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起 >

第166章

汉起-第166章

小说: 汉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三公、大将军征辟,怎样也不可能出来做官,四府又征辟其子孙陈纪等为官。陈纪以父亲年老,需要朝夕奉养为由,婉言拒绝了。

    陈寔生前是党人中最年长者,大将军何进曾数次亲自前往看望,执礼甚恭,以弟子之利益请教,陈寔也不以何进出生低微、学问浅薄而不见,而是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回答何进在经学、政治活动中遇到的各种疑惑,其风趣的谈吐、丰富的经验,给何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陈寔去世后,何进的合作伙伴,在政治上十分精明的党人领袖袁绍,敏锐地认识到这是一次难得之机会,动员何进前来吊唁。

    果然,何进前往吊唁的消息传出去之后,众多官员、名士、百姓聚集到许县,共计3万余人参与陈寔的葬礼。

    陈寔的葬礼规格极高,参加有何进、袁绍、袁术、刘备等两千石及以上资历官员,颍川本地则有荀爽、韩融等名士、外地则有邴原、华歆、王烈等,与陈纪兄弟一起执子孙礼,披麻戴孝。书写碑文的是大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大将军何进亲自念悼词:

    “征士陈君文范先生,先生行成于前,声施于后,文为德表,范为士则。。。”

    文范两字,几乎是一个读书人能得到的最高谥号。

    相比颍川荀、郭、钟、韩、辛等诸世家,陈家相当的清贫,当然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大规模的招待。而三万余人参加吊唁、葬礼,饮食、交通、安全都是大问题,大大超出了陈纪等人的预料,不由得手忙脚乱,昏天黑地。

    这时候,大将军何进、袁绍等就展现了其宽容、慷慨的一面,拿出千金,派出属下,对来访者进行甄别、登记、疏导、安置、招待。。。

    当然,何进虽然是大将军,并非多么富有,钱财更多来自于袁绍、袁术、刘备等人。出资者还包括宦官党唐瑁,其女唐姬是皇长子刘辩的娃娃亲。中常侍张让亦有出资,昔日张让父亲去世,灵柩返回颍川,当时颍川清高名士,一个也没去,令张让十分丢脸和恼怒。只有陈寔前往吊唁,张让因此对陈寔十分感激。因此在党锢之乱中,保全了不少党人。

    这次葬礼,起到了千金买马骨的作用,何进、袁绍名声震于豫州,获得了许多世家豪族、党人、名士的支持、赞许——慷慨、有礼、谦虚。。。各种美好的词汇,不要钱一般扔到他两头上。

    陈寔的葬礼,是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和谐的大会。参与者既有党人名士,又有宦官党羽,既有外戚,又有将领,既有官吏,又有商人,既有世家,亦有寒门,既有颍川人,又有外州人。

    也是在这里,袁绍结好了陈纪、辛毗、辛评、荀谌、荀攸、郭图等颍川名士,与他们畅谈理想、学问、志趣,其乐融融。和谐之下,袁绍稳固着自身党人领袖的地位,酝酿着掌控朝局的阴谋,暗流涌动。

    与袁绍的广撒网不同,刘备的注意力,越过了众多颍川名士,眼中只有陈群一人。

第355章 陈门儿郎 蔡氏佳女() 
青州一场葬礼,竟成了名利场,陈群不由抑郁

    一旁的刘备

    陈群之父陈纪病倒了,陈群就在邴原协助下,肩负其迎送宾客的责任。他小小年纪,颇沉稳、大气,又不失年轻人的聪明、灵巧。

    祖父的去世,使陈群需要服孝三年,这是既落选孝廉、祖父去世之后的第三大打击,几日来,陈群极为消沉。

    刘备看在眼里、急在心中,有心开导:“青州平原华歆、北海邴原、管宁三人合称之一龙,分别为龙头、龙腹、龙尾,三人皆曾求学于令祖(陈寔)门下,皆执弟子礼,甚恭敬。三人之中何人为佳?”

