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我的三国我当家 >

第57章

我的三国我当家-第57章

小说: 我的三国我当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墉这番话说得张绣心悦诚服。张绣叹道:“都怪张绣愚钝,听将军一席话,令我茅塞顿开,请崇如上书丞相,张绣愿降。”

    曹操收到张绣请降的文书,欣喜若狂,亲率朝中文武官员到许都城外迎接,给足了张绣面子。曹操又奏请献帝加封张绣为扬武将军,贾诩为执金吾使,刘墉为益亭侯。曹操高兴的不仅是收降了张绣,更是得到了贾诩。曹操问道:“文和,如今张绣归来,天下震动,孤想趁机招降刘表、孙策,不知可行否?”

    贾诩摇了摇头道:“明公,刘景升坐拥荆襄七郡,据地数千里,兵甲十余万,民殷国富,岂会轻易投降?孙策威震四方,手下文臣武将云集,势不可当,短短数年。尽拥江东之地,又有长江天堑为屏障,亦非投降之士。”

    曹操点了点头。对刘墉道:“崇如以为如何?”

    刘墉拱手道:“刘墉以为文和兄所言极是。如今天下各镇诸侯虽多,然袁术命若游丝,不值一提;江东孙策英武盖世,然则新得会稽、豫章,域下不安,自顾不睱;刘表、刘璋、张鲁之辈只知守土自保,碌碌无为。也不足多虑。在下以为,丞相所患者,惟有河北袁绍耳。”

    曹操又问道:“孤若先派兵征讨刘表、孙策如何?”

    “丞相。万不可!”刘墉躬身答道,“刘表虽不足惧,却非旦夕可下;我军不习水战,与孙策交战难有胜算。即便得胜。也必是军力疲惫。粮草无济,伤兵满营,若袁绍乘隙来攻,我等如何抵挡?”

    荀攸也道:“崇如所言,荀攸也有同感。丞相必要先灭袁绍统一河北,方可征讨刘表、孙策,方为万全之策,切不可颠倒行之。”

    曹操捋着胡须哈哈大笑道:“孤熟读兵书。岂有不知之理。孤只是想试试崇如而已。”刘墉闻之不由额头见汗,只听曹操又问道:“崇如。依你之见,孤当如何行策?”

    “丞相。刘景升鼠目寸光,胸无大志,只安于守土,不思进取;其为人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坐谈客耳。丞相若主动与之结盟示好,刘表必欣然接受,自此西南无忧也。孙策神勇无敌,帐下文有张绍、顾雍之流,武有周瑜、程普之辈,兵精马壮,克刘勋,败王朗,一统江东,气势正盛。丞相不宜与之争锋,不如趁江东初定,民心未稳之际,丞相表奏其功,厚加赏赐,孙策必感激丞相恩德。如此,丞相再无后顾之忧,便可安心应对袁绍。”

    “崇如之言甚合我意。”曹操深以为然,点了点头,对座中诸人道:“若交好刘表、孙策,便直面袁绍。前年,奉孝曾为孤献有‘十胜十负之论’”

    “十胜十负论”极其有名,是郭嘉通过对曹、袁两家各个方面的对比、分析而得出的结论,言道曹操有十胜,而袁绍则有十败。不过,刘墉对此却颇有些不以为然。历史上官渡之战虽以曹操的胜利告终,但客观来说,袁绍的兵力远甚于曹操,机会也远比曹操多得多。只是因为太多不确定的因素,使得这些机会一个个地从袁绍的指缝间溜走,他一个也没把握住,这才造就了这场历史上极其有名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刘墉的思索天马行空了一阵,只听曹操又说道:“即便孤无后顾之忧,可袁本初坐拥冀、青、幽、并四州之地,谋臣如云,武将似雨,兵精粮足,实力远甚于孤。诸公,孤将如何应对才是?”曹操一眼瞥见刘墉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便问道:“崇如,你有何良策?”

    刘墉心中一怔,忙定定神,躬身答道:“丞相,依小将之见,丞相宜及早谋划,主动出击,方能未雨绸缪。”

    曹操大喜道:“崇如,那你说说,孤该如何出兵呢?”曹操现在对刘墉那是越来越赏,越来越喜欢,这个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年轻人头脑里有着太多令人欣喜和意想不到的主意。

    “刘墉以为,丞相与袁绍决战,除正面相恃外,外围也不可不防。并州、孟津、延津、白马、甄城、青州均要分兵把守,以策万全。”在两千年的历史中,各朝各代都对官渡之战做过缜密、细致的分析,因而刘墉的见识自是远远超过在座的每一个人,说起战略布局来那是不假思索,信手拈来。

    “很对。崇如再言。”曹操点点头,捻着几根胡须,一阵微笑。

    “刘表、孙策即便与丞相结盟,也不可掉以轻心。此二人皆非守信君子,若只是隔岸观火倒也罢了,就怕其趁丞相与袁绍交兵胶着、难解难分之时趁火打劫,不可不防。”

    曹操及众人听了哈哈大笑,曹操笑道:“崇如这话好生诙谐。那依你之见,孤当如何分兵据守?与袁绍对决应选在何处?”

