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逆流伐清 >

第149章

逆流伐清-第149章

小说: 逆流伐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命晋、赵二王将主力撤回楚雄,做北上出建昌,入蜀的准备;命滇南战区陈国公吴子圣,调兵一万至滇东石林;命叙国公马惟兴,增兵陆良,以备曲靖清军。”

    易成刷刷点点,简略记录完毕,复述了一遍,确认无误后,方才唤人拿走,交给情报司加密派发。

    “再发一份谕令,命庆阳王刘震回来领命。”朱永兴思索了一会儿,抬头征询易成的意见,“吾虽然默认晋王为入蜀大军主帅,但思之再三,却觉得不甚妥当。”

    易成沉吟了一下,说道:“殿下是担心晋王有门户之见,以至增加攻掠蜀地的困难?或与十三家难以相处?”

    朱永兴点了点头,说道:“昔日放弃昆明后,晋王护卫皇上西撤,冯双礼、陈建等蜀王旧部北入四川,显是龃龉已深。今川中尚有不少如郝承裔一般的旧将,纵然迫于形势降清,然心中亦有‘故国’之念。若是晋王入川,恐不利于收拢人心,徒增进取四川之困难。”

    “庆阳王刘震乃蜀王之子,殿下定他为主帅,确可收效。”易成停顿了一下,又不无忧虑地说道:“然晋王在滇,恐有碍于殿下之大事。”

    朱永兴思索了一阵,轻轻摇头道:“晋王是明事理的,否则也不会自请入川。所以,断不会在此时作梗。嗯,倒也不必定刘震为主帅,另外加衔也可。只是骤然更改计划,怕令晋王心生疑虑。”

    易成想了想,建议道:“既是加衔,可先令刘震以先锋之名入蜀,晋王稍后而行。如此便算不上更改计划,又能体现殿下关爱之情。”

    朱永兴沉吟一下,点头道:“那吾便写封书信与晋王,以释其疑。另外,移民蜀地的工作该是加紧进行的时候了,也不知各地官员做得如何了?”

    易成也不知道具体的进展,不好回答,只是随便敷衍了几句宽慰朱永兴。恰在此时,叶虎进来汇报工作,正好岔开了话题。

    “此番滇东大胜,情报司居功至伟,实堪嘉奖。”朱永兴确实很满意,心中也有了封赏的打算。

    “殿下夸奖,下官愧不敢当。”叶虎脸上的喜色一闪即逝,依旧是沉稳冷静的模样,展开文件向朱永兴做了汇报。

    能够伪造吴三桂的书信,不,应该说是查如龙能伪造很多清朝督抚的信件,现在朱永兴暂时只想给吴三桂添堵,让清廷疑心,不会给予充足钱粮,任由其招兵买马,壮大力量。

    “按照殿下吩咐,头批送出书信的名单中有贵州提督李本深,广西将军孙延龄,广西提督马雄,四川总兵吴之茂,湖广总督胡全才、巡抚张长庚。”叶虎平静地说出了一连串的人名,“另外,还派人走海路,给北京的吴应熊也送去了吴贼的信函。”

 第九十五章 请兵助战

    “呵呵,吴贼纵是辩白,也难逃清廷疑心提防。”朱永兴笑得畅快,“当汉奸当到如此地步,两头不是人,可谓是咎由自取,自作自受。”

    “恐不只如此。”叶虎微露笑意凑趣道:“李本深和吴之茂奉令移兵,围困征剿水西的布署便陷入混乱,怕不是短期内能够重新调整过来的。”

    “希望水西那边能趁机打几个胜仗,也不枉咱们如此相助啊!”朱永兴笑着点头,沉思了片刻,他又计算着时日说道:“情报司派人出海与延平郡王联络,算时日,估计也快回来了。滇省战事告一段落也好,吾便能腾出手去处理南海之事。”

    虽然有袭攻南阮水师,独霸北部湾的想法,但侦察而来的情报却让朱永兴觉得未必能稳操胜算。

    北郑南阮,两家能够对峙百年,北郑靠的是人力物力优势,南阮则更依靠火器之威,并与西方国家,特别是葡萄牙的联系更紧密。南阮不仅通过澳门采购火炮,而且在顺化引进了葡萄牙的铸炮作坊。

    在水师方面,确切的情报显示,南阮有大战船六十多艘,每艘战船配有大炮六门;小型战船一百余艘,每艘船配四磅或八磅火炮两门。这样的实力,比南海舰队尚有过之而无不及,朱永兴自然要谨慎对待。

    细致比较之下,南海舰队几艘主力舰的装备占有优势,而且更富有海战经验;而南阮水师则在船只的数量上超过南海舰队。如果真的打起来,偷袭成功或许能占便宜,但一旦打成两败俱伤的战斗,朱永兴苦心建成的南海舰队则要实力大损。

