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之大周天下 >

第140章

三国之大周天下-第140章

小说: 三国之大周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曹操不假思索答道:“绝涧者,前后险峻,水横其中。天井者,四方高峻,中间低下。天牢者,三面环绝,易入难出。天罗者,草木茂密,锋镝莫出。天陷者,土壤泥泞,渐车凝骑。天隙者,道路迫狭,地多坑坎。”

    眼见乔玄不住点头,周澈以为他问完了,曹操这会刚缓了口气,忽又闻他厉声问道:“所谓‘军贵胜,不贵久’是何意?”

    曹操也渐渐放开胆了,趋身走到乔玄案前,随手拿起笔,在自己那卷书上补充道:“久则不利,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也。”

    “用兵不速如有引火烧身,这句话补得好。”乔玄抬起眼皮盯着他,“孟德,你觉得应当如何用兵呢?”

    “这个…”曹操微一犹豫才道,“小可不敢谬言,不过孙武子说得很好:‘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霆。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

    “风林火山,悬权而动,这就是洋洋《孙子》一书最重要的主旨,孟德好眼力。”乔玄忽然站了起来,踱了几步又道,“我也看了半辈子兵法,只有一事未曾参透,何为‘王霸之兵’呢?”

    曹操现在毕竟不是后来那个征战天下的霸主,从未领过兵马,又被乔玄这一声喝问,有点找不到思路,正思索间,一旁的周澈开口道:“霸者,不结成天下诸侯之权也。王者,绝天下之交,夺天下之权,故己威得伸而自私!”

    曹操听完这番话,吓了一跳,这等言语离仁义礼教似乎太远,皓粼兄也忒张狂跋扈了。但那一刻曹操绝想不到,这席话放在后世本来说的是曹操。

    (本章完)

第210章 抵达颍川() 
周澈说完,乔玄似乎也听着有些扎耳,但仅仅是面部抽动了两下,随即仰面大笑:“哈哈哈…你这小子很好!真想不到汝南周氏还有知兵事的人物。不过孟德你的批注精辟入里,言简意赅,这哪里像没上过战场的人写出来的。当年老夫统度辽营征讨胡虏,要是当时读了你的书,全歼胡虏岂用得了三年?”

    曹操做梦都梦不到乔玄会给他这么高的评价,谁人不知乔玄当年因为征讨有功名满天下,松了口气忙推辞道:“乔公过誉了!在下实在是…”

    “我从来不说过头的话!”乔玄打断了他,“好就是好,用不着谦虚客套。老夫自知秉性孤僻,虽在官场摸爬滚打了半辈子,却没什么朋友,那些客套的礼节我瞧着别扭!唯独爱和年轻人交往,你看子文、子伯、子远他们仨在我府里学经,私下里也是说说笑笑和朋友差不多!你们都来坐!都来坐!”

    周澈、曹操对这番情景真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这老爷子竟和学生论起朋友来了,还叫他们围坐在一处,曹德在家一向受管教甚严,哪儿见过这等阵势,早愣在原地,王儁一把拉他也坐下。

    “莫见怪,老夫性情如此!”乔玄已没了刚才那份威严,“实不相瞒,子远把书拿来我一看,当天就想见见孟德。可一琢磨,怕惹人闲话,说乔玄和曹家的人怎样怎样了,京师之地嘴杂呀!”

    “今日能得相见,小可实是万幸。若桥公不弃,我也愿随子远、子文、子伯他们同在您门下习学《礼记》。”曹操执礼道。

    “嗐!有什么好学的?这门学问不过是块敲门砖!世上有几人能学到马季长、郑康成那种境界?”乔玄倒是直言不讳,“说实话,我不过是因为族里世代相传而不得不学罢了!子文他们仨名义上在我府里习学,其实每天都是没事儿干了才看两眼书,大多数时间不过是闲话消遣而已。你小子可跟他们不一样,家里有个当大官儿的爹,还有一门子和皇后沾关系的亲戚,你自己又有本事注解兵书战策,还学《礼记》干嘛?别瞎耽误工夫了!”

    “哈哈…乔公,您说的这些真是时人不敢言之语。”周澈打穿越以来第一次见到这么直爽的老人,也明白了怪不得许攸言语轻佻,真是有什么样的师傅就有什么样的弟子。

    “皓粼、孟德呀,当师生咱恐怕是没缘分了,咱就算是忘年交吧!”

    乔玄是随口道来,却把周澈和曹操兄弟吓得不轻:六十多岁的老人家竟和二十来岁的小伙子称起忘年交来了,需知曹操老爹见了乔玄还得以长辈之礼相待呢!

    “不敢…”

    “有什么不敢的?别跟袁家的小子们那样假正经,率性而为才是真丈夫!皓粼啊!莫怪。你毕竟是姓周的。”乔玄似乎对袁氏一族有些成见。

    “不敢,不敢。”周澈尴尬。

    “是!”曹操倒是呵呵一笑,“不过我还没娶妻,这次回乡娶了妻才是真丈夫呢!”

