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我的三国我当家 >

第6章

我的三国我当家-第6章

小说: 我的三国我当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待药童服侍老太爷服药躺下,虞翻便请众人到花厅喝茶。

    众人正在闲聊,打外面走进一个捕快打份的人。刘墉瞧那人比自己高出约一头,年龄约三十来岁,身材魁梧,一张四方脸,浓眉大眼,颌下一丛短须,显得威风凛凛,只是满面风尘,略有疲态,眼睛里却是笑意。

    虞翻一见,笑道:“董县尉回来了!来,请坐。”

    董县尉谢过方坐下,虞翻又道:“听说那贼甚难对付,董县尉辛苦了。”

    那董县尉双手抱拳道:“惭愧!此贼力大无比,兄弟们使了些手段才将其制服,饶是这样也有好几个弟兄受了伤。不过,属下都已安排妥当,请县长放心。”

    虞翻点了点头,道:“辛苦你们了。”又道,“今日托华先生和刘公子之福,家父病体不久便可康复。董县尉奋力除贼,也是十分辛苦,本县略备浊酒,一并致谢。”众人连称不敢。

    虞翻又对那董县尉道:“来,我为你引见一下。华先生你是见过的。这一位是刘墉刘公子,家父的病能痊愈全靠刘公子指点。这一位董芸姑娘。”又对刘墉、董芸道:“这是本县县尉兼捕头董袭。”

    董芸偷偷在刘墉耳边轻声道:“这个董县尉就是我说的董大哥。”

    刘墉“哦”了一声,双方互相见礼。

    虞翻又道:“清剿匪患,保土安民原是本县之责。本官却挂念家父病重,无心理政,真是失职。多亏董县尉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奋力杀贼,为本官分忧,为百姓解难,方保一方平安,本官多谢了。”说着,朝董袭一揖。

    董袭忙站起来,连道不敢。

    虞翻又问:“现今衙内还关有多少贼人?”

    董袭道:“禀县长,加上今日捉住的贼人已有五十七人了。监房已不够用,只能十来人一间。”

    虞翻叹道:“哎,而今袁术、孙策分据扬州,庐江也是如此。盗贼虽捕获却不能送往州府开审。如今本县烦心事已了,索性明日便开堂问案,有命案在身的,怕只能不请先行砍上几个,以安百姓之心。”

    说话间,管家道晚饭已备下,请众人入席。

    刘墉见所备的菜品极为平常,想是虞翻为官清廉,不由深为佩服。女子本不能入座,虞翻却道此为家宴又有感谢之情,董芸方告罪坐下。

    那时都是分餐制,虞翻居中独据一桌,华佗、董袭一桌,刘墉、董芸又一桌。待众人分次坐下,虞翻叫丫环斟好酒,端起酒杯道:“虞某在此感谢诸位。来,我们先干三杯。”

    刘墉平时是滴酒不沾的,幸好这时只有低度酒,不过也让他血往上涌,脸上红霞一片。刘墉站起来对虞翻一揖道:“县长,在下不胜酒力,望乞原宥。”

    众人见刘墉只三杯酒下肚脸上便红扑扑的,忍不住哈哈大笑。虞翻知他量浅,便笑道:“无妨,公子请便。”又问道:“公子哪里人氏,年纪轻轻怎么学的如此高明之术?”

    刘墉连忙将自己的“身世”又说了一遍,又道:“在下可不太懂医术,只是恰巧看过这方面的病案,有所了解罢了。”虞翻点点头,便不再多言。这时,董芸端起自己的热茶,递给刘墉,道:“大哥,喝点热茶吧,这样会好一些。”

    其他各人推杯换盏,大家酒足饭饱,便向虞翻告辞。董袭见董芸对刘墉极是关心,便小声问道:“芸儿,你什么时候结识了这位刘大哥?”

    董芸便把如何结识刘墉的经过细细说给董袭听,又说刘墉身无长物,又要离开富义了,却将自己身上唯一值钱的东西当了银两送与她。董袭听了连连点头,虽说董芸先有救命之恩,但刘墉知恩图报也令人好生相敬。

    回到驿所,刘墉喝了些酒只想早点休息,华佗却拉着他道:“公子,老朽有事请教。”刘墉只得和董芸打了招呼,带着华佗进了自己的房间。

第八章 有贼来袭() 
刚待刘墉掌起灯,华佗便道:“老朽有一不情之请,还请公子赐教。(刘墉连称不敢)公子见识大出老朽所知,老朽心痒难挠,本想请教于公子,奈所公子也是知之不详。故请问公子师从所人?老朽也好上门讨教。”

    刘墉知道华佗虽已是知天命之年,仍学而不倦,现在听到有新的医术理论,心中自然向往。这就如同一名武林高手突然见到一套更高深的技法一样,哪里会忍得住。

    刘墉故意叹了一口气道:“不瞒华先生,在下只跟家师从医不过半年,家师就突然故去,小子也是懊恼不已。”

    华佗一呆,连连摇头,喃喃道:“可惜,可惜。”

    刘墉沉思一会儿,心想自己倒是背过许多方剂,反正自己也不打算学医,留着也是浪费,于是道:“不过,在下还有一些所学所知或可帮助华先生。”

    华佗喜道:“公子请说。”

    刘墉道:“在下从师虽仅半年,不过家师极其严格,每日让在下背诵各类方剂,现今还记得数十个。其中有十数个验方,用之颇有奇效,不如告之先生以救困济世,可好?”

