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马前卒 >

第713章

马前卒-第713章

小说: 马前卒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每个人都在想着这个问题。

    不但想,在夜晚闲着没事的时候,自然还会讨论,先是极小范围偷偷的研究这个问题,到得后来,大范围的讨论便开始了,而在这个时候,鹰巢里的探子自然是要适时介入的,而已经决定投效大明的陆大远和一些将领们更是在其中大力引导。

    把门关起来,不让门里的人看到外面的世界,这是统治者最省力的好办法,看不到,自然以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不过一旦有人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以前的理念崩塌,却也是旦夕之间的事情。

    人一旦开始思考,距离真相,也就那么几步的距离,如果再有人引导,那效果就会更明显。

    这支军队,全都是秦人,但他们却已经不想做秦人了。

    不但不想做秦人,他们还在想,秦人不应当再过以前那样的日子,他们的同胞,应当过上更好的日子,就像大明的百姓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他们最终得出的结论,不是秦人不行,也不是因为秦地穷蔽,而是他们的统治者,他们的朝廷不行。

    “秦人可以过更好的日子。”顶盔带甲的陆大远带着他的一众将领们,整整齐齐的站在秦风的面前,他们都带着武器,但似乎大帐内的明国官员们都没有因此而对他们有所戒备。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我们穷,是因为我们地处西陲,是因为我们没有好的土地,没有资源,所以我们穷,所以我们心心念念的想夺得更富饶的土地,但这两年,我知道我们都错了。”陆大远道:“这两年,我去过抚远郡,也去过长阳郡,这些地方,比起我们秦国的那些最穷的地方,条件并不如何优越,比起我们秦国的中腹之地,条件更是远远不如,但他们,却活得比我们富足得多,我很震惊,我在这两个地方停留了很久,我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他停顿了一下,似乎陷入到了回忆之中。

    “在哪里,我看到了大明朝廷一项项的政策颁布,一项项的被落实,我看到大明的郡守以及下面的官员们,是怎样治理地方的,我终于明白,我们穷,不是因为我们地域上的原因,而是我们大秦的治理出了问题,问题出在上面,而不是下面。我们需要改变。”

    他回望着站在自己身后的一排排将领,“我们曾经指望过大秦的统治者们能在经历了这么多的失败之后,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但我们失望了,到现在,已经不仅仅是失望,而是绝望了。大秦已经风雪飘摇,而他们,却仍在为一己之私,而将大秦百姓拖进更苦的深渊中去。大秦必须要改变,我们在大明两年,看了两年,听了两年,也讨论了两年,今天,我们达成了共识。”

    陆大远跪了下来,“请大明皇帝陛下解为百姓之苦。”

    一排排的秦军将领们跪了下来,大声道:“请大明皇帝陛下,解我百姓之苦。”

    秦风站了起来,走到陆大远的面前,伸手将他扶了起来。

    “诸位,请起。”他朗声道:“朕从来认为,没有懒惰的百姓,只有不行的君王,而秦国百姓的不幸,正是因为你们无能的君主,无能的朝廷所引起的,而且他们一直都没有变过,百姓以民脂民膏将养你,你自然需要带领你的百姓们去获得更好的生活,但很遗憾,马氏秦国,没有这个能力,而秦国,也正在一步一步的走向崩灭。现在秦国国内的情况,想必在家也都很清楚了,这会把秦国拖进更苦的深渊,而大明,不会坐视不管,大明,将会出兵,解民于倒悬。”

    “多谢陛下隆恩。”将领们齐声呼喊。

    环视着这些将领,秦风美美的体验着这两年的洗脑成果。下面的这些将领,自然都是被成功洗脑者,而那些顽固分子,当然不可能出现在这里。

    “你们不是秦国的背叛者,而是秦国的解放者,多年以后,史书将会铭记你们的功劳,百姓将会感念你们作为先驱而付出的努力。”

    “我们是秦国百姓的解放者,为了让大秦百姓过上好日子,我们愿意赴汤蹈火,在所不惜。”秦风简单的几句话,却是给这些昔日的秦**队定了性,这让他们热血沸腾。

    他们是解放者,他们的同胞需要他们去解救。

    “出发吧!”秦风轻轻挥手,“回到你们的故土,为你们正在受苦受难的同胞而战吧!他们都应当过上更好的生活。”

    “臣,必不负使命!”陆大远向秦风深深的鞠下躬去,直起腰来,转身,大步向外走去。数十名将领紧跟在他的身后。

    外面,一万全副武装的军队,已经集结,他们将回到故土,这一次,他们却不再是秦国朝廷的守护者,他们,更愿意成为秦国百姓的解放者。

第一千零四十章:虎牢之争(8)挪挪位置?() 
永平郡守程维高这些天一直是情绪高昂,他当初闹着要修通往虎牢关商道的时候,着实是没有想到这条商道如今对于大明竟然如此重要,没有这条商道,大明吞并虎牢的战略意图便无从谈起。所以这些天,他从秦风那里获得的赞扬简直也是没个数儿了,只觉得骨头也轻了好几分。

