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起 >

第107章

汉起-第107章

小说: 汉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卫骱Γ醣富拐娌话衍骷业被厥拢

    前世湘军以一省之人才撑起了东南半壁江山,给人太深刻的触动,一个经济和教育程度只算中等的湖南省,只要团结一致、勇于牺牲,也能人才辈出执中国之牛耳,就算没有荀家的认可、投效,地球还不是照样转!

    荀攸见刘备态度依然不热忱,咬牙下拜:“鄙人此来,是求在大人属下为吏的。鄙人自诩有几分急智,会一些小伎俩,熟悉颍川郡情况,能够为大人分忧。”

    荀攸可是大才!刘备心中欢喜,却担心对方诚意:“你祖父和你的名声,我早听说过,但你是党人嫡孙,怕是难给官秩,这样也肯么?”

    荀攸请刘备斥退左右,说了一段荀家的隐秘:原来荀攸对时常批评朝政找存在感的荀爽并不是表面上看起来那么认同。当年颍阴令勃海苑康,因与荀爽交好,所以利用职权将西豪里改为高阳里,以彰显“八龙”。

    当时荀攸的祖父荀昙广陵太守,荀昙的兄长荀昱为沛国相,荀昱人称“天下好交荀伯修”,与号称“天下楷模李元礼”的李膺齐名,同为八俊,而且同死党锢,天下闻名!要说名声绝对不是荀淑、荀爽能够相提并论的。

    然而荀昱、荀昙兄弟去世后,两支的后人凋零,人都没几个,更不要说有人才。在颍川人们渐渐的只知道有“八龙”,不知道有荀攸等人。

    荀攸最后说:“祖父、父亲、叔父希望鄙人能重振家声。如今党锢,党人游学、交友亦受到限制,鄙人思前想后,只有军功一途,因此搜罗书籍、精研孙子吴子司马法,以及历朝历代的兵制,小有所成。愿效力于大人属下,以献陈平之谋!

    大人如今年不足弱冠,而善战爱卒之名驰于京师!党锢三代而解,即使十多年后,日党锢依然不解,我在大人麾下之功劳,大人只需转到我儿头上,岂不是一条出路。”

第232章 荀攸的投名状() 
临颍位于颍川郡东,再往东是汝南郡濦强县,宋家曾经的封地。临颍以东殷汤乡的官道上,一群人在打扫清洁、填补凹陷,其中有白发苍苍的老者,背着孩子的妇人,头顶总角的顽童。

    邴原走到一老者身旁:“没想到殷汤人竟然如此勤劳,老翁都上路打扫。”

    那老翁满头白发,衣服单薄,嘴唇冻的发紫,恨恨地瞪了邴原一眼,“走边上,别把中间路踩坏了,还等着郡丞过来。”

    见邴原衣衫质地细密,低调中带着华贵,老翁又畏畏缩缩退后一步:“你不是那个天杀的郡丞吧?”

    邴原:“不是,当然不是。老翁为何骂那郡丞?”

    “里正说郡丞要来,命令我等前来整修、清洁乡部附近官道。大冷的天,多受罪!”

    “里正的命令也太过扯淡,你等不从便是,何必骂那郡丞?”

    老翁嘴鼻子瞪眼:“不从?那里正下次收谷子还不得用大斗,赋税又得多收一些,作孽啊!”

    邴原:“田赋都有定量,一个里正岂能一手遮天,你们怕他作甚?”

    一个游侠模样的汉子道:“给外乡人乱说做甚,还不赶快干活。”又对邴原吼叫,“书生,劝你少管闲事!”

    老翁扭过头,哆哆嗦嗦继续清洁道路。”

    邴原自言自语:“早就听说殷汤乡天高皇帝远,政令有些不畅,看来果有问题。”

    “哪里来的探子?”那游侠模糊听到一些,招呼另一人,一左一右伸手来拿邴原胳膊。

    邴原冷冷一笑,做势后退,复而前冲,一拿,一扭,一推,将左手边游侠胳膊反扭住,推到在地。

    右边游侠见同伴被制住,狠起一脚向邴原腰间要害踢来:“倒!”

    邴原仿佛脑后有眼,轻灵地向左跨步,侧身左手抓住游侠右脚往前一送,右手在其背后一推。

    好家伙,眨眼间,右侧游侠失去重心飞出,右脚踢中左侧游侠,继而两人滚做一团在地。

    “要没点手段,哪敢孤身求学!”邴原也不停留,大步疾走,几息之后,消失在乡部集市人群之中。

    只留下两个不停骂娘的游侠。

    。。。

    荀攸指着周边店铺、游商:“殷汤乡西北接临颍,东连濦强,南通郾县、召陵,在颖水之滨,处颍川、汝南之交,交通便利,人口繁多,颇为富有。”

    从颖阴过来,一路上刘备随口问风土人情,特产交通,见荀攸几乎都能答上,不由连连点头:“公达可谓活地图!”

    殷汤里的里长曾在荀家私塾读过几年书,后来娶了荀家支脉之女,荀攸因此对殷汤乡的了解超临颍其他乡,这事荀攸怕生事端没有说,反正刘备也没问缘由。

    “收赋税!”