    华佗大喜,忙回屋取来竹简和笔。

    刘墉想了想,便将上课时老师讲的比较细、也证明很有用的一些方子详细说了出来,什么六味地黄丸、七味白术散、藿香正气散、泻白散、四物汤、四君子汤等,也没管现在有没有这些方剂。说完一个方名,又讲方中的药物组成、剂量,整个方剂的功能。刘墉却不知道自己说的方剂中有些药物在这个时代还没认识到其药效,因而还不曾使用;有的药物虽然已在使用但是叫法却不相同,所以华佗不时记,又不时开口询问。有的刘墉也不能回答,只好让华佗找功能相似的药物代替。饶是这样,也把华佗乐得喜上眉梢,脸上的白胡子乱抖。

    待华佗记完,刘墉又道:“华先生,还有些方子在下只知道药物的组成及功效,但剂量却是不知。”

    华佗摆手道:“临诊用药本就需按诊断结果不同而增减药物或调整剂量大小,公子但讲无妨,老朽自会斟酌。”

    刘墉深知华佗乃是流芳千年的名医,医术之高无人可及,便不迟疑,把自己所知道的所有方剂都背了出来。

    等记完所有的方子早过子时,华佗激动万分,对刘墉连连拱手,道:“公子高义。公子若以此方行医开药,当得千金万金,得享福贵。可公子却慷慨无私,不要分文,真是便宜老朽了,老朽感激不尽。”

    刘墉道:“华先生不必多礼。在下虽知方名,可惜不懂辩证,不谙医理,留在我这儿一点用也没有。华先生深通医理,更是为人坦荡,忧怀大众,给穷苦人诊病不收一文,此方在华先生的手中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救治更多的人。”

    华佗道:“公子过奖了。如公子不弃,老朽也愿将平生所学授以公子。”

    这本是好多人梦寐以求的事,不过刘墉一直对从医兴趣不大,便道:“有负先生美意,刘墉不想学医。”

    华佗苦笑一下,道了声可惜,抱拳道:“也罢,人各有志。公子,那老朽告辞。”“先生,刘墉送送你!”

    次日,刘墉睡得正香,外面“啪啪”拍门,却是董芸在大叫:“大哥,日上三竿了,还不起床。大老爷都要升堂了。”

    刘墉忙答应了一声,翻身起床开门。

    董芸早已打了洗脸水,端了进来,嘟着个嘴道:“昨晚你们聊了多久哟,我中间醒了一次还见你们这屋的灯亮着呢。怪不得我会等上这么久。”

    刘墉一边梳洗一边答道:“只是和华先生谈了谈医术上的事。对了,华先生呢?”

    董芸道:“华先生早去县衙诊脉下方了。对了,早上遇到华先生,看起来高兴之极,见到我夸你夸得象仙人一样,怎么回事?”

    刘墉一笑道:“没什么,只是说了几个药方给华先生。”董芸眼睛乱转,似是不信。

    刘墉道:“走,咱们去县衙听县大老爷审案,我还没见过呢。”

    两人匆匆用过早饭,便向县衙走去。刚过街头,便听见身后传来一阵急骤的马蹄声,刘墉扭头一看,只见一骑飞驰而来,虽在街道却不稍减,混不管路上行人小贩。刘墉见那马径向二人冲来,不敢迟疑,伸手一把抓住前面浑然不知的董芸,用力一拽。董芸一声惊呼,刚被刘墉拉进怀里,那马堪堪擦身而过。而那人混做不知,并不稍停,纵马而过。

    刘墉对那身影轻啐一口,还没说话,却感到怀中微微一动,低头一看,董芸胀红了脸,身体微颤。刘墉脸一红,连忙放开董芸的身子道:“芸儿,我不是故意的,刚才”

    董芸忙止住刘墉说话,轻声道:“我知道,大哥不必说了。多谢大哥!”

    刘墉道:“也不知是什么人如此跋扈。”抬眼一望,却见那马已停在县衙门口,马上跳下一人,全身戎装,腰间佩着一把钢刀,身材魁梧,体形彪悍。

    那人走到堂前,看了眼门口站着的衙役,傲慢说道:“去,叫你们县长出来,本官有话要传。”

    衙役见那人作校尉打份,不敢怠慢,道了声稍等,便跑进堂去通报。不一会儿,虞翻身着官服匆匆走出。县长级别比校尉高,故虞翻只是拱拱手道:“这位校尉来自何处,到本衙又有何事?”