    说起他要修这条商道,那也是迫不得已。当年太平军崛起,他作为前越的一位地方郡守,亦是地方豪族,率领着地方,识时务的在第一时间便投奔了太平军,后来的局势发展果然没有出他的意料之外,太平军势如破竹,将吴鉴打得屁滚尿流,最终建都越京城,成立大明,而他,当然也因为这一件事而奠定了在明国的政治基础。

    但这仅仅只是第一步而已,随后而来的大明的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才真正让他头疼。他是见识过大明军队的雄壮的,也是见识过大明皇帝秦风的果决,也是了解这位皇帝的手腕的。吏治改革,在有些郡治还在推三阻四,阴奉阳违的时候,他又是第一时间站出来,坚半拥护中枢的决定,在永平郡轰轰烈烈的推行吏治改革。

    与其他的地方一样,永平原本上上下下的官帽子,也是被世家豪门把持着的,他程家就是其中的一个大户。推行吏治改革,拿掉一些混乱等死的家伙的官帽子,算不得什么大事,左右那些人就算不当官,也照样过得滋润。

    郡守率先垂范,将程家当官的子弟,一股脑的赶回了家,其它的自然也不敢滋牙,就算心有不甘,也只能乖乖地回家。随后在全郡推行的科考制度重新选拔官员,有才能的自然还是能出头的。

    其实有一点程维高很清楚,就算是科考选拔,最后大部分的官员,仍然会是世家子弟,因为在这个时代,教育还是一个很奢侈的东西,不是每一户人家都有钱读书的。

    事实也的确如此。科考过后,绝大部分的官帽子仍然落回到了世家子弟的手中,当然,亦有寒门子弟在这一场遍及全郡的改革之中,脱颖而出。

    随后朝廷推出的教育政策,才是让程维高真正害怕的东西,因为这是一场惠及到所有百姓的政策,只要你有读书的天份,从启蒙到最后成才,所有的费用,国家给你包干了。程维高很清楚,只要这项政策长期施行下去,世家子弟当道的日子,当真是会一去不复返的。

    当然,现在基本上还是换汤不换药,对永平郡来说,一切变化并不大。作为一个对中枢朝廷表现相当恭顺的地方郡治,朝廷上不论是政事堂的大佬们,还是皇帝,对程维高都还是挺给面子的。像有的跟朝廷硬扛着来的,现在可是给梳洗得干干净净,皇帝的手段相当的霸道,哪怕是只用一个仅识得几个大字的家伙来当这个官儿,也绝不让那些家伙再当道。

    这一件事的影响,使得程维高才永平郡的威望再上一层楼,永平的豪绅世家们,在看到了另外一些地方的豪绅的下场之后,不得不感念程维高的先见之面。是程维高带着他们又一次的渡过了一场危机。

    如果说吏治改革,程维高算是轻松过关,接下来的丈量土地,纳税入地等政策,才让他真正的手忙脚乱。

    土地,是地方豪绅们的命根子,而朝廷,这一次动的就是他们的命根子。严格限制土地的兼并,税赋根据土地的多寡实行递进制,土地越多,税赋便会越多,多到一定的程度之后,收益已经完全不够交赋税了。而且采用隐户的手段也是行不通了,丈量土与与清查丁口的政策是同时施行的。要是某个地主敢将自己的土地说成是依附于自己的佃户的,那可是马上就会让这家佃户拿到土地的凭证,当真是肉包子找狗,有去无回。

    朝廷拿钱赎买豪绅地主愿意售出的土地,然后再分给无地的农民,从长远上来看,这当然是一项好的政策,但动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永平郡当时自然是暗流涌动,很是不平静。

    程维高必须要给这些豪绅地主们找到另一条出路,当然,也是给他程家找一条出路,他程氏一族本来就是永平郡最大的地主。不用说,这率先垂范的帽子,还得他带在头上。负责土地改革的首辅权云,当时可是三下永平,后来更是信件不断,说是关心永平的土地改革,其实是在给他施加无声的压力。

