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我的三国我当家 >

第54章

我的三国我当家-第54章

小说: 我的三国我当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蔡文姬听刘墉说得在理,便道:“公子说得虽有道理,只是‘人生倏忽兮如白驹之过隙’,妾身心中记忆有限,更得加倍珍惜才是。”

    刘墉摇了摇头,不以为然地道:“刘墉以为,小姐此言大有谬误。”蔡文姬顿时一愕。

    蔡文姬没料到自己说要加倍珍惜时间,刘墉却说自己做得不对,又惊又疑,忙追问缘由。刘墉解释道:“俗语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蔡文姬小嘴一撇,娇声道:“哪是什么俗语,这句出自论语?卫灵公,是子贡问仁时,夫子的答语。”

    刘墉一本正经地道:“我又没熟读过多少经典,能记住这么一句已经很不错了。小姐不夸上几句倒也罢了,这样打击一个勤奋求知的上进学生,是很不应该的。”

    蔡文姬见刘墉没皮没脸地胡说一气,不由得笑得打跌,好半天才道:“很是。你用得极好,那你给为师解释一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刘墉装模作样道:“是,老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工匠在做工前要先做好准备,打磨好用具,这样真正做事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事半功倍。子曰,‘磨刀不误砍柴工’,也是同样的道理。”

    蔡文姬更加忍不住,抚着嘴咯咯直笑,又嗔怪道:“别拿圣人取笑。”

    刘墉笑道:“遵命。只是刘墉不这样说,小姐哪有这么轻松快活。”

    蔡文姬一呆,登时明白了刘墉此举实际是为了让自己放松,缓解下心里的疲倦,不由得又是感激又是欣喜。沉默片刻,蔡文姬问道:“公子引用这两句是说凡事都得先做准备,可这与妾身著书有何相干?”

    刘墉一叹,真是学霸啊,三句话不离本行,自己的心算是白费了,便急道:“怎么不相干。你以为写书只需要准备纸笔、竹简等物吗?错,大错特错!最重要的是什么?是身体,是健康。‘人是铁,饭是钢,一天不吃饿的慌’,没有强健的体魄,你就算能写,每日又能写多少,一月又能写多少?”

    蔡文姬听了沉默不语,这人说话虽然俗气,不过却极有道理,只听刘墉仍在激昂说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了好的身体才能够做事,才能够把事做好。你若是弱得连风都可以吹跑,即便你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又能做成什么事?”

    蔡文姬笑骂道:“你才风都吹得跑。”

    刘墉亦笑道:“小姐以为刘墉说得有理么?”

    蔡文姬点头道:“小女子空读了那么多诗书,竟不明白这么浅显的道理。”

    “小姐哪是不知道。”刘墉正色道,“你是担心时间不够,把心中记住的东西忘了,对不起蔡公、对不起先人。”

    “多谢公子,妾身正是这样。”蔡文姬不无感激地道。

    “我倒有个想法。”

    “请公子快快讲来。”蔡文姬心中狂喜,拉着刘墉的手只摇,脸上一阵兴奋。

    刘墉笑道:“你不妨先将记得不太牢靠的,或是孤本、珍本先写出来,然后再写其他的不就行了。”

    蔡文姬笑骂道:“我当是什么高明的主意,我现在不正这样在写吗?”

    刘墉嘻嘻一笑却不再言,蔡文姬微一怔,旋即明白了其实这都是刘墉让自己放松心情之举,不由更加感动。

    “劳逸结合才能事半功倍。”刘墉又道,“写上一阵子后,可以荡荡秋千,做做游戏,放松一下。我还有个请求。”

    “请求?公子请说。”

    “我这人呢就是个半吊子。”蔡文姬一愕,刘墉解释道,“就是看样子门门精通,实际上是样样稀松。”蔡文姬听他说得有趣,不由“咕唧”一笑,只听刘墉又道:“我又不是中原人,因此想向小姐学一些儒家经典,希望小姐万勿推辞。”

    “公子言重了。”蔡文姬虽口内谦让,心中却是欣喜异常。她学识渊博,世上便是大多男子也是不及,可惜却因是女儿身而不能大施拳脚,此生最忿之事莫过于此。可巧刘墉竟诚心相求,可一遂心愿,小女子心态自是喜不自胜。

    这时,刘墉的亲随宋九进来,禀告道:“公子,伯觎先生派人来请,说是有要客来访,点名要见公子,现在府中奉茶。”

第七十六章 不速之客() 
“谁会来拜访我呢?”刘墉心中一阵嘀咕,便问道:“来人有通报姓名吗?”

    宋九躬身答道:“说是西凉太守、征西将军马腾。”

    刘墉更感惊讶,我与马腾素不相识,他怎么会来见我呢?难道是为“衣带诏”之事?