    出现这种结果显然不是朱永兴所希望的,所以,他才要向郑成功借兵助战。并且他给信使交代过。一定要与延平郡王约定会师日期,如果延平郡王言语不详,或者借故拖延,那他便要另想办法。

    当然,借兵助战不是空口白话,以什么朝廷大义来说动郑成功。而是一种变相的雇佣。打败南阮水师,逼迫南阮缴纳战争赔偿,并且平分战争缴获,这便是朱永兴所提出的条件。

    至于滇省战事,朱永兴也想明白了,吴三桂估计是猜出了自己的心思,认为自己暂时不会直取昆明。同时,吴三桂的战略思想也发生了转变,由重视名城转为重视军队。不肯与自己继续玩这种慢慢消耗的战术了。

    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尽管朱永兴不认为吴三桂能总结出这么经典的战略,但也知道这个老汉奸变得狡猾了,更加不好对付了。

    而从吴三桂思想的转变,朱永兴也得出了相对有利的结论,那就是吴三桂已经不复之前对清廷的死心塌地。既有了保存实力的想法,明军的压力便会大大减小。静坐对峙有可能成为滇省长期的状态。

    整顿经营的时间越长,对明军越有利。对此,朱永兴还是有信心的。摊子刚刚铺开,正需要一段建设和产生效果的时间。

    “殿下,军工部刚刚送来消息,新式火枪已经制造出来了。”叶虎又给朱永兴带来了一份喜悦,“法国人抱怨咱们的铁矿不好。以至耗费了时间,看意思是想多得到些好处。”

    “好处嘛——”朱永兴狡黠地一笑,点了点头,说道:“吾心中有数,该给的甜头还是要给的。

    嗯。目前西方殖民国家采取的还是排他性的独占模式。目前,英国与荷兰打得激烈,法国日后还会与英国争夺印度……可以说,这样纷繁复杂的国与国的关系,忽敌忽友、忽战忽和的形势,正是自己从中渔利,纵横捭阖的好时机。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金门。

    “久不贡——”郑成功轻轻摇了摇头,不由得大笑起来,“岷世子这个借口找得甚是有趣,可也算出师有名了。”

    “父王,您打算出兵助战?”世子郑经陪着笑了两声,疑惑地问道:“岷殿下分明是力有未逮,方才派人前来乞师。所言战之利,亦难确实——”

    “此战之利,只是眼前,为长远计,纵无利可图,我军亦要出兵。否则——”郑成功抬手打断了儿子短视的话,又沉吟了片刻,继续说道:“岷殿下海外立基,日后商业往来还需南海舰队多加照拂。况未复台湾,我军腾挪之地太窄,谁敢保不需西南之助?清军大举来攻时,岷殿下已派兵援助,如今有所求,我军却不施援手,岂不令人心寒物议?倒要笑吾无情无义。”

    郑经皱着眉头想了想,说道:“既是如此,那便派孩儿率军助战吧!”

    “不!”郑成功心中早有定论,断然否决道:“你坐镇金门,为父当亲率水师前往,一则助战,其次亦要与岷殿下一唔。”

    “父王千金之躯,岂可远途跋涉,还要入滇拜见?”郑经吃了一惊,赶忙阻止道。

    “吾不入滇。”郑成功狡黠地摇了摇头,说道:“只回信说亲往助战。”

    “岷殿下若自恃身份,不来与父王相唔呢?”郑经问道。

    “他会来的。”郑成功微微闭上双眼,将头靠在椅背上,沉默了半晌,幽幽说道:“如果吾没看错的话……”

    郑成功并没有把心中所想都说出来,出兵助战也并不是保证商路,礼尚往来那么简单。

    既然已经有了复台计划,便要做周密的准备。修理战船,备办粮饷、器械,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但以金、厦这样小的地方,筹措足够的粮秣,是很困难的。否则历史上,在复台后期,郑军的粮食供应也不会出现困难,在台士卒甚至靠采集李子等果实充饥。

    朱永兴虽然之前曾命陈上川转达他支持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意见,并表示将在粮饷上予以援助。但帮助是相互的,如果郑成功此次不出兵助战的话,粮饷援助恐怕也只是空话一句。

    ………………

    大峨两山相对开。小峨迤逦中峨来,三峨秀色甲天下,何须涉海寻蓬莱……

    川陕总督李国英率领败军已经行进至峨眉县山区,此时却无心去欣赏被历代文人墨客极尽赞美之辞的峨眉山风景。身前身后是垂头丧气、士气低落的兵将,竹箐关连日来苦战的残酷血腥,兵疲气弱时突然反攻的大量明军。然后便是战败、溃逃,连番的打击令这支清军在精神上陷入了谷底。

    能在嘉定现乐山站住脚,重整旗鼓吗?李国英心中也并没有太大的把握,军队战败,辎重全失,即便嘉定还有部分物资粮草,但也只是勉强支撑而已。要想再战明军,就必须再度调集兵力。

    重庆,有十三家的威胁。已经不敢再抽调兵力;保宁,路途太远,怕是缓不济急;四川总兵吴之茂的兵马又远在水西征剿,更无法赶来增援。

    或者可在嘉定防御,阻挡明军,先从叙州现宜宾、资阳、富顺现自贡等周边调集兵力。虽然这些地方的驻军也不多,但积少成多,总算是可以很快聚集起来的力量。

    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从身后传来。李国英勒马回望,很多兵丁面露惊惶。以为是追兵迫近,纷纷加快了已经疲惫的脚步。

    “启禀大人,追兵加快了速度,离后队已不足十数里。”斥候跳下马,单膝跪地,报告道:“孙将军请示大人。是否停兵阻击?”

