人,为了保证公平,须按地域、职位等不同尽可能的从中挑出涵盖范围最广的人群担任郎中,名额暂定为三百六十五个。”

    卫朔将立法权赋给中书省,却又担心被世家贵族把持,这才定下上述规矩。

    目前,获得河西勋位者大部分为寒门庶族出身,其中既有作战勇敢的士卒,又有种地技术高的农户,还有认真缴纳税赋的个体户。

    甚至包括、教书育人的先生,创新技术的工匠等等,几乎是各行各业代表,但偏偏没有世家子弟在其中。

    “最后,除了三省之外,尚有监察总署、大理寺、巡检总署等监察、司法机构,分别负责调查、审判、抓捕之权。”

    “这三大机构与三省并列,直接向本王以及内阁负责,其他诸如三省各级官员无权对监察总署、大理寺、巡检总署指手画脚。”

    “至于内阁是什么……等下再说。”

    “介绍完了政事方面,孤再来谈谈军事机构改革。”

    “我意撤销将军府,改设枢密院,下辖五部一监两署,地位等同于尚书省各部。”

    “分别为参谋部(原参军司)、陆军部(原步兵司、骑兵司合并)、水师部(新设)、府兵部(原府兵司)、联勤部(原联勤司)、军情署(原斥候司)、军器监、军法署。”

    “而侍卫军司从今天起不再归枢密院管理,由新成立的内卫部掌管。”

    “其下辖侍卫军司、锦衣卫两大机构,直接向孤负责。”

第524章 王谧指点() 
p

    (昨天章节弄混了,发布后才发现不对。但又不能删除或更改,只好将错就错,向大家说声抱歉)

    翌日,封王大典徐徐拉开帷幕。

    虽说前汉宫殿建筑大部分已毁于战火,但幸运的是,未央宫被保留了下来。

    未央宫是前汉皇宫正殿,建于汉高祖七年,由丞相萧何监造,是在秦章台基础上修建而成。

    未央宫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之一,总面积有今紫禁城六倍之大。

    她位于汉长安城西南角龙首原上,因在长安城安门大街之西,故又被称为西宫。

    自建成之后,未央宫便成为汉帝国政令中心。

    哪怕西汉灭亡,未央宫仍是多个朝代的理政之地,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朝代最多、存在时间最长的皇宫。

    未央宫正殿前大广场上,周围挤满了河西文武与庶民百姓、世家子弟、文人士子。

    黑压压一片,足足有数万人之多,都来见证这一荣耀时刻。

    巳时,沐浴更衣后,在香烟袅袅中,王谧手捧圣旨,肃穆庄严地走在中间红地毯上。

    在唱礼官指引下,以卫朔为先,河西众人纷纷行三跪九叩大礼。

    王谧走到台阶上站定,代表天子生生受了众人一礼后,才缓缓打开那份明黄色圣旨。

    “大晋天子诏曰:大都护卫朔入藩以来,屡次剿灭胡虏,功绩显赫,为人忠正,宣德明恩,守节乘谊,朕甚嘉之。”

    “特敕封其为雍王,夫人郭氏为雍王妃,立嫡长子础为王世子。”

    “以雍州诸郡为其食邑,并允其在长安建王府一座。”

    “臣卫朔叩谢陛下。”

    叩首后,卫朔起身接过圣旨,至此封王仪式算是圆满结束。

    王谧笑眯眯上前,双手拢在一起道:“恭喜雍王,贺喜雍王。”

    “这一次真是辛苦稚远兄了!”

    “诶,殿下说这话见外了不是?”

    “老夫与殿下不说是老相识,但也算是有一面之缘。”

    “我这人没别的爱好,最喜欢助人为乐,能为朋友做点事,心里感到舒坦。”

    “且老夫年轻时曾常常出门远行,做这种事情很是轻车熟路,算不得辛苦。”

    “另外,老夫对雍王仰慕已久,这次也是顺便过来瞧瞧。”

    “哈哈哈,稚远兄真是太客气啦!”说着卫朔上前亲切地挽起王谧。

    “这里人多口杂,你我进殿内再聊,孤心底尚有一丝疑问想请教稚远兄。”

    “其实朝廷早该下旨封赏雍王,但殿下也知道,今天师道作乱东南,朝廷实是无暇顾及这些,真是怠慢大王了。”

    “无妨无妨!”卫朔毫不在意道。

    “孤听说刘裕已率军南下,以刘龙骧之能,平定叛乱指日可待。”

    “若是朝廷需要河西帮忙,请稚远兄尽管开口,孤一定尽力而为。”

    “唉,若天下官员都像雍王这般明事理,恐怕早天下太平啦。”

    两人说着走进了偏殿,这是卫朔与重臣私下议事之处。

    平时除了他本人与数名心腹重臣外,谁也不准入内。

    当下卫朔请王谧坐下,又让康龙奉上茶水。

    这时,卫朔忽然一拍脑门,懊恼道:“孤将殿中将军朱龄石强留河西,不会给稚远兄带来什么麻烦吧?”

    王谧摇摇头道:“那朱龄石说是一将军,其实就是一看宫门的。”

    “也就是殿下用人不拘一格,肯提拔重用他,在江东谁会去关心一个殿中将军?”

    “不过,朱家毕竟是桓氏旧部,朱龄石兄弟也颇受桓家照顾。”

    “殿下最好跟南郡公打声招呼,至于朝廷那里自有老夫去周旋。”

    “稚远兄愿出手相助,孤求之不得。”

    “小事一桩罢了,何足挂齿?”

    说着两人互相看了一眼,顿时心领神会般一起大笑起来。

    王谧刻意相交,而卫朔又有意接纳,在玩笑过后,两人关系顿时密切了许多。

    这时,卫朔面带疑惑问:“稚远兄,不知朝廷为何突然敕封某为雍王?”

    “在此之前,某思来想去也不明白,不知稚远兄可愿替孤解惑?”

    王谧强忍内心喜悦,故意苦着脸道:“这都怪老夫一时多嘴,还请殿下莫怪。”

    “与稚远兄有关?”卫朔满脸震惊。

    “看来今日不解释清楚,殿下一定会怀疑老夫别有用心。”

    “但我确实只是想帮殿下一把,没打任何坏心思。”

    “当然了,老夫这样做,除了帮殿下外,也是在帮王家,想给王家谋条退路。”

    “殿下是个明白人,老夫也不拿虚言诓骗您。”

    “目前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