    陈群:“大父(祖父)曾说过,三人之中,华歆最聪明、名头也最大,邴原勤奋但聪颖不如,管宁淡泊无欲。”

    刘备:“那为何华歆现下成就不如邴原呢?”

    陈群也有年轻的傲气,争辩道:“华歆少年成名,举孝廉,为郎中,曾经在下邳淮浦人陈球属下为吏,陈球之后当上了三公,依然对华歆颇为看重,有意加以提拔,华歆也与陈球之子陈瑀、侄陈珪等颇为交好,亦得袁家等看重,现在虽然蹉跎,日后前途一定大好。”

    陈群所说的蹉跎,是指陈球、阳球谋诛宦官王甫、段颎等人,事情败露,被反杀。华歆害怕受到牵连下狱,称病归家。华氏在平原郡颇有名望、钱财,王甫、段颎死后,华歆又得以复起,在青州、平原担任属吏,这次陈寔去世,华歆亦告假前来吊唁。

    刘备:“不然,相比于华歆年少得意、中年坎坷,邴原的经历更加曲折,更懂得感恩。”

    刘备给陈群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邴原年少时,父亲既去世,家中贫寒,每日帮大人干活,没钱读书。每当经过家附近的学堂流就哭泣。时间长了,夫子觉得奇怪,问他为何悲伤哭泣。邴原说:孤儿容易伤心,贫穷的人容易感怀,故而哭泣。能读书的人,必定都有父兄,一则羡慕他们有父兄,二则羡慕他们有机会学习,心里悲伤恻然,故而流泪。

    夫子对邴原的聪明大为惊讶,猜测他以前读过点书,亦可怜他孤弱智身世,说:“你虽然没有钱,但有志向,可来旁听。”

    邴原从此坐在教室最后面,与同龄孩子的顽皮不同,他极为珍惜学习机会,记忆力也极好,一个冬天就能诵读孝经、论语,基本完成了初步启蒙。被夫子赞叹为天才,留下了‘邴原泣学’的美谈。

    刘备:“邴原泣学说明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年少、青年时期的艰苦学习、生活,打下了良好基础,把邴原塑造成一个富有知识、为人谦虚、善于交流、品行纯正的人。我为颍川郡丞,到你家中时,邴原才能够迅速抓住机会,脱颖而出。

    之后从我从颍川郡到东莱郡黔陬,又到平城,邴原一路跟随,呕心沥血、屡立功劳,我这才推荐他给师傅(卢植)做参军。

    邴原一步一个脚印,现下已经做到千石县令,更难得的是,他为了‘孝’能够舍弃来之不易的富贵和地位,更加难能可贵。”

    陈群看了看侧间,华歆此时正坐在何进、袁绍、袁术等下手,外表仙风道骨,实则谄媚地找话攀谈、拍马屁,寻机复出为官。

    同时,邴原则遵从古礼,穿上孝服,悬县令印绶于梁,写下辞职信,抛弃前途来为师傅陈寔守孝。邴原眼里,此时只有陈寔和陈家,根本没有大将军、中军校尉等人。

    “大父曾经留下遗言,让子孙最多服孝一年,弟子、门生最多不超过三个月。”即使对邴原的行为不赞成,陈群亦表示,“我亦敬邴君之孝、之勤、之才。”

    论辈分陈群、荀彧一辈,都算邴原的晚辈,可刘备又是邴原的故主,同时刘备、荀攸又是一辈,而荀攸是荀彧的大侄儿,也就是说陈群既是刘备的长辈、又是晚辈,邴原既是陈群的长辈、又是晚辈,实在是一笔糊涂账,故而相互间多以邴君、陈君相称。

    刘备说:“世间之人皆以为龙头华歆比龙腹邴原为佳,我却知道绝非如此。华歆少年成名、早举孝廉、中年蹉跎,邴原少年贫寒、青年艰苦、中年得志。前者多依家族之力,后者多靠自身奋斗,怎么能说前者比后者杰出呢?

