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逆流伐清 >

第123章

逆流伐清-第123章

小说: 逆流伐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则其将何所依倚。故不敢缄口结舌,坐观胜败。”

    犹豫了一下,张煌言又写道:“顾东南勋贵,罔识春秋大义,难敬承先志,敦厚天潢,哀王孙而进食。然我辈所为何事,而致亲藩流离琐尾……然词多激切,触冒威严,罔知忌讳,罪实难逭矣。惟愿殿下俯垂鉴纳,有利于国,某虽死亦无所恨。谨启。”

    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气,张煌言放下了笔,可谓是一气呵成写完了这封书信。仔细检查两遍,确认无误后,他才缓缓坐回到椅中,脸色变幻不定。

    永历帝为了维护朱明王朝对东南地区的影响,把鲁王朱以海放在那里。但这其实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东南沿海的抗清实力基本上控制在郑成功手里,那些遵奉鲁王的零散武装得不到郑成功的支持,根本没有什么作为,只能是在慢慢消磨中耗光。

    朱永兴暂时放弃东南沿海。除了要把张煌言以及那些海上的零散武装争取过来,聚集更多的水师力量于两广海面外。他也有自己明智的认识,知道郑成功与李定国并不是一类人。

    郑成功的一贯思想是“东南之事我为政”,不奉近在咫尺的鲁监国而遥奉永历,并不是由于朱由榔在血统上近于帝室,而是欣赏“天高皇帝远”的地位。“总兵以下皆自委任,如公、侯、伯及提督,必修表请封。然后出印谕”。所谓“修表请封,然后出印谕”不过是一种形式,等于左手写报告,右手批准,恩威自操,何等快活。

    当然,郑成功除了尊帝虚礼以外,也真心实意地希望永历朝廷能够存在下去。这样既可以借朝廷名义吸引东南复明势力的支持,又可以利用永历朝廷支撑于西南牵制清军相当一部分主力。只是。历史上他一厢情愿的如意算盘打得太精,结果事与愿违。

    西南失败后,清廷集中力量对付郑军。郑成功弄巧成拙。内心的悔恨可想而知。他的实力既不足以公开以隆武帝的继承人同清廷逐鹿中原。只好继续挂着没有永历帝的永历招牌,僻处一隅。陷入如此进退失据的尴尬局面,他不得不饮下自己酿造的苦酒。

    因为,对复明志士而言,永历朝廷覆亡即已心灰意冷,极少数随郑成功赴台的官绅、宗藩不过借此保住先世衣冠。几乎没有人把仍奉永历年号的郑氏集团再作为复兴明朝的希望。

    朱永兴既然知道号令不动郑氏集团,也便放平心态,将其当作抗清的同盟军看待。只要郑成功还在与清廷作战,在东南的牵制对整个抗清大局便是举足轻重,不可忽略的。所以。他不会犯郑成功曾犯过的错误。

    至于张煌言等还以鲁王为旧主的抗清武装,朱永兴也有自己的想法。书信中所讲的将鲁王接出金门,可并不是他的虚言欺骗,而是收服人心的举劝。鲁王朱以海已经没有了角逐皇位的实力,被郑成功软禁在金门,身体又不好,可谓是消磨了他的心志,再不复昔日的雄心,有何惧哉?

    能来更好,不来也罢。朱永兴并不觉得如果软语相请,会有另外的效果。而此时,他并没有想着到底会有多少人来投效,而是在谅山与马宝等人作着进取广西的最后的布置。

    有多大的胃口,就吃多少饭;有多大的实力,便采取相应的行动。这是朱永兴的一个特点,或许谨慎小心了一些,但却是保证成功的不二法门。

    以切实拥有的力量制定计划,千万不要把己方不确定的因素考虑进去。李定国两攻广东,损兵折将,就是因为过于相信郑成功的承诺,把并不确定的援军计划在内。这个教训,朱永兴可是记得清清楚楚。

    “一定要稳扎稳打,争取占一地则巩固一地,招兵扩充,增加实力。”朱永兴翻阅着马宝等人制定的计划,还不忘重申着进取广西的整体战略,“不以攻城掠地为要,而以消灭敌有生力量为主。吸引敌人来攻,我军可占据一定优势,在有利的时间,有利的地点,或坚守挫敌,或诱敌深入而歼之。”

    汝阳王马宝与贺九义等将领连连点头,等看到朱永兴只是重申战略,却对作战计划未有修改的意思,更是心中大定。部队差不多已经就位,若是重新调整,怕是既费时,又错过了有利战机。

    “五天之后,便开始行动吧!”朱永兴终于将作战计划合了起来,又用手在上面轻轻拍了拍,笑道:“以后作战便靠诸位临机决断了,战场形势变化无常,吾不能随时掌握,也就不指手划脚瞎指挥了。”

    “殿下言重了。”汝阳王马宝赶忙恭维道:“我等目光局限,怎比殿下综观全局,还望殿下多作指示,以免我等出错。”

