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霸府 >

第49章

霸府-第49章

小说: 霸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伯辰不说还好,一说完,众人看向他的眼神之中,奇异的目光更浓。幕僚之中便有一人出言讥讽道:“小子,你操纵大船不用桨,难道依靠浪不成?若如此,不但顺流而下会被敌人追杀,逆流而上的时候更是灾难!”

    另有一人则对着庾亮施了一礼,满脸严肃道:“启禀刺史,此人居心叵测,妄图混淆视听,借机拔除我荆州水军,必定是羯胡混进来的奸细,还请将之斩首示众,以儆效尤!”

    庾亮听到幕僚的观点,看向张伯辰道:“你有何话说?”

    张伯辰沉吟不语,在众人疑惑的目光中走到橹孔前,仔细打量着橹室的构造。双手抚摸着巨大的木浆传过来的沉重感。他顺着橹室一个个摸过去,已有劲甲武士将手抚上刀柄,只要庾亮一声令下,便要将之拿下。

    一时之间,橹室之内气氛压抑,众人屏气敛息,一同聚焦到张伯辰身上。

    张伯辰观察完橹孔的构造,返回庾亮身前,神色不变道:“从浠水西来武昌,橹手全力操桨下只能持续两个时辰便见疲态。想要长时间的续航,需要大量的橹手参与操作。假若荆州水师只是为了某一场水战而存在,也许够用了。然而——”

    他话音一转,继续道:“天下水师的精锐在江左,而江左的水师精华则在荆州。庾刺史有没有想过,从益州到荆州,从荆州到扬州,甚至东海之上,南海之下,河道所及之处,均为我所掌控。大江大河,朝发夕至,即便北伐中原,兵员辎重,皆可按期而至?”

    张伯辰的一番话,引起了庾亮的思索,他皱眉良久,缓缓道:“若如此,该如何改进改进那动力系统?”

    北伐一直是他的夙愿,经营邾城便是为北伐做准备,提前设立一处前哨据点。荆州水师若真能提高行进速度,封锁大江已不是难事。为了这个目标,他宁愿承受张伯辰说谎的风险,虽然在他看来,继承襄阳侯王濬造船之精华的飞云大舰几乎已是最好的战舰。

    “现在的飞云大舰,乃是用手操作。想要增加行进速度,也是很简单的事情,那便是改手用脚。”张伯辰指着巨大的船桨,继续道:“楼船经过整改以后,这些橹手便可以削减一半。护卫的弩手也再无存在必要。更为主要的是,即便逆水行舟,速度也能增加一倍。”

    “改手用脚?”

    众人见他说完,不由哄笑出声。这些幕僚被庾亮幕府征辟而来,可以说是天下最聪明的一群人。这些人见多识广,哪怕是最荒诞之事,也多有耳闻。然则一艘楼船不用船桨,甚至改用双脚代替双手来驱动?

    简直闻所未闻!

    众人的反应落在张伯辰的眼中,他便知道这群人为时代所限,想象不到后世科技的发达程度。当下也不以为意,而是掏出身上的水笔,看向庾亮道:“有纸吗?”

    庾亮看着眼前年轻人充满荒诞的举动,不由道:“吩咐下去,笔墨伺候!”

    不多时,便见一婢女端着笔墨走了进来。她跪坐在案前,轻轻地将白纸铺平在案上,用一个虎形书镇压住,然后将墨水倒在砚台之中后,轻轻地研磨了起来。接着将一枚白瓷笔架放在砚台旁,小心翼翼地放上了三根大小不同的毛笔。做好这一切,便正襟危坐,对着张伯辰施了一礼道:“郎君请用墨!”

    张伯辰走到案前,见到婢女双手奉送上来的毛笔,一时之间有些讪讪,扬起手中的水笔轻轻道:“毛笔我不会用,就用这个好了。”

    众人之中多为书法大家,平日里除了谈玄便是学书,颍川作为人才荟萃之地,学书之风更盛。一代大家钟繇、钟会父子便是出身颍川钟氏。世家子弟平日里任性逍遥,却于书法一道均有着超出常人的热情。后起之秀中,尤其以王羲之造诣最高。

    众人听到张伯辰不会使用毛笔,不由暗想道:“不愧是伧人鄙夫,庾刺史让之改进飞云大舰,也真难为他了。”

    龙湖注:1、樊湖,即今ez市南梁子湖。

    2、江州,即今九江,在鄱阳湖进入长江的湖口。

第94章 庾氏家主(四)() 
庾亮、陈琯与殷浩等人均将目光放在他身上,见张伯辰伏在案上信笔疾?6??,时而皱眉,时而沉思,时而兴奋,时而苦恼,原本铺叠在案上的白纸却一张接着一张被画满了各种图形,杂乱地堆在案头之上。om

    庾亮看向陈琯,好像是在问,这个人是谁,为何身上如此怪异?不要说使用的笔有别于世上任何一支,就是画的东西,远远看过去也似乎似乎有些不一样?