    这先进的帽子一旦戴上了,随之荣誉而来的,当然是要做得更多。

    他必须要给永平的这些地主们找到另外一条赚钱的出路。

    通往虎牢的商道,便应运而生。而他的运气在于,恰在他嗑睡的时候,秦国的太子为了抑止开平的邓洪对明国物资的把控,虎牢的肖锵也梦想着自立摆脱邓洪的控制而送上门来。

    一切水到渠成,开平郡开始修建这条商道,当然,秦国那个穷鬼是拿不出钱来的,他们不得不把有凤,来仪两个县划给了大明的永平郡。

    程维高却是喜出望外,这也算是一种另类的替国家开疆拓土了。朝廷只拿出了一半的修建这条商道的钱,这已经难能可贵了,当时中枢朝廷已经欠着一屁股债了,剩下的一半的银钱,却需要程维高自己来筹措。

    当然,要从地主们手里将钱掏出来修路,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历来修路,似乎是一个善举,有投入,没产出,这些地主们觉得自己在土地改革之中吃了大亏,这个时候又要他们拿钱出来修路,自然是不肯的。不过英明的大明皇帝给程维高出了一个主意,却让这个难题迎刃而解。

    集资修路,修完之后设卡收费,但凡从这条上走的人,都得交钱。程维高得了这个主意,瓣开揉碎的给地主们讲了之后,这集资便来得极快,修路也是进度神速,一条能赚钱的路,也没有人是傻子,以前不干,是他们没资格设卡收费啊,能这么做的,都是朝廷,现在朝廷将这个权力给了他们,那还不快点将路修起来,好让自家的钱快快的生下儿子,孙子来?

    先是一条简易的商道连通了两地,路还没有完全修好,源源不绝的商队便开始行走其上,到了今年,这条路,已经成了通衢大道了。

    程维高替永平郡的豪绅地主们手里那大把的银钱找到了出路,大家突然发现,原来做一个商人,居然比当地主的收益要来得更高,虽然商税挺高的,但赚得更多啊。

    这热情一上来,自然就如同在火上再浇了一瓢油,轰轰烈烈的直冲上天了。现在谁让永平郡的地主们再回头去大量的买地,他一定会啐你一脸的唾沫星子。种地,那有行商钱来得快?

    永平郡,现在上缴朝廷的赋税比过去足足番了一翻,而留在本地的自然更多。有了足够的钱财,程维高自然是要大搞面子工程的,几年下来,永平百姓说起他,谁不翘起大拇指,说他们摊上了一个好郡守?

    更重要的是,因为这条商道,永平郡在朝廷的战略地位,骤然便提升了好几个档次,现在更是成了大明图谋秦国的前进基地,至于开平郡,还是洗洗一边睡吧!谁都知道,只要拿下了虎牢,秦国柔软的中腹地区,便裸露在了大明的铁蹄面前。

    “陛下,永平郡已经为大军准备了足够的粮食,物资,只要前线需要,陛下一声令下,永平郡随时都可以组织起足够的人手,来为大军提供后勤保障。”程维高底气十足的向着皇帝禀报。

    “程郡守当为大明各郡之楷模!”对于程维高,秦风的确是不吝赞赏的,不仅是此人的识时务,更因为此人的才能。虽然他的出发点到底是为了大明还是为了永平郡的地主大老爷们还值得商榷,但毫无疑问,此人对于大明的统治稳定是卓有贡献的。

    自己当初将陆大远的一万兵马丢在永平,这个程维高竟然敢拿着他们当劳动力用,而且最后的效果,比他估计的要好上了不知多少倍,程维高生生的用永平郡的富庶,击垮了这些秦兵最后的坚守,使他们成为了拥护大明的一群人,本来以为还要下一番大功夫来清洗,整治,结果最后,啥也不用做了,鹰巢在其中成了穿针引线的人物,而最大的功劳,倒是着落在了这位郡主的身上。

    或者,他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比起长阳的马郡守,下官可是远远不如。”程维高赶紧谦虚地道:“还是太平金大人,沙阳方大人,那成就都不是下官能比的。”

    秦风呵呵一笑,太平郡金景南,现在已经是次辅兼都御史,而沙阳方大治,现在亦是次辅兼吏部尚书,两人都是秦风着力培养的下一辈的朝廷顶梁柱。

    “程郡守可愿挪一挪,往越京任职?”他轻飘飘的对程维高道。

    程维高却是楞住了,接下来却是一阵阵的惊悚,皇帝这是要卸磨杀驴了么?自己在永平郡一呼百应,是不是已经让皇帝感到了威胁,这是要调虎离山么?在永平,自己是老大,但去了越京城,自己算什么?而且,现在越京城中,也没有一个像样的位子还空着啊?

第一千零四十一章:分权() 
秦风含笑看着程维高,心中明白眼前这位在想着什么,却故作不知,只是笑咪咪地看着他。其实程维高想的倒也不错,他的确是在过河拆桥,但卸磨杀驴倒也不致于。

    而要动一动程维高的目的,也的确是因为程维高在永平郡的威望着实太高了一些,高得让永平郡的百姓似乎只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