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我的三国我当家 >

第77章

我的三国我当家-第77章

小说: 我的三国我当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日早早的刘墉便来到乔公房中。乔公休息了一夜,精神尚好,见到刘墉喜形于色。刘墉以晚辈之礼拜见,乔公坦然受之。刘墉先为乔公请脉,果然已无大碍,只需休息几日便可。刘墉先将自己这儿的情况汇报个大概,方问起正题,那便是乔公为何一定要亲自来许都。

    “公子真不知道吗?”乔玄一阵惊诧,须臾方恍然大悟道,“公子不是我朝中人,不知也难怪。”刘墉不好意思笑道:“请乔公指点。”

    乔玄捋捋胡须,笑道:“当初孙策、周瑜前来求亲,老夫言道已将大女许以公子。此事本是权宜之计,只是没料到孙策一回皖城便告之大众,不几天,老夫的亲朋好友皆已知晓,连连催问我何时嫁女,此事公子想必早已知之。”刘墉点点头。

    “哎,公子莫怪!”乔玄叹了口气道,“本来老夫并不想将小女许与公子。”刘墉脸一红,却听乔玄又道:“公子别误会,老夫并不是不喜欢你这个人,其实是非常地喜爱。按说公子救我一家性命,便是将莹儿送与公子也是应当的。只是老夫妻子早亡,只有这两个女儿,爱若珍宝”刘墉倾耳相听,不敢稍动。

    “老夫不求小女嫁得豪门、大富大贵,只求能舒心快乐、安享一生,公子可理解老夫心意?”

    “刘墉明白。这也是乔公为何拒孙策之因由。”

    乔玄点了点头,叹道:“这也是当初老夫拒公子的原因。如今老夫失策,不得不假戏真做,而莹儿又钟情于你,不计名份亦非你不嫁。‘知女莫若父’,老夫思之再三,便允了这门亲事,只望你能善待小女。”

    刘墉感激道:“乔公放心。刘墉必珍爱莹儿,视如生命,倍加呵护。”

    乔玄叹道:“公子的人品老朽深信不疑。莹儿虽为妾氏,但芸姑娘心地纯良,老朽也不用担心,如此最好!”

    刘墉道:“乔公有所不知。在刘墉这里没有妻妾之分,只有姐妹之情。”便将自己的打算细说给出来。乔玄一听更是大喜过望,心中畅快,捋须连连大笑不止。

    刘墉又问:“乔公还未告知刘墉你为何要亲来许都了。”

    乔玄笑道:“老朽差点忘了正事。老朽想既已许婚,公子便该亲来送庚贴,下骋礼,定下亲事。可公子却迟迟不来,老夫无奈,只能送上门来。今日才知,公子既脱不了身,又不知中原之礼。”

    刘墉一脸惭愧,叩头道:“刘墉无知,还请岳父大人原谅。”

    乔玄哈哈大笑:“贤婿请起,”

    “岳父放心,莹儿既是刘墉之妻,我必将她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重。”刘墉一脸诚恳,又道:“刘墉和莹儿也必时时看望岳父,孝敬于你。”乔玄老泪纵横,脸上却满是幸福之色。

    刘墉问明婚姻习俗,当下一一照办,消息传到内堂,众女皆到大乔房中道喜,大乔又喜又羞,躲在一边不肯见人。

    如今自己心事已了,可妹妹呢?小乔虽神色如常,大乔却惴惴不安。听闻周瑜如今已被孙权视为肱股之臣,极得信赖,大乔更是心中惭愧,自己倒是称心如意了,可却断送了妹妹的大好姻缘。大乔越想越是难过,越想越内疚,表面上与往常无二,心里却倍受煎熬。倒是小乔心思缜密,又是同胞姐妹,看出端倪,得知缘由反而柔声劝慰,大乔更是难过,不能自已。小乔道:“姐姐若觉得有负于妹妹,那便答应妹妹一个请求,我无论做何决定,姐姐都不要阻挡我。”