    华歆为龙头,只是因为他早成名罢了。”

    陈群知道刘备在安慰自己,颇为感激,之前颍川太守阴修察举孝廉,钟繇、荀彧、荀攸等赫然在列,就是没他陈群,他也因此消沉了许久,甚至心理埋怨家世不如钟、荀、杜、郭等家:“谢君侯好意,我一定用好守孝的时间,通读经书、史书、律法,不让时光虚度。”

    刘备:“如今天下渐不宁静,农学水利、商旅手工、兵书战策等实用之学亦不可轻忽。”

    。。。

    攀谈间,响起一阵琴音,虽是演奏哀伤之乐曲,就连刘备这种半碗水也能偶尔听出清越、跳动之声。

    陈群闭上眼睛,咬住嘴唇,仔细听着,不漏掉一个音符,琴声消逝良久,依然回味不已。

    正厅停着灵柩,其外两个侧厅。大的一个坐着何进、袁绍、荀爽等高管、大儒、本地有名望之人,小的一个则留给妇人们,琴音正从妇人们所在小厅而来。帷幄之中,看不分明面容,依稀能够从人影上体会妇人们或窈窕、或丰满的体态。

    陈群想看又不能看、努力克制自己遵守礼仪的样子,让刘备感到好笑,朗声道:“昭姬姑娘的琴音仿佛退步了不少。”

    一个瓜子脸、娇俏、清丽的女子伸出头来:“哪里退步了,人家一直在努力嘛。”

    陈群惊鸿一瞥,又转过头正襟危坐,目不斜视,脸上火辣辣的,心里狂吼:“昭姬好美,好清纯。”

    刘备似笑非笑:“奏哀伤之乐,应该沉静悠长,如何能够欢快?慢一点,别着急。”

    蔡昭姬脸上一红,如同树上的红苹果,急忙把头缩回去:“弹了好几天,或许是想着明天下葬,后天就可以出去踏春,弹得快了些。”

    声音清脆、快速,就像机关枪。

    刘备起身,走到帷幕旁,轻声说:“哪家郎君有次殊荣作陪,卫家、袁家,还是荀家?”

    小厅中起了一阵清脆的哄笑,接着就听见一群妇人压低声音,七嘴八舌讨论着,隐隐约约是点评诸家未婚儿郎来,声音越来越大。

    陈群隔得远听不清楚,遂咳嗽两声:“灵堂之旁,肃静。”

    帷幄中传来一群女子的嗔怪之声,讨论声音弱了下去,如黄鹂请啼,喜鹊迎春,隐隐约约,断断续续,勾着陈群的魂儿,让这个血气未定、未婚处男不得不付出极大的忍耐力。

第356章 嫌贫爱富老蔡邕() 
万物复苏,草木青翠,浅草新才能没马蹄,春日踏青出游,青年男女偶尔手挨到手,心中都会起波澜起伏,数日不能平静。

    其中的温馨、眷恋,不足与外人道焉。

    刘备借此机会,替陈群向蔡邕提亲。

    蔡邕板着脸说:“我女不嫁寒家!”

    陈寔生前屡次得到三公征辟,葬礼得到大将军亲自出席,家族竟然被当做寒家,这在刘备看来是多么可笑的一件事情。

    刘备:“陈群有杰出的才干,三公之伟噐宇。”九品中正制的未来缔造者陈群能差么

    蔡邕却不知道:“听说大将军何进本已经决定征辟陈群之父陈纪,但目前陈纪、陈群得守孝,不可能出来做官。

    守孝三年后,谁知道会怎样呢,大将军或许把陈家都忘了吧!”