    陈琯轻轻摇了摇头,表示自己也不了解情况。这让庾亮更加疑惑,同时也对张伯辰产生了浓浓的兴趣。他忍不住走到案前,随手拿起一张图纸看了起来。

    图纸上,纤细的黑色笔迹画着一张大船的模型,在各处则有蝇头小字标注着,即便是他,也看不太懂。字迹潦草,无甚可取之处。

    想想王家子弟王羲之,自己即便与王导不对付,也不得不承认,琅琊王氏家学渊博。王羲之此人更是其中翘楚,无论是隶书、行书,还是章草、飞白,无一不是上上之品。

    不说王羲之,便是自家幼弟庾翼,于书法一道也是超出自己太多。然而这个张伯辰的字迹毫无章法,形似信笔涂鸦,简直不堪入目。他不由苦笑,要是庾家子弟似这般不学无术,他必定将之逐出家门。忍不住地,将对张伯辰的评价又降低了几分。

    他放下图纸,转身朝着甲板的方向走去。临去之时,对着身边不远处的一幕僚说道:待此人作好图画,可将图纸拿来与我观看,一切有劳孟从事了。”

    那人躬身行礼道:“征西所命,敢不听从!”

    张伯辰哪里知道眼前的征西将军如此鄙视自己。他一心想着进入对方的法眼,以便借此机会盗取五胡图录,所以要改进飞云大舰也并不是无的放矢。

    前世之中,他不是船舶专业,但好歹接触过各种航船模型,更是去了无数次各地的航海博物馆,对历朝历代的造船业都有一些粗浅的认知。om这些原本在主流意识之外的东西,在飞云大舰面前,如潮水般涌出记忆。如今想要展示在庾亮面前的,便是承接楼船发展的一种船体,被称为“明轮船”,又叫“车船”。

    如今的楼船,依靠大量的橹手与橹桨,才能保证速度,若遇上恶劣的天气与浅水之欲,或者在大船满载的情况下,更是需要大量的纤夫在河岸之上拉扯。可以说动力不足是这类大船致命的缺陷。在当前的科技水平之下,更无法依靠蒸汽轮机等先进手段提供动力。

    与之相对应的,车船则改橹为轮。因为船轮类似于车轱辘,利用浆片转动提供动力,所以被称为“车船”。又因为轮子的一部分都在水面之上,乃是明轮驱动,所以又叫“明轮船”。

    在制造过程中,有的将船轮放在船尾外侧两边。有的则在内部开辟出专门的转轮区,只需要水手趴在横杆上用脚带动踏板,便可以利用机械传送原理,带动船轮转动起来。相比于楼船,车船解放了双手,毕竟双脚可以比双手更加持久,船轮也比橹桨的效率更高。这一小小的改动,大大提高了水师大船的机动性,所提高的战力又何止一倍?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张伯辰放下水笔,忍不住伸了个懒腰,无意中瞥见众人惊诧的神情,不由放下双手道:“东西画好了,只需要按照图纸上的方法改进,我保证楼船的速度至少可以提高一倍。到时候从武昌东下建康,也不过是朝发夕至的事情。”

    他收拾起杂乱的图纸,大致数了一下,总共八张图纸。虽然字迹潦草,所画图形也不规范,好歹将车船的精华画了出来。他站起身子,将所有图纸递到一旁的幕僚手中。见此人典雅非凡不在殷浩之下,不由问道:“敢问先生高姓大名?”

    那人拱手为礼道:“不敢,在下江夏孟嘉,忝为江州劝学从事。”'注1'

    张伯辰指着图纸道:“小子才疏学浅,在先生面前献丑了。这些东西便是飞云大舰改进之法。若有疑惑的地方,可以随时传唤伯辰,伯辰必定知无不言。”

    他抬头不见庾亮,便知道这位征西将军并没有看懂图纸中的东西。只好让这位劝学从事代为收取,以后慢慢琢磨。所谓术业有专攻,他也不奢望身为执政大臣的庾亮能够看懂这些工匠之法。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吸引庾亮的注意,而到目前为止,这个目的已经达到了。

    至于窃取五胡图录,欲速则不达,他还有足够的时间去实施。

    孟嘉轻笑道:“伯辰何必太过谦卑。仗义执言,不屈于权势,正是我辈本色。若貌恭而心不服,倒要贻笑大方了。”

    说完之后,将图纸整理完毕,也往甲板的方向走去。原本数百人的橹室,如今只剩下区区数人,陈涛看着他,眼神之中更是充满同情。想要走过来,却被陈琯的严厉的眼神所制止。无奈之下,只好跟随家人一起,前往下人所安置的房间中歇息。

    看着空荡荡的橹室,只剩下自己与两名武士和当初帮自己研墨的婢女,不由奇怪地问道:“你们还有何事?”

    两名武士恭敬道:“卑职二人前来护卫主人安全!”