    乔玄听了仰面大笑,许攸抚掌称妙,楼圭没听出来,一个劲儿扯着许攸问:“怎么了?怎么了?”饶是王儁文雅矜持,也掩口而笑;曹德已乐不可支了,他从没见过哥哥与外人这样玩笑过。

    哪知乔玄笑了一会儿,突然收敛起来,左右两只手各一把攥住周澈、曹操的手道:“小子!咱们既然已成了朋友,是不是当无所隐晦推心置腹呢?”

    “哦?”周澈、曹操一愣,“蒙乔公器重,小可们敢不尽命。”

    乔玄点点头,压低了声音道:“皓粼、孟德可识得此人?”说着指了指站在远处树下的一个家丁。

    周澈、曹操不解,他们怎么会认识他家一个仆人呢?但只看了一眼,便大吃一惊——正是何顒!

    “那是伯…”

    乔玄见他呼之欲出,赶忙一伸手捂住他的嘴:“莫要声张,这里只有我和子远几人知道此人来历,其他家丁尚不知晓,不要泄露。”

    “是是是。”周澈、曹操连连应声,“他怎么到了您府上?”

    “说来话长,我与陈蕃神交已久。”他所言神交,可见并不熟识,而是互相仰慕,“那一****乘车出朝,竟见他怨气冲冲要到省中投案。赶紧派子远、子文暗暗把他拦下,藏到府里。”

    周澈道:“怪不得段颎搜他不到,原来是乔公救下了,您的府邸他岂敢搜?”

    乔玄捋着他的长胡子,脸上泛起一阵得意:“哼!我当度辽将军那会儿,他段纪明不过是我帐下一个别部司马。后来他当到度辽将军,老夫我已经是太尉了。他一路走来,每每在我手下任职,我叫他干什么,他焉敢说一个不字?”

    “哈哈…何兄藏到您府,算是找到全天下最稳妥的地方了。”曹操说着瞥了一眼许攸,“子远,你还真是嘴紧,有这样的好事,却不告诉我。”

    “当时我不知道你与他相厚,所以只得三缄其口。不料那日将兵书拿回去一说,何兄竟然也认识你,还说你曾经救过他的命。这才晓得大伙都是一路的人马。”许攸也笑了,“总之多亏了你的兵书。”

    周澈、曹操似乎明白了,原来乔玄今天来找他们,绝不单单因为看了曹操注的兵书,必有要事相嘱。又见老少六人所坐之地离家丁仆人颇远,才明白他刚才叫大家过来坐是有意回避手下。周澈暗自感叹:人说乔公粗率乖张无大体,却不知他粗中有细城府极深。

    只听乔玄又缓缓道:“此事万万不可声张!何伯求之事可悯。当初蒙闯宫怨罪,现又有干宫阙劾书之事。昔日陈蕃取义,八十多名太学生只此一人生还。眼见他一时冲动又要枉送性命,老夫焉能不管?实不相瞒,自那日到今天,他一直都未曾离开过我府。但洛阳终究是虎狼之地,不可久留。此番他计划往南阳避难,顺便联络各处的朋友。可这一路上州城关隘盘查严密,所以有劳孟德将其混在从人当中,顺路护送他至南阳。”

    “没问题。此事有我们兄弟一力承当,您就尽管放心吧!”曹**快答应。

    “好!”乔玄又笑了,“不过此事仅可咱们七个人知道,切不要传扬出去。就是孟德你爹、你叔父,皓粼啊,乃至袁绍、崔钧,都不可告知。”

    “诺!”周澈恭敬道。

    “行!”曹操转头又嘱咐弟弟,“德儿听见没有?你也要记住。”

    “兄长放心吧!弟弟从小到大,什么事儿不帮你藏着掖着?”曹德笑了。

    “你们也不必紧张,由他混在从人之中,应该不会有什么枝节。”说着乔玄已经起身,“想必孟德举孝廉,过不了一年半载还要进京来,那时你只管来府里找我吧…我还有些公务要办,就让子文他们再送送你们吧!”

