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逆流伐清 >

第107章

逆流伐清-第107章

小说: 逆流伐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进攻!”

    “杀敌!”

    随着越来越响的怒吼声,沉重的脚步声就从朱永兴周围响起,列成战阵的明军气势如虹地向清军压了过去。而总兵王三才、孟津侯魏勇之子魏君重则率领另一部人马,兜向清军的后路。

    “迎战,杀敌!斩伪宗室者,赏金万两。”巴克勇清醒过来,大声嘶吼,却应者寥寥。

    面对着占有绝对兵力优势,且是宗室皇亲亲自指挥的明军,忠勇营的气势完全被压住了。

    早知道伪宗室会出现在此,就不该派忠勇营这些降兵降将,巴克勇心中后悔,但此时已经无法可施,只有拼死一战了。他把咄咄的目光投向了王会,还有他身旁的将领。

    王会咬了咬牙,挥剑前指,高声呼喝,“迎战。”

    “冲啊!”

    “杀啊!”

    随着响彻在战场的呼喊声,无数人一起发足急奔,把大地震得微微颤抖。随后,厮杀声和金戈交鸣声充斥于耳,火枪射击声和炮弹爆炸声此起彼伏。

    ……………

 第四十九章 隔绝元江,众军合击

    正午的太阳一动不动地高悬在当顶,天上没有一片云彩,空气的温度在升高,战场上的厮杀也越来越激烈。

    忠勇营在数面夹击下很快便败了下来,明军追着败兵的脚步,出现在元江城西,与城西的清军再度展开激战。没等其他方向的清军赶来增援,元江城内的守军已经杀了出来,许名臣、高应凤各率三千人马猛烈夹击,在天威炮的助阵下,一举击溃西城之敌,并夺取了清军封锁城西的营寨。

    接着,按照城上信号旗的指示,许名臣、高应凤率军固守营寨,并阻击由城北而来的清军,朱永兴则率大军向南绕城旋转。城南的战斗,仿佛是城西的翻版,同样是城内城外前后夹击,这回是城内赵得胜所率领的人马。

    以优势兵力个个击破,虽然没有打成歼灭仗,但清军损失也是不小,对元江城的围困自此完全被打破了。

    形势急转直下,受阻于城西营寨的夏国相这才意识到大事不妙。被围困的元江城已经成了刺猬,随时可能再刺出一刀。他急忙放弃进攻,率领军队由城北撤退,并聚兵于城东、城北,以免再遭夹击。

    吴三桂率领的大军抵达元江时有战兵不到四万,辅兵七八万。经过城下的厮杀争夺,战兵伤亡了六千多,江北大营有五千驻守,王辅臣又率一万迎击马宝,江南由夏国相指挥的只有一万七八千战兵,辅兵三万。再除去城东十几里外迎击马惟兴的五千战兵,元江城下就只剩一万两三千的兵力。

    忠勇营败了,城西清军败了,城南清军败了,虽然没有被全歼,但也折损近半。现在夏国相手中就只有不到八千的战兵,辅兵也只剩下了两万。而且,元江城横亘于中间。可相机策应明军向城北、城东的营寨再度发起进攻,整个元江以南的战争态势对夏国相变得极为不利。

    出乎预料的援军和打击,使整个元江城周围的清军措手不及,从忠勇营被击败,到城西、城南的内外夹击,清军在惊慌和心理震骇下,并没有发挥正常的战力。

    但午后在城北的激战中。面对明军的猛攻,清军已经稳定了很多,这也得益于夏国相的统筹指挥。而且夏国相深知城北阵地的重要,他必须屏蔽保护元江城东面的江岸,以便搭建浮桥,重新沟通与江北的联接。这样的话。战局还有扭转的可能。否则,江南的军队将处于被全部消灭的危险境地。

    一颗颗炮弹带着尖啸,重重地砸在清军的营寨里,片刻后,便是一声一声巨响,腾起一股股黑烟。由西向东攻击的明军在轰天炮的轰击掩护下,不断地向前厮杀推进。逐渐接近着清军的城北营寨;从城内杀出的部队则从南面猛攻,已经迫近营寨,用炮弹、箭矢、火枪,与防守的清军进行着激烈的对射。