    “衣带诏事件”是许田围猎后,汉献帝不满曹操把持朝政,欺凌群臣,视君上为无物后发起的旨在诛灭曹操夺回政权的反击行动。汉献帝假借赏赐国舅董承,将诏命缝制在玉带中,瞒过曹操的眼线,带出了宫外。董承阅诏后,联合了王子服、种辑等受诏密谋诛杀曹操,而后马腾、刘备也参与其中。后来事情败漏,除刘备外,其余人皆被屠戮,株连极广。

    刘墉向蔡文姬拱了拱手,笑道:“我当小姐是答应了。刘墉先告辞了。”回到府中,只见卫觊正陪着几人饮茶,其中一人四十多岁,身高臂长,虎背熊腰,尤其是面鼻雄异,与中原人大不一样,不用说便是马腾。

    刘墉满脸堆笑,作揖致歉道:“在下刘墉,见过马将军。马将军驾临,末将却不曾出城相迎,真是失礼,还请将军原宥。”

    马腾微笑着上下打量了刘墉一番,也拱手还礼道:“马某返还天水,路过贵地,听闻崇如帐下的膳食冠绝天下,特来叨扰,讨杯水酒喝喝。”

    刘墉笑道:“将军威名远扬,刘墉正求之不得。”又轻声问卫觊道:“伯觎兄。可为将军一行安排好驿所,准备好饭食?”

    卫觊说道:“不劳将军挂怀,卫某已作安排。只是太守公务繁忙,用过饭便走。”

    刘墉诧异道:“将军为何不在此盘桓几日,刘墉久仰将军大名,正有事请教呢。”

    “不瞒诸位,马某来此处正是有要事与崇如相商。”马腾为人豪爽,素无心机,说话向来直来直去。

    “两位将军。在下还有公务要办,暂且失陪。”卫觊心有灵犀。

    马腾笑道:“卫伯觎一会儿可得早些过来陪马某喝酒。我知崇如不喜饮酒,令人好不自在。”

    刘墉、卫觊相视不禁莞尔。卫觊拱手道:“是。将军吩咐,卫觊岂敢不遵。”

    等卫觊离去,刘墉旋即挥手将其他人等打发出去,堂上只剩马腾父子。马腾微一点头。压低声音道:“如马某所知不差。崇如本是左将军刘备的部下吧?”

    刘墉拱手道:“回将军,刘墉原来是,现在也是皇叔的属下。”

    马腾微微一阵冷笑道:“那你怎能为了荣华,背弃皇叔,甘愿替曹操效命。”

    刘墉童心未泯,佯装不懂,笑道:“曹丞相乃国之重臣,朝廷倚重之肱股。马太守何出此言?”

    马腾怒道:“你以为那曹贼是好人么?”

    刘墉低声道:“左右恐有曹公耳目窃听,请马将军低声。”

    马腾怒道:“贪生怕死之徒。不足以论大事!”说罢,拂袖便要起身。

    刘墉拱手道:“将军且慢,请听刘墉一言。”

    马腾冷眼道:“你还有何话可说?”

    刘墉道:“在下有一事不明,刘墉名微位卑,将军何故对我这等期许?”

    马腾深声道:“我与皇叔虽只会面一次,却相谈甚欢,情义深重。皇叔曾言,刘墉虽受曹操委派任洛阳令,却是心怀社稷、忠君爱国的心腹之人,对你期许极大。我等自离许县,乡间便多有你的传闻,说你勤政廉洁,爱民如子,对你是赞许有加。我等闻之亦大喜,本以为是朝廷之幸,圣上之福。可你颁行号令,却具以相府钧命,替曹操招揽人心,为逆贼建功立地,真是气煞我也!”

    刘墉双手抱拳,单膝下跪,伏身下拜,深施一礼,郑重说道:“将军忧国忧民,真是圣上之福。”

    马腾一脸惊愕道:“你这是何意?”

    刘墉道:“将军是为‘衣带诏’来做说客么?”

    马腾大惊失色,厉声喝道:“你怎么知道?”倏尔长舒一气,展颜道:“此事是玄德告与你的吗?”

    “正是。在诏书上署名的有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子服、越骑校尉种辑,议郎吴硕,昭信将军吴子兰,然后是西凉太守马腾将军你,最后是皇叔左将军刘备。”

    马腾笑道:“如此机密之事你都知晓,玄德对公子真是信任有加啊。”

    刘墉正色道:“将军,在下早立誓言,定要还政于圣上,重振大汉国威。小子先前出言无状,还请将军责罚。”

    马腾大喜道:“果然如玄德之言,崇如真是救国良臣。你此次立下奇功,极得曹操赏识,吾料不久便可放你到地方任职,成一方诸侯。如此一来,你手握兵马,圣上复兴便更有望了。”

    “将军此言差矣,我想曹操定不会让在下独当一面的。”刘墉摇了摇头。

    “哦?这是为何?”

    刘墉心道,“枪杆子里出政权”,有头脑的人都绝不会允许军权旁落的,不过这话说了你也不懂,便另行解释道:“曹公深谙统兵之道,岂能委军权于他人,况且我非曹公旧部,他又岂会托重任于在下。”

    马腾点点头道:“崇如言之有理。曹操此人阴险狡诈,万不能容旁人另统兵马。只是可惜崇如这场功劳了。”

    刘墉笑道:“将军不知。曹操此次让在下统兵立功只是想借机将我调离皇叔身边。况且曹操僭越朝纲,官员一应赏罚皆由相府定夺,岂容他人恃功自傲?”