    一个华服胖子带着几个游侠和一群蓝衣手下,从东面行来,沿途鸡飞狗跳。那群蓝色人高喊着“十税一”夺了王家的鸡狗,刘家的粮食,汤家的菜,陈家的编织品,李家的布。。。

    “十税一?谁定的税率?”刘备养过鸡鸭,编过草鞋草席,知道小贩售卖的日用品利润微薄,售价比成本高不了多少,十一之税显然过高。

    荀攸扭头看向吵闹声来源,那个胖子让他表情略微不自然。刘备并未察觉。

    邴原却看在眼里问:“公达莫非认识那个华服胖子?”

    荀攸:“实不相瞒,那人叫汤赟,赟即文武贝,曾经在荀家私塾读过书?”

    刘备:“你们关系很好?”

    “算是同学,关系好到说不上。他家富有,经营几家货栈、有着商队,读书时就大手大脚,对教师、同学都颇大方。”荀攸这次没有隐瞒,忙将情况介绍一番。

    刘备:“没想到此人竟算荀爽的记名弟子,荀家支脉的女婿。”

    邴原将探听到的情况说了一番:“百姓、商户叫他‘汤扒皮’,收田租税大斗进,贷粟谷小斗出,役使百姓给他干私事。。。”

    。。。

    就在此时,汤赟等又闹出新情况,走入一家馆子,也不出钱,随手就拿了几笼包子开吃。

    “里正来了。”店老板点头哈腰,“大人随便吃。”

    “竟然不给钱,也太不要脸了。”旁边一个外地人看不惯批评几句。

    “我从不给钱!”汤赟一把将外地人推地上:“这是我的地盘,他们都是我的子民,吃他包子是看得起他。”

    恰巧两个商户推着一大车货物,货物堆得较高,遮挡了实现,迎面碰上汤赟的手下。

    “没长眼睛么?”汤赟指挥属下,一下将车和货物推翻,还在货物上用力踩踏。

    直到两个商户一阵哭泣求饶,答应捐出一些货物,汤赟的手下这才放过。

    。。。

    刘备指着汤赟一群人:“公达,你说该如何处理?”

    荀攸:“大人说如何处理,就如何处理!”

    刘备叹气:“不是我要如何处理,是本乡、本里商户、百姓要如何处理!是大汉律要如何处理!你若是不分清,查办弹劾污吏劣绅也只是一阵风罢了。之后换上来新任里正,也会走上飞扬跋扈,鱼肉百姓的老路。

    这事情你和邴先生一同办吧,不要让我失望。”

    荀攸知道这事就是是投名状:“我必公正执法,不留情面。”

    刘备:“听说你还没结婚,我师有一女,年龄也合适。”

    荀攸本来打小订了婚事,可惜对方因为党锢退婚,二十三岁依然未婚:“卢尚书的女儿?我当然愿意,只是卢尚书怕不会接纳一个被党锢的荀攸。”

    刘备:“若同意当最好,不同意还有个备选,我叔父兼启蒙老师如今在上谷郡做掾史,其女小名九九,读过一点书。”

    荀攸也不知道对方长啥样,是否歪瓜裂枣,但看刘备也算正常,想必不会丑到下不去嘴:“但凭大人吩咐。”

    刘备:“九九妹是最合适的,当然,我还有几位远房叔父,还有母族那边的女儿可以挑选。”

    荀攸如今寄人篱下哪里有的选?刘备越说其他可选,荀攸越发肯定“九九妹”一定歪瓜裂枣,其他选择之语都是考验或客套,卢植之女则是幌子。刘备的目的一定是把丑的嫁不出去的九九妹嫁给自己,咬着牙说:“何必劳烦卢尚书,若贵叔不介意党锢之身,荀攸愿娶九九妹为妻。”

    “咦,你怎么哭了?”

    “属下父母早亡,能得一贤妻,多一族亲人,因此激动的哭了。”荀攸埋头拜伏在地,罢了,不论美丑熄了灯都一样。

第233章 年华没有付水流() 
终究有人站出来,一个二十多岁的文士呵斥道:“站住!汤赟不许欺压良善、横行霸市!”

    汤赟:“汤鹏,原来是你小子!今天大爷心情好,不找你的事,死一边去!”

    汤鹏:“汤赟,普天之下皆汉土,大汉有律令,你总是违反,是想抄家灭族么?”

    汤赟:“我是主脉,你是支脉,还轮不到你来管我。儿郎们,把他轰走!”

    好嘞!

    一个精壮的黑衣游侠,带着几个蓝衣家丁,围着汤鹏动起手来。

    汤鹏身体瘦弱些哪里是数人对手,当即被打得抱头鼠窜:“别打,君子动口不动手!”

    刚才打扫路面的老人,看到这一幕,摇摇头:“汤鹏一介书生,有好心,却抵不过宗家拳脚。”

    “老人家,我们又见面了,这汤鹏如此飞扬跋扈,你们怎不告官?”