    那人态度傲慢,昂声说道:“传德王口谕,着富义县长准备金(三国时的金其实是指铜,真正的金子称为黄金)五千两,粮草万斤,三日后辰时送至东城门外。如若不从,孤将提兵来取,定教富义血流成河,鸡犬不留。”又看了一眼虞翻,又道:“虞县长,吾王有精兵五百,可不要作无用挣扎啊。”说完,不待虞翻回答,昂首打马而去。

    虞翻呆了半晌,方转身对衙役道:“快,去叫董县尉来。”

    大堂上,虞翻、董袭及一班衙役都在,华佗、刘墉、董芸都不是外人故也陪在一边。虞翻神情落寞,将那人的话重复了一遍,问道:“董县尉,该当如何?”

    刘墉听到“德王”二字,心道,这个名字不是我刚穿越时听到的吗?原来以为是个贼寇,难道还是个王爷?

    却见董袭沉思片刻,道:“富义乃是小县,两天内要筹集五千两金、万斤粮草绝无可能。可要抵抗,我县又无驻军,州府又刚被孙策攻破,自保尚不得隙,更谈不上派救兵,此事可当真难办得很。”

    刘墉插嘴道:“敢问董县尉,这个德王是何人?”

    董袭微觉奇怪但还是解释道:“什么德王?此贼本名严白虎,原是江东山贼,手下曾聚众万余人,占据吴郡的乌程,自封为东吴德王。此贼前不久被孙策击败,只得带些残兵败将四下流窜。可恶此贼既狡诈贪婪又欺软怕硬,不敢去大的州府,只敢在穷乡小县肆虐。”

    刘墉“哦”了一声。严白虎这名他还有些印象,不是太出名,在三国演义中好象比较早就死了。

    “那严白虎被孙策击败后,又被各州清剿,还有五百余人吗?”有捕快怀疑道。

    “五百人恐怕没有,不过三百来人还是有的。”众人一惊,扭头一看,说话的正是刘墉。刘墉侃侃谈道:“在下来富义的路上便偶遇此贼,侥幸逃脱。我虽没数过贼寇的数目,不过估计有三百来人。这些匪徒极其残暴,县长不可不防。”

    众人一听,不由倒吸了口凉气,眉头紧锁,不出一声。虞翻问道:“诸位可有良策能解匪患?不用在意,有什么法子都可以提出来,咱们一起商议。”

    这时有人道,只好抓紧这两天时间向百姓征收钱粮,到时不够再向那严白虎求情;也有人出主意道,马上派人去搬救兵,这边尽量拖延时间。一时间,各抒一词,议论纷纷。

    虞翻听众人议论半天也始终拿不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便轻叹一气,说道:“董县尉,华先生和刘公子与此事无关,你先把他们送走吧。”说着,朝二人一揖,续道:“本官在此多谢二位了。”然后又对众衙役昂声道:“董县尉可速派人到邻县和州府看能否搬些救兵。哎!本官在此尽量拖延,想我为官清廉,从未做过欺压百姓之事。别说没钱没粮,就是有,本官也不会给。要便是本官这条命,给他便是。诸位,本官先走一步。”说完,起身拱拱手慢慢踱进后堂。众人望着虞翻背影,不禁肃然起敬。

    董袭便要送华佗、刘墉、董芸等离开。华佗道:“老朽已经年迈,不碍事的。再说我本医者,哪有医生把病人放下独自逃生之理?”刘墉、董芸也道:“在下也不愿做逃生之人。再说在这里或能出些主意也不一定啊。”

    董袭见几人坚持不肯走,虽有些无奈,但也很是感激和敬佩,便吩咐董芸好生照看,拱了拱手去了。

    回到驿馆,三人却是心事重重,下午胡乱用过些饭食,便各自回房。刘墉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反反复复想着自己以前学过、看过的类似的知识,脑海里猛地想起一出电视剧来,那里面的情节不是和现在的情况有些类似吗?他仔细斟酌了一番,应该还可行吧,至少可以搏上一搏吧?

    事不宜迟,刘墉便翻身起床,把董芸叫起来,说要去董袭家中。董芸也正心神不定,忙问刘墉何事。

    刘墉道:“我想到一个对付严白虎的办法,却不知行不行,想与董大哥商量商量。”

第九章 破敌奇计() 
董芸听刘墉说他想到了一个破敌的法子,“哇”了大叫一声,脸上露出一副不可思议的表情,吃惊地看着刘墉道:“大哥,你当真有办法可以退那些贼寇?你要知道那可是有几百人呢?而且那些贼人可不是一般的强盗,那都是上阵打过战的兵卒啊。”

    听董芸一口气说了好几个问题,刘墉在她头上轻轻敲了一下,苦笑道:“你这小脑袋瓜子里到底有多少个问题?你也别盘问我了,成与不成还很难说呢,咱们快走吧。”

    董芸急忙带着刘墉赶到董袭家中,他家娘子却道董袭仍在县衙商议公事,仍未回来。两人又急急赶到县衙,果见虞翻、董袭都在,只是两人均样子疲惫,显然都是心急如焚却又一筹莫展。刘墉、董芸忙上前见礼。

    虞翻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