    大乔连忙道:“好妹妹,你无论要做什么,姐姐都会答应你的。妹妹想要什么?”(。)

    。。。

第一百零六章 官渡对峙() 
小乔嘻嘻笑道:“小妹暂时还未想起。等我想起了,姐姐可别忘了今日说的话哟。”

    定亲此事虽大,但刘墉一来在许都并无亲人,又不想惊动曹操,故只告诉董袭等少数人知晓,又叫军丁多习弩箭,以备不时之需。

    忽一日,曹操突派人来招刘墉入府,说有要事相商。这是关羽离开后曹操第一次召唤刘墉商议政事,刘墉也有些意外。曹操问道:“崇如想必已知孙策身死?”刘墉点点头,心道,我家里来了什么人哪能瞒得过你,又听曹操续道:“吾采纳崇如之策,交好刘表、孙策,全力以对袁绍。如今孙策新亡,江东不稳,现孙权遣使入朝,崇如以为孤当如何处置为好?”

    刘墉禀道:“丞相,去年孙策曾遣张纮为使,丞相爱其才而留之,封为侍御史。张纮因受孙策知遇之恩,坚辞不受。不如丞相派张纮传话与江东,便言孙策死后江东盗贼四起,民怨沸腾,丞相将派大军前往征讨,以安民心。”

    荀攸道:“崇如此计大谬!孙权虽年少,然则孙策托孤之臣甚多,文有张昭、顾雍之流,武有周瑜、程普之辈,皆忠诚、智勇之士,上下齐心,牢不可破。况江东与我又有长江天险相隔,难以逾越。而今袁绍大军陈兵武阳,虎视官渡,情势本就于我不利,我若再分兵而攻孙权,必腹背受敌,此自取灭亡也!”

    荀彧也道:“崇如何出此言。乘人丧事而用兵,胜则有违道义,倘若攻而不胜,则盟誓破而仇怨深,江北再无宁日,丞相如何能潜心以对袁绍。依在下之见。丞相应借此机厚待孙权,以安其心。”

    其他谋臣皆点头称是,只郭嘉微笑不语。曹操看在眼里笑道:“奉孝想必定知刘墉深意,说来听听。”

    郭嘉拱手道:“丞相如要提兵征孙权,何需先告诉张纮,让江东有何准备?此乃刘墉恩威兼施之计。先以强势压之。再以高官抚之,孙权必感恩戴德,丞相再无后患,只一心对付袁绍即可。”

    众臣恍然大悟,纷纷赞同。曹操捋须笑道:“看来还是奉孝深知刘墉之意。哈哈,此计甚妙。如此,孤便上表封孙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刘墉、郭嘉惺惺相惜,相视一笑。

    程昱禀道:“丞相。刘备在汝南聚众为患,不可不早作准备。”

    曹操微微一笑道:“不需仲德挂念,孤已命曹仁为大将,率军清剿刘备。”曹操故意看向刘墉,只见刘墉正襟危坐,充耳不闻。曹操忖道,刘墉胸怀韬略,腹隐机谋。其才不在郭嘉之下,待孤击败袁绍便为你主婚。何愁你不投降于我,便道:“崇如这便下去吧,以后安心陪伴家人,不必再入府陪伴公子。”刘墉俯身拜别,曹操自与众谋士商议对抗袁绍之策。

    一月后,刘墉得到消息。刘备被曹仁击溃,只得南投刘表,暂时在新野安身。刘墉黯然无语,本来献帝之心已有萌动,若得此消息。只怕前功尽弃,只得暂时瞒住;又想官渡之战一触即发,胜负难料,刘墉便想先让乔玄带所有人等迁往富义,自己觅得良机再来汇合。

    乔玄忧道:“大战将即,崇如便先安置家眷,恐曹操以扰乱军心之罪责问,如何是好?”