    那婢女见状,亦是施了一礼,有些怯懦道:“以后郎君在武昌的起居由奴婢照料,刺史大人已经将奴婢送送给了郎君。”

    张伯辰听完,不由叹了口气,悠悠道:“身居下层,便只能卖身依附。辽西如此,江左也好不到哪里去。这个时代啊,想要适应下来可不容易。”

    说完以后,他拿起水笔,想要将之收藏起来,却发现笔芯中的墨水已空,这也意味着水笔已经完成它的使命,从此以后若想要与周围之人交流,便只有下苦功学习书法了。

    他转过身子,将水笔递到婢女的手中,轻轻道:“这支笔就送给你做个纪念。”

    婢女怯生生接在手中,道了一个万福:“奴婢谢过郎君。”

    那两位武士则道:“卑职已经准备好车驾,还请主人跟随卑职前往武昌城中,刺史大人早已安排好了一切。以后主人但有所命,我二人随时听候差遣。”

    张伯辰微微一愣,点点头道:“你们安排就好”

    接下来的时间里,张伯辰从飞云大舰上走下来,在两位武士的带领下钻进一辆马车,向着武昌城进发。水师的军港距离武昌城有近十里的路程,虽然不远,想要前往也需费一番功夫。

    路途之上,他了解到这两位武士一叫黄三郎,一叫周凯,均是当初从中原逃难而来的流民之子。当初父辈颠沛流离,只能依附于荆州豪贵之家。他二人为了当兵吃粮,也便进入荆州军,成为一名武士。至于女婢,亦是出身流民之家,从小被父母卖入庾府,因为家中行小,人称赵小娘,此番被送予自己,也便意味着这女人未来的命运操纵在自己手中。

    “若到时候东窗事发,却不知道会不会连累到他们。”

    张伯辰在辽西之时,便听说在永嘉之乱中先行南迁的那批人逐渐在江左站稳了脚跟。而随后迁徙的人群中,大多混得凄惨,即便是世家大族亦在所难免。其中有一件便是关于名士邓攸蓄妾的故事。

    邓攸出身并州平阳邓氏,永嘉之乱时被石勒俘获。当初石勒仇视晋官,几乎抓到即杀。而当时石勒手下的谋主为张宾,作为“大执法”成为百官之首,石勒号之为“右侯”而不名,正是在张宾辅佐下,石勒得以成就霸业。

    由于邓攸年轻的时候曾经与张宾比邻而居,得到张宾的求情幸免于难。

    龙湖注:1、孟嘉为一代田园诗人陶渊明外祖父,其母亲孟氏即为孟嘉之女。孟嘉之妻乃长沙郡公陶侃第十女,而陶侃为陶渊明曾祖父。也就是说,陶渊明父母是表兄妹关系。

第95章 南中郎将(一)() 
邓攸七岁丧父,之后又连接失去母亲与祖母,他从小与弟弟相依为命,却不料弟弟早死,只留下一个儿子。出生之时永嘉之乱已经发生,大量百姓四处逃难,邓家也在逃难的人群之中,为了留下这一惊天之变的痕迹,邓攸弟弟便为儿子取名为“遗民”。

    邓攸从石勒处逃离的时候,携带妻儿与侄子一起,不仅面临着石勒的追杀,还面临着遍地而起的盗匪的威胁。更何况,天下战乱一起,遍地饿殍,沿途早已被南逃的流民踏过了千百遍,根本没有足够的粮食充饥。为了生存下去,只好舍弃自己的儿子,将侄子邓遗民保存了下来。

    他当时对妻子说:“我弟弟早死,只留下这么一个儿子,按照道理不能让他绝嗣。我和你都还年轻,如果能够幸存下来,以后还会再有孩子的。”

    谁知道当时邓攸的孩子已经四五岁,早已经初识人事。见到父母丢弃自己,便大哭着跟在身后,往往早上舍弃了,晚上又跟了上来。邓攸无奈之下,便将儿子绑在树上,这才摆脱儿子的纠缠。之后他辗转各地,用了六年时间才安全到达江左。

    到达江左的邓攸,官道昌隆,最终做到了尚书左仆射的高官,却始终没有儿子。无奈之下,只好在妻子的张罗下,在难逃的流民中选取了一年轻貌美的女子充当妾室。天长日久,无意间他询问姬妾家人信息时,得知所娶之妾竟然是自己的外甥女,只因幼年流离失所,记不得家人太多信息,这才嫁于邓家做妾。

    邓攸得知后,悔恨不已,从此不再娶妾。而这件事则被作为一件奇事,流传于大江南北,以至于张伯辰在辽西之时,也听说了这件事情。

    邓攸弃儿保侄的事情过去了二十四五年,邓攸自己也已经死去了十多年。然而中原士庶难逃并没有因此而结束,颍川陈氏便是发生在近前的例子。

    张伯辰坐在车厢中,看着面带忐忑之色的赵小娘,以及坐在驾着马车的黄三郎与周凯二人,想象着他们的父辈当初逃难的过程,不由又叹了一口气。

    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世道离乱,苦的又何止一代人?通过这些事情,他对永嘉之乱以来的社会生态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

    赵小娘见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