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 >

第303章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第303章

小说: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人非旁人,正是当初随桓玄北上关中的胡藩。

    胡藩打着祭祖名义北上,殊料他一来长安便跟留守北地的族人取得联系。

    目前,安定胡氏当家人叫胡略,曾是后秦渤海公,已归降河西,有一子叫胡深。

    说这两个人大家可能没印象,但胡深孙女胡氏乃北魏孝明帝母亲,乃历史上有名的胡太后,后被尔朱荣沉河而死。

    胡藩这一脉出自曹魏车骑将军胡遵次子胡广,而胡略这一脉则传自胡遵三子胡烈。

    虽然因年代久远,两支胡氏已关系已相当疏远,但胡藩依然受到胡略热情招待。

    因为找到了族叔胡略,胡藩便以此为由向桓玄请示后,留在了关中。

    片刻之间,一阵大笑声迎出门来。

    “果然是兄长,家父已恭候多时啦。”

    “让叔父与贤弟久等了,藩甚是不安,待会儿我将亲向叔父赔罪。”

    “诶,兄长何出此言?!”

    “走走走,赶紧进来,今日你我一醉方休。”

    “好!便如贤弟所言,今日不醉不归。”

    一阵笑声隐去,两个年轻人携手步入胡府。

    刚刚前来迎接胡藩的那个年轻人,正是胡略子胡深。

    胡深钦佩胡藩见识深远、文武双全,而胡藩亦觉得胡深不愧为胡氏子弟。

    虽然两人相识不久,但因祖上有亲,加上同为少年英杰,竟然一见如故。

    胡府大厅内,胡藩与胡略、胡深父子对坐畅饮。

    三人上来啥话没说,先干了三大杯美酒。

    将酒盏放下,胡略这才笑问道:“贤侄这些天神龙见首不见尾,干什么去了?”

    “今天看热闹去啦。”

    胡藩慨然一叹道:“到了长安、见了雍王小侄儿方才晓得天下之大,人才何其多也!”

    旁边胡深奋然拍案道:“兄长大才,无需说此丧气话,你来长安便是正途!”

    胡藩淡淡一笑,却转了话题。

    “叔父,最近可曾听到什么传闻否?”

    “传闻?有甚传闻?如今老夫闲居府内,甚少出户,消息多少有些不灵通。”

    “江东乱了!”

    “数日前,南郡公在荆州誓师起兵,意欲效仿王恭清君侧。”

    “什么?如此一来晋室危矣!”胡略面色大惊道。

    胡藩与胡深碰了一下酒杯,长叹一声道:“可不是么?”

    “不知贤侄今后有什么打算?是就此返回荆州?还是留在长安?”

    胡藩没有正面回应叔父胡略,而是反问道:“敢问叔父如何看待河西?”

    “民众日富,国力日强,根基已成,必将一统天下!”

    “当今雍王又如何?”

    “雍王?乃不世之主也!”

    “怀旷古雄心,秉天纵英明,惕厉奋发,坚刚严毅,胸襟博大。”

    “一言以蔽之,当今雍王,未来必将中兴华夏、一统天下!”

    “叔父不觉言过其实?”

    “不!只有不及。”

    “假若贤侄真有意留下建功立业,作为长辈,我再奉告贤侄几句。”

    “河西非是江东,唯有坦荡做事、本色做人!”

    “若辄怀机心,无疑自毁也。”

    “多谢叔父教诲。”

    ……

    当胡藩聆听长辈教诲时,雍王正与宋繇、崔浩、王买德、王镇恶等会商裁汰军伍事。

    邺城大战后,王镇恶、王买德等军方高层提出裁军练兵之议。

    他们认为趁着大战未起,将军中三十五岁至四十岁之间的普通士卒、低级将领,全数解甲归田。

    将三十三岁以上中级将领系数转入各地折冲府任职,专门负责府兵选拔与训练。

    凡超过五十五岁的高级将领,则全员到武备学堂任教员,向年轻将领传授打仗经验。

    经过这一番裁汰老弱,河西军将进一步向年轻化发展,以确保军队保持旺盛斗志。

    这个裁汰方略谋划已久,内阁讨论时无人有异议。

    今成国渠已整修完成,急需大量劳力返乡务农,让一部分将士卸甲归田可谓正当其时。

    经卫朔与内阁成员反复计议,最后规定:兵士无论战功高下,每人以十贯归乡。

    都伯以下军官无论战功高下,每人五十贯归乡。

    都伯、军侯改任,每人十贯以为抚慰。

    卸甲归田之所以不计战功,是因为战功酬谢、赏赐早下发过了。

    河西从不延误战功封赏,每每战事刚一结束,各监军使会立即向上汇报各人军功。

    初步预计,今年河西将有近一万五千人退出现役,前后所需金钱大概在二十万贯左右。

    卫朔听完汇报后,叩着书案问:“军士退伍,大数在何处?”