    朱永兴摆了摆手,说道:“这是谦逊之语,吾自然知道。对诸位的能力,吾是很放心的,尽可抓住战机,不必迁延犹豫。嗯,吾便在后方做好物资筹措,助各位一臂之力好了。”

    “有殿下筹措物资,我军后顾无忧,此战必胜矣。”

    朱永兴笑着点了点头,将目光投注于佩戴着见习少尉肩章的两个人身上。虽然两人官职不高。却是讲武堂第一期毕业生,且是炮科毕业,正是军中相当重视的人才。而且,这两人也算是朱永兴的学生,连马宝都不敢轻视。

    “佛朗机炮优势在快,且比火枪、弓箭射程远,对于打击冲锋之敌,可发挥应有之威力。”朱永兴伸手点了点这两个人。“陈道博、张南,对此,你二人可完全掌握否?”

    “禀殿下。”二人没想到朱永兴还记得他们的名字,立时激动得站起,立正敬礼,对视了一眼,陈道博朗声回答道:“佛朗机炮之射程、散射宽度都已有实验数据,我等也实射过,可算是。算是基本掌握了。”

    “可曾为诸位将军演练,并加详细说明?”朱永兴问了一句,在得到否定的回答后。摇头笑道:“如此便错了。诸位将军不明新武器的特点。如何排兵布阵,如何正确指挥,以达到最大威力?军议已毕,不如现在就去演练一番,以炮声为进取广西贺。”

    “殿下亲自指导,实乃我等之幸。”汝阳王马宝笑着起身。命陈道博、张南马上去布置准备,他则率领着众将陪着朱永兴来到外面,然后各人纷纷上马,前往校场。

    作为穿越者,朱永兴极为重视火炮在战争中的作用。尽管有了轰天炮、天威炮。但两者都属于曲射的臼炮,缺乏直射火炮。而对于红夷大炮这样的笨重家伙。朱永兴又觉得随军行动不便,且不适野战。

    综合射速、威力、便携、仿造的难易程度等因素,朱永兴最终选择了佛朗机炮,而且是五百斤以下的中小型。以射速来讲,娴熟的炮手可以十秒一发;射程可达二百多米,弥补了火枪和弓箭的不足;发射霰弹,散布宽度可达十几米,可谓是克制骑兵和密集步兵冲锋的利器。

    而且佛朗机炮不同于红夷大炮等火炮,炮膛是全封闭的,制造难度很大。尽管佛朗机炮的子铳因为闭气的原因,影响了射程,但却使仿造变得容易。

    配发到出征广西明军的佛朗机炮有十门,朱永兴一共从海外进口了十三门,另外三门还留在兵工厂以供仿造的参考。每门佛朗机炮配七个子铳,重量四百多斤,为运输和作战,还专门打造了炮车。

    炮车?当来到演练场地时,朱永兴却发现炮车已经被分解开,火炮正在准备发射,射程之内一群士兵在忙碌地布置着木靶和草靶。

    “把炮车重新组起来。”朱永兴可不只是要进行火炮试射的,那个炮车的设计中有他的创意,要从头讲起,才能让众人晓得其中的妙用。

    这也不怪朱永兴,他前前后后已经在外面呆了快一个月,炮车造出来他也是第一次看到,根本没有机会详细解说其中的道理。

    炮车周围的木板被重新插好,正对前面的木板既厚且蒙着棉被和牛皮,中间一个拱形的豁口则是留给火炮射击和观察前方的,而且这个拱形缺口也可被另一块象门似的木板挡住。令人不解的是,作为护盾的厚木板上还分布着杯口粗细的圆孔。

    朱永兴带着众将先围着炮车转转看看,然后笑着指挥几个炮兵把炮车下的长矛取下,插进那些圆孔里。

    “原来还有偏厢车的功能,可结而为阵,阻挡敌人。”贺九义恍然笑道:“殿下巧思,末将佩服。”

    朱永兴听恭维听惯了,脸上微笑,又让士兵将炮口挡住,和众将站在炮车前,指点着说道:“在敌人看来,象是偏厢车,岂知其后有炮?待接近敌人后,把挡板一撤,火炮猛轰——”他转头向陈道博、张南询问道:“现在的射速可达到多少?”

    “回殿下,现在可达三息一发。”张南躬身答道。

    古代的时间单位划分得不细,通常到“刻”为止,朱永兴便派人用沙漏将刻以下的时间单位划分出来。一刻是三盏茶,一盏茶为两柱香,一柱香有五分,一分为十息,一息也就相当于后世的四五秒钟。

    十几秒一发,虽然还不是历史上的最快纪录,但也算是非常高的射速了,而且还有进步的空间。

    朱永兴点了点头,说了句“继续努力”,便继续解说这炮车的用处,“先以偏厢车之形示敌,待敌来攻时,将敌放至射程之内,然后数炮连发,敌必混乱,我军便可趁机反冲;若敌结阵防守,我军亦可推车缓进,作出冲阵的假象,近敌时亦猛轰之,敌阵一乱,便可趁势冲杀。”