    蔡邕可不觉得女儿可以等三年。

    蔡邕还知道陈家党锢二十年没人出仕,知道陈家贫穷,田地少,连佣人都没有,需要自己下地耕田,需要抄书补贴家用。知道陈家缺乏兄弟、支脉,底蕴单薄。

    陈家三君闻名颍川,陈群之祖父是很了不起,叔父陈谌也做过司空掾,但都已经去世,三君里唯一剩下的陈纪已经60岁,目前病了,不知道还能活几年。

    蔡邕甚至推测陈群服祖父之丧后几年,或许不得不为父亲服丧,三年复三年,或者一年复一年,就算陈群有超强的能力和运气,仕途两次被打断,三十岁之前,也别想有大作为。意味着陈家的贫困和不高的社会地位,至少还要维持十年。

    尊严被蔡邕一点点撕破。陈群涨红了脸,想辩驳,却不知道从何处辩起。他父亲四十岁才生了他,原因就是穷,结婚晚。因为党锢,也没能正儿八经的出仕。陈家相对于其他家世家豪族来说,太贫穷。本就是至诚君子,陈群确实不想撒谎。

    蔡邕毫不在意陈群猪肝一样的脸色,继续旁若无人地点评:“陈寔与钟皓、荀淑、韩韶合称为“颍川四长”,陈家也与荀、钟两家有很好的关系,可这都是陈寔个人带来的,并不是说陈家就能与荀、韩、钟三家并列。”

    例如荀家,虽然也因为党锢耽误了十多年,但他们有已经做县令的荀攸,举为孝廉的荀彧,还有名气不小的荀谌,荀爽的名气则要比陈纪大一些,荀家富有、人口众多,甚至有族学,是世代两千石的世家。陈家只有家学,只是耕读之家。

    。。。

    蔡邕的直爽和直接,仿佛一把直刺内心的宝剑,将陈群刺的体无完肤。

    蔡邕毫不留情面的拒绝,打破了陈群的幻想,打破他了过去20余年里通过勤奋学习、天资聪颖、交友宽阔建立起来的自信,比祖父去世时更加抑郁。

    刘备则恨不得扇自己两耳光,本想着做件好事,结果给陈氏造成了更多的麻烦。

    。。。

    荀彧的妻子唐氏对蔡昭姬说:“陈家郎君才华出众,用心专一,想必是良配。”

    “才华?不知道他懂得诗文乐谱多不多,反正没我多。”蔡昭姬挺了挺并不突太出的胸膛,话语中带着自信,“跟谁相亲,我也不知道,听父亲的。”

    一句“反正没我多”噎得唐氏接不上下句。唐氏也颇懂的诗书,女子中算得上出色和另类,但跟比大多数男子更有文化的蔡昭姬相比,完全没法比。

    如果说蔡邕嫌贫爱富的做法和千千万万丈母娘、老丈人没什么差别,蔡昭姬的态度就更值得玩味。

    几个妇人被撺掇着旁敲侧击帮忙陈群说好话,刘备、陈群满以为她会答应。

    事实却大跌眼镜,蔡昭姬只是偶尔给亲朋表示:“陈郎君是有些才华,但他又不高,又不帅,不懂得弹琴唱歌、吟诗作画,了无情趣。若和他一起一定闷死呢,别说一生,就是一刻也不想多待!”

    。。。

    陈群从抑郁变为沮丧,蔡昭姬却很欢乐。

    她不仅有无论别人怎么说,我就是不嫁的逆反心理,还体会着逆反带来的快感——过去十年间,父亲蔡邕不时叹息没有儿子,常常把她当做儿子一般教育,还遇上了不少合适的未婚帅哥哥。荀家的几个,辛家几个,河东卫仲道,来自江东的顾、陆氏儿郎。。。

    这些能言善辩,品貌出众,外貌优秀的男子,或矜持有利,或大胆主动,或雄姿英发,轮番地展现自身优点,让蔡昭姬应接不暇,不知道应该选谁。这下总算明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