    “回殿下,退伍军士主要集中在府兵,至于厢军只占到不足三成。”

    卫朔微微颔首,倒也没感到太意外,毕竟厢军选拔自府兵,裁得少应该。

    “这点钱对河西而言不算什么,务必一次性发放完毕,不得延误、拖欠。”

    “若让孤查到有人贪墨军士抚恤金,休怪某不讲情面,要把这话传到每个人耳中。”

    “诺!属下遵命。”王买德、王镇恶凛然应道。

    “除了裁汰老弱外,你们军方还有什么地方要花钱?”

    “还有招募新兵、换装军械等,至少还得内阁再拨百万贯才够……”

    当卫朔看到这个数字,不由又想起数日前那场盛大婚礼。

    谁能想到,一场婚礼的花费竟跟这次安置士卒退役相差无几。

    他站起身来,来回走了几步,最后一锤定音。

    “趁着目下暂无大战,务必将退伍、换装、募兵等一系列事宜尽快办妥。”

    “以便为日后东出争霸中原奠定基础。”

    “殿下所言甚是,会商后臣等即可给军方拨款。”

    正在此时,韦道福轻步走进,在雍王耳畔轻声了几句。

    卫朔霍然转身,目中大亮,面露狂喜之色,嘴中喃喃自语。

    “桓玄终于起兵了……”

    ……

    十月份,河西刚刚结束成渠庆典,雍王便接到急报,获悉桓玄已然作乱。

    在偏殿内,卫朔与内阁成员们围坐在一起,兴奋地议论着此次荆扬冲突。

    “主公,齐王一死,荆扬之间再无缓和之可能,除非一方倒下认输。”

    “但以桓玄、司马元显两人个性,恐怕谁都不会轻易低头。”

    “如此一来,短时间内这场冲突怕是结束不了。”

    “江东各势力也必将围绕荆扬冲突,而选择不同阵营。”

    “不出意外,作为桓氏子弟,梁州刺史桓希肯定要站在桓玄一边,而益州刺史毛璩可就不同啦。”

    “毛璩乃前征虏将军、本朝名将毛宝之孙,右将军、益州刺史毛穆之之子。”

    “毛家一向忠诚于晋室,其父与叔父毛安之同为简文帝亲信。”

    “毛璩十有八九会站在朝廷这边,因此他势必要出兵勤王。”

    “但这其中有不少问题,首先蜀地人心不稳,胡汉矛盾重重,难保不会有人从中挑事。”

    卫朔微微颔首,十分赞同众人判断。

    历史上,毛璩在平定了桓希后欲出兵勤王,却遭到蜀中氐族渠帅与世家豪强联合抵制。

    最终毛璩被害身亡,蜀郡大族代表谯纵被氐人侯晖、阳昧拥立称帝,建立了西蜀政权。

    在众人热切注视下,卫朔目中精光一闪道:“裁兵、换装等事关军队战力,不可半途而废,要一力推行下去。”

    “镇恶,你即刻命枢密院秘密调兵南下。”

    “在不惊动外界的情况下,设法将兵力隐蔽在秦蜀古道内。”

    “务必做到一俟蜀地大乱,河西能迅速拥兵入蜀。”

    “孤希望将来朝廷降下圣旨时,我军已突破各条栈道,打开了南下大门。”

    “诺!”

    随着卫朔一声令下,河西这架战争机器再次轰隆隆开动起来,目标对准了南边蜀地……

第540章 谯王兵败() 
p

    齐王身陨消息传来,朝野上下震惊不已。

    虽然表面上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谴责、声讨桓玄,但心底却被其狠辣手段所震慑。

    头脑稍微活络的人开始暗暗筹谋,寻思是不是找个机会投靠南郡公。

    起兵后,桓玄虽然进展缓慢,延误了战机,但其对手司马元显也没高明到哪儿去。

    这场战事不是比谁更高明,反而是在比谁更愚蠢。

    于是,桓玄还是一路势如破竹、几乎畅通无阻地到达军事重镇——姑孰(今当涂)。

    要说司马皇室也并非尽是酒囊饭袋之辈,中间不乏刚毅果敢之辈,如谯王司马尚之。

    当其他人面对桓玄兵锋闻风丧胆时,他却迅速调集兵马,准备迎击叛军。

    目前谯王领豫州刺史之职,正坐镇历阳。

    所谓豫州乃南朝侨州,辖地大致在今淮西一带,治所屡变,多在姑孰、历阳两地。

    历阳(今和县)与姑孰一在江南,一在江北,为京师上游重镇、西线屏障。

    如今桓玄已攻克姑孰重镇,下一个目标必然是历阳。

    历阳当江淮水陆之冲,左挟长江,右控昭关,梁山峙其东,濠滁环其北。

    为“淮南之藩维”,“江表”之保障,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得知桓玄举兵来犯,谯王司马尚之命兄弟司马恢之镇守历阳,武都太守杨秋把守横江防线(在历阳之南,今安徽和县东南长江北岸)。