    刘墉道:“禀岳丈大人,此事刘墉早有思量。战事爆发还需时日,曹操又不知大小姐与我定亲之事,故对岳丈并二位小姐回皖城并不会阻挡。明日我先献上一策,曹操必大喜,我再禀告此事,曹操定会应允。”

    乔玄点点头,又问:“那董小姐怎么办?曹操可会同意?”

    “这事我也不知,明日我见机行事。”刘墉叹了一口气道,“只是貂蝉姑娘却不能离开许都,一来曹操定不放心,二来有貂蝉在,蔡琰也能安心。”

    次日,刘墉入相府求见。曹操笑道:“崇如何事?”

    “禀丞相,俗语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官渡之战粮草至为关键,不可不早作打算。”

    曹操点点头道:“孤正忧心此事。孤去年采纳韩浩之策,在许都施行屯田,只是时日短促,未见奇效。”

    刘墉道:“其实有一地粮草颇丰,丞相可知?”

    曹操惊道:“还有这样的地方?孤怎不知。崇如快快说来。”

    刘墉拱手道:“丞相可记得前年刘墉在洛阳等地屯田么?”

    曹操诧异道:“记得。崇如以此策上书与孤,列陈屯田好处。便是如此,孤才不顾群臣反对,在许都试行屯田。不过此前孤曾问过洛阳太守韩福,他言道今年只与去岁相当,还上书恳请减免洛阳一带税赋。”

    “丞相有所不知,那韩福与洛阳各地豪强均有利益勾结,所言不实。”

    曹操有些怀疑道:“韩福已命丧关羽之手,现由曹洪代行洛阳太守之职,他难道也不知么?”

    “曹洪将军谙于兵事,殆于政务,且刚接手洛阳政事,故并不清楚。丞相要问,可问洛阳令卫觊。”

    曹操大喜,突然心中一动,问道:“刘墉何以知洛阳收成,可是与卫觊有书信往来?”

    刘墉知道曹操最恨臣子之间私下往来,结为同党,而这些信息其实是通过洛阳的情报站传来的,便解释道:“自洛阳一别后,刘墉与卫伯觎并无往来。只是刘墉在洛阳一带力推屯田,心甚挂念。可巧糜子仲店铺遍布天下,消息灵通,刘墉便向其打听。子仲道,自卫伯觎接任洛阳令后,勤政爱民,多建沟渠,又逢上天眷顾,粮食连获丰收,如今府库充盈,户口殷实,早非昔日衰败之象。”

    曹操心中疑虑一去,大喜道:“孤多心了,崇如莫怪。”又恨恨道,“孤受人蒙蔽,竟调韩福回洛阳任太守。位居卫觊之上,此本相之过。如今韩福为云长所杀,当真死有余辜。”

    刘墉见曹操自责,不敢应声,只听曹操又道:“孤即传诏迁卫觊为洛阳太守,征调粮草接济许都。崇如。你首倡屯田,又力荐卫觊,此大功一件。”

    “不敢。”刘墉伏身拜道,见曹操一脸的喜色,便趁机道:“丞相,乔公迁延日久,家中无人照看,想这两天回皖城,特要刘墉向丞相辞行。”

    曹操果然道:“此等小事。崇如不必禀报于我。”

    刘墉又拜道:“只是乔公早认董芸为义女,刘墉虽与董芸有婚姻之约,但尚未成婚,若留在府上,恐有非议,可否让其也随乔公先回皖城?”