    老人这才审视起邴原来,半响摇摇头:“老翁眼拙,外乡人,看来你们许是哪边来的官员?哎,殷汤乡的事,你们管不了。”

    邴原:“我们是郡里来的,怎么管不了?”

    “里正家在乡、县官府都还有人,据说是荀家的女婿,在郡里也说得上话。汤家是大族,有上千口人!之前县里也查过,最终也没把汤家如何,只用汤赟代替了原来的里正,举报的人都被打击报复。”

    邴原:“你看见那边的华服公子否,他就是新来的郡丞,我是他宾客,有什么事可向我们检举!”

    老翁嗤之以鼻:“书生不要欺人,老翁活了这么大把年纪,也是见过官的,哪里有这么年轻的郡丞?”

    邴原转头,与刘备相视苦笑,互相缓解老翁带来的尴尬。

    荀攸则想,还得通过荀家的关系,才能找出汤赟的恶迹吧,可身为同学,自己又如何自处?

    。。。

    邴原少时,家里贫困,然有志于学,是青州学者中的佼佼者。后来与华歆、管宁三人合称一龙,华歆为龙头,邴原为龙腹,管宁为龙尾。虽与二人共称,邴原的年龄比华歆、管宁大十多岁,比荀攸则大许多,成名也更早,求学经历也更坎坷。

    东汉时,讲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学成风。多年前,邴原欲离开家乡游学,但没出过州,不清楚应该向谁求学,于是向同郡年长学者北海孙嵩登门请教。

    孙嵩深感意外,曾经收留、保护过赵歧,而赵歧是马融的亲戚,对马融的豪奢虽不认可,对马融博学却很推崇。孙嵩因此对马融的杰出弟子郑玄也很推崇,说我们北海郡高密县郑玄是马融的徒弟,学览古今,深通古文经、今文经学、历法等学说,是学界的宗师巨匠,关东屈指可数的巨儒,非常适合年轻学者的师傅和榜样。为何舍近求远,把郑君当做东家丘,到其他地方游学呢?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也有考验邴原的成分在其中。

    邴原则说,孙君的话确实是照顾后辈的至诚之言,然而人各有志,所好不同,有人登山采玉,有人入海采珍珠,有人进树林伐木,有的入草原狩猎,可以说登山的人不知海有多深,入海的不知山有多高么?可以说进树林的人不知道草原广阔,入草原的人不知道树林的茂盛么?您说我把郑君当做东家丘,您不是把我当成西家愚夫呢?

    孙嵩大为吃惊,连忙收拾一开始戏谑表示道歉,他早年也出外游学,认识许多兖、豫两州士人,但极少有邴原这样的人物,于是仔细介绍有名的士人,并要亲自写下介绍信。

    邴原十分感激孙嵩的厚意,但委婉拒绝收下介绍信。孙嵩也很厚道,坚持写下了介绍信。邴原却不过情面,只好收了,将介绍信用上好的盒子装好,留在家里,并不随身携带,只身出外游学。

    邴原是寒士,却十分坚韧和自信,一个人,背上行李书箱,一路步行数千里,四处游学,没有钱就帮人打工、抄书,践行苦行僧一般的生活,滴酒不沾。到陈留则师韩子助,颍川则宗陈寔,汝南则交范滂,涿郡则亲卢植。临别时,离愁别绪,师友以米肉厚礼送原,邴原感慨千里相别,再见不知何日,于是主客一起饮酒,终日不醉。

    虽然从未使用介绍信,但这些师友多大家、大儒。邴原用自己的志向和实践证明,学者之间,以学识论高下,以学识得共鸣,只要诚心学习,志存高远,自然能到到师友的认可和尊重。

    。。。

    邴原可不是轻易放弃的人,抛下与老翁的不顺利,招呼刘备、荀攸进入刚才那家饭馆,里面叽叽喳喳的正的在说着汤赟的劣迹。

    被踢倒那个外乡人是个游商,大声嚷嚷:“胡乱收取市税,任意欺凌百姓,此乡就没有王法了吗?”

    “王法?”另一人含血愤天,“乡里的郑屠户好赌,有一次输了钱,妻子女儿被里正抢走抵债,玩了一年才放回来。”这是郑屠的邻里。

    “汤赟是不对,汤家也有和善的,汤鹏就是,平日周济邻居,常为无辜之人出头。”这是一个本地人。

    “出头?我看是找打吧!那次不鼻青脸肿。”这是一位看客。

    “每次收家产税,总是把房屋、车辆数量多算、价格算高,多收走许多钱。”这是一位商贾。

    刘备一边听,一边悄悄对荀攸说:“哪些人受了欺辱,都记下来。邴先生如何问的也都选要点记下来。”

    邴原也装作对汤赟很气愤,顺着那个外乡人和其他几人的话,你一言我一语,挑拨众人说话,又买几瓶酒,送给吼得最凶的人喝。这些人或者刚刚收到欺辱,或许曾经敢怒不敢言,只要聚集在一起,胆量都大了许多,更兼喝了酒,平日的顾忌都丢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