    岷殿下真是够阴险啊,马宝等人嘴上恭维不止,心中却不免为敌而悲哀。若是初次交锋,敌人不明底细,非吃大亏不可。

    “不仅要训练提高射速,还要训练如何快速撤掉挡板,快速发射火炮。”朱永兴对两位炮兵军官叮嘱了一句,便下令开始试射。

    时间不大,演练场上便是炮声隆隆,烟雾升腾,草靶、木靶被纷飞的弹丸击飞打碎。

    ………………

 第六十五章 进取广西,三句谶语

    炮兵是兵种,但却不是于整个部队的存在。如果高级将领不熟悉本军拥有的武器性能,又如何能发挥威力?又如何能根据武器的优缺点而排兵布阵?

    朱永兴这不是显摆,而是颇有深意的讲授。新武器列装部队,往往便意味着战术和打法的改变,将领们必须了解这种变化,并进行思考和调整。至于能有多大的效果,朱永兴没办法知道。

    但朱永兴知道自己只是一个人,一个好汉三个帮的道理他是懂的。所以,必须要培养和提高手下将领的能力,否则,累死他也没法四处狂奔。何况,他也没把自己当成绝世名将,能够指挥若定,轻松获胜。

    知道自己的长处,了解自己的短板,扬长避短,才是朱永兴渐渐领悟并要持之禀承的办法。长于战略,眼界广阔,思维新颖奇特,知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这就是朱永兴给自己总结的优势,并且尽力在这些方面进行发挥。

    进取广西的布置最后敲定后,朱永兴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坐镇谅山,等待消息。汝阳王马宝等人则赶赴同登,指挥入桂作战。

    镇南关、平而关、水口关,合称“南天三关”,是由安南入桂的必经之路。明军的作战计划是佯攻水口关,实取镇南关。因为水口至龙州有长约六十里、宽二至十里的山川河谷,地势平坦,便于大部队行进机动,必然是清军重点防守之地。而镇南关虽然险要,但与大理的龙尾关相似,可攀崖越涧,由山背间缒绳而入。

    有绕袭成功的经验,还有熟悉这里的贺九义等官兵,又有一千擅长攀爬的僮、瑶兵丁助阵。朱永兴觉得首战获胜应该有很大的把握。而且,这里是广西清军力量相当薄弱的地区,统治也并不巩固。

    造成这种状况和清廷当初占领广西所采取的政策有很大关系。因为当时广西清兵主力在提督线国安率领下奉命进军云南。剩下的兵力不敷使用,便以移檄“谆谆以招抚为先”。广西清军依旨而行。选拔“知事能言之官分途招徕”,南明残军各部兵将纷纷出降,南宁府和太平府的明朝官员也大批具文归顺。其中便包括龙州、下石西州(地近凭祥)、凭祥、思陵州(今废)等与安南接境的州县。

    招降纳叛固然使广西很快落入清军手中,并且解决了兵力不足的问题,但同时也未尝不是一种隐患。如果象历史上那样,南明一蹶不振,再无起复之望。自然不会有什么问题。但现在形势已然大不相同,明军不仅在滇省支撑下来,还有余力反攻广西。那些叛降的南明将领、官员难道不会转变心思,象许名臣、高应凤等人那样。举义归明?

    说到底,形势改变人心,这是很无奈的事实。清朝巩固则降官降将难起异心,清朝若衰,则原来的忠臣也难保不转换阵营。趋利避害。人之常情,不以为怪。

    击败分散驻守地方的清军并不是很困难,等到桂林的孙延龄和柳州的马雄扯皮完毕,前来攻剿的时候,明军想必在广西与安南接境的龙州、凭祥等地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根基。

    牵制住广西的清军后。朱永兴还是要把精力放到滇省,放到大敌吴三桂身上。而从现在开始的几个月时间,将是非常关键的,要顶住吴三桂可能发动的进攻,维持住滇省的局势。然后便是滇省的雨季,明军可攻可休,随着占领区的休养生息,以及海外基地的建设开发,到了年末,便可以在物资上极大地舒缓过来。

    左手进、右手出,见不到钱财,成天想着如何多赚钱,如何筹措粮草物资的日子实在是太难过了。看着粮食和滇盐不断运抵谅山,朱永兴知道华商捐输的钱财肯定花光了,连带着在下龙汇报的那些出口收入,估计也有一半变成了眼前的粮盐。

    好在,朱永兴的殚精竭虑还是很快收到了回报。

    一六六零年(永历十四年,顺治十七年)二月十一,汝阳马宝率大军沿东岭、西岭、中路谷地进攻镇南关前隘,而原贺九义手下的总兵王三才,则率偏师披蒙茸,拨钩藤,跨越断涧危崖,由背后奇袭镇南关得手。守敌因此溃败,从而使明军一举打通了入桂通路。

    按照清廷所定的广西官兵经制:绿营兵约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