    曹操想了想,方道:“好吧。待孤击败袁绍,平定冀州。崇如便亲到皖城迎回董芸,本相亲为你们主婚。”

    七月。河北麦收,粮草无忧,袁绍不听田丰劝阻,亲率大军七十万进至阳武,进逼官渡,连营数十里。声势震天。曹操收到夏侯惇告急文书,不敢怠慢,留荀彧守许都,起军七万,前往迎敌。两军浦一交手。曹操人少,大败而归,只得占据关隘,深沟高垒,坚壁不出,等待战机。

    审配为袁绍献上一计,在曹操营前堆起土山,令士兵待在上面向寨内放箭,一旦曹操抵挡不住,便可趁机夺取隘口,许都指日可破。袁绍大喜,立即调集精兵十万,十日内便筑成土山五十余座,上面布满弓弩手,居高临下,既可一览曹营军力布置,更可射杀曹军兵士。而曹兵想要反制却难上加难,从低处往高处的射程本就大打折扣,何况那土山上还砌有楼橹,根本射不进去。因而曹操兵将处处挨打,平日只得用藤牌罩在头上,不敢轻出,便是如此,只几天工夫,曹军中被射死的不在少数,曹营里人心惶惶,一片惊恐之色。

    曹操坐卧不安,心急如焚,问谋士道:“诸公可有妙计?”

    众谋士沉默不语,良久,郭嘉忽道:“吾保一人,可解丞相之困,只是”

    程昱道:“奉孝说的,可是刘墉?”

    郭嘉道:“正是。刘墉精于机关设计,极尽奇思妙想之能。只是小臣担忧刘墉得此大功,便会效仿关羽也离丞相而去。”

    荀攸道:“以后之事再论不迟,如今情势迫在眉睫,还请丞相早作决断。”

    曹操沉吟片刻,下定决心,一拍几案大声道:“传孤将令,急调刘墉至官渡。”

    刘墉心中早有计较,到达现场后装模作样观察一番,然后对曹操道:“丞相,此事极其容易,刘墉有一法子,管教袁绍这些弓弩手死无葬身之地。”

    曹操大喜,问道:“崇如是何妙计,赶快给孤讲一讲。”

    “我这个法子的道理其实极其简单。”刘墉解释道,先在桌上放了一个笔架,然后搁上一支筷子,做成一个跷跷板形状,然后在一头放上一个小石子,用力压另一头,那小石子便弹到空中,向正前方落下来,“在做的时候,下面安置木轮,便可以进退自如。”这个装置刘墉在富义剿匪时曾经使用过,只不过以前用的是毛竹,现在用的是木头而已。

    曹操和众谋士都是极为聪明之人,一看便明白了。曹操欣喜道:“崇如便监督工匠连夜赶制出来。”刘墉又献一策,在营中筑一高台,可登上了望袁绍军中调配,曹操欣喜同意。

    几天的工夫,工匠们便造了几百辆抛石车。刘墉组织军士将车推在袁绍军射程以外的地点,然后装上石头。袁绍的兵将从未见过这种玩意儿,都好奇地睁大眼睛,探着脖子,眼睛不眨地看着呢。准备完毕后,刘墉请曹操站上高台,并将一面小红旗递上去,请他下令。

    曹操高举小旗,用力往下一挥,军士们一见旗令,每车数十名军士一起用力拽拉发射绳,那些石头便如雨点般飞上天去,又泰山压顶般落下来。就算有的车射得不准,稍微调整一下角度和射程便可,反正土山上的袁军弓弩手们既无处藏身,又无法离开,这一通石雨下来,有的头破血流,有的鼻青脸肿,有的被砸得脑浆迸裂,有的吓得直接就跳了下来,不一会儿,就死伤不少。

    刘墉看曹操喜不自胜,便请他为战车赐名。曹操哈哈大笑道:“此车发射石头声如雷鸣,便叫霹雳车吧。”

    眼看霹雳车破了自己,袁绍怒不可遏。审配又献上一计道:“主公,还记得当初是如何破了公孙瓒的大营么?”(。)

    。。。

第一百零七章 火烧乌巢() 
审配一说,袁绍心领神会,点头笑道:“传令,立即调集五万大兵,向曹操营中挖掘地道。”

    高台上了望的曹兵发现袁绍阵中的异常,急忙来禀报曹操。“丞相,袁军营寨中黄沙漫天,无数兵士挥镐弄铲掘土,应是在挖掘地道,想趁机偷进营寨。”

    曹操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