    马腾叹道:“崇如倒是深知曹操之心。那该如何应对才是。”

    刘墉微笑道:“因而刘墉才打定主意,以退为进。将此役功劳让给于禁、卫觊,曹操既不会疑心于我,也寻不了缘由将我调走。”

    马腾叹了口气道:“也只好如此了。可惜委屈崇如了。”

    刘墉笑道:“无妨,以后立功的机会有的是。”又提醒道,“将军手握重兵,西凉铁骑威猛彪悍,骁勇善战,锐不可当,令敌闻风丧胆。曹操一直深为忌惮。将军勿要小心谨慎,切莫轻易再入许都,以防给曹操可乘之机。失掉这处匡扶社稷的基石。”刘墉不知“衣带诏”事件是否会暴露。要是如历史一样,曹操必会寻机杀掉马腾,重兴汉室必然更加艰辛。

    马腾笑道:“崇如便在曹操身边,此贼若有异动。你可快马修书告知马某便是。”

    刘墉叹道:“西凉离许都远隔千里。音讯难通,而皇叔与我等早晚也必离许都,更加无从得知。刘墉以为,将军即刻安派得力之人留驻许都,刺探消息,若有变故也能及时应对才是。”

    马腾颔首道:“崇如此言有理。我这就派人回许都,留心曹府动静就是。”

    许都,丞相府。曹操看着刘墉呈上来的公文眉头紧锁。踌躇半晌,抬头问众谋士道:“诸公。刘墉将取河内之功送与于禁、定关中之策归于卫觊,自己不占半点功劳,此为何意?”

    荀彧先道:“明公,荀彧以为,这是刘墉不打算离开刘备,又不敢拂丞相美意,故以此推辞。”

    程昱接道:“丞相,文若言之有理,臣下也有同感。刘墉此举,不仅卫觊、于禁心怀感激,司隶百姓更是感恩戴德,视为再生父母,此人心机颇深,丞相不可不防。”

    “那刘墉所行之事,皆以朝廷或丞相之命施行,与其本人何干?”说话的却是荀攸。

    曹操沉吟片刻,问道:“奉孝以为刘墉何意?”

    郭嘉拱了拱手回道:“丞相,刘墉功成不居,殊是不易。即便此人温良恭谦,愚以为仍不应留其在洛阳为妥。”

    曹操捋着胡须,笑道:“这是为何?”

    郭嘉又道:“刘墉所颁之令虽加以朝廷之名,然则众人皆知实出自于刘墉。此人知人善任,文治武功无一不精,又是刘备心腹,若长留洛阳,恐怕人心尽归其所有,其势愈发难控。”

    曹操点了点头,只听郭嘉又道:“如今天下能与丞相抗衡者,唯有河北袁绍,丞相不可不早做打算。在下与刘墉交谈过,此人对河北局势颇有见地,此次略施巧计,便轻易取下河内,其用计之妙可见一斑。愚以为,丞相若要击溃袁绍,刘墉必有大用。如此,正好召其回来,一方二便。”

    曹操笑道:“奉孝之言甚合孤意。”又轻轻一叹,不无遗憾地道:“可惜此人却出自玄德门下,不为吾用。”

    荀彧道:“丞相放心,刘备待那刘墉不同于关、张二人,若丞相广施恩德,拉拢信赖,刘墉必感激不尽,何愁其不投靠丞相帐下?”

    曹操抚掌大笑道:“就依诸公之言。文若,你派一名得力之人前往徐州,勿要查清刘墉来历,为何投奔刘备”

    曹操奏请献帝,采纳刘墉等的主张,命卫觊为洛阳令摄关外政务、于禁总揽军务,令刘墉护送蔡文姬速返许都。

    收到朝廷敕令,刘墉早有准备,立时将卫觊找来。刘墉说道:“伯觎兄,朝廷已同意我等上奏,设谒者仆射监督河东盐池;设司隶校尉主管重返家园的流民殖谷垦田。”

    卫觊大喜道:“崇如兄,这下咱们便可大干一场了。”

    刘墉笑道:“不是咱们,是伯觎兄你一个人了。”说着,将敕令递给卫觊。

    卫觊一阵疑惑,快速将敕令看了一遍,愤愤不平地道:“崇如兄,这是何故?丞相何以对将军之功视而不见,不仅不加褒奖反而下令撤掉将军职务,调返许都。卫觊深为将军不平,这便上书,为将军申诉。”

    刘墉拉着激动不已的卫觊笑道:“伯觎兄误会丞相了。正是刘墉举荐伯觎兄以代刘某之位。”说着,将修改奏章的事告诉了卫觊。卫觊一呆,问道:“崇如兄,你如此做却是为何?”(。)

第七十七章 曹操家宴() 
刘墉道:“刘墉素来不喜,且拙于政务。若只是出些主意还成,要治理州县可不成。这些虽是刘墉之短却是伯觎兄所长。伯觎兄心怀百姓、忧国忧民,有你当政定是洛阳百姓之福。这也是刘墉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