    李国英沉思了一下,估算着时间,然后摇头道:“传令孙将军,命他率军加紧行进,吾会派兵在此接应。这里山林甚多。前面更有狭窄隘口,更适合阻击敌军。”

    斥候答应一声,跳上马沿着原路一溜烟尘地返回传令。

    李国英继续向前赶路,只待到了前面的隘口,便收拢部队,依据有利地形阻击追兵。在他想来,敌人远途追击,所携粮草也是不多,遭到阻击定然会知难而退。

    追击的明军确实也接近极限,这一点李国英判断得没有错,但他却没有料到,此次征剿雅州落败,以及明军入川的消息,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死神正在悄然逼近,他却还茫然不知。

    说起来,李国英在清初也算是个人物,官至川陕总督,参加过保宁之战,和吴三桂等人一起击败了蜀王刘文秀;十三家攻打重庆时,他亲自指挥,击退此次围攻;也是他提议三省会剿,最后灭掉了十三家,终结了大陆上最后一支抗清武装。

    但历史却往往并不给每个名人一个比较体面、光荣的死亡,纵横南北的李自成死于杂牌的地主武装;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因子逆将叛而气噎而亡;南天一柱晋王李定国伤心悲痛,死于荒檄……

    而终结李国英性命却是一个无名小兵,到最后也没搞清是谁射中了这位清廷的封疆大吏。

    一丛乱箭突然射出,衣甲鲜明的李国英连中数箭,周围的亲兵也是一片人仰马翻。道路两侧的山石树林中继续射来弓箭,滚木擂石也跟下雨般的从山上落了下来。

    溃败之后忙于赶路的清军遭此突然袭击,立刻乱成一团,伤亡惨重。他们根本没想到,在自家地盘上竟会遇到伏击,最危险的敌人竟然不是身后的追兵,而是倒戈一击的“叛军”。

    “大人,大人——”几个亲兵围拢上来,保护着李国英,连声呼唤。

    一支箭矢正射中李国英的脖子上,这是致命伤,李国英颤抖着手想去拔,手却停在半空,嘴里发出了微弱的声音,然后目光涣散,手无力地落下,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陈建叛贼,李国英在生命的最后,叫出了可能袭杀他的凶手。是的,他的判断是对的,叛清倒戈的正是原蜀藩旧将广平伯陈建。在李定国和永历决议弃昆明走滇西时,陈建和右通政使邹简臣力争之,后听人言“吉翔与晋王切齿之,将诬以他故而甘心焉”,两人为避祸,夜遁走禄丰,入川投奔总兵龙海阳,守四川嘉定州,后随龙海阳降清。

    龙海阳被调往他处,而陈建则带着几百兵丁留在洪雅和夹江地区负责维持治安。李国英战败之后,派出信使赶回嘉定报信儿,并命令沿途守军负责接应。陈建听到这个消息后,心思又活动起来,一咬牙便把信使扣押,带着数百旧众举义叛清,并赶至山区险要处设伏,一举袭杀了李国英。

    关键是突然,重要的是时机,陈建的兵力只有数百,本来即便是伏击,也是起不到太大作用的。但射死了李国英,却直接导致了败军的最后大崩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

    在滇南战区抽调的部队赶到滇东后,朱永兴便赶回了蒙自。从清军的动向来看,再度形成对峙的状态已经没有问题。而吴三桂心理的变化,随着清军部署的调整,也进一步被证实。

    将近两个月的滇省战事终于告一段落,虽然歼灭清军有生力量的战略目的没有完全实现,但光复楚雄,也算是一个比较令人满意的结果。

    让朱永兴感到满意的,还有现在拿在手中的燧发枪。步兵燧发枪口径19。8毫米,枪长1600毫米,枪重6。69千克,弹丸重32。6克。无论是长度、重量,还是枪管的厚薄、打磨,都合乎朱永兴心中的预想。

    法国佬还在一旁絮絮地抱怨铁矿石如何难炼,炼出合适造枪的钢铁是多么不易,朱永兴只是淡淡笑着。铁矿石的品位和杂质,每个地方都有不同,费些工夫试验摸索也是很正常的。中国铁矿的品位偏低,杂质不少,朱永兴是知道一点的。否则后世也不会依赖从澳大利亚和巴西进口,连定价权都没有。

    朱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