    “丞相。请看宛县,防荆州刘表;匡琦,以备孙策袭扰。另外,这儿叶县,也得驻兵把守,以防黄巾余孽刘辟、龚都。”刘墉手指着地图,边指边道,最后,将手指牢牢地定在一处,斩钉截铁地说道,“丞相布局完成,便可放手一搏,决战地点便在这里——官渡。”

    “哦,这是为何?”曹操有些吃惊。刘墉去招降张绣时,曹操便和其他谋士商议过,公认的决战地点便是在官渡,却不料刘墉竟也考虑在此。

    刘墉从容答道:“从兵力、地形看,如今袁绍兵多将广,数倍于明公;千里黄河,袁军处处可渡,丞相若分兵把守,袁绍只须集中兵力攻任意一处便可一击而溃,如此防不胜防。何况青州在黄河南岸,已为袁绍所据有,再沿河设防,于势不利。

    其次,我军兵马本就较少,又要分兵他处,因而只宜采用‘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的防御策略。然而此防御并非一味地被动挨打,而是伺机与袁军决战。如沿河设防,则限制了各军的机动。不如后撤一步,选定于己有利,于敌不利的战场,集中兵力,待袁军兵疲马乏之后,与之决战。

    第三,丞相请看,鸿沟西连巩、洛,东下淮、泗,这官渡为汴水的起点,既是许都的门户,亦是保卫许都的屏障。

    第四,从军需供应上看,退守官渡,靠近许昌,我军的供应便利;反之,袁军的粮草则供给困难。

    综上四点,决战非官渡不可。”

    曹操仰天长笑,赞道:“崇如所言,正是孤等议定之计。前者文若先生曾言,扼官渡便是‘扼其喉而不得进’,也是此意。如此看来,你们是英雄所见。好,咱们就把决战定在官渡。”

    建安四年(199年)八月,为了争取战略上的主动,曹操派兵进军黎阳,命河内太守魏种牵制袁绍从并州方面的进攻,保障左侧翼;命建武将军夏侯惇率大部防守敖仓,派一部驻守孟津,以掩护左侧安全;命平虏将军于禁率领步骑两千驻守延津,东郡太守刘延,扼守白马,共同阻击南下的袁绍军;留东平相知兖州事程昱率兵防守甄城,以保障右翼安全;命琅琊相臧霸率精兵入青州,攻下齐、北海等地以牵制袁兵。同时,按刘墉之策,其余各处也进行了相应的防御。

    部署停当,曹操问道:“何人前去襄阳、江东,与刘表、孙策修好?”

    “刘景升与扬武将军素来交好,由他前去,必可马到功成。”郭嘉禀道,“再派尚书令荀彧敕书孙策,封其为讨逆将军、吴侯,孙策必感激丞相,江东亦无忧也。”

    “好,好。”曹操点点头,“便依奉孝所言,荀彧出使江东,张绣、刘墉出使襄阳。”

    刘墉没料到这么快又要出使,只得又向刘备辞行。刘备拉住刘墉,将此前与曹操煮酒论英雄之事相告。曹操与刘备畅谈天下英雄,刘备以刘墉此前对答之辞应对,数遍天下豪杰,曹操均摇头,最后只说天下仅刘备与他可称为英雄。

    刘备担忧道:“曹操只独青眼于我。刘备闻言,如坐针毡,只恐多留此处,早晚必生祸端,崇如可有良策,令我脱离险地,一展抱负。”

    刘墉安慰道:“皇叔莫急。刘墉得到消息,如今袁术穷途末路,欲走河北投其兄长袁绍,数日内必行。刘墉在相府有一内应,若有消息便来告知皇叔。皇叔得到信息,便挺身而出,就说袁术北走,必过徐州,自荐领兵前去围剿。皇叔自此便可龙归大海,虎回深山。”

    刘备忧心忡忡地道:“曹操手下猛将如云,几个谋臣又视我为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及早杀之,又怎会同意派刘备带兵前往?”

    刘墉笑道:“皇叔放心。曹公手中众将都已有任用,抽身不得;而郭嘉等谋士也已分派到各处公干,皆不在许都,此乃天佑皇叔也。”刘备见刘墉信心满满,只得将信将疑,寻机待发。(。)

第八十一章 出使襄阳() 
刘表听闻张绣出使,又喜又惊,喜的是好友来了,惊的是前不久还和张绣一起攻打曹操,怎么突然作为曹操的特使来修好了呢。心中虽疑惑,刘表还是带着手下一众文武出城相迎,场面热闹非凡。