    虽然很顽强,但也坚持不了多久了,除非江南面所有的清军都赶来防守。朱永兴并不认为清军指挥官会这么做,因为元江城横亘于战场中间,可以随时出兵攻击并牵制城东的敌军。

    围城而攻时。城池象一个牢笼;而围攻一旦被打破,就如同抱着一条冬眠苏醒的毒蛇,要时刻小心凶猛的反噬。通俗点讲,现在元江城下的战争态势,很有些象中心开花的战例。

    望远镜移动,景象又是一变。江面上炮声隆隆,白烟升腾。一艘船被击中。船舷破了个大洞,正倾斜着向下游驶去。几艘小船张着帆,紧跟而下,准备提供人员的保护。

    一艘船速稍缓的轰击平台张着帆。顺流而下,向着南岸的清军发射了一轮炮弹,然后向下游驶去,脱离清军红夷大炮的轰击。

    又有船溯流而上,靠近着北岸行驶,发射出一轮炮弹,也承受了岸上的打击。一个水手被激射而来的弩机击中,身体被带飞,从船上落入江中。

    朱永兴的眼角跳了一下,又转移了视线。南岸、北岸的浮桥连个雏形都没有,在水上船只不屈不挠的来回打击下,岸边浅水中只有孤零零的几根木桩,以及大片的死伤。

    清军在抵达元江后,也曾搜罗过船只用于架设浮桥,等到三座浮桥架起,船只便所剩无几。之后,吴三桂等人显然认为已经万无一失,或者根本没有重视舟船,以及江面控制权的问题。所以,现在想架设浮桥,就只能用简陋的木排,困难极大。

    虽有损伤,但江面的控制还牢牢在手。朱永兴把望远镜转向西北,大量的辅兵和土兵正在江岸边砸桩立柱,修建临时的栈桥,以便船只靠岸停泊。

    “舟船之利,竟至于斯!”那嵩在朱永兴身旁发出了由衷的感慨,“若早有水师在,清军想过江,岂非易事?”

    朱永兴放下望远镜,淡淡一笑,说道:“那总督欲建水师?只是怕在这元江之上再无用武之地啊!”

    那嵩略一沉吟,无所谓地笑道:“无须大建,只要有江上这百余艘即可。如此,元江再无忧也。”

    既然那嵩心意已定,朱永兴也没有反对的必要。毕竟这对于那嵩和元江来说,是一个很坚实的保障。万一再出现清军前来攻打的情况,有水师沿江巡弋,清军想轻易过江是不可能的。而且,就算清军过了江,也会担心被水师切断,重蹈今日的覆辙。

    朱永兴再次注目战况,微微皱了下眉头,唤过传令兵说道:“给江上船只传令,不必如此频繁穿梭,只须远远监视便可,搭建浮桥岂是一时半会的事情?另外,轰击敌人时,可先让船速快者为诱饵,待敌火炮发射后,再近敌炮轰。敌之火炮发射缓慢,这个弱点要抓住。”

    传令兵领命而去,朱永兴又观察着城下的战局。尽管清军很顽强,但在明军不惜火力的打击下,营寨破损严重,很快便会被明军突破,进入到短兵相接的厮杀之中。依靠着兵力优势,进入混战的话。明军便稳操胜算。

    虽然江面封锁隔绝得很成功,但总攻还是要在以马宝为主的东路军到达之后展开。朱永兴把目光投注于东面,隐隐地已经能听见炮声,想必东路军已经离之不远了。

    ……………

    “舟船之利,竟至于斯!”与那嵩发出同样感慨的是吴三桂的智囊刘玄初,谁能想到,这样一场看似正常的征剿之战。最后决定胜败的竟然是一支明显拼凑起来的水师。

    别说是水师了,清军从上到下,也根本没有想到会打水战,可谓是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

    但战局就是以清军绝没有想到的方式迅速变化着,两岸的隔绝,突然出现的敌人援军。迅猛如火的内外夹击。三个时辰之内,战场的主动权已经落在明军手中,南岸清军岌岌可危,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

    而架设浮桥、沟通两岸的行动却在江上炮船的轰击袭扰下,变得极为困难。在刘玄初看来,几乎已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皇明宗室。果有武侯之奇谋,太祖之英武乎?”刘玄初心中思绪翻腾,已经不知不觉把那个“伪”字去掉,他望着江南的元江城,脸上的神色复杂。

    吴三桂是铁杆汉奸,这是没有什么争议的。但他的手下却并不是都情愿降顺于满清朝廷,甚至有深为痛恨的。为什么会替吴三桂效力呢,唯其是汉人。这是一个相当主要的原因。刘玄初心中则有一个最大的抑郁和矛盾,那就是“惟望天早生圣人以靖中华”。

    换句话说,刘玄初是希望汉族能出一个他心目中的“圣人”来恢复汉家天下,而吴三桂或有可能。所谓病急乱投医,当时就是那样的一种状况,即便吴三桂杀了永历,可当他在起兵反清初。以“反清复明”为号召,依然获得了很多人的原谅和支持。可惜他利令智昏,竟改元称帝,顿失人望。只剩下了亲信和心腹还在为他的大业奋斗。

    在这一刻,刘玄初的心志动摇了,吴三桂的暴跳如雷,竟也一时没有引起他的注意。

    “伪王马宝狡黠,虚设营寨,却突然率军过江。”噩耗并没有放过吴三桂,王辅臣派人前来回报,又给这个老汉奸以沉重一击,“王将军率军追击,无奈浮桥被烧毁,追之不及。”

    “愚蠢,无能。”吴三桂气急败坏,口不择言,大骂道:“我江南之师危在旦夕,此皆王辅臣之过。”

    当然,王辅臣的失误确实加快了江南清军的败势,但要把罪责都推到王辅臣身上,显然有失公允。失败已经不可避免,要说责任,吴三桂、刘玄初,又何尝没有。

    “王爷息怒。”刘玄初此时才有些清醒,赶忙劝解,“败势难挽,为今之计是如何使江南夏将军等人脱困。”

    吴三桂呼呼地喘了几口粗气,强压怒火问道:“计将安出?”