    他自己则统领九千兵马,赶到浦上,准备正面抗击桓玄。

    要说谯王本身并非昏庸之辈,又坐拥精兵强将,哪怕杀不了桓玄,也不至于一败涂地。

    但任何事都挡不住有内奸勾结外敌,若是这个内奸还占着要害地方,那真能要人老命。

    谯王内部隐患便在武都太守杨秋身上,此时杨秋早被桓玄斩杀齐王的威名吓坏了。

    面对人多势众的桓玄,杨秋心中不断打鼓,总觉得朝廷朝不保夕。

    当接到谯王将令,杨秋不由撇撇嘴,暗道:“大厦将倾,非一谯王可挽回也。”

    “今朝廷暗弱,谁能挡得住南郡公兵锋?”

    “老夫不过一微不足道的太守,有必要做牺牲吗?”

    于是,杨秋怀着十分复杂的心情来到了横江。

    没过多久,桓玄便领着荆州大军出现在杨秋面前。

    望着江上遮天蔽日的战船、旌旗,杨秋彻底没了对战勇气。

    原本桓玄打算让皇甫敷、冯该、吴甫之等将领兵上前攻打杨秋,但长史卞范之却提出了不同意见。

    卞范之作为桓玄首席谋士,一向管着情报,早通过调查摸清了杨秋秉性。

    他认为杨秋绝非愚忠晋室之辈,完全可通过利诱将对方招降过来,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于是,卞范之向桓玄献了招降之计。

    “避害趋利乃人之本性,而杨秋性情贪鄙,非忠义君子。”

    “今主公重兵压境之下,他肯定不愿玉石俱焚。”

    “属下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前往敌营,劝降杨秋。”

    桓玄眉头一皱,觉得让卞范之入城劝降太冒险。

    万一杨秋翻脸不认人将长史扣下,他岂不是亏大啦?

    于是,桓玄摇摇头,满口否决道:“长史此计,非常凶险,不能贸然实施。”

    但范之对此却很有把握,淡然笑道:“俗话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入城劝降虽然有风险,但臣有完全把握说降杨秋。”

    “长史忘了齐王了吗?那可是前车之鉴啊。”

    桓玄好心提醒卞范之,意思是说齐王刚因出使被他斩杀,长史又何必重蹈覆辙。

    “诶,主公此言差矣!”

    “这叫此一时彼一时也,杨秋如何能跟主公相比?”

    卞范之不着痕迹地拍了一下桓玄马屁后,又坚持道:“臣入城劝降,不光是想让我军免去一场厮杀。”

    “臣也想通过此举向外界证明,主公起兵乃义举,理应受到各地欢迎与支持。”

    桓玄沉默了,觉得卞范之所言不无道理,然他实在是担心卞范之安全。

    可以说卞范之是他左膀右臂,正是在其帮助下,桓玄才一步步走到今天。

    万一折了卞范之,即便事后将杨秋大卸八块,恐也无法弥补因此而带来的损失。

    这时卞范之敛起笑容,情真意切道:“主公美意,卑职心领了。”

    “但眼下乃劝降杨秋的大好机会,绝不能错过。”

    “如今我军虽然气势如虹,但其实一路上也没遇到什么阻拦。”

    “今日这一战可谓是我军起事以来第一仗,无论如何都不能失败,必须用一场彻底的胜利来震慑建康方面。”

    “而杨秋便是我军取胜之关键,臣必须走这一趟。”

    当下卞范之不顾桓玄再三阻拦,执意单人单骑来到了杨秋营门前,

    原本杨秋已被荆州军威势震慑,如今再经卞范之一番鼓动,其毫不犹豫地转投了桓玄。

    结果卞范之不费一刀一枪,成功收服杨秋。

    最后,卞范之让杨秋暂时继续待在豫州军阵营中。

    等日后两军交战时,杨秋再临阵倒戈以打谯王一个措手不及。

    杨秋急于立功讨好桓玄,以便将来论功行赏时分一杯羹,遂满口答应下来。

    桓玄得到杨秋归降消息,顿时喜上眉梢,连夸范之才识过人。

    他决定趁热打铁,尽快打败司马尚之,兵临建康。

    与此同时,正踌躇满志而来的谯王哪里晓得,自家麾下大将早跟敌人勾搭成奸。

    桓玄约他会战,他只是看了一眼约战书,连犹豫都没有,便答应下来。

    翌日清晨,当太阳从江面上冉冉升起时,一场事关晋室前途命运的决战拉开了帷幕。

    咚咚咚!随着战鼓声响起,双方将士开始布阵迎敌。

    布完阵,两边也不搭话,当即开打。

    顿时两军杀得难解难分,天昏地暗。

    突然之间,杨秋领着部下倒戈一击,让司马尚之始料不及,大军立时溃散。

    望着溃败逃散的大军,司马尚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