    刘表字景升,汉鲁恭王刘余之后,虽已年近六旬,仍是姿貌温厚,仪表不凡。早些年的刘表可不一般,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荆州刺史王睿为孙坚所杀,董卓上书派刘表继任。可那时荆襄宗贼流窜,各地据兵称霸,不遵朝廷任命。刘表不畏艰险,孤身入荆,用蒯氏兄弟、蔡瑁等人为辅,恩威并著,使得域宇肃清、群民悦服。又开经立学,爱民养士,治理有方。如今,刘表坐拥荆襄九郡,据地千里,甲兵十万,远交袁绍,近结张绣,从容自保,使得荆襄一带成了汉末少有的富足和繁华之地。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刘表逐渐变得谨小慎微,胸无大志,只想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过日子。对于没有无欲无求的刘表来说,签订这样一个盟约正是求之不得的,而张绣的任务恰好就是让刘表保持中立,只要不去偷袭曹操的后方便成。因而所谓的谈判极为顺畅,双方是一拍即和,很快便签订了互不侵犯的“友好”条约。

    自以为保住荆州长治久安的刘表喜不自禁,不待签字完毕,便下令大摆筵席,让襄阳的文臣武将均来相陪庆贺。

    刘表笑容可掬地道:“两位将军难得来此,荆襄之地颇多名胜,不如老夫作陪,咱们四处游历一番如何?”

    刘墉拱手道:“听闻荆襄颇多名人异士,刘墉想借此机会拜访一下,特向刘荆州请辞。”

    张绣笑道:“荆襄名士悉在此处。崇如何必舍近求远呢?”

    刘墉道:“在下所学广而杂,非是在座名家大儒所好,所寻的都是不世出之人。”

    刘表微笑道:“说到广而杂,我忽然想到一事。自古皆道天圆地方,而崇如却以为地为圆球状,我却是不信。”

    “我以前也是不信。”张绣抿了口酒。插话道,“曹公也曾将信将疑,故令夏侯惇、曹仁相距五百里各竖一丈木杆,均在未时正测其影长,两杆果不一样。”

    众人啧啧称奇,刘表笑道:“襄阳远离大海,曹公所言我等不敢轻信。这个立杆之法嘛,我们倒不妨试试。”大家齐声称好。

    刘表又问道:“不知崇如所寻何人?”刘墉拱手道:“刘墉最想见的有两人。一人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有神鬼莫测之术,刘墉求知若渴,想亲往讨教一二。”

    刘表还未开口,那蒯良却道:“诸葛孔明?何许人也?”

    刘墉一愣,脑筋急转,方想到此时诸葛亮才十八岁,还不怎么有名。自己太过着急了,刚想找个理由遮掩过去。却听张允说道:“子柔兄还记得那个民谚么?‘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说着一阵大笑。

    “原来是他。”蒯良恍然大悟,脸上露出不屑之色。

    “听说那孔明和德珪兄还是亲戚呢。正好为我们一解心中之惑。”说话的却是蒯越,他极是好奇,“听闻那孔明身材伟岸、仪表堂堂,黄公之女虽有才干。却容貌丑陋,这孔明是如何看上的?”

    张允摇头道:“这个我却是不知,诸公不妨问刘荆州。”好奇的人到处都有,古时也不例外,众人均看向刘表。

    刘表微微一笑。不慌不忙,端起酒杯呷了一口,品了品,直吊足人的胃口,方道:“那黄月英姑娘虽不是花容月貌,也有中上之姿。乃是黄承彦怕那孔明重貌不重才,故意而为,当不得真的。诸位请想,黄公夫人是我夫人亲姐,相貌自是不差,而黄承彦也是相貌端正,生的女儿又会差到哪里去?”

    “恐怕是那孔明早知黄姑娘容貌,故作不知。如今既得美人,又得黄公青睐,名利双收。哈哈哈”

    众人一阵哄笑,刘表却道:“月英自幼便养在深闺,除几个至亲外,均未见过其容颜,那诸葛亮又如何知晓?”

    众人一阵惊愕,蒯良道:“如此看来那孔明确有过人之处。”

    刘表摇了摇头道:“那孔明我也略知一二。其所学颇杂,读书只观大略,不求甚解。只是天文、地理、术数确有深究”刘表本想说,这些学问难登大雅之堂,学得再精也是无用,突然想到刘墉也是精于此道,再这样说未免尴尬,便住口不言了。顿了顿,刘表又问刘墉道:“那孔明只在乡野间有些微名,崇如何以知之?”

    刘墉此时已想好了说辞,拱手道:“司马徽先生学识广博,名满天下。先生不常夸人,却对弟子诸葛孔明之才赞誉甚高,关爱有加。刘墉求学心切,又因诸葛这姓氏极少,在下便记住了。”

    刘表有些愤懑说道:“那司马徽名气虽大,却孤傲难处,老夫折节相交,竟被其拒之千里,可恶之极。”

    众人见刘表发怒,都不敢再言语,席间突然静悄悄的一片。

    刘表暗骂自己失礼,正想怎么找个台阶下,只听张绣干笑几声,朗声道:“今日与景升兄订立盟约,讲和通好,延续你们兄弟之谊。来,张绣敬兄长一杯。”

    刘表感激连连,举杯相谢,张绣微微一笑,道:“兄长,咱们敬在座诸公如何?”

    “好!干!”众人举杯,一饮而尽,眼前尴尬一扫而空,大家重拾欢笑,畅谈起来。

    “崇如不是说要见两个人么,还有一人是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