    周澈、曹氏兄弟就此向乔玄拜别,许攸三人也跟随乔玄上车离去。三人长揖到地,直到乔玄的车马走远了,再也看不见了,才缓缓起身。扭过头来,又见一身家丁服色的何顒过来问安:“小的乔府管家,奉家君之命往南阳公干,顺便一路上伺候二位,望诸君不弃。”

    曹操知道他这是故意演给众随从看的,便大模大样道了句:“知道啦!你暂且在我身边,也给我讲讲你家君的轶事。”

    “诺。”得了这话,何顒便可以大模大样,不离曹操左右了…

    就这样,何顒跟着周澈、曹家的一行人,顺利混出了司隶之地,直到沛国才分手。当然喽,周澈一行人是到达颍川阳城就和何、曹分道扬镳。

    临行之时周澈劝何顒要保重自己,切不可再行险。

    何颙拉着周澈的手羞愧不已:“大恩不言谢,皓粼、孟德兄弟两次救我出水火,实在令愚兄惭愧…本指望皇上能够振作朝纲、扫除奸徒,哪知他偏听偏信不辨忠奸。不但没能给陈太傅报仇,反又害了千余名太学兄弟…昏庸啊!我大汉有此昏君,天下岂能安稳?愚兄此番又要奔走逃亡了,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相见,也报答不了你的救命之恩了。愿二位贤弟为官能匡扶社稷,为我正义之士扬眉吐气!”

    (本章完)

第211章 乡间民谣() 
周澈和曹操、何顒分开后,在颍川阳城县县北边界和之前写信招募而来,奉命等待的徐康、田丰等人会合。

    次日一早,他起来,把周仓等人叫至身边,交代了两句,吩咐他们:“待我出城走后,尔等便留在客栈里,日常习武,无事不得外出,更不许出去惹是生非。我长则大半月,短则小半月必归。”他这次是准备微服巡察,来个突击审查,只准备带孙信和田丰两人侍从。孙信管钱,兼作护卫;田丰通文墨,路上有什么见闻可以由他记载下来。

    三人换了粗布麻服,各携刀剑,扮作远行的客人,三人骑马,从客栈的后门出去,绕过几条街,混入人流。到了街上后,田丰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周澈见了问道:“元皓,可有甚事?”

    田丰拱了拱手道:“周君,我在安成时见你与郡里的士大夫及别的士子交往时,都是彬彬君子,对这个何伯求,你却怎么不遵礼教,贸然留钱?何伯求也算是天下名士,可他竟然接受了你的馈赠?”

    原来周澈与曹、何一行人,到达阳城后,与何顒分别时,赠了些盘缠给他。周澈笑道:“若是别人,这钱我肯定不会送的,但这何伯求我在京师半年,对他知之甚深。他才高八斗,随心所欲,放达不羁,非是礼教中人,像他这样的人,不是世俗礼教所能约束的。况且这点钱,也算是雪中送炭吧。”

    “元皓,你没读过《论语》么?”周澈忽然问道。

    “丰年七岁入私塾,最早学的就是《孝经》、《论语》。”

    “《论语》乡党篇里第一句话怎么说的?”

    《论语》是每个士子都要学的,田丰早已倒背如流,想都不想,即接口背诵道:“‘孔子於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何意也?”

    “是说夫子在本乡的地方上温和恭敬,像是不会说话的样子,但他在宗庙里、朝廷上却很善于言辞,只是说得比较谨慎。”

    “下一句呢?”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又何意也?”

    “夫子上朝,在国君还没来时,同下大夫说话温和快乐,侃侃而谈;和上大夫说话正直公正,直言诤辩。国君来了,则是一副恭敬而不心中安的样子,但又仪态适中。”

    “夫子为何在乡、在朝,在不同的场合,在面对不同的人时,他的言谈举止、容貌神态都不一样呢?”

    “这…”田丰想了想,记起了当时老师的解释,答道,“乡党者,亲近私下人也,有的还是长辈,当温和恭敬。宗庙、朝堂,国家公事也,当勇敢直言。下大夫、上大夫名望德行不同,也应区分对待。君父为天,在君主的面前,应该恭敬不失礼。”

    “和不同的人相交,本就应该用不同的态度。郡守是儒雅君子,我用君子的方法与他相交。何伯求放达不羁,我虽是个俗人,但也应该勉强自己用不拘束礼节的态度与他相交。”

    田丰恍然大悟,对周澈非常佩服,说道:“今闻君言,方知夫子本意。”

    周澈一笑,心道:“其实说这么多,简单十个字就能概括:‘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说来简单,做起来难,至少你得了解对方,才能有的放矢;又其次,在有的放矢时还得诚恳老实,如自肺腑。只有这样,才能像光武皇帝那样使人感叹“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才能让对方顿起“生我者父母,知我者某某也”的知己之感,最终才能“哄”得对方“安得不投死乎”?

    这套本领,周澈其实还未练成,尚在“摸索学习”之中。他在亭乡一两年,交际面积扩大,轻侠、士子、乡民、豪强、上官、下属,各色人等都接触了不少,现在有出来巡查刑狱,以后接触到的人肯定会更多,只要肯学、肯揣摩,慢慢地练习,总有大功告成、学会学成的那一天。

    颍川郡之所得名是来自颍水。

    颍水是豫州最长的几条河之一,源自颍川郡最西北的轮氏县,先向东流经阳城,再折向东南过阳翟、颍阳、临颍诸县,入汝南郡,再入扬州刺史部,汇入淮河,贯穿了颍川、汝南两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