    刘玄初伸手一指,离江北大营最近的江岸处,竟还有两条小船。不用多语,吴三桂已经明白了刘玄初的意思。困难不小,危险很大,江上不时有明军船只往来,凭这两条小船把夏国相等重要将领抢回来——可不这么做,还有别的办法吗?

    “等到晚上吧!”吴三桂无奈地叹了口气,回头望向南岸,心中祈祷夏国相能坚持到入夜,而且能保证一段江岸在手。

    ……………

    战场上尸体横七竖八,有清军的,也有明军的,旗帜、刀枪、军服满地都是,焦黑的弹坑还在冒着缕缕青烟。

    叙国公马惟兴坐在木杌子上,医护兵正在给他上药裹伤。虽然疼得不时呲牙咧嘴,但又不时望向西面,脸上露出笑容。

    这是一场激烈的战斗,明军的形势一度危急,但在得到了马宝大军的急速增援下,终于转危为安,并且击败了清军参将傅文元、张足法所率的五千兵马。

    现在,通向元江城的道路已经打开,剩下的便是数路合击,一举全歼江南敌军了。

    “马兄,伤势如何?”汝阳王马宝匆匆赶来,面露关切地询问道,同时伸出手,按住了要起身见礼的马惟兴。

    “无妨,些许小伤。”马惟兴满不在乎地一笑。说道:“队伍要出发了吧?晚了可赶不上这最后的大战了。”

    马宝抬头看了一眼西面已经可见的六道狼烟,嘿然一笑,说道:“放心吧,元江城之围已解,可这总攻还是要等咱们的。估计清军已被岷殿下这水陆夹击打得屁滚尿流,咱们到了正好能捡个便宜。”

    “别被打光了就好。”马惟兴见包扎已毕,便立起身来。还挥动了下受伤的胳膊,向马宝展示了一下,笑道:“如何?照样抡得动刀枪,斩得了敌将。”

    马宝哈哈一笑,挥了挥手,亲卫立刻牵过马来。两人骑上战马。率领着大军滚滚向西而来。

    …………

    以多打少,总归是赢面最大的战术,或者也可以说是自信心不足的表现。不管是哪一种原因,这却是朱永兴一直努力贯彻的原则。滇西反攻是如此,元江战役也是如此。再细化到每一场战斗,也基本上是这样一种套路。

    隔绝元江,将清军分成两段。从而在江南占扰兵力优势;以土兵为饵,突然从间道杀出,以三倍于对手的兵力击败忠勇营;再攻城西、城南、城北,与城内军队两面夹击,兵力也大大超过敌军。

    这么一仗一仗打下来,始终是以多打少,以众凌寡,优势却是越来越大。到了决战的时刻。马宝大军的来到,明军的兵力优势已经达到了四倍多,将七八千汇聚起来的清军围困在元江城东靠江的一块区域内。

    巴克勇战死,张足法战死,李如碧战死,刘之复战死,邓望功战死。其他战死的游击、千总更是数不胜数。七八千清军归属繁杂,很多都是被打得心丧志失的残兵败将。

    太阳变成了一个大的红色的轮子,正落入远处的山边。江水的水波,和着天空的云彩。都变成了血色。

    夏国相看着士兵拖拉着把岸边的红夷大炮运走,放眼江面,心中一阵悲凉。可能很快,这里便要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到了目前这步田地,任他满腹韬略,也是无计可施。再轰击江中敌船已经没有意义,把红夷大炮转移到对敌一面,倒是还能多支持些时间。

    虽然经过了重新整顿,但夏国相从兵将脸上的神色能够看出绝望和悲哀。死地则战,是为死中求活;战而亦死,谁又能视死如归,浴血奋战?

    而且,眼见着胜局已定,明军又开始了政治劝降攻势。

    “弃械免死!”“降者不杀!”“杀主官立功者有赏!”……

    当这些喊话传入清兵耳中时,夏国相知道,军心士气会更加低落。千古艰难唯一死,为了得条活命,有些人是什么都能干出来的。猜忌、恐惧、阴谋……这些龌龊的心理,在面临绝境的时候,是最容易滋生疯长的。

    “轰!”远远的一声爆炸,已经有些麻木漠然的夏国相只是抬了抬眼皮,便带着几个亲卫面无表情地走开,继续巡视。

    ……………

    是连夜进攻,还是天亮后再打?朱永兴陷入了短暂的思索。

    经过一天的战斗,江南的清军已经成了瓮中之鳖,但明军也很疲惫,伤亡也是不